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患者病耻感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深入了解糖尿病足患者病耻感的真实体验、来源和应对方式,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1—4月,选取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12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深度访谈,借助Nvivo 12.0软件,根据Colaizzi现象学分析7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糖尿病足患者经历病耻感可归纳为3个主题。主题1:病耻感真实体验,包括羞耻感、焦虑、沮丧、自责和后悔、自尊感降低;主题2:病耻感来源,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媒体、治疗费用;主题3:病耻感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隐瞒、回避和拒绝。结论:糖尿病足患者存在较强烈的病耻感,其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进行应对,因此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需充分关注糖尿病足患者的病耻感,为其提供相关的护理干预和心理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浅析隐私保护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信息辅助系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暴发暴露出疫情防控信息辅助系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关键数据防篡改、可溯源、区域不同层级的决策支持系统缺失、跨区域的多方协作存在壁垒以及病例诊断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方法:本文初步探讨将人工智能、支持隐私保护的安全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引入到疫情防控信息辅助系统中。结果:本文探讨了采用现代密码学和区块链技术建立保证疫情信息安全性的溯源体系;提出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提出基于SGX技术解决联邦学习的隐私保护问题,并设计出分组架构缓解SGX的性能开销。结论:以上设计方案能够有助于实现疫情信息的安全性和可溯源性,同时还有望提高疫情防控信息辅助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决策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年隐源性卒中患者右向左分流与弥散加权成像病灶模式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青年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 to left shunt, RLS)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病灶模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CS患者。根据头部MRI检查结果分为多发性梗死组与单发性梗死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资料、DWI病灶特征以及RLS和分流量。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LS及分流量与DWI病灶模式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青年CS患者90例。其中,男性61例(67.8%),年龄(39.87±3.49)岁。多发性梗死组44例(48.9%),单发性梗死组46例(51.1%)。与单发性梗死组相比,多发性梗死组RLS检出率显著更高( P<0.05),梗死灶多见于皮质-皮质下( P<0.05),而且更多为小梗死灶( P<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质-皮质下病灶(优势比6.875,95%可信区间1.917~24.649; P=0.003)以及存在RLS(优势比2.631,95%可信区间1.006~6.879; P=0.049)与青年CS患者存在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而RLS分流量则不然。 结论:合并RLS的青年CS患者多为多发性梗死。RLS与青年CS患者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而RLS分流量则不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隐源性卒中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作为临床上主要的缺血性卒中亚型之一,隐源性卒中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房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颈动脉蹼、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和癌症等疾病,需要进行详细、针对性的评估,并需高度重视其复发风险。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SUS)概念的提出,使之成为一种治疗相关性疾病,应针对不同病因采用抗血小板、抗凝、介入和手术等治疗,以降低其卒中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管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临床确诊时大多属中晚期,预后极差。胆管癌病因迄今未明,胆管上皮内瘤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以及胆管内管状/管状乳头状肿瘤被认为是胆管癌的癌前病变。加强对胆管癌癌前病变的认识和了解,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对胆管癌癌前病变认识有限,未来仍需依托于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对其研究的深入,尽早发现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以准确识别出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文就如何认识和处理胆管癌癌前病变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道肿瘤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胆道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胆道上皮细胞、隐匿性强、侵袭性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高。早期发现和诊断被认为是获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关键,R0切除是胆道肿瘤患者获益的有效措施,但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局部进展或者已伴有远处转移,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采用现有的诊疗方法,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然很低。因此,如何提高胆道肿瘤的诊疗水平、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胆道肿瘤的特性,以及临床病理分子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前辅助治疗、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综合治疗被认为是手术以外的标准化诊疗模式和研究方向。