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热型寻常性银屑病辨治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在审证求机的中医思维指导下,发现血热型寻常性银屑病的"血热"只是表象,其背后隐藏着不同的病因病机,风热蕴毒入血、肝经郁热入血是其主要的两种证候,故确立以解毒和疏肝解郁治本、以清热凉血治标的总原则,可选翘根犀角地黄汤解毒凉血、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随证治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混合感染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混合感染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相关性.[方法]选择深圳市中医院儿科收治的MPP住院患儿106例,根据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收集患儿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前病程、住院时间、总病程、发热天数、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有无喘息、肺外并发症等资料,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各项检查指标、中医证型与MPP患儿混合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中医证型方面,106例MPP患儿中,以痰热蕴肺证最多见,其次为风寒袭肺证、痰湿闭肺证.不同证型患儿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肺气亏虚证、肺阴亏虚证患儿的发热时间最长,痰湿闭肺证患儿的发热时间最短,以肺气亏虚证、肺阴亏虚证患儿的总住院天数最多、病程最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在风热闭肺证、风寒袭肺证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同中医证型患儿的血沉(ES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感染情况方面,非感染者28例,占26.42%;感染者78例,占73.58%.单一感染23例(21.70%),混合细菌感染20例(18.87%),混合病毒感染18例(16.98%),混合病毒细菌感染17例(16.04%).(3)不同证型的各种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一感染中,风寒袭肺证占比最高,其次是痰热蕴肺证、风热闭肺证;混合病毒感染和混合细菌感染中,风寒袭肺证与痰热蕴肺证占比最高;混合病毒细菌感染中,肺气亏虚证占比最高,其次为肺阴亏虚证.(4)不同类型感染患儿发热>10 d及肺外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类型感染患儿喘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感染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U)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外并发症、痰热蕴肺证的发生是混合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发热>10 d、WBC、风寒袭肺证的发生是混合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肺气亏虚证的发生是混合病毒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该研究纳入的MPP患儿中混合感染检出率高,混合感染中以病毒感染为主;针对各类型感染的MPP患儿需首先进行中医辨证,重视混合病毒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检查,以避免多种混合感染的发生;发热时间长、WBC升高的患儿尤其须注意细菌感染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王维英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名中医王维英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方法:王师认为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产生,主因风湿之邪侵扰肾脏,风性开泄,影响肾的封藏职能,肾之精微不固,泄之于外故可见蛋白尿.王师阐释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机演变规律如下:急性期以风、湿、热、毒为因,入侵正虚之体,干预了肾主封藏、主水、司开阖之功能,气化不能,内湿产生;久病入络,肾络闭阻.慢性期因正气不足,脏器虚衰,气机不畅,推动无力,湿瘀互结,肾络闭阻.针对风湿合邪为致病主因的慢肾风患者,王师自拟祛风除湿方以祛风除湿宁络,兼顾脾肾二脏,健脾燥湿以绝湿源,淡渗利湿泄浊,可将伏于肾络之内风与湿邪一并蠲除,随证加减常取得良效.王师认为慢性肾炎血尿的产生是由于风热之邪,犯肺壅咽,或蕴于肌腠,未得而解,循络而下;或湿热之邪,侵犯膀胱,由表及里;或邪热留滞,久而伤阴,灼伤肾络,血溢络外,发为尿血.针对风热之邪作祟导致肾络损伤而尿血之主因,王师创立疏风清热凉血之僵蚕四草汤以治疗肾性血尿.结论:针对慢性肾炎蛋白尿及肾性血尿,为肾性血尿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刘爱民运用翘根犀角地黄汤治疗点滴型银屑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河南省名中医刘爱民通过临证思考,对银屑病的辨证论治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点滴型银屑病的“热证”只是表象,风热蕴毒,毒热入血才是核心痛机.刘爱民巧妙运用翘根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风热蕴毒,毒热入血型点滴型银屑病,临床疗效显著,屡试不爽.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用药经验、经典案例等方面对刘爱民运用翘根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银屑病的经验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温病古籍肺热证候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温病古籍中治疗肺热证的用药规律,以期为肺热型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经验借鉴.方法:收集以《湿热条辨》《温病条辨》《时病论》为代表的30本温病古籍中有关肺热证辨治方药,提取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不同肺热证型的古方进行药物频次、关联规律、核心组合、新处方分析.结果:其中16本温病古籍有明确肺熟证相关处方,共收集有效方药107首,风热犯肺证21首方包含中药66味,燥热伤肺19首47味中药,肺热壅盛25首80味中药,湿热蕴肺27首54味中药,热毒闭肺15首53味中药.