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静脉曲张血流动力学分型与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静脉曲张(GV)是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虽较食管静脉曲张低,但GV出血不易控制,再出血率和病死率高。GV有着不同于食管静脉曲张的血管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特点,与其特点相对应,GV有特殊临床处理策略。为加深对GV血流动力学分型的认识,指导临床医师制定GV出血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微创介入协作组邀请该领域部分专家制定本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胃癌保留幽门胃切除术中的淋巴结清扫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早期胃癌诊断率逐渐上升,在确保肿瘤根治性的前提下,更好地保留胃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临床医生必须要考虑的。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是一种对早期胃中部癌患者进行的保留幽门、幽门下血管及迷走神经的功能保留手术。目前主要的争议之一,是对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淋巴结有限清扫的彻底性。各项研究报道,早期胃中部癌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幽门上下区及胰腺上区淋巴结的转移。此外,对于血管和神经的保护,需要牺牲部分淋巴结的清扫,这在各大中心的研究报道中,也是安全可行的。日本和韩国已开展大量的临床研究,术后随访及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逐渐增加,为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有关保留幽门胃切除术与传统的远端胃切除术比较的大宗病例研究中报道,其术后倾倒综合征、胆汁反流性胃食管炎、体质量减轻、营养不足等发生率较低。同时,前哨淋巴结导航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治,其临床应用的价值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膜解剖理念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膜解剖的胃肠肿瘤根治术已经大幅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提高了手术疗效。但膜解剖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并未得到普遍采用。我们的研究发现,作为前肠器官,食管同样具有系膜结构,食管癌系膜内同样存在第五转移,系膜完整性破坏导致的癌泄露和转移,可能是术后高复发率的根本原因。应用纳米碳及吲哚菁绿荧光示踪显示,食管上段的淋巴引流到胃左动脉系膜淋巴结。为此,我们在食管癌根治术中,采用膜解剖理论,将食管癌、食管系膜、胃左动脉及其系膜和系膜内的所有结构一同完整切除,彻底清除癌肿、阻止癌细胞通过血管、淋巴系统和系膜内转移进行的播散、提高了疗效和预后。本文通过阐述食管膜解剖结构的理论基础、胚胎发育、影像学、尸体解剖以及腔镜观察到的结构以及食管膜解剖理论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阐明了食管膜解剖结构以及食管癌的淋巴引流特点,揭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优化淋巴结清扫策略,从而提高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有卵圆孔未闭隐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治疗方式的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伴有卵圆孔未闭(PFO)隐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CICVD)不同治疗方式的长期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PFO相关脑血管病的治疗和二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5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ICVD患者,均行经食管超声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明确存在PFO相关右向左分流。所有患者均行高凝相关因素筛查及综合分级评分,并对PFO根据解剖特征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和PFO封堵术组,通过随访观察,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脑缺血事件的复发情况,采用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探索影响复发的因素。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失访10例,最终107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66例,女41例,年龄14~67岁,随访[ M( Q1, Q3)]1 229(45,3 508)d。药物治疗组(66例)与PFO封堵术组(41例)脑缺血事件的复发率分别为6%(4/66)和7%(3/41),其中封堵术组复发患者均存在残余分流。