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腓骨肌萎缩症功能障碍测评量表的应用及常见基因亚型功能障碍的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腓骨肌萎缩症(CMT)常用量表的相关性,探讨四种常见CMT基因亚型(CMT1A、CMT1X、CMT2A和MPZ相关CMT)在首诊横断面的神经功能障碍特点。方法:纳入2009—2019年期间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神经内科、已明确基因诊断且首诊年龄≥10岁的CMT患者共117例,其中CMT1A型45例、CMT1X型41例、CMT2A型19例、髓鞘蛋白零(MPZ)相关CMT 12例。系统收集所有患者首诊时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腓骨肌萎缩症神经病变评分(CMTNS)、腓骨肌萎缩症检查评分(CMTES)、总体神经功能限制评分(ONLS)和功能残疾评分(FDS),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CMTES、ONLS、FDS与CMTNS的相关性;分析四组基因亚型患者组间及组内性别、发病年龄、病程、量表评分等临床特点。结果:117例CMT首诊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79∶1,发病年龄为(19±13)岁,病程为10(3,15)年,首诊时CMTNS为(11.4±6.2)分,CMTES为(8.8±5.7)分,ONLS为(2.7±1.4)分,FDS为(2.6±1.3)分。CMTES、ONLS、FDS评分与CMTNS评分在117例CMT患者及其四个基因型亚组中均呈正相关(均 r≥0.40, P<0.05);CMTNS、CMTES、ONLS评分均显示与各基因亚型病程呈正相关(均 P<0.05);FDS评分与CMT1A、CMT1X、MPZ相关CMT亚型的病程无相关性(均 P>0.05)。CMT2A患者发病年龄早于CMT1A、CMT1X及MPZ相关的CMT( P<0.05),且早发型CMT2A患者的各量表评分高于成年型CMT2A患者:CMTNS、CMTES、ONLS、FDS(均 P<0.05);CMT1X男性患者的各量表评分均高于女性CMT1X患者:CMTNS、CMTES、ONLS、FDS(均 P<0.05)。 结论:CMTNS、CMTES与ONLS评分可用于CMT各基因亚型的自然病史和临床试验等研究。CMT2A患者发病年龄较早,早发型CMT2A患者较成年型的功能障碍严重。CMT1X男性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较女性患者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耐多药结核病流行情况及变化趋势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9年耐多药结核病流行现状及2013-2019年该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方法:选择与我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45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其2013-2019年耐多药结核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患病率资料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采用145个国家2019年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描述流行现状;计算年估计百分比变化来分析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率在2013-2019年的变化趋势。结果:2019年,145个国家中,索马里的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病率(30.42/10万)和患病率(48.86/10万)最高,斯洛文尼亚的发病率(0.01/10万)和患病率最低(0.01/10万)。2013-2019年,在六大洲中,非洲有14个(27.45%)国家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2个(43.14%)国家呈下降趋势;北美洲有2个(18.18%)国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3个(27.27%)国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亚洲有2个(5.41%)国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3个(62.16%)国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欧洲、大洋洲、南美洲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率均无上升趋势,欧洲26个(96.30%)国家、大洋洲2个(18.18%)国家、南美洲1个(12.50%)国家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结论:14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均有耐多药结核病流行,非洲中部和南部多数国家该病流行强度逐年增加,欧洲地区除乌克兰外,其他国家该病的流行强度有所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人群 MORC2基因相关神经病的基因变异和临床表现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中国人群 MORC2基因相关神经病的基因变异谱和临床特点。 方法:收集2010—2023年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并明确基因诊断的 MORC2基因相关神经病家系的临床资料和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回顾性分析其基因变异和临床特点,并查阅已报道的中国 MORC2基因相关神经病家系相关文献,对中国人群该疾病的基因变异和临床表型谱进行总结。 结果:本中心收集的10个家系共携带6个不同的 MORC2基因杂合致病变异,其中c.1330G>C(p.G444R)为新报道的变异。6个家系表现为儿童期或成年期起病的 MORC2基因变异所致的轴索型腓骨肌萎缩症(CMT2Z)表型,携带c.754C>T(p.R252W)、c.1199A>G(p.Q400R)、c.1330G>C(p.G444R)或c.1396G>A(p.D466N);3个家系表现为婴幼儿起病、严重的脊髓性肌萎缩(SMA)样表型,均携带c.260C>T(p.S87L);1个家系表现为婴幼儿起病、以智能和运动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的DIGFAN综合征,携带c.1181A>G(p.Y394C)。文献复习发现8个携带 MORC2基因致病变异的中国家系,其中5个家系表现为CMT2Z表型,携带c.754C>T(p.R252W)、c.1079A>G(p.E360G)、c.1220G>A(p.C407Y)或c.1397A>G(p.D466G);1个家系为SMA样表型,携带c.260C>T(p.S87L);2个家系表现为DIGFAN综合征,分别携带c.79G>A(p.E27K)和c.292G>A(p.G98R)。 结论:本研究报道了CMT2表型相关的 MORC2基因新致病变异c.1330G>C(p.G444R)。在中国人群中,迄今共报道11个 MORC2基因致病变异,c.754C>T(p.R252W)可能为最常见致病变异。 