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对髋部骨折患者麻醉摆放体位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FIB)与单纯椎管内麻醉对髋部骨折患者麻醉摆放体位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芜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临床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临床组采用FIB联合椎管内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围术期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骨折恢复Bromage评分、术后48 h内麻醉药物用量、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临床组麻醉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的78.57%(x2=4.943,P=0.026);临床组变换体位时和术后6、12、24、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组镇痛后30 min及术后12~48 h的Bromag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组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枸橼酸舒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70).结论 FIB在麻醉摆放体位和静息时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加速术后下肢肌力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是缓解髋部骨折患者疼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镇痛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口服塞来昔布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镇痛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在超声引导下用0.3%罗哌卡因20 mL阻滞股神经;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每天2次).比较两组实施干预前10 min、干预后30 min、干预后2 h、手术前1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治疗后恶心呕吐、头晕、药物不良反应等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VAS评分逐渐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低于治疗前,术前10 min的VAS评分(3.85±1.11)较干预后2 h升高(3.24±1.02);试验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7.6%vs 41.2%,x2=4.53,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口服塞来昔布药物均能减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疼痛,但前者治疗更安全,并可以持续减轻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低体温(IPH)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出现IPH分为低体温组(n=53)和体温正常组(n=1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IPH的影响因素,同时基于回归分析法构建预警模型,使用R语言软件绘制相应的列线图,采用患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检验预测效能.另选取2023年1-10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6例作为验证集,绘制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手术室室温、麻醉方式、术中麻醉时间、术后感染、糖尿病均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IPH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以上7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3,最佳截断值0.276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87、0.752.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41.验证集AUC为0.838,最佳截断值0.483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00、0.935,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40.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IPH受年龄、BMI、手术室室温等因素影响,本研究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临床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IPH发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胰岛素(INS)、磷酸化tau蛋白(p-tua)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术后谵妄分为术后谵妄组(42例)和术后非谵妄组(66例).分析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单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全血NLR、INS、p-tua联合检测对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谵妄组与术后非谵妄组年龄、术前有无颈动脉狭窄、手术时间及全血NLR、INS、p-t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11、13.487,t=6.030、6.952、6.398、5.94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前有颈动脉狭窄、手术时间≥2.5 h及全血NLR、INS、p-tua水平偏高是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89、4.125、2.040、3.438、2.942、2.962,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全血NLR、INS、p-tua联合诊断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05,高于全血NLR、INS、p-tua单独检测(0.762、0.718、0.777,P<0.05).结论 髂筋膜阻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与年龄≥60岁、术前有颈动脉狭窄、手术时间≥2.5 h及全血NLR、INS、p-tua水平偏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麻醉方式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嗜酸粒细胞减少与住院时长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术后早期患者嗜酸粒细胞(EOS)水平变化,分析其与术后住院时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天坛医院施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查影响术后住院时间的协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嗜酸粒细胞减少与住院时长的关系,同时以麻醉方式进行交互作用及分层分析。结果:共纳入149例患者,其中全身麻醉组34例,椎管内麻醉组115例。全身麻醉组术后第1天EOS水平[ M( Q 1, Q 3)]为0(0,1.8)×10 7/L,低于椎管内麻醉组的1.0(0,6.0)×10 7/L ( Z=3.095, P<0.01)。在全身麻醉组中,通过调整混杂因素(年龄、性别、ASA分级、术中失血量、术中RBC输血量、术后第1天HCT、WBC、术后并发症),以及ASA分级、术中出血量、术中RBC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交互项后发现,术后住院时长和术后第1天EOS水平呈负相关(β=-0.39,95% CI:-0.74~-0.05, P<0.05)。 结论:全身麻醉组术后EOS明显下降,其术后住院时长与术后第1天EOS水平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有髋部外伤史患者的第四代陶瓷-陶瓷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有髋部外伤史患者采用第四代陶瓷-陶瓷界面(ceramic-on-ceramic,CoC)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第四代CoC界面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有髋部外伤史且随访8年以上的患者128例(132髋),男87例、女41例,年龄(49.26±14.18)岁(范围17~76岁)。病因为创伤性髋关节炎50髋、股骨头坏死74髋、股骨颈骨折8髋。髋部外伤包括:髋臼侧骨折15髋(11.4%)、股骨侧骨折90髋(68.2%)、髋关节脱位5髋(3.8%)、其他或不明确骨折部位22髋(16.7%)。记录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和关节异响等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假体十年生存率。结果:手术时间(135.61±41.65)min(范围64~320 min)。