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移植后马尔尼菲蓝状菌、烟曲霉、哥伦比亚分枝杆菌混合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移植患者需要服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抗排斥治疗,是各类感染的高危人群。罕见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是诊断及治疗的难点,抗生素覆盖病原微生物不准确和血药浓度不足均会影响疗效,增加病死率,及时且精准的鉴定病原微生物至关重要 [1]。现阶段病原微生物检测最常见的方法是体液涂片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确诊的金标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能够快速、准确、高灵敏度的找到特定感染病原体,抗原抗体检测可区分急性和既往感染。但体液培养耗时长、灵敏度差、抗生素治疗后送检标本的阳性率更低。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时,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获取感染组织标本送检组织病理学检查。PCR难以发现未知病原微生物。免疫抑制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抗体检测,诊断效率亦欠佳 [2]。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可直接提取送检样本中全部微生物的核酸进行高通量测序,快速且客观的检测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广覆盖、无偏倚、无需假设。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和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鉴别诊断中 [3,4]。本文报道1例肾移植患者,间断发热1个月,右侧鼻翼及鼻腔丘疹样溃疡形成,双侧眼睑粘膜红肿,CT见两肺大片状及结节样实性密度影,通过mNGS鉴定出马尔尼菲蓝状菌、烟曲霉、哥伦比亚分枝杆菌混合感染,调整抗生素后病情好转,现进行分析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重型和危重型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结局,并分析重型和危重型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3月15日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208例成人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按感染严重程度不同,将所有受者分为轻/普通型组(168例)和重/危重型组(40例),比较2组受者的一般资料、新冠病毒基础疫苗接种、移植病史、免疫抑制剂方案、共病情况以及治疗结局。其中,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危重型感染的危险因素。多组间比较 P≤0.05时,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本研究208例肾移植受者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住院率、重症率、ICU入住率、机械通气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7.4%(57/208)、19.2%(40/208),3.4%(7/208)、5.3%(11/208)和1.9%(4/208)。43.9%(25/57)住院新冠病毒感染受者骨髓抑制、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36.8%(21/57)和22.8%(13/57),最低全血淋巴细胞计数、CD4 +T淋巴细胞和CD8 +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395.0(255.0,618.0)个/μL、203.5(87.8,411.0)个/μL和199.0(111.5,352.3)个/μL。新冠病毒感染后并发细菌、巨细胞病毒、耶氏肺孢子菌和其他真菌感染(念珠菌、隐球菌、马尔尼菲蓝状菌和烟曲霉菌)的发生率分别为17.8%(37/208)、3.8%(8/208)、2.9%(6/208)和2.9%(6/208)。重/危重型组受者并发其他病原体的感染率高于轻/普通型组,分别为:细菌[62.5%(25/40)比7.1%(12/168),95% CI:47.5%~63.3%, P<0.001],巨细胞病毒[15.0%(6/40)比1.2%(2/168),95% CI:8.1%~19.5%, P=0.001]、耶氏肺孢子菌[15%(6/40)比0(0/168),95% CI:9.4%~20.6%, P<0.001]和其他真菌[15.0%(6/40)比0(0/168),95% CI:9.4%~20.6%, P<0.001]。新冠病毒感染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为13.5%(28/208),重/危重型组感染后AKI发生率高于轻/普通型组[52.5%(21/40)比4.2%(7/168), 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男性、吸烟史、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肺部疾病史是重/危重型感染的相关因素( P=0.003、0.002、0.012、0.011、0.002、0.001、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 OR=3.34,95% CI:1.46~7.64, P=0.004)和肺部疾病史( OR=3.42,95% CI:1.49~7.87, P=0.004)是重/危重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新冠病毒基础疫苗接种率为17.8%(37/208),完成基础疫苗接种肾移植受者感染新冠病毒后重/危重型感染风险降低( OR=0.28,95% CI:0.08~0.98, P=0.047)。 结论:重/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肾移植受者易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且感染后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高;肺部疾病史与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新冠病毒重/危重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完成基础疫苗接种对重/危重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合并肺隐球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无免疫缺陷的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宿主,以发热、呼吸道症状、多发淋巴结肿大、皮下脓肿、肺部阴影伴骨质破坏为主要临床表现,经肺组织活检病理找到隐球菌后,给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疗,病情进展,最终通过脓性分泌物培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肺组织病理同时找到隐球菌与马尔尼菲篮状菌,最终确诊为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合并肺隐球菌病,经两性霉素B序贯伊曲康唑治疗后好转。本文可引起临床对无免疫缺陷的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宿主同时感染多种机会性真菌的重视,并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艾滋病儿童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六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非艾滋病儿童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SM)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基因分析,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例非艾滋病TS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1例基因检测结果。