MORC2基因相关神经病具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不同变异可表现为CMT2Z、早发严重的SMA样肌无力或DIGFAN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人群腓骨肌萎缩症的致病基因分布对比研究——14年队列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腓骨肌萎缩症(CMT)致病基因的分布特点,并与201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总结的CMT基因分布数据进行比较,分析8年来CMT基因分布比例的异同。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诊治的CMT及其相关疾病家系520个,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外周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和缺失突变后,采用二代基因测序包或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上述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对阳性结果采用Sanger一代测序的方法验证。结果:在520个家系中,确定了336个CMT家系的基因诊断,确诊比例从2013年的48.6%(51/105)增加到2021年的64.6%(336/520;χ 2=9.54, P=0.003),其中PMP22基因重复占26.7%(139/520)、缝隙连接蛋白B1(GJB1)基因突变占8.8%(46/520)、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突变占5.0%(26/520)、髓鞘蛋白零(MPZ)基因突变占2.3%(12/520)、PMP22基因点突变占2.1%(11/520)、热休克蛋白B1基因突变占1.9%(10/520)、神经节苷脂诱导分化相关蛋白1(GDAP1)基因突变占1.9%(10/520)、SH3结构域和四三肽重复序列2(SH3TC2)基因突变占1.5%(8/520)、免疫球蛋白mu-DNA结合蛋白2(IGHMBP2)基因突变占1.3%(7/520)、MORC家族CW型锌指2(MORC2)基因突变占1.2%(6/520)、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突变占1.0%(5/520),其余非常少见的基因突变家系有16个(16/520,3.1%),未确诊家系184个(184/520,35.4%)。 结论:与2013年相比,影响CMT最常见的3种基因仍然为PMP22、GJB1和MFN2基因,但MPZ基因突变患者的比例与其他基因如SH3TC2、GDAP1基因的差距越来越小。近年新发现的CMT致病基因如MORC2及SORD基因所占比例与IGHMBP2基因接近,应予以重视。二代测序技术提高了CMT的诊断效率,尤其是对于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导致的CMT诊断价值很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卵巢浆液性肿瘤分类分级的临床意义及其与p53和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肿瘤(OST)分类分级的临床意义以及分类分级与p53、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为OST的准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石蜡包埋卵巢组织100例,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2013年8月于美国马里兰州举行的卵巢交界性肿瘤工作会议制定的标准以及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两级组织学分级系统对OST进行分类分级。100例卵巢组织包括10例正常卵巢组织(NOT)、12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OSA)、18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OSBT)、22例低级别浆液性癌(LGSC)和38例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类型石蜡包埋组织中p53以及Ki-67蛋白表达。分析各类型OST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与p53蛋白表达和Ki-67阳性指数间的关系。结果:OSBT、LGSC、HGSC组发病年龄>50岁[38.9%(7/18)、45.5%(10/22)、73.7%(28/38)]、低分化[0(0/18)、0(0/22)、100.0%(38/38)]、Ⅲ~Ⅳ期[5.6%(1/18)、27.3%(6/22)、39.5%(15/38)]患者比例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NOT、OSA、OSBT、LGSC、HGSC组间,p53蛋白阳性率[20.0%(2/10)、25.0%(3/12)、27.8%(5/18)、31.8%(7/22)、57.9%(22/38)]、Ki-67阳性指数[(10.40±0.00)%、(31.49±6.53)%、(42.81±6.84)%、(74.29±6.54)%、(77.04±8.8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卵巢浆液性癌(LGSC+HGSC)患者中,发病年龄≤50岁和>50岁组间p53蛋白阳性率和Ki-67阳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有无转移组间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的NOT、OSA、OSBT、LGSC、HGSC患者间Ki-67阳性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OST分类分级与患者发病年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相关,其可用于指导治疗以及判断预后。p53蛋白阳性率及Ki-67阳性指数随乳腺病变分级升高而增加,可能与OST的发生、发展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PTLC2基因突变导致中间型腓骨肌萎缩症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报道1个SPTLC2基因突变导致的腓骨肌萎缩症表型家系。方法: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数据库筛选携带SPTLC2基因致病突变的患者家系,并收集其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周围神经传导检查、神经超声检查和腓肠神经病理检查及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果。结果:经筛选得到1个家系,其先证者为16岁女性,出现双下肢远端痛觉减退和无汗4年,行走困难16个月,于2022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体格检查发现四肢远端痛觉减退和皮肤干燥,双下肢远端肌力下降。其父亲在儿童期出现下肢远端麻木无汗,成年期出现下肢无力和萎缩,于52岁病故。先证者神经传导提示四肢感觉神经和下肢的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未引出,双侧尺神经和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双侧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2 m/s和24 m/s。