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界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borderline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BDDH或borderline hip dysplasia,BHD)是一个从定义、诊断到治疗都颇具争议的疾病。国外文献报道无症状人群中符合BDDH影像学诊断标准的比例约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3.5倍,在特定人群如女性大学生运动员中患病率更高,可超过40%。BDDH的诊断依赖病史、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的综合评估。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治疗、髋关节镜手术及髋臼周围截骨等。选择不恰当的治疗方式可导致症状加重并加速髋关节退变。通过文献综述从定义、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回顾国内外BDDH的研究进展。骨盆正位X线片上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re-edge angle,LCEA)是定义BDDH的必要非充分指标,仅反映髋臼外侧覆盖,而BDDH患髋前方及后方的覆盖状况存在很大变异。既往研究发现LCEA<20°的髋关节将最终发展为髋关节骨关节炎,因此建议使用LCEA 20°~25°作为BDDH初步诊断的影像学标准,再结合症状与体征进一步评估髋关节是否存在不稳定和(或)撞击。对以髋关节不稳症状为主的患者应考虑采用髋臼周围截骨,或联合髋关节镜处理盂唇损伤及股骨侧凸轮畸形;对以撞击症状为主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髋关节镜手术。两类手术的适应证选择至关重要,其远期疗效尚不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随访1年以上的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FAI患者23例(23髋),男10例、女13例,年龄(31.3±4.6)岁(范围25~45岁),左侧9例、右侧14例,合并2型髂前下棘20例、3型髂前下棘3例。在常规髋臼缘成形、股骨头颈成形、盂唇缝合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成形棘下减压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骨盆正位X线片LCE角、屈髋45°Dunn位X线片α角、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屈髋和伸膝肌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12,iHOT-12)。结果:术后1年随访时无一例行髋关节镜或开放的翻修手术。LCE角由术前33.3°±6.1°减小到31.7°±4.1°( t=1.076, P=0.288),α角由术前63.7°±8.5°减小到50.0°±6.6°( t=6.116, P<0.001),髋关节屈曲角度由术前107.4°±6.0°增加到120.2°±4.4°( t=8.269, P<0.001),VAS评分由术前(4.0±1.1)分下降到(1.0±1.1)分( t=9.591, P<0.001),mHHS评分由术前(62.6±4.9)分增加到(87.5±8.1)分( t=12.700, P<0.001),iHOT-12评分由术前(51.4±4.9)分增加到(75.7±7.7)分( t=12.593, P<0.001)。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屈髋肌力和伸膝肌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30, P=0.357; t=0.050, P=0.96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牵引相关的皮肤坏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以及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内感染、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髋关节不稳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髋关节镜手术中行髂前下棘成形棘下减压术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FAI安全有效,术后1年屈髋角度、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均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富血小板血浆辅助髋关节镜手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征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辅助髋关节镜手术与单纯髋关节镜手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征(FAI)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133例FA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47例;年龄19~71岁[(39.1±12.6)岁]。67例行单纯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髋关节镜组);66例行髋关节镜术后超声引导下关节镜PRP注射治疗(髋关节镜+PRP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国际髋关节评分-12(iHOT-12)和髋关节日常生活活动评分(HOS-ADL)。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08例患者获随访24~36个月[(28.5±3.8)个月]。因拒访或电话号码错号等原因失访25例,其中髋关节镜组11例(16.4%),髋关节镜+PRP组14例(21.2%)。髋关节镜组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5.00(5.00,7.00)分、3.00(2.00,3.75)分、1.00(0.00,2.00)分,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9.00(39.00,57.00)分、76.00(69.25,82.00)分、86.00(82.00,88.00)分,iHOT-12分别为0.45(0.28,0.58)分、0.69(0.58,0.80)分、0.81(0.70,0.92)分,HOS-ADL分别为0.52(0.42,0.68)、0.87(0.75,0.93)分、0.93(0.86,0.99)分;髋关节镜+PRP组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6.00(5.00,7.00)分、3.00(2.00,3.75)分、1.00(0.00,2.00)分,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6.50(37.00,56.75)分、78.00(72.00,84.00)分、84.50(82.00,88.00)分,iHOT-12分别为0.42(0.26,0.51)分、0.66(0.58,0.74)分、0.81(0.68,0.88)分,HOS-ADL分别为0.54(0.38,0.65)、0.87(0.72,0.96)分、0.94(0.86,1.00)分。两组内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iHOT-12、HOS-ADL较术前显著改善,且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2个月进一步改善( P均<0.01)。两组间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iHOT-12、HOS-A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间术后髋关节疼痛及弹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髋关节镜手术可显著改善FAI患者的短期髋关节症状和功能,而PRP辅助髋关节镜手术治疗不能进一步提高FAI患者的短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髋关节镜技术治疗不同分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近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技术治疗不同分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医院收治的85例FAI患者资料。