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辅助全髋关节置换三维术前规划准确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三维规划系统(AI HIP)的临床应用准确性仍需进一步的验证,本文旨在研究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使用AI HIP系统进行术前规划预测假体型号的准确性。方法:纳入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拟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80位因髋关节疾病需行初次THA的患者,且术前影像符合规划要求,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等不适合参加实验的患者。最终75例患者完成实验。实验组患者使用AI HIP进行THA术前规划,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基于X线模板测量方法。术前规划结果与术中实际使用假体型号进行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等进行统计学检验,以评价AI HIP系统规划髋臼杯以及股骨柄型号的准确性。结果:实验组37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左髋20例,右髋17例;年龄52(38,65)岁。对照组38例:男性25例、女性13例;左髋18例,右髋20例;年龄56(39,62)岁。实验组规划髋臼杯和股骨柄假体型号的完全准确率为89.19%(33/37);其中髋臼杯规格准确率为97.30%(36/37),股骨柄规格准确率为89.19%(33/37)。对照组术前计划完全准确率为2.63%(1/38);其中髋臼杯规格准确率为42.11%(16/38),股骨柄规格准确率为21.05%(8/38)。两组完全准确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12 P<0.05)。结论:与传统基于X线片模板测量方法相比,AI HIP 系统进行THA术前规划假体型号方面具有较高准确率和可重复性,能较准确地预测成人初次THA术使用的假体型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有髋部外伤史患者的第四代陶瓷-陶瓷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有髋部外伤史患者采用第四代陶瓷-陶瓷界面(ceramic-on-ceramic,CoC)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第四代CoC界面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有髋部外伤史且随访8年以上的患者128例(132髋),男87例、女41例,年龄(49.26±14.18)岁(范围17~76岁)。病因为创伤性髋关节炎50髋、股骨头坏死74髋、股骨颈骨折8髋。髋部外伤包括:髋臼侧骨折15髋(11.4%)、股骨侧骨折90髋(68.2%)、髋关节脱位5髋(3.8%)、其他或不明确骨折部位22髋(16.7%)。记录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和关节异响等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假体十年生存率。结果:手术时间(135.61±41.65)min(范围64~320 min)。随访时间(9.62±0.82)年(范围8.2~11.3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4.07±19.7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4.03±4.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155, P<0.001);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5.90°±28.05°提高至117.14°±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176, P<0.001)。不同外伤病因(车祸伤、摔伤、扭伤、其他)及不同骨折部位(髋臼侧骨折、股骨侧骨折、髋关节脱位)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折1髋(0.8%,1/132)、关节脱位2髋(1.5%,2/132),随访期间无假体周围感染或陶瓷界面碎裂发生;髋关节异响13髋(9.8%,13/132),包括摩擦音9髋(6.8%,9/132)和咔哒音4髋(3.0%,4/132),均未引起髋部疼痛及影响生活,未行处理。关节假体十年生存率为100%;以再手术为终点,生存率为99.24%(95% CI:97.8%,100%)。 结论:采用第四代CoC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髋部外伤史的患者长期疗效满意。术后髋关节异响发生率约为10%,但对髋关节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CroweⅠ~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资料,男18例、女62例;年龄(55.7±10.4)岁(范围41~72岁)。三维规划组的40例患者采用下肢全长CT扫描数据在三维重建软件上规划假体型号及安装角度并计算下肢长度差和股骨偏距;常规规划组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胶片测量法进行术前规划,根据术前的测量数据及术中双下肢比对的方法计算下肢长度差。比较两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及髋关节偏心距、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统一随访至术后3个月。三维规划组的手术时间为(70.9±7.7) min,术后下肢长度差为(2.78±1.31) cm,髋关节偏心距差为(2.43±1.41) cm,术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5.67±3.35)分;对照组为手术时间为(81.6±13.3) min,术后下肢长度差为(5.35±2.15) cm,髋关节偏心距差为(5.50±2.83) cm,术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7.35±4.21)分。三维规划组优于常规规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1, P<0.001; t=-5.74, P<0.001; t=5.75, P<0.001; t=12.33, P=0.002)。三维规划组术中使用髋臼假体与规划型号相同的比例为95%、股骨柄为90%,而常规规划组髋臼假体与规划型号相同的比例为75%、股骨柄仅为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51, P=0.023;χ 2=14.92, P=0.005)。80例患者术中无一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无一例发生脱位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Ⅰ~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性,有利于恢复下肢长度和髋关节偏心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髋臼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损伤,随着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也逐年增加,如创伤性髋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再移位以及异位骨化等,导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许多研究都聚焦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于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且对于其疗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通过研究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术式在此类疾病中的优缺点,并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针对近年来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疗效进行综述,为后续相关临床工作及研究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随访1年以上的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FAI患者23例(23髋),男10例、女13例,年龄(31.3±4.6)岁(范围25~45岁),左侧9例、右侧14例,合并2型髂前下棘20例、3型髂前下棘3例。