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湖口段春夏季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湖口江段连通长江与鄱阳湖,是诸多鱼类的洄游通道,在长江鱼类的繁衍生息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于2016年5月-8月在长江中下游鱼类繁殖期内对湖口江段系统开展鱼类仔稚鱼资源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该江段仔稚鱼群落组成、优势种、密度变化、时间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88d连续采样共鉴定出隶属于8目12科39个仔稚鱼类群,其中37个类群鉴定到种,1个类群鉴定到亚科,1个类群鉴定到科.贝氏鳖(Hemiculter bleekeri)为该江段仔稚鱼的第一优势种,其余优势种有虾虎鱼科(Gobiidae)、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仔稚鱼密度在7月1日达到峰值,峰值为1230.77 ind./100 m3;7月1日至8月15日仔稚鱼密度整体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时间尺度的聚类将6个时期分为5月下旬-7月上旬与7月下旬-8月上旬2个群组,贝氏(鳖)、翘嘴鲌和刀鲚等在6月下旬达到峰值;鳊、四大家鱼和鳜等在7月上旬达到峰值.江段断面上南北近岸采样点仔稚鱼密度高于断面中心.使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仔稚鱼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水温、透明度、流量均为影响仔稚鱼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位与仔稚鱼密度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较为丰富,仔稚鱼群落结构主要以中小型鱼类为主,且江湖洄游性鱼类占比较高;仔稚鱼对各环境条件有着不同适应特点,仔稚鱼与水温、透明度、流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补充了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资料,为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沙江梯级大坝运行和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增高对长江上游干流寡鳞飘鱼仔鱼丰度和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09年、2012年和2015年在长江上游干流宜宾江段、朱杨江段和木洞江段采集鱼类早期资源,确定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Nichols))仔鱼的发生动态和丰度.金沙江梯级大坝运行前的2009年和2012年,寡鳞飘鱼仔鱼出现高峰开始于5月中旬;运行后的2015年,6月下旬之前很少有仔鱼出现,高峰开始于7月中旬.梯级大坝低温清水下泄是导致坝下江段寡鳞飘鱼仔鱼发生高峰期推迟的主要原因.与2009年和2012年相比,2015年寡鳞飘鱼仔鱼丰度在宜宾江段有明显的增加,在朱杨江段略有增加;这表明寡鳞飘鱼种群能够适应大坝运行导致的生境条件的变化.木洞江段2009年至2015年间寡鳞飘鱼仔鱼丰度持续显著升高,可能与该江段位于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相关;调查期间三峡水库运行水位由156 m增至175 m,变动回水区缓流生境为寡鳞飘鱼仔鱼等提供了优良的育幼环境.基于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寡鳞飘鱼仔鱼丰度和分布的时空差异是上游梯级大坝和下游三峡水库运行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出广适应性鱼类对建坝水域环境变化的更高的适应能力;同时,我们提出水库上游河流与水库库尾(甚至整个水库)形成的"河-库"复合生态系统可能具有与"河流-泛滥平原"复合生态系统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对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种群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落特征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安庆江段是长江下游重要渔业资源水域之一,为了解该江段仔稚鱼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4月17日至8月15日对安庆江段仔稚鱼进行了逐日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共采集仔稚鱼个体92160尾,鉴定90457尾,隶属于7目11科49种,其中鲤科(Cyprinidae)种类数居第一,32种,尾数占比为90.16%;鰕虎鱼科(Gobiidae)居第二,3种,尾数占比为5.71%.在生态类型及产卵方式上,淡水定居性鱼类和产漂流性卵鱼类数量占比最大,分别为87.57%和88.30%.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是该江段第一优势种,数量占比44.53%,其余优势种为?(Hemiculter leucisculus,占比14.21%)、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占比8.11%)、子陵吻鰕虎(Rhinogobius giurinus,占比5.60%)、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占比4.75%)、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占比4.13%)、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占比4.50%)、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占比2.63%)、刀鲚(Coilia nasus,占比1.89%)、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占比1.57%).仔稚鱼丰度出现4次明显的高峰时期,第一次在5月1日,后面三次集中出现在6月中下旬,分别为1127.00、1608.44、1568.35和1202.94 ind./100 m3.通过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安庆江段仔稚鱼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流量、水位、透明度(P<0.05),大多数仔稚鱼丰度与水流量、水位呈现负相关,与透明度呈现正相关,可能与该年份过高的水流量、水位有关.研究表明,安庆江段的仔稚鱼种类较丰富,但主要以小型鱼类为主,且经济性仔稚鱼类占比小.