男52例,女33例;年龄为19~59岁,平均36.9岁。根据髋臼和股骨近端解剖形态分型:凸轮型26例,钳夹型16例,混合型43例。常规行髋关节镜手术,切除增生滑膜,凸轮型患者均行股骨头颈成形术,钳夹型患者切除过度覆盖的髋臼、行盂唇缝合术,混合型患者切除过度覆盖的髋臼、盂唇缝合后行股骨头颈成形术。术后1年使用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HHS)、非骨关节炎髋关节评分(NAHS)和髋关节结果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OS-ADL)对患髋功能进行评定,并应用CT测量α角和中心边缘角。结果:85例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术后1年所有患者的mHHS评分、NAHS评分、HOS-ADL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3.1±7.9)、(62.5±7.5)、(62.3±7.9)分提高至(83.4±8.7)、(82.9±8.2)、(83.6±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凸轮型、钳夹型和混合型患者术后1年mHHS评分、NAHS评分、HOS-ADL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凸轮型、混合型患者的α角分别由术前67.3°±5.2°、64.2°±5.2°减少至50.3°±2.9°、49.6°±2.8°,钳夹型、混合型患者的中心边缘角分别由术前52.9°±4.6°、50.9°±3.6°减少至33.1°±4.5°、31.3°±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髋关节镜技术能够有效治疗凸轮型、钳夹型和混合型FAI,近期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累及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的临床特征及预防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累及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方向、脱位时间等临床特征,并尝试提出术中及术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并分析2011年3月至2021年3月122例累及骨盆Ⅱ区切除重建术患者,骨盆Ⅱ区32例,骨盆Ⅰ+Ⅱ区31例,骨盆Ⅱ+Ⅲ区40例,骨盆Ⅰ+Ⅱ+Ⅲ区19例;122例中发生术后脱位17例。男73例,女49例;年龄平均为47岁(范围9~73岁)。统计肿瘤学情况,手术及辅助治疗方式,术后影像学特征,脱位患者的脱位方向、脱位时间,复位方法及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结合切除重建术后影像学特点,分析可行的预防脱位方法。结果:122例患者中共有脱位17例,脱位率13.7%,其中前脱位12例(70.6%),后脱位5例(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2, P=0.033)。术后3个月内发生脱位共有12例(70.6%);1例脱位发生在术后5个月,另4例脱位时间>术后1年。脱位患者复位后MSTS评分为56.1%±15.6%(20%~80%)。结合术后影像学检查,提出可行的预防脱位方法包括:可适当减小髋臼杯前倾角(0°~10°);适当将髋臼杯向旋转中心后方移位少许,适当减少股骨颈假体前倾角,三者结合可减少股骨-髋臼假体撞击的发生;同时术后患肢用严格的钉子鞋控制患肢在中立位,避免外旋的发生。 结论: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多以前脱位为主,股骨柄假体颈部与髋臼下缘空间较小,容易发生撞击;若适当减小髋臼杯前倾角、髋臼假体适当向后方移位及股骨颈前倾角减少5°,可减少股骨-髋臼撞击可能性,继而减少术后脱位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镜治疗临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临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临界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36.13±8.67)岁(范围20~50岁)。术前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edge angle,LCEA)为22.3°±1.6°(范围20.1°~24.7°)、α角为64.1°±4.6°(范围56.0°~69.8°)。术前通过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封闭试验排除髋关节外疾病,采用髋关节镜下髋臼有限成形、盂唇缝合、头颈区充分成形、关节囊紧缩缝合术治疗。术前、术后1年、术后2年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和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12,iHOT-12)评价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 ±0.8)年(范围2.0~4.7年)。VAS评分由术前(6.07±1.56)分降低至术后1年(1.96±0.92)分、术后2年(1.86±1.0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2.64, P<0.001);mHHS评分由术前(53.87±13.04)分提高至术后1年(86.12±8.64)分、术后2年(88.71±8.15)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1.70, P<0.001);iHOT-12评分由术前(40.00±7.33)分提高至术后1年(76.27±9.50)分、术后2年(78.67±1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4.91, P<0.001)。术后α角降低至40.27°±4.52°(范围34.8°~49.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24, P<0.001)。随访期间无一例需行翻修手术。 结论:关节镜技术治疗临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凸轮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术后2年随访期间翻修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及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患者临床特点及磁共振成像(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78例FAI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同一患者分别采用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获得的髋关节图像诊断符合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在FA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78例FAI患者,73例(93.59%)患者存在髋臼唇损伤,5例(6.41%)患者无盂唇损伤;伴随软骨损伤12例,唇旁囊肿10例,股骨头囊肿4例,圆韧带损伤3例,股骨颈疝囊3例;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98.63% vs 69.86%,χ 2=16.472, P<0.001)。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在软骨损伤、唇旁囊肿、股骨头囊肿上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χ 2=8.147, P=0.001;χ 2=114.361, P<0.001;χ 2=10.712, P=0.001)。