在常规髋臼缘成形、股骨头颈成形、盂唇缝合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成形棘下减压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骨盆正位X线片LCE角、屈髋45°Dunn位X线片α角、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屈髋和伸膝肌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12,iHOT-12)。结果:术后1年随访时无一例行髋关节镜或开放的翻修手术。LCE角由术前33.3°±6.1°减小到31.7°±4.1°( t=1.076, P=0.288),α角由术前63.7°±8.5°减小到50.0°±6.6°( t=6.116, P<0.001),髋关节屈曲角度由术前107.4°±6.0°增加到120.2°±4.4°( t=8.269, P<0.001),VAS评分由术前(4.0±1.1)分下降到(1.0±1.1)分( t=9.591, P<0.001),mHHS评分由术前(62.6±4.9)分增加到(87.5±8.1)分( t=12.700, P<0.001),iHOT-12评分由术前(51.4±4.9)分增加到(75.7±7.7)分( t=12.593, P<0.001)。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屈髋肌力和伸膝肌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30, P=0.357; t=0.050, P=0.96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牵引相关的皮肤坏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以及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内感染、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髋关节不稳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髋关节镜手术中行髂前下棘成形棘下减压术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FAI安全有效,术后1年屈髋角度、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均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球面填充块在髋臼骨缺损重建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双球面填充块重建髋臼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接受髋关节翻修术,并采用双球面填充块重建髋臼骨缺损的119例(124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7例(58髋),女性62例(66髋);年龄(65.0±11.8)岁(范围:40~102岁);体重指数(23.9±3.5)kg/m 2(范围:16.1~32.2 kg/m 2)。髋臼周围骨缺损Paprosky分型 ⅡA型2髋,ⅡB型29髋,ⅡC型34髋,ⅢA型31髋,ⅢB型28髋。9例(9髋)合并骨盆不连续。手术前后拍摄X线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观察假体影像学稳定性,记录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双下肢长度差异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7.0±53.4)min(范围:90~380 min)。术中出血量(345.3±124.2)ml(范围:100~1 200 ml)。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的(39.7±13.0)mm降至术后的(21.8±7.1)mm,旋转中心至泪滴的水平距离由术前的(34.0±10.6)mm提高至术后的(38.5±5.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859, P<0.01; t=5.266, P<0.01)。随访时间(26.1±15.4)个月(范围:6~60个月)。末次随访时,HHS由术前的(35.2±10.0)分提高至(85.5±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723, P<0.01)。双下肢长度差异由术前的(2.1±1.1)cm降至(0.5±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767, P<0.0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髋臼组件在影像学上均稳定、无移位。3例患者出现髋关节脱位,经闭合复位后随访期间假体在位良好。其他患者无脱位、松动、骨折、感染复发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双球面填充块可有效重建髋臼骨缺损,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改善髋关节功能,近中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圆韧带囊肿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6个月”至解放军总医院就诊。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于久行、劳累时发作,休息后缓解,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口服双氯芬酸钠及外用膏药未见明显效果。患者门诊X线片示左侧髋臼外上缘骨质增生,关节面及关节间隙正常。左侧单髋关节MRI示左髋关节周围滑囊积液,圆韧带周围水肿(图1,红色箭头所指为圆韧带,绿色箭头所指为囊肿;图2)。专科检查:Tredelenburg征(-),左腹股沟中点压痛(-),“4”字试验(+),股骨滚动试验弱阳性,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mHHS)70分,国际髋关节结果工具评分(iHOT-12)56分。入院后行关节镜下左髋关节探查清理,见关节内增生,滑膜充血、水肿(图3,箭头示未破裂囊肿镜下观;图4);股骨头及髋臼软骨正常,髋臼上方盂唇撕裂,部分充血、水肿,嵌顿于关节间隙内。髋臼底圆韧带相连部出现一1.5 cm×1.0 cm囊性改变,穿刺针刺破囊肿可见棕色囊液流出,遂行圆韧带囊肿切除、髋关节成形、盂唇缝合术。圆韧带中有痛觉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与本体感觉、疼痛感觉和关节的整体稳定性密切相关。圆韧带囊肿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考虑多由损伤所致。术中需将囊壁切除干净,以免囊肿复发。本例患者有反复的髋关节疼痛,MRI检查后提示左髋关节周围滑囊积液,圆韧带周围水肿,结合关节镜检查后确诊为左髋关节圆韧带囊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可视化智能辅助髋臼镜像重建技术治疗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镜像重建理念在可视化智能辅助系统(visual treatment solution,VTS)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接受初次THA的单侧CroweⅡ、Ⅲ型DDH患者67例。按旋转中心重建位置不同进行术前规划及手术,依照对侧正常关节旋转中心重建(镜像组)37例,男8例、女29例,年龄为(40.9±13.1)岁;选取骨量丰富区域直接高位重建(高位组)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为(38.3±11.1)岁。