结论:风热犯肺证高频药物有薄荷、连翘、淡豆豉等,燥热伤肺高频药物有杏仁、枇杷叶、麦冬、桑叶,肺热壅盛高频药物有石膏、连翘、桑白皮、地骨皮;湿热蕴肺高频药物有厚朴、香薷、滑石、通草等;热毒闭肺高频药物有连翘、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玄参等.挖掘出10个核心药物组合并提取组合得到5个新处方.均体现出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下清肺热且存津液,同时知变防变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治新体系Delphi法专家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根据专家意见优化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治新体系条目,旨在形成寻常型银屑病有广泛共识的常见证型、辨证要点、治法、方药等.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分别对23位专家进行3轮问卷调查、回收、统计和整理.结果 根据专家评分统计结果,最终确立了血热证(风热蕴毒证、积热入血证、肝经郁热证、湿热入血证),血燥证(热耗阴血证、血虚燥热证,气血两虚瘀热留滞证),血瘀证(血热血瘀证、阴亏热瘀证),外寒内热证,阳虚外寒肌肤瘀热证5大证型,共11个细分型,以及相应的症状组成、治法和方药.结论 进一步规范了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治新体系,便于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葡萄膜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葡萄膜病是以黄仁为病变中心的疾病,但在症状表现上却以瞳神最为明显,故葡萄膜病常与中医学瞳神紧小、瞳神干缺相关.葡萄膜病病因病机复杂.外因多与风热外袭、风湿流窜,湿热邪毒滞留伤及黄仁有关.内因多与肝胆火盛,黄仁受灼,或湿热内蕴,熏蒸黄仁,或热毒伤阴,虚火上炎有关,病程迁延,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者亦可见.不内外因多与外伤相关,如撞击伤目,真睛破损,眼内异物残留,化学性灼伤等,也可见于内障手术后,花翳白陷、凝脂翳等病失治误治后黑睛破溃,邪毒侵入,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热与邪毒结合而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解痉法分型辨治皮肤瘙痒症
编辑人员丨2023/8/5
文章分析了遵陈潮祖"膜腠三焦"理论运用解痉法治疗皮肤瘙痒症.膜腠三焦在生理上是津、气升降出入之通道,在病理上是病邪入侵之道路,在治疗过程中是祛邪外出之路径.笔者认为皮肤瘙痒症的核心病机为风挟它邪客于腠理,致膜腠挛急,津气不利,血运为其阻.外邪以风邪为主,风邪郁滞肌腠,不得升散发越,则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筋膜腠理挛急不舒,以致气滞、血郁、湿阻,显现为红斑、风团、瘙痒等症.临证运用解痉法分型辨治皮肤瘙痒症,可获良效.具体包括:寒郁肌表证,治以调和营卫、柔肝缓急,方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合葛根汤加减;风热郁表证,治以疏风散邪、利气行津,方以简化消风散加减;湿热蕴肤证,治以清热祛湿、祛风解毒,方以马齿苋汤加减;火热血热证,治以清热凉血、凉肝息风,方以凉血消风散加减;血虚风燥证,治以养血补血、补虚止痒,方以当归饮子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轻症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轻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 纳入2022年4月6日至5月6日在上海市城市足迹馆方舱医院和长宁区绥宁路方舱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轻症患者2739例,应用问卷星二维码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条目包括基本资料、合并基础疾病、临床症状、舌象、脉象.将资料汇总建立信息数据库,选取其中频率>2%的症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综合各公因子的病位、病性、病邪证候要素情况,归纳为若干个中医证型,总结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轻症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结果 2739例患者排名前三位的症状分别是咳嗽(1990例,72.65%)、咽痛(899例,32.82%)、鼻塞(732例,26.72%);共收集到脉象信息者2074例,其中排名前三位的脉象分别是细脉(733例,35.34%)、沉脉(347例,16.73%)、浮脉(320例,15.43%);共收集到舌色及舌苔信息者246例,其中前三位的舌色分别是舌淡红(164例,66.67%)、舌红(33例,13.41%)、舌尖红(28例,11.38%),前三位的舌苔分别是薄白苔(98例,39.84%)、薄黄苔(76例,30.89%)、黄腻苔(52例,21.14%).以各个症状变量作为因子,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5个,累积贡献率达到53.8%;归纳为5个中医证型,风热犯肺占44.80%,脾肺气虚占24.42%,湿热蕴肺占12.63%,风热兼气虚占11.14%,湿热兼气虚占7.01%.选取排名前三位的合并基础疾病进行不同中医证候观察,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5个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 上海地区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轻症患者病位在肺、脾,病因为风热、湿热兼有气虚,中医证型以风热犯肺、脾肺气虚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药口服剂合理日服频次之古今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古今中医药文献探索、挖掘、提取中药合理日服频次.从古今中医药文献中提取的中药合理日服频次可以从现代药理学得到理论支撑.从古今中医药文献中提取出宜日服3次或3次以上频次的疾病(病证)包括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瘟疫(温疫)、外毒入侵与内毒蕴结而发生的病证、占位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和痰浊凝结、血脉瘀塞之病证等;宜日服2次的疾病(病证)包括各种虚羸、虚弱、虚损性病证,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等;宜日服一次的疾病(病证)包括解除疾病的某一症状或阻断某一病程,阳明腑实便秘与睡眠障碍,癫痫、癔病、反应性精神病等的急性发作等.从古今中医药文献研究中药合理日服频次对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有启示作用,可为中药现代药理学的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有可资借鉴的作用,对提高中医药疗效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从古今中医药文献中研究中药合理日服频次的几点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