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诊断FAI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692(0.503~0.818),灵敏度为81.10%,特异度为69.03%;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FAI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917(0.826~0.969),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7.64%,均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 结论: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可全面展示髋臼盂唇形态、解剖结构的病理改变情况,为FAI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髋关节盂唇钙化沉积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36岁,因“右髋关节疼痛3个月”至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就诊。入院前近1个月出现右髋关节步行时剧烈疼痛,姿势不当时也可诱发疼痛,休息后缓解,无髋关节肿胀、发热。术前CT三维重建显示髋臼前外侧缘盂唇钙化灶(图1,箭头所指为钙化盂唇),入院后行髋关节镜手术,术中见髋臼缘前上方盂唇色白、形态饱满,探钩挤压盂唇见白色钙化沉积物呈牙膏状从中溢出(图2),以髓核钳夹取盂唇内钙化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显示大量钙化物及少许脂肪纤维组织,符合髋关节盂唇钙化沉积病诊断(图3)。该病多表现为不典型的髋关节疼痛,常因过度活动或劳累导致髋关节疼痛加重,但常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髋关节盂唇钙化沉积病与髋臼骨折以及髋臼周围游离体在CT影像上可能表现出相似特征,三者的鉴别需要细致分析钙化或游离体的位置、形态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髋关节盂唇钙化沉积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股骨髋臼撞击可能是导致盂唇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髋关节盂唇钙化可以采用物理疗法、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保守治疗,髋关节镜手术可有效治疗髋关节盂唇钙化。本例患者髋关节剧烈疼痛,髋臼前外侧缘呈现形态规则的高密度影,结合病理检查后确诊髋关节盂唇钙化沉积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髋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修复髋臼软骨分层损伤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治疗髋臼软骨分层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5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股骨髋臼撞击症合并髋臼软骨分层损伤的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36.3±7.2)岁(范围23~53岁)。可吸收螺钉组12例,采用可吸收螺钉修复髋臼软骨分层损伤;旷置组12例,采用传统旷置方法。比较两组手术前后X线片测量的α角、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 edge angle,LCEA)以及MRI测量的髋臼软骨间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国际髋关节结果工具(12-item 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iHOT12)评分、髋关节日常活动评分(hip outcome score-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ubscale,HOS-ADL)、髋关节运动评分(hip outcome score-sports subscale,HOS-SS)评估髋关节功能。随访期内观察并发症(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接受髋关节镜翻修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例。结果: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0±1.2)个月(范围10~14个月)。可吸收螺钉组与旷置组的年龄、体质指数、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α角、LCEA、髋臼软骨间隙、mHHS、iHOT12评分、HOS-ADL、HOS-SS及VA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α角、LCEA、髋臼软骨间隙、mHHS、iHOT12评分、HOS-ADL、HOS-SS、VAS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吸收螺钉组术后α角为47.2°±2.6°、髋臼软骨间隙为(3.0±0.7)mm、mHHS为(73.6±16.0)分、iHOT12为(67.6±22.5)分,与术前[63.4°±3.3°、(3.3±0.6)mm、(57.7±15.4)分、(50.6±15.0)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旷置组术后α角为47.4°±2.6°,较术前的58.4°±8.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81, P=0.000),而LCEA、髋臼软骨间隙、mHHS、iHOT12评分、HOS-ADL、HOS-SS、VAS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至末次随访两组均未发生并发症,无一例需行髋关节镜翻修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 结论:髋关节镜下可吸收螺钉修复髋臼软骨分层损伤早期疗效良好,不提高术后并发症或再手术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展嵌插型股骨颈骨折对屈髋活动度影响的三维模拟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展嵌插型股骨颈骨折对屈髋活动度的影响,为明确此类骨折内固定手术时是否需行骨折复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①对2019年1~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73例外展嵌插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髋关节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比较患侧和健侧股骨颈干角、股骨前倾角、股骨偏心距、轴向Alpha角、外侧中心边缘角(LCEA)、前侧中心边缘角(ACEA),并测量股骨头中心位移距离,明确骨折对上述指标的影响。②模拟双侧髋关节屈髋运动,比较患侧和健侧屈髋活动度和屈髋90°时内旋活动度(MIR-90°),并采用回归分析明确骨折移位对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③观察模拟屈髋活动时股骨髋臼接触点在股骨侧的分布,明确骨折移位诱发股髋撞击综合征的潜在好发部位。结果:①外展嵌插型股骨颈骨折对股骨颈干角、前倾角、偏心距、轴向Alpha角均有显著影响,患侧颈干角较健侧平均增加5.1°,前倾角减少6.5°,偏心距减少8.2 mm,轴向Alpha角增加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股骨头中心位移距离平均为9.2 mm。患侧LCEA和ACEA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骨折后屈髋模拟活动度较健侧平均降低27.0°,MIR-90°较健侧平均降低2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回归分析显示股骨前倾角、ACEA和股骨头中心位移距离对髋部活动有显著影响,其中前倾角变化影响最大,若前倾角减少超过7.1°提示屈髋活动度会降低至少20%以上。③骨折侧股骨髋臼撞击点分布更为广泛,其中屈髋撞击点较健侧向外上方延伸,屈髋90°内旋撞击点向内侧延伸。 结论:股骨颈外展嵌插型骨折前倾角减少7.1°以上会显著影响屈髋活动度且股髋撞击点分布范围扩散,建议内固定治疗时先行骨折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