-
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改建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对颧突支柱整体结构的影响以及颧突支柱结构改建与后牙咬合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错颌畸形患者(对照组)以及50例减数正畸治疗成人患者(实验组),用Teetester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两组人群的咬合接触特征.从实验组中选取25例具有完整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的患者,用Mimics21.0软件分析测量CBCT影像,界定三维方向测量基准平面,划分颧突支柱解剖区域区.测量支柱横截面积,表面标志点位移及上颌第一磨牙移动量、牙根周围牙槽骨、颧突支柱皮质骨厚度和密度.结果:正畸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在矢状向、垂直向、颊腭向位置均有变化,以近中向移动量最大.正畸矫治后颧突支柱下段横截面积变小,牙槽骨颊舌向厚度以及皮质骨厚度减小,颧突点及颧颌缝最下点向后位移,上述变化与上颌第一磨牙移动有相关性.而上颌第一磨牙牙根部分区域牙槽骨松质骨密度降低,皮质骨密度变化不明显,这些变化与牙齿移动无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正畸刚结束时实验组总咬合接触面积、总咬合力以及上颌第一磨牙力均降低.前牙咬合力占比升高.结论:减数正畸矫治前后,伴随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方向的位置变化,颧突支柱中、下段形态结构随之改建,二者具有相关性,且这些改建影响了咬合力的大小以及咬合力的分布.因此上颌磨牙正畸移动过程引起颧突支柱部分结构改建,这些改建可能进一步影响咬合接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上颌骨结构变化对老年人种植修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老年患者牙齿缺失后常因牙槽骨吸收造成传统义齿固位困难,种植修复可有效解决该问题,但口腔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使老年人的人工种植牙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就上颌而言,一方面上颌牙槽突、上颌结节、牙槽骨壁等部位随着牙齿缺失及其他局部或全身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吸收,种植体与牙槽突长轴、鼻腔、上颌窦的位置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加大了种植治疗的难度;而另一方面尖牙支柱、颧骨区等特殊结构或部位的骨质虽然也发生了萎缩和吸收,但这些结构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其可以作为种植体的植入位点,从而使牙槽骨严重萎缩老年患者的种植修复成为可能.充分认识老年人失牙后口腔颌面解剖结构的变化特点,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种植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扩大牙槽骨严重萎缩老年无牙颌患者的种植适应证,造福广大老年患者.本文针对我们在临床应用上颌牙槽突、上前牙牙长轴、牙槽骨壁、鼻腔、上颌窦、尖牙支柱、颧骨及上颌结节的解剖特点及增龄性变化完成不同类型人工种植修复的实际情况,结合文献,对这些解剖结构变化与种植的关系进行论述,探讨其作为老年患者种植基础的条件及可行性,供同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游离腓骨瓣修复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颧骨缺损不同修复重建方法和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 的:探讨颧骨缺损不同治疗方法的修复效果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颧骨缺损行修复重建的37例患者.根据颧骨缺损涉及的部位,将缺损分为四类:0类,缺损不涉及颧骨区段结构,仅为厚度(突度)变化;Ⅰ类,单个缺损位于颧骨体部或只涉及一个突起方向的缺损;Ⅱ类,单个缺损累及两个突起方向;Ⅲa类,单个缺损累及三个突起方向以上的缺损;Ⅲb类,颧骨缺损同时累及相应上颌骨的大范围缺损.统计分析各类颧骨缺损的病因、缺损时间、缺损大小及特点、采用的修复重建方式,并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等.术后CT评价颧骨突度及对称性恢复效果,进行色谱差值分析评价术后稳定效果.结果:本组患者中,由创伤引起的颧骨缺损有25例(67.57%),肿瘤切除引起的颧骨缺损有11例(29.73%),另1例为骨发育畸形导致的颧骨缺损.19例患者行单纯自体骨移植修复,6例患者行血管化组织瓣修复,5例患者仅使用外植入物,另外7例患者使用血管化组织瓣联合外植入物修复.导航组和非导航组健、患侧颧骨突度差值中位数分别为0.45 mm(0.20~2.50 mm)和1.60 mm(0.10~2.90 mm),两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45).2例使用钛网结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患者术后钛网发生明显变形或断裂,2例铸造个性化钛修复术后因感染而取出.结论:对于无明显结构改变的颧骨缺损,可以用自体骨游离移植或异体材料修复.颧骨缺损存在骨支柱破坏、慢性炎症、口鼻腔相通或伴有明显软组织量不足时,建议带蒂颅骨骨膜瓣或血管化骨组织瓣修复.钛网可用于修复大量骨组织缺损的病例,同时建议联合血管化骨组织瓣移植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