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并验证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7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5例高龄患者,随访1年,根据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法构建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拟合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区分度.[结果]随访1年,85例患者中失访2例,随访率为97.65%,其中预后不良22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51%(22/83).预后不良组手术严重度评分(P-POSSUM评分)≥15分、康复介入时间为术后7 d后、骨密度<-3 SD、控制营养状况(CONUT)评分≥5分、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1.13比例及骨型碱性磷酸酶(BLAP)、甲状腺激素(PTH)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OSSUM评分、康复介入时间、骨密度、CONUT评分、MLR为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以上述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各因素总分76~426分,对应风险率0.05~0.80.列线图模型的C-index指数为0.825,预测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风险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88.52%,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结论]P-POSSUM评分、康复介入时间、骨密度、CONUT评分、MLR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风险有关,构建列线图模型有助于早期甄别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eoynthesis,MIPO)结合股骨近端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non-contact bridging periprosthetic plate,NCB.PP)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74.88±12.1)岁(范围65~83岁);左侧8例,右侧4例;骨折后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短钉固定,术后6~36个月后因跌倒致闭合性钉体周围骨折;均为Vancouver B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1例骨量正常,10例骨质疏松,1例骨量低下。所有患者均采用MIPO技术复位固定骨折,并以股骨近端NCB.PP固定。比较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68.7±4.33)min(范围65~75 min);术中出血量(291.67±114.48)ml(范围150~400 ml);术后引流量(79.17±17.17)ml(范围50~100 ml)。骨折复位后,近端使用(3.25±0.96)枚(范围2~5枚)双皮质螺钉固定;其中3例附加捆绑带捆扎固定;3例术中行自体髂骨植骨。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7.75±2.83)个月(范围4~1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83.3%(10/12)。另外2例患者中,1例为83岁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卧床,随访12个月仍未愈合;1例为68岁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出现骨折断端骨吸收,进行二次手术,给予断端取髂结合异体骨植骨,至术后13个月时骨折部分愈合。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00(8.00,9.00)分、2.50(2.00,3.00)分和0.00(0.00,0.75)分,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129、-3.097、-3.134,均 P< 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分别为(72.50±2.91)分和(86.67±5.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57, P< 0.001)。末次随访时,除1例骨折未愈合和1例再手术患者外,其余10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6例、良4例,优良率为83.3%(10/12)。术后1例伤口浅表感染,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而愈合;1例出现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给予局部换药切口愈合。 结论:MIPO技术结合NCB.P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后短髓内钉周围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骨折愈合率高等特点,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影像探究儿童髋臼指数的标准化测量方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s,DRRs)研究如何选择正确的髋臼外上缘参考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AI)并初步探究其解剖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CT检查的研究对象共177例,收集满足条件患儿的髋关节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校正骨盆模型至标准位置后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中生成DRRs影像,分别采取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和其下方低密度骨性覆盖影最外上方点B作为参照点,测量其相应的髋臼指数(AAI和BAI);选取通过股骨头最大直径的骨盆冠状位MPR图像,测量其CT髋臼指数(CTAI),计算其差异。按旋转轴将骨盆模型进行前后倾斜,每增加或减少3°生成一张DRR图像,观察连续角度变化中A、B两点的位置改变,记录两点重合时的骨盆倾斜角度。利用配对 t检验验证CTAI、AAI、BAI之间差异的有效性;利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各组AAI和BAI差值的比较;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检验两种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结果:纳入研究对象总共33例,年龄(2.90±1.32)岁;其中男8例,女25例,共52髋。CTAI与A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2,其差值为(-0.41±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I与AA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TAI与B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AI与BAI的差值为(3.06±3.06)°,该差值与骨盆X线片上髋臼显影形态有关。骨盆倾斜过程中,25髋在骨盆后倾时出现A、B点重叠,8髋在骨盆前倾时出现重叠,显示B点在不同髋关节中为髋臼前缘或者后缘的最外缘投影。