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时患侧与健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大转子高度及股骨偏距,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组间的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镜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分别为(113.9±22.9)min、(287.8±181.6)ml、(12.8±1.8)个月,高位组分别为(118.0±26.2)min、(293.3±125.8)ml、(13.7±2.3)个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镜像组术后12个月患侧旋转中心高度、大转子高度及股骨偏距分别为(16.1±3.8)、(17.7±5.2)、(34.4±5.1)mm,与健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HS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别为(84.3±6.3)、(9.4±2.5)分,较术前的(32.3±5.3)、(76.9±5.4)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22, P<0.001; t=64.486, P<0.001);高位组患侧旋转中心高度、大转子高度及股骨偏距分别为(27.9±3.7)、(25.4±7.9)、(35.4±6.2)mm,较健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706, P<0.001; t=-6.494, P<0.001; t=-2.555, P=0.016);HHS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别为(79.5±4.9)、(13.9±3.3)分,较术前的(30.9±4.8)、(78.7±5.3)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339, P<0.001; t=64.375, P<0.001)。镜像组与高位组术前HHS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04, P=0.001; t=-6.315, P<0.001)。至末次随访所有假体与组件均稳定在位,无患者出现并发症或二次手术。 结论:与高位重建相比,VTS导航辅助THA的单侧CroweⅡ、Ⅲ型DDH患者镜像重建术后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短期临床与影像学结果,镜像重建技术有助于实现THA术后恢复原生关节解剖结构与功能状态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前侧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联合股骨近端截骨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高位脱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前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联合股骨近端截骨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高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联合股骨近端截骨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高位脱位患者45例,依据手术入路分为前侧入路组14例和后外侧入路组31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在膝关节伸直后膝外侧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肢体延长、髋关节Harris评分和并发症等,术后影像学评估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髋外展肌力臂、患侧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截骨部位骨愈合率和假体松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1.8)年(范围1.0~6.7年)。前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为(141.4±21.0) min,长于后外侧入路组的(121.3±23.1) min;术中出血量为(425.2±80.2) ml,少于后外侧入路组的(535.1±96.3)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前侧入路组患者在膝关节伸直后膝外侧疼痛的VAS评分为(3.2±0.8)分,低于后外侧入路组的(5.7±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00, P<0.001)。前侧和后外侧入路患者术后肢体延长分别为(5.0±1.5) cm和(4.5±1.4)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75, P=0.289)。末次随访时,前侧和后外侧入路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6.2±5.0)分和(82.5±6.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39, P=0.073);前侧入路组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和HKA角分别为12.9°±5.8°、42.6°±6.2°和179.8°±1.4°,后外侧入路组分别为14.5°±7.0°、44.2°±3.1°和178.8°±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手术侧髋外展肌力臂为(5.6±0.7) cm,与健侧(5.9±0.6)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16, P=0.059)。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股骨近端重建截骨部位均骨性愈合。前侧入路1例患者出现股骨假体下沉,未进行股骨侧翻修;后外侧入路组2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均在静脉麻醉下行闭合复位术。 结论:前侧入路较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联合股骨近端截骨治疗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高位脱位术中出血少、术后早期同侧膝关节外侧疼痛轻和脱位率低;股骨近端截骨可有效恢复髋外展肌力臂,截骨部位愈合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应用3D打印多孔金属髋臼双动头重建系统重建严重髋臼结构性骨缺损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多孔金属髋臼双动头重建系统(hip dual-mobility revision,HDR)治疗髋臼严重结构性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接受髋关节翻修术的严重髋臼结构性骨缺损患者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67.3±9.3)岁(范围42~80岁);体质指数(22.2±3.8) kg/m 2(范围17.7~33.3 kg/m 2)。髋臼骨缺损Allan-Gross分型:4型15例、5型2例;Paprosky分型:2B型2例、3A型4例、3B型11例。术前下肢长度差为(42.9±31.1) mm(范围10~160 mm),1例患者Trendelenburg征阳性。术后随访时评估Harris髋关节评分、下肢长度差、影像学上髋臼假体的位置。 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3.0)个月(范围6~16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31.2±11.3)分,术后第3天为(63.5±10.0)分,术后第7天为(68.7±10.4)分,术后1个月为(70.2±10.1)分,末次随访时提高至(81.6±7.0)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42, P<0.001)。术后即刻外杯外展角为48.1°±10.6°、前倾角为10.8°±6.0°,内杯外展角为45.0°±6.2°、前倾角为10.8°±3.7°,臼杯均处于Lewinnek安全区范围内。术后下肢长度差下降至(11.1±3.8) 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27, P<0.001)。Trendelenburg征阳性患者术后即刻症状显著改善。随访期间所有髋臼组件在影像学上均稳定、无移位,未发现骨溶解或吸收,无感染、松动及神经损伤病例。 结论:3D打印多孔金属HDR可有效修复严重髋臼结构性骨缺损,翻修重建的假体初始稳定性高,能够提升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