累积复发风险曲线显示,PFO封堵术组脑缺血事件的累积复发率(17.9%)与药物治疗组(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68, P=0.544),进一步对伴有高危PFO和低危PFO的CICVD患者进行亚组分析,两组间脑缺血事件的累积复发风险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高危PFO亚组分析: χ2=0.685, P=0.408;低危PFO亚组分析: χ2=0.072, P=0.789)。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提示,经校正高危PFO、封堵术等影响因素后,高凝相关因素评分是复发脑缺血事件的预测因素( HR=2.079,95% CI 1.069~4.045, P=0.031),且随着高凝相关因素评分升高,患者的累积复发率有升高趋势( P=0.046)。 结论:对伴有高危PFO或低危PFO的CICVD患者,不应忽视首选药物治疗对此类患者的重要价值。高凝相关因素异常增加了该类患者复发脑缺血事件的风险,对此需加以重视并进行相应筛查和兼顾性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楔入法经肝静脉逆行门静脉造影辅助儿童肝外门静脉梗阻手术决策制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楔入法经肝静脉逆行门静脉造影辅助儿童肝外门静脉梗阻手术决策制定的临床经验。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单组收治的肝外门静脉梗阻儿童17例,其中男8例,女9例;中位(四分位数间距)入院年龄为83.2(50.9~116.2)个月。均行楔入法经肝静脉逆行门静脉造影及增强CT检查。总结楔入法经肝静脉逆行门静脉造影的操作经验、造影判读分类结果,与增强CT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合手术操作结局,明确楔入法经肝静脉逆行门静脉造影用于辅助儿童肝外门静脉梗阻手术决策制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根据楔入法经肝静脉逆行门静脉造影形态,按照Bertocchini分类方法,17例患儿中,A型8例,B型3例,C型1例,D型3例,E型2例。楔入法逆行门静脉造影较增强CT显示Rex血管、肝内门静脉通畅情况和解剖走行更清晰、准确。A、B、C型拟行Meso-Rex搭桥术,术中均可解剖出Rex血管,最终Meso-Rex搭桥术成功A型7例,B型3例,C型0例。D型1例、E型1例术中探查Rex血管闭塞,分别行远端脾肾静脉分流+后期肝移植、脾切除+断流术。其余2例D型及1例E型病例未探查Rex血管,分别行肝移植1例,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及硬化治疗2例。结论:在肝外门静脉梗阻患儿中,楔入法经肝静脉逆行门静脉造影能显示Rex血管条件、肝内门静脉系统通畅情况及解剖走行清晰、准确,可有效辅助手术方式选择;A、B、C型首选Meso-Rex搭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点线顺行解剖法"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安全制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点线顺行解剖法"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制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用"点线顺行解剖法"设计锁骨上动脉岛状瓣,修复的头颈部缺损患者43例,共计45个皮瓣的病例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5~72岁。其中下咽癌26例,复发性喉癌4例,颈段食管癌2例,扁桃体癌1例,腮腺癌1例,下咽癌术后咽瘘3例,外伤后食管瘘2例,下咽癌术后食管狭窄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喉狭窄1例,上颌窦癌术后面颊部缺损1例。"点"为锁骨上动脉在颈横动脉的起点;"线"为沿锁骨上血管起点顺行解剖1~2 cm,沿血管走行方向作延长线,并以此延长线为皮瓣中轴,设计岛状皮瓣。记录皮瓣动静脉供应特点、皮瓣制取时间、皮瓣存活率、供区创面修复以及临床随访情况。结果:皮瓣动脉供血较为恒定,静脉回流存在变异;制取皮瓣面积(4~8)cm ×(10~18)cm,制备时间为30~60 min,中位数为42 min;皮瓣存活率100%,1例患者皮瓣发生表皮部分坏死,5例患者术后出现咽瘘,换药治愈;供区缺损均直接拉拢缝合,3例患者出现切口部分裂开,换药后愈合;l例患者失访,余4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55个月,涉及吞咽功能的患者40例,术后均恢复正常饮食或软流食;涉及恶性肿瘤患者40例,肿瘤局部复发3例,淋巴结复发转移2例,远处转移2例,其中肺转移1例,骨转移1例。结论:"点线顺行解剖法"是一种简单、安全和高效的锁骨上动脉岛状瓣的制备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门静脉高压症食管旁静脉的CT检查解剖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旁静脉的CT检查解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3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4例,女49例;中位年龄为47岁,年龄范围为22~71岁。观察指标:(1)术前CT检查情况。(2)手术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随访,术后6个月内,每3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手术疗效。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6月。偏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术前CT检查情况: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旁静脉CT检查显示率为52.60%(91/173)。