结果:患儿男女各3例,年龄4月龄~12.5岁,广西人。分别以发热、肛瘘、烦躁、面部焦痂样皮损、气促为首发症状,4例有肝脏及脾脏肿大。全部病例血IgM降低(0.01~1.20 g/L)及C-反应蛋白增高(30.33~>200 mg/L),5例有不同程度真菌葡聚糖及血沉增高、自然杀伤淋巴细胞降低。例6基因测序:2号染色体 STAT1基因1个与家族性念珠菌病7型相关基因变异,同时还检测到不排除致病可能的多个基因变异。6例患儿肺部影像学均存在无特征性异常表现。血培养出马尔尼菲蓝状菌,2例同时骨髓培养及病原体二代测序阳性,仅例3住院期间血培养报告阳性,余5例均签字出院后报告阳性。住院至确诊时间5~14 d,病程24~39 d血培养报告阳性。早期误诊:2例肺结核,余4例分别误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化脓性脑膜脑炎、恙虫病、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效果:2例有免疫功能缺陷患儿予抗真菌治疗病情稳定,自动出院后失访;另4例均治疗效果差签字放弃治疗后死亡。 结论:TSM可发生在非艾滋病儿童,临床表现多样,肺部均受累,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及骨髓,病情可迅速加重,危重状态治疗效果差,存在免疫缺陷的TSM患儿病情进展较轻缓且治疗效果较好;病原学培养时间长、阳性率低,需尽早和反复送检,病原体二代测序可提高检测速度及阳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IV阴性患者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误诊为粟粒性肺结核一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是一种侵袭性真菌病,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表现为局限型和播散型感染,该病多见于HIV感染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近年来,国外非HIV患者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报道逐年增加,国内也有散发病例。本文报道1例HIV阴性患者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误诊为粟粒性肺结核,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例,以供临床医师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481例——发热、皮疹、咳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在慢性活动性EB病毒(EBV)感染患者中少见。本例老年男性,以慢性发热、多形性皮疹、咳嗽为主要表现,EBV DNA阳性,并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重复皮肤组织培养和病理可见马尔尼菲蓝状菌。临床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经糖皮质激素及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好转。通过本病例的分析,增加临床医生对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马尔尼菲蓝状菌首发感染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为首发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2例以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为首发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岁4个月和6岁。既往均无严重感染性疾病史;均以发热起病,伴有贫血、肝脾大、淋巴结肿大、腹水,影像学提示肺部有渗出。例1患儿血培养示马尔尼菲蓝状菌生长,腹腔淋巴结病理活检可见孢子。例2患儿骨髓培养示马尔尼菲蓝状菌生长。两例患儿血病原体二代测序均提示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家系全外显子基因证实两例患儿存在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例1检测到基因STAT1杂合突变;例2检测到基因NFKB2杂合突变,父母验证两例均为自发(de novo)突变。两例患儿治疗采用静脉滴注及口服伏立康唑序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临床症状缓解。结论:以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为首发的患儿需警惕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可能;早期及时进行病原体检测及病原体二代测序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改善预后;静脉滴注后改口服伏立康唑序贯治疗马尔尼菲蓝状菌可取得良好的抗感染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根据住院期间患者存活或死亡,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艾滋病合并血流感染200例患者中,检出致病菌232株:其中真菌144株(62.07%),以马尔尼菲蓝状菌(55.60%)为主;革兰阴性菌35株(15.09%),以肠沙门氏菌(3.88%)和大肠埃希菌(3.88%)为主;分枝杆菌16株(6.90%);革兰阳性菌37株(15.95%),以人葡萄球菌(3.45%)和表皮葡萄球菌(3.45%)为主.200例患者中,死亡49例(24.5%),生存151例(75.5%),2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红细胞压积、CD4+T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水平、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生存组,而降钙素原水平、复数菌感染率、脓毒性休克发生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OR=1.035)、发生脓毒性休克(OR=10.443)、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25(OR=7.708)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率高,病原菌以真菌为主,患者病死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发生脓毒性休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25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HIV阴性的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误诊为骨结核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马尔尼菲篮状菌又称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篮状菌中唯一的温度双相型真菌,是一种机会感染致死性真菌[1],在中国南部(广东、广西)和东南亚流行,是艾滋病患者中第三常见的感染疾病,仅次于结核病和隐球菌病[2-3].马尔尼菲篮状菌经血行播散,可感染大多数器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肺结核并发马尔尼菲蓝状菌和鸟分枝杆菌多重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马尔尼菲蓝状菌(trlaromyces marneffei,TM)属于高致病性条件致病性真菌,是青霉属中的唯一双相真菌.马尔尼菲蓝状菌常感染HIV阳性及免疫抑制宿主.我国广西、广东和云南等地多发.近年来,也有部分HIV阴性或免疫正常者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笔者报告本中心诊治的1例HIV阴性、流式细胞计数正常的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和马尔尼菲蓝状菌,供临床医师参考,以便减少误诊和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