因此,本文就当前国内外胆道肿瘤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系统性分析,旨在为诊治胆道肿瘤患者提供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 ALOX12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所致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鱼鳞病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1例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鱼鳞病(autosomal recessive congenital ichthyosis, ARCI)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和分析1例疑诊ARCI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病例报告形式描述研究结果。采集患儿与其父母的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后通过二代测序查找病因,Sanger测序验证阳性发现,然后应用Mutation Taster、PROVEN、PolyPhen2等软件预测变异致病性,并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标准和指南对变异进行分类。结果:患儿为1个月7日龄男婴,全身皮肤潮红,附着细碎鳞屑。二代测序表明患儿为 ALOX12B基因父源性变异c.1579G>A(p.Val527Met)和母源性变异c.923T>C(p.Leu308Pro)的复合杂合子。前者为已报道的可能致病变异,而后者未见文献报道,生物信息学软件推测其为有害变异。根据ACMG标准和指南,c.923T>C被分类为"可能致病"变异。根据临床和遗传学发现,患者确诊为ARCI。 结论:ALOX12B基因c.1579G>A和c.923T>C变异为该患儿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扩展了 ALOX12B基因变异谱,为患者的分子诊断及其家庭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分子标记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右向左分流隐源性卒中患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预测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人群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发病风险,为CS的准确和高效预测提供解决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神经内科治疗的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阳性的289例RLS人群的临床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史、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断和治疗等。使用机器学习train_test_split()函数将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比例为8∶2。采用Logistic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极端梯度提升、人工神经网络、梯度提升、极限树和自适应增强等算法构建RLS人群CS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混淆矩阵、精确率、召回率、准确率、F1值、校准曲线、决策曲线等综合评估模型性能。性能最优的模型使用特征重要性和SHAP值进行可解释性分析。使用SPSS 25.0进行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两模型间AUC的差异。 结果:289例RLS人群发生CS 166例(57.5%),非CS 123例(42.5%)。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S患者D-二聚体、平均血小板体积、纤维蛋白原等血液生化指标高于非CS患者(均 P<0.01);训练集与测试集各变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测试集进行CS风险预测,随机森林模型取得了最高的AUC(0.885)、精确率(0.806)、召回率(0.879)、准确率(0.810)以及F1得分(0.841)。校准曲线显示随机森林模型最接近参考线,决策曲线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具有更大的净受益。可解释性分析显示高风险因素包括平均血小板体积、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体质量指数以及年龄。 结论:基于随机森林的预测工具表现出色,在预测RLS人群CS风险方面准确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化性肺炎的病理学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机化性肺炎(organizing pneumonia,OP)作为肺组织损伤修复的一种特殊形式,病理学上的定义为远端气道(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内有机化结节存在。机化结节由成纤维细胞和富于黏多糖的间质组成,边界清楚、圆滑,形如栓子般填塞于气道内,组织形态学易于识别,病理诊断OP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探寻其背后隐藏的病因。在此过程中,首选是区分隐源性OP(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和继发性OP。COP的诊断必须建立在严格遵循病理诊断标准和充分的多学科讨论的基础上。继发性OP的病因探究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病理医师需仔细观察与OP伴发的各种病理学改变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与临床医师充分讨论,最终寻找出能对形态学改变做出合理解释的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和耐药性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分离真菌种类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患儿所有无菌部位标本初次分离的真菌菌株进行分析,药敏试验采用ATB-FUNGUS 3酵母菌药敏试条,进行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5种抗真菌药物检测,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2规则及标准进行。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自无菌部位标本共分离236株真菌,来源于血液标本占64.0%(151株),脑脊液22.9%(54株),骨髓3.8%(9株),腹水3.8%(9株),胸水3.4%(8株)和组织2.1%(5株)。236株真菌中,前3位检出的分别为念珠菌属[175株(74.2%)]、新型隐球菌属[31株(13.1%)]和酵母菌属[9株(3.8%)]。念珠菌属中,前3位分离菌分别为白色念珠菌[107株(61.1%)]、近平滑念珠菌[33株(18.9%)]、热带念珠菌[13株(7.4%)]。少见真菌马尔尼菲蓝状菌、根霉、外瓶霉均有检出。念珠菌对二性霉素B敏感率为100%。新型隐球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100%敏感。结论:儿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念珠菌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主要地位。新型隐球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播散性感染不容忽视。二性霉素B对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应加强儿科分离深部真菌感染种类和耐药性监测,以有效控制深部真菌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