173例患者中,82例未显示食管旁静脉,91例显示存在食管旁静脉。91例显示存在食管旁静脉的患者中,食管旁静脉曲张46例,粗食管旁静脉24例,细食管旁静脉21例。91例显示存在食管旁静脉的患者中,无食管静脉曲张(EV)8例,合并EV 83例。83例合并EV患者中,食管旁静脉单独汇入奇静脉或半奇静脉44例,膈肌上形成食管旁静脉曲张并与EV 汇合后共同汇入奇静脉39例。(2)手术情况:173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单纯脾切除术8例,脾切除联合改良彻底断流术86例,脾切除联合重建自发性胃肾分流断流术35例,脾切除联合保留食管旁静脉断流术41例,脾切除联合食管旁静脉环缩术3例。173例患者无手术死亡,67例发生并发症(3例单纯脾切除术、29例脾切除联合改良彻底断流术、11例脾切除联合重建自发性胃肾分流断流术、23例脾切除联合保留食管旁静脉断流术、1例脾切除联合食管旁静脉环缩术)。(3)随访情况:173例患者中,15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7例单纯脾切除术获得随访患者中,无EV 6例,EV复发1例。79例脾切除联合改良彻底断流术获得随访患者中,无EV 5例,EV轻、中度残留67例,EV重度残留5例,EV复发1例,EV复发破裂出血1例。34例脾切除联合重建自发性胃肾分流断流术获得随访患者中,无EV 7例,EV轻、中度残留27例。36例脾切除联合保留食管旁静脉断流术患者中,无EV 4例,EV轻、中度残留21例,EV重度残留5例,EV 复发4例,EV复发破裂出血2例。3例脾切除联合食管旁静脉环缩术获得随访患者中,EV轻、中度残留2例,EV重度残留1例。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旁静脉CT检查显示率>50%,血管内径及走行方式不同;食管旁静脉的CT检查解剖特征可以为制订手术方式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4K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左侧站位食管裂孔区淋巴结清扫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癌根治术食管裂孔区淋巴结清扫一直存在争议。4K腹腔镜显像技术使术者对血管、神经、淋巴结与脂肪组织等的辨识度增加,其精细解剖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精准确定淋巴结清扫范围与界限。笔者探讨4K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左侧站位食管裂孔区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宫颈癌全段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分布和CTV边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宫颈癌全段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学分布,探讨临床靶区(CTV)的勾画边界。方法:回顾分析86例宫颈癌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患者。应用CT增强影像、淋巴结与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图像,明确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的解剖学边界。结果:86例左肾静脉以下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处至左肾静脉上缘之间,沿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分布,在十二指肠出现后,下腔静脉右前方未发现肿大淋巴结。所有转移淋巴结均位于双侧卵巢血管和输尿管内侧,肠系膜下静脉紧邻其左前方;自上而下位于肾静脉、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后方;位于腰椎体和腰大肌前方。27例左肾静脉以上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位于双侧膈脚后方,在腹主动脉后方沿奇静脉、半奇静脉上行,25/27例位于食管贲门交界水平(平第11胸椎)之下,5/27例伴有下腔静脉后内侧和右侧膈脚之间转移淋巴结,上界至腹腔干水平。结论:推荐全段腹主动脉旁淋巴结CTV勾画边界:上界,平第11胸椎(食管贲门交界水平);左肾静脉以下侧界,肠系膜下静脉、卵巢血管和输尿管的内侧缘;左肾静脉以上侧界,双侧膈脚;前界,肾静脉以上腹主动脉的侧后壁、肾静脉、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的后缘;后界,腰椎体和腰大肌的前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罕见双主动脉弓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双主动脉弓(double aortic arch, DAA)属于罕见解剖变异,由胚胎早期第四对弓的退化障碍形成,属于血管环的一种。血管环是环绕胸内食管和气管的先天性血管异常,占所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1%~3%,其中DAA占血管环的50% [1]。DAA可分为3类:双弓均通畅(5%)、左弓发育不全或闭锁(70%~75%)、右弓发育不全或闭锁(20%) [2]。迄今为止,尚无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患者发现DAA的报道。本文报道了2例罕见的伴有特殊DAA结构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PComA)患者,并阐述了这种解剖变异对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