研究初步探明了安庆江段的仔稚鱼资源状况,其结果为安庆鱼类早期资源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为渔业资源保护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飘鱼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珠江流域5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珠江流域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化程度,利用RAD-Seq技术开发出微卫星位点,并设计了100对微卫星引物,筛选出66个可稳定扩增出目的条带的位点,其中16个具有较高的多态性(PIC>0.5),以2碱基重复居多.利用其中10对多态性位点对珠江流域的郁江(YuJ)、左江(ZJ)、右江(YJ)、融江(RJ)和桂江(GJ)飘鱼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得到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范围分别为5.2028—6.3800、0.6773—0.7667和0.7975—0.8425,表明珠江流域5个飘鱼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以YuJ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RJ群体遗传多样性为最低.且群体间各个遗传参数相差较小,说明他们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近.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98.45%),仅一小部分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1.55%),总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15,两两群体间的Fst在–0.0033—0.0295波动,属于低等程度的分化.群体间基因交流值(Nm)在8.2246—76.0075,表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对遗传漂变作用的抵制能力较强.研究筛选出了多态性高的微卫星位点,并利用其对5个飘鱼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旨在有效地监测飘鱼的种质资源状况,为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长江下游秋季近岸鱼类群落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解长江下游秋季近岸鱼类群落特征,于2016年9月分区对长江干流下游近岸水域进行了鱼类调查.结果 表明:共采集鱼类38种,隶属于6目11科31属,其中鲤科鱼类为绝对优势物种,占总物种数的63.2%;群落组成中以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其占总物种数和总渔获数量的比例分别为81.6%和98.0%;群落优势种为贝氏鳖(Hemiculter bleekeri)、间下鱵(Hyporhamphus intermedius)、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刀鲚(Coilia nasus),合计占渔获物总数量的68.3%和总重量的40.6%;4种摄食功能群中,杂食性(47.4%)和肉食性(39.5%)鱼类物种数占比较高;4种生态类群中,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81.6%);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中上层鱼类所占比例较高(36.8%);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Margalef丰富度指数4.03,Shannon指数2.18,Simpson优势度指数0.18,Pielou均匀度指数0.60.总体上,长江安徽段近岸鱼类群落多样性高于长江江苏段,这与河道类型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影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Hurler综合征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报告一例经临床和化验室检查诊断为Hurler综合征的病例,X光照片示:骨质发育不良,肋骨呈飘带样改变,颅骨呈舟状头,碟鞍前床突下塌成"鱼钩"状;双眼角膜混浊,眼压偏高,VEP检查提示视神经损害.由于该病对视功能的影响常不是单一的因素,故认为当屈光间质混浊时应借助视觉电生理检查以了解视功能.本文就鉴别诊断作了简要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嘉陵江中游蓬安段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研究调查了蓬安段2014—2019年洪水期(6、7和8月)和枯水期(11、12和1月)渔获物,用11项鱼类功能性状类型结合蓬安段鱼类群落结构特点来分析该江段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在洪、枯期上的变化及与水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9年洪水期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香浓威纳指数均高于枯水期;(2)SIMPER分析显示,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子陵吻(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鳜Siniperca chuatsi、蛇(鮈)Saurogobio dabryi、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鲫Carassius auratu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鳖)Hemiculter leucisculus是造成洪水期与枯水期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差异贡献种;(3)各年份洪水期的功能丰富度FRic、功能离散度FDiv、功能散布度FDis和二次熵指数Rao及2015、2016和2017年的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均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表明枯水期鱼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显著低于洪水期,即枯水期水生生态系统功能较脆弱;(4)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与水环境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不同时期的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程度则呈现较大差异,表明功能多样性是鱼类群落结构和各水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