结论:选择不同的髋臼外上缘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将会导致巨大的差异,通过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测量的髋臼指数更加接近于真实的髋臼指数,能够更好的反映髋臼对股骨头的骨性覆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股骨距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有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内侧股骨距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2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20例;年龄为75~99岁,平均81.5岁;均由跌倒的低暴力致伤。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Ⅲ型2例,Ⅳ型5例,Ⅴ型21例;均伴有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为-4.5~-2.5。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6 d,平均3.8 d。术中将Corail有领股骨柄和双动人工股骨头置入,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后应用钛缆捆绑系统或双股缠绕钢丝捆绑固定,股骨距重建通过切取头颈骨折块的远端鸟喙状部分插入股骨柄与髓腔内侧之间嵌压打紧而实现。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62 min(50~8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70 mL(110~320 mL)。28例患者术后获10~71个月(平均46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2分(89~96分)。术后2例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切口感染和假体深部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8分(82~96分)。结论:对于部分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有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内侧股骨距重建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赛膦酸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利赛膦酸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我院确诊的符合标准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利赛膦酸钠组(PFNA)内固定治疗后规律随访1年的患者。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服用利塞膦酸钠,将患者分成利赛膦酸钠组(PFNA治疗联合应用利塞膦酸钠)和对照组(单纯PFNA治疗),利塞膦酸钠组39例,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分别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骨密度值。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RUSH评分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部位骨折等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复查时,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利塞膦酸钠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健侧髋部平均骨密度T值分别为(-2.83±0.46和-3.16±0.42, t=-3.397, P=0.001);两组随访期间均无再发骨折;83例患者中利塞膦酸钠组患者39例,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44例,其中1例患者出现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恶心、食欲缺乏,停药后症状自行好转。 结论: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服用利塞膦酸钠不影响骨折愈合,并可提高健侧髋部骨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uperCAP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SuperCAP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长沙市第一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骨质疏松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行SuperCAP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PFNA内固定术治疗。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共纳入SuperCAP组32例,PFNA组46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分型、骨密度、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髋关节牛津评分(OHS)。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分型、骨密度、AS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OH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SuperCAP组患者在术后负重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OHS方面均优于PFNA组(均 P<0.05)。 结论:SuperCAP微创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和PFNA内固定术同样的效果,且SuperCAP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近期效果好于PFNA内固定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发骨病变骨显像鉴别诊断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17岁,2020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桡骨远端疼痛,后发现左桡远端肿块,并逐渐出现弯腰受限。2020年5月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2020年6月中旬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 ℃,不伴畏寒、寒战、盗汗。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大致正常,血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2.619 kU/L),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可溶性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ENA)、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CA)、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CCP)抗体均阴性,多次血培养及骨髓培养(-),血、尿免疫固定电泳(-),血游离轻链比值(-)。外院腕关节MRI示左桡骨远端占位,大小2.7 cm×1.8 cm×2.3 cm,伴周围软组织水肿;髋关节MRI示双髂骨、耻骨、髋臼及左侧股骨颈多发异常信号,考虑"骨肿瘤"。外院 18F-FDG PET/CT显像示左侧桡骨远端、左侧肩胛骨、C4椎体、T3~T4、T7、T11、L3椎体、骨盆多处、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内侧髁多发溶骨性破坏,代谢异常增高(SUV max:28.5~32.8)。