随访时间(9.62±0.82)年(范围8.2~11.3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4.07±19.7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4.03±4.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155, P<0.001);髋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5.90°±28.05°提高至117.14°±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176, P<0.001)。不同外伤病因(车祸伤、摔伤、扭伤、其他)及不同骨折部位(髋臼侧骨折、股骨侧骨折、髋关节脱位)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折1髋(0.8%,1/132)、关节脱位2髋(1.5%,2/132),随访期间无假体周围感染或陶瓷界面碎裂发生;髋关节异响13髋(9.8%,13/132),包括摩擦音9髋(6.8%,9/132)和咔哒音4髋(3.0%,4/132),均未引起髋部疼痛及影响生活,未行处理。关节假体十年生存率为100%;以再手术为终点,生存率为99.24%(95% CI:97.8%,100%)。 结论:采用第四代CoC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髋部外伤史的患者长期疗效满意。术后髋关节异响发生率约为10%,但对髋关节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龄髋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高危因素及防控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高龄髋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高危因素及防控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高龄髋部骨折患者295例,观察和记录纳入对象资料、目标性监测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危险因素、制定早期防控对策。结果:295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29例、感染率9.83%。术后肺部感染单因素构成比中年龄(≥85岁)、体重指数(BMI)(≤19 kg/m 2)、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糖尿病史、术前肺功能低下、麻醉方法(全麻)、手术时间(≥2 h)、病房环境差、术中输血、留置胃管、血红蛋白(<90 g/L)、白蛋白(≤30 g/L)、CD4 +/CD8 +<1、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不合理、住院时间(≥20 d)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高于年龄(<85岁)、BMI(>19 kg/m 2)、未吸烟、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无糖尿病史、术前肺功能正常、麻醉方法(持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时间(<2 h)、病房环境良好、术中未输血、未留置胃管、血红蛋白(≥90 g/L)、白蛋白(>30 g/L)、CD4 +/CD8 +≥1、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住院时间(<20 d)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术前肺功能、麻醉方法、手术时间、病房环境、术中输血、留置胃管、血红蛋白、白蛋白、CD4 +/CD8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是否合理、住院时间是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独立高危风险因素。术前肺功能正常、病房环境良好、血红蛋白、白蛋白、CD4 +/CD8 +水平、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呈负相关。 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高危因素多样,应加强高危因素早期识别与防控,利于减少危险因素,降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率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龄75~89岁[(80.9±3.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例,31-A2型22例,31-A3型21例。34例接受干骺端扩髓PFNA固定治疗(扩髓组),32例接受干骺端未扩髓PFNA固定治疗(未扩髓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估髋部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7个月[(13.5±1.1)个月]。扩髓组总失血量[(976.3±210.1)ml]、隐性失血量[(712.4±224.4)ml]、术中失血量[(139.4±21.0)ml]、显性失血量[(263.8±36.3)ml]、术后引流量[(124.4±29.5)ml]均大于未扩髓组[(799.0±119.5)ml、(603.0±136.4)ml、(94.1±18.8)ml、(195.9±35.4)ml、(101.9±27.5)ml]( P<0.05)。扩髓组输血量[2(0,2)U]和输血率[53%(18/34)]均大于或高于未扩髓组[0(0,1.5)U、25%(8/32)]( 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头颈骨块的楔形撑开畸形、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切口感染、肺栓塞或脂肪栓塞。两组医源性外侧壁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和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而PFNA干骺端未扩髓较扩髓治疗具有围术期失血量少、输血率低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速康复背景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背景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骨科临床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实施加速康复项目后住院治疗的1 62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查阅医院病历管理系统,对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病情资料和医院感染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及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1 62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医院感染102例,125例次,感染率为6.27%(102/1 628),例次感染率为7.68%(125/1 628),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分别占72.80%(91/125)、11.20%(14/125)、10.40%(13/12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骨牵引( OR值为2.152,95% CI 1.130~4.097)、手术( OR值为0.268,95% CI 0.133~0.537)、住院天数≥15 d( OR值为12.123,95% CI 6.017~24.426)、留置尿管( OR值为7.566,95% CI 4.093~13.986)、心功能不全( OR值为2.112,95% CI 1.192~3.740)、电解质紊乱( OR值为2.383,95% CI 1.396~4.067)、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OR值为2.540,95% CI 1.279~5.045)和老年痴呆( OR值为3.673,95% CI 1.670~8.082)是与医院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均 P<0.05),手术能够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骨牵引、手术、住院天数、留置尿管及并存疾病。在骨科临床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全面优化围手术期的管理,实施有效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能够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歇式压力充气泵使用方法以及时间对预防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两种常用的间歇式压力充气泵的方法以及时间,旨在观察间歇式压力充气泵使用方法以及时间对预防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髋部骨折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20例。其中A、B间歇式压力充气泵的使用时间相同,比较方法的不同对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C、D组间歇式压力充气泵的使用方法相同,时间的不同对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结果:出院时C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A组,D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C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四组皆有下肢肿胀的发生。 结论:间歇式压力充气泵的使用方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影响,使用时间越长,压力越高,预防效果越好,下肢肿胀发生率越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