神经超声可见周围神经增粗。腓肠神经活组织检查提示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重度丢失伴随洋葱球样结构。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者SPTLC2基因存在已知p.G435V杂合突变。经予以L-丝氨酸口服后患者下肢无力好转。结论:SPTLC2基因突变可以导致中间型腓骨肌萎缩症表型,L-丝氨酸可以改善其运动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腓骨肌萎缩症中国患者MFN2、BSCL2及LRSAM1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夏科-马里-图斯病/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较强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患病率约为1/2 500。本研究旨在对携带MFN2、BSCL2以及LRSAM1突变中国患者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20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为CMT的患者共206例,对其进行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神经传导检查(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以及高通量核苷酸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临床诊断为CMT的206例中,MFN2突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其中2例有阳性家族史,并发现3个未报道突变:c.475-2A>G(剪切突变);c.687dupA(p.E230Rfs*16)和 c.558dupT(p.S186fs);BSCL2突变4例:c.461C>G(p.S154W)、c.461C>T(p.S154L)、c.1309G>C(p.A437P)和c.845C>T(p.A282V),其中c.1309G>C(p.A437P)和c.845C>T(p.A282V)为未报道突变;LRSAM1未报道突变2例:c.1930G>T(p.G644C)和c.1178T>A(p.L393Q)。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临床诊断为CMT患者进行高通量靶向测序,发现了MFN2、BSCL2和LRSAM1未报道突变,拓展了中国人群CMT这一疾病的基因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NAJB2基因c.91C>T突变相关的远端遗传性运动神经病和早发型帕金森病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1个携带 DNAJB2基因c.91C>T(p.His31Tyr)纯合变异的远端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HMN)合并早发型帕金森病的家系。先证者病程早期表现为远端肢体无力、萎缩,10余年后出现了帕金森症状,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存在运动及感觉神经轴索受累的表现。该突变位点尚未被报道,排除其他可引起早发型帕金森病的突变,考虑为dHMN的新发致病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马里苷对高糖诱导视网膜上皮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两色金鸡菊提取物马里苷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上皮细胞(ARPE-19)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的影响。方法:利用高糖诱导ARPE-19细胞建立EMT模型,设control对照组,不通过浓度高糖干预组及马里苷高中低剂量组。CCK-8细胞活性实验观察高糖对细胞的影响。镜下观测细胞形态结构变化。Western blot实验观察间质标志物Fibronectin(纤维连接蛋白FN)以及上皮标志物E-cadherin(E-钙素)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高糖浓度的依次递增,ARPE-19细胞的凋亡愈加明显,高糖干预24 h对照组[(97.97±1.56)%]与不同浓度高糖干预组[(88.31±3.34)%,(82.54±3.92)%,(77.35±6.14)%,(81.19±3.83)%,(53.17±5.71)%,(40.57±7.37)%,(31.27±8.9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4.13, P<0.05);高糖干预48 h对照组[(100.00±2.06)%]与不同浓度高糖干预组[(85.09±7.87)%,(86.54±8.58)%,(74.48±3.21)%,(64.07±8.65)%,(58.64±8.45)%,(25.14±8.88)%,(7.665±7.9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8.83, P<0.05)。伴随着明显的结构形态的改变,ARPE-19细胞中E-钙素表达降低、FN表达升高。高糖干预48 h E-钙素的表达对照组(96.7±1.05)与不同浓度高糖干预组[(87.9±5.46),(62.71±2.01),(70.73±6.13),(67.97±8.05),(58.41±5.2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4.61, P<0.05);高糖干预48 h FN的表达对照组(100.00±0.01)与不同浓度高糖干预组(153.10±17.47),(137.7±25.24),(152.00±26.00)相比有显著差异, F=3.088, P<0.05)]。马里苷干预后,上皮标记物E-钙素恢复,间质标志物FN降低,马里苷干预48 h对照组E-钙素的表达量为(0.43±0.08),与马里苷高中低剂量组[(0.25±0.004),(0.36±0.01),(0.38±0.04),(0.31±0.0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865, P值均<0.05)),马里苷干预48 h FN的表达对照组为(102.20±2.10),与马里苷高中低剂量组[(188.30±13.01),(95.41±12.50),(136.10±9.49),(199.60±19.9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31, P<0.05)。 结论:高糖可以促进ARPE-19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造成其纤维化趋势,而马里苷可以改善其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听力测试到新生儿听力筛查(第二部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从马里恩·唐斯(M. P. Downs)等听力学家的个人努力到婴儿听力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ttee on Infant Hearing,JCIH),的联合倡议,从高危因素清单筛查再到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蔚然成风,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逐步推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