随后完善桡骨穿刺,病理示多量组织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组织细胞CD68(+),CD1a(-),Langerin(-),S-100蛋白(-),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约20%),考虑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首先考虑Erdheim-Chester病(Erdheim-Chester disease, ECD),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 kinase, BRAF) V600E野生型。2020年6月起予干扰素、泼尼松治疗,患者每日仍有低热,且双下肢无力逐渐加重,无法站立,伴尿潴留。后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入本院,为评估骨病变行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onate, MDP)全身骨显像及胸部SPECT/CT显像(图1,图2)。全身骨显像示颈、胸、腰椎多个椎体、左侧肩胛骨、双侧骶髂关节、右侧髋臼及坐骨、左侧腕关节、左侧膝关节显像剂摄取增高灶,SPECT/CT显像可见这些病灶部分为溶骨性破坏,也有部分是成骨为主的骨破坏,部分椎体病变周围伴有软组织密度影,另外有多个椎体出现病理性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q脊髓性肌萎缩2型和3型患者骨密度与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降低:为期2年的骨健康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脊髓性肌萎缩患者有发生骨骼问题的风险。该研究对2年间患有脊髓性肌萎缩2型和3型儿童青少年的骨矿物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和运动功能进行调查,并对诺西那生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该项单中心研究共纳入20例患者,年龄范围2~18岁,其中10例患者接受诺西那生治疗,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骨矿物质密度。结果:所有患者的基线骨矿物质密度水平均较低;除头部外全身骨骼的平均Z评分为-2.3分,左全髋关节Z评分为-2.9分。运动功能和Z评分在基线和随访过程中的改变均存在显著相关。就整组患者而言,利用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P=0.000 6,ES=-0.83)和Ⅰ型胶原C末端交联端肽评估发现骨形成减少及骨吸收无改变。但诺西那生治疗组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减少更显著,表明这些患者的骨质情况得以改善。 结论:骨骼健康评估在脊髓性肌萎缩患者随访中至关重要,有必要对接受运动神经元靶向治疗的患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密度状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初发SLE患者的骨密度状态及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2018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初发SLE患者纳入此横断面研究,同时纳入年龄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均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腰椎及双髋关节骨密度。收集患者包括骨密度在内的临床数据。根据骨密度值将患者分组为骨密度正常组、骨密度减低组。组间计量资料采用Student-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统计资料采用χ 2检验。 结果:共89例符合条件初发SLE患者、20名健康者纳入研究,约52.8%(47例)初发SLE患者存在骨密度减低。初发SLE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和髋关节骨密度低于健康者[(0.97±0.14)g/cm 2,(1.08±0.10)g/cm 2, t=3.548, P<0.01;(0.88±0.15)g/cm 2,(1.00±0.08)g/cm 2, t=3.878, P<0.01]。初发SLE患者骨密度减低组腰椎及髋关节骨密度低于骨密度正常组[(0.88±0.10)g/cm 2,(0.80±0.11)g/cm 2;(1.07±0.11)g/cm 2,(0.97±0.13)g/cm 2]。与骨密度正常组相比,骨密度减低组患者的BMI减低[(19.2±2.0)kg/m 2和(23.2±3.6)kg/m 2, t=3.678, P<0.01],病程相对更长[(45.7±7.7)周和(16.0±19.5)周, t=-3.306, P<0.01]。此外,骨密度减低组患者存在低25羟维生素D 3(25-OH-VD 3)[(9±5)nmol/L和(12±7)nmol/L, t=1.385, P>0.05],高骨代谢标志物水平(B胶原降解产物)[0.62(0.21,1.61)ng/ml和0.43(0.19,0.88)ng/ml, Z=0.624, P>0.05]等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初发SLE患者的骨密度较健康患者的低,其中约52.8%存在骨密度减低。此部分患者存在低BMI、长病程特点。与骨密度正常的初发SLE组相比,骨密度减低的初发SLE组患者的25-OH-VD 3水平呈减低趋势,其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更高,虽然目前研究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对临床有一定提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个体精神情感为导向的干预方案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髋部骨折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以个体精神情感为导向的干预方案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髋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杭州市中医院骨伤科纳入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髋部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43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3例)在上述基础上另接受个体精神情感为导向的干预方案,均持续护理干预3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价心理状态变化;采用髋关节功能测评量表(Harris)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情况,包括:活动度、畸形、功能与疼痛等;采用自护能力评价量表(ESCA)评价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I-74)中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四个方面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Harris、ESCA、GQOLI-74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低[(41.63±3.25)分比(52.15±3.47)分、(45.11±5.38)分比(53.29±5.14)分( t=-14.56、9.93,均 P < 0.05)];观察组髋关节骨密度及Harris评分较对照组高[(0.78±0.26)g/cm 3比(0.66±0.14)g/cm 3、(75.21±5.18)分比(68.43±5.56)分( t=2.90、5.88,均 P < 0.05)];观察组ESCA、GQOLI-74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25.44±15.57)分比(103.15±14.04)分、(75.29±7.07)分比(58.41±6.34)分( t=6.99、11.73,均 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33%(1/43)比18.60%(8/43)](χ 2=4.46, P < 0.05)。 结论:以个体精神情感为导向的干预方案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髋部骨折患者的诊疗中,能够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提高髋关节骨密度及功能,增强患者自护能力,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