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眶尤文肉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外尤文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肿瘤,常发生在儿童早期和青春期,属于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很少出现在头颈区域,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胸壁、椎旁区和下肢,发生于眼眶者更为少见。本文报道一例发生于眼眶的尤文肉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头颈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来源于表达CD34抗原的树突状间质细胞,具有向成纤维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性分化的潜能,是一种罕见的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的梭形细胞肿瘤。约60%以上SFT发生于胸膜,也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其中头颈部较罕见。本文报道1例头颈部SFT,结合临床病理表现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SFT的诊断水平和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吞咽困难防治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吞咽困难是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在接受放化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中,超过76%的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轻者降低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吞咽困难的形成与肿瘤分期、治疗方法和康复计划等相关,其预防和治疗是保障头颈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临床防治措施明显不完善。笔者从吞咽系统的解剖及生理过程、放疗后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困难的形成原因、放疗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困难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吞咽困难的评估以及吞咽功能训练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为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吞咽困难的防治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泌体非编码RNA在头颈肿瘤液体活检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头颈肿瘤是全球第七大常见肿瘤,据统计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疾病预后却不容乐观。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肿瘤细胞间转运系统,可通过多种非编码RNA进行细胞信号传导,影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而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无创或微创的检测方式,在肿瘤诊断、预后评估与肿瘤治疗方面受到了重视。本文对外泌体的非编码RNA在头颈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液体活检中对肿瘤的诊断、预后与治疗等方面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光学体表引导放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光学体表引导放疗技术采用三维体表成像原理实时获取体表图像,通过与参考图像比较,可完成治疗前位置验证、治疗中实时监控和门控治疗等功能。它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技术,其临床应用主要包括颅内、头颈、胸腹部、乳腺、四肢以及儿童肿瘤的治疗,应用研究进展包括更少体表标记、更少束缚固定、更安全碰撞预测和更准确实时追踪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采用淋巴结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245枚颈部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107枚淋巴结归为转移淋巴结组,138枚归为非转移淋巴结组。纳入分析的CT图像特征包括淋巴结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囊变和结外侵犯。测量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 eff-c)和能谱曲线斜率(λ HU)。采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和定量参数差异。分别基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 结果: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移淋巴结的动静脉期NIC、Z eff-c及λ HU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01)。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logistic模型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2.8%。双能CT定量参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93.5%。两者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T图像特征模型,后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73.9%( Z=5.212、4.554, P均<0.001)。 结论:相较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更高,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4b期下咽癌非手术综合治疗77例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非手术综合治疗T4b期下咽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收治的77例下咽癌T4b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7.0±8.0)岁。治疗方式均采用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总结该组患者的治疗完成率和不良反应,并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同时对死亡患者的死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77例患者76例(98.7%)完成了制订的化疗计划,73例(94.8%)完成了放疗计划。治疗过程中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足11%,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2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50/77,64.9%)和2级白细胞减少(50/77,64.9%)。治疗结束后76例患者喉功能保留好,3级重度声音嘶哑发生率为7.8%(6/77),有1例(1.3%)患者因吞咽困难行胃造瘘术,其余患者发音及吞咽功能都得到了有效的保留。生存分析显示,总生存率1年为71.9%,3年为45.6%,5年为29.7%。肿瘤发生部位、是否存在肿瘤原发部位的液化坏死、是否合用分子靶向药以及使用何种放疗设备是影响晚期下咽癌T4b期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HR(95% CI)分别为1.867(1.085~3.213)、3.018(1.437~6.335)、0.372(0.181~0.764)、2.158(1.015~4.588), P值均<0.05]。发生率最高的两大死亡原因分别为疾病复发(12/32,37.5%)和颈部大血管破裂大出血(11/32,34.4%)。 结论:针对T4b期下咽癌,利用非手术综合治疗的方法保喉率高。此外,肿瘤发生部位、是否存在肿瘤内液化坏死、是否合用分子靶向药物、使用何种放疗设备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调节性T细胞亚群的分化机制与功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对于免疫反应非常重要。它们通过抑制过度的免疫应答来维持免疫稳态,其功能失调可影响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变应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既往认为Treg细胞属于稳定细胞,但近期多项研究表明,在某些疾病中,Treg细胞可重新分化为Treg细胞亚群,我们称之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样Treg细胞。这些细胞与Th细胞共存,在表达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并保有常规Treg细胞强大免疫抑制功能的同时,也表达CD4 +Th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并分泌相应的炎性因子。各种Th样Treg细胞亚群的存在增加了病理条件下免疫环境的复杂性。本文对几种常见Treg细胞亚群的表型特征、分化机制和功能研究进行综述,同时对Treg细胞亚群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头颈部肿瘤等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的发病关系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深入认识Treg细胞亚群的功能并为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治疗是目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治疗方面的研究热点。CheckMate-141研究和KEYNOTE-040研究发现对于晚期铂类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recurrent and/or metastatic,R/M)HNSCC,免疫治疗能够提高总生存率。作为外科比较关注的新辅助治疗方面,目前多项早期临床研究结果已经公布。免疫治疗的新辅助应用模式较多,包括免疫单药、免疫双药联合、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放射治疗等。总体来看,大部分研究结果已确认,对于中晚期HNSCC行免疫新辅助治疗能够提高病理缓解率,可使一部分患者肿瘤分期降期、或由不可切除转为可切除、或可提高短期内的器官保留率。而且免疫治疗新辅助应用总体安全性较好,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不影响后续的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较好的短期疗效最终能否转化为长期生存优势,目前尚无定论,仍有待数个正在进行的大型Ⅲ期临床研究结果。目前免疫治疗临床应用的主要挑战是获益人群的筛选和疗效的精准评估。这有赖于新的生物分子标志物、新的影像评估手段或新型显像剂的开发。免疫治疗打开了晚期HNSCC治疗的新局面,我们期待通过更多基础研究、Ⅲ期临床研究和多中心联合研究聚焦目前面临的挑战,以期更深入地理解HNSCC的免疫治疗,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让患者更多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发于肺的支气管涎腺来源的导管癌是罕见的涎腺型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本文报道1例65岁老年男性患者,发生在右肺下叶结节,根据典型的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分子基因改变,在临床及影像排除乳腺及头颈部涎腺来源的肿瘤转移后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