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围神经脉冲射频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下调脊髓BDNF表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周围神经脉冲射频(PRF)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220只,8周龄,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55):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PRF组和假PRF组(SPRF组)。采用坐骨神经选择性损伤(SNI)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SNI后第7天,PRF组进行PRF治疗(爆发2次/s,脉宽20 ms,输出电压45 V,最高温度42 ℃,持续刺激6 min)。于SNI前1 d(T 0)、SNI后第1、3、5、7天(T 1~4)、PRF后第1、3、5、7、9、11、14天(T 6~12)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T 0、T 4、T 9、T 12时,分别采用ELISA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BDNF表达水平,于PRF后即刻(T 5)、T 9、T 12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BDNF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NP组、PRF组和SPRF组SNI后各时点MWT降低和TWL缩短,脊髓BDNF表达上调( P<0.05);与NP组比较,PRF组PRF治疗后各时点MWT升高和TWL延长,脊髓BDNF表达下调( P<0.05)。 结论:PRF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BDNF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重度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重度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03例PHN患者,其中男50例,女53例,年龄40~79(65.4 ±9.2)岁。根据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 n=51)和试验组( n=52)。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口服普瑞巴林+高电压脉冲射频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估以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程度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进行睡眠质量评价,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疗效评价;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因子水平,包括血清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β-内啡肽水平。对比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分别为(7.94±0.76)、(8.20±0.81)分,PSQI评分分别为(16.84±3.90)、(16.29±3.84)分,治疗4周后VAS评分分别为(2.84±0.80)、(3.35±0.87)分,PSQI评分分别为(6.78±1.90)、(7.98±2.40)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NPY、PGE2、SP、β-内啡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NPY、PGE2、SP、β-内啡肽水平分别为(240.7±26.8)ng/L、(74.4±8.6)μg/L、(108.9±15.7)ng/L、(4.4±0.9)ng/L,均低于对照组的(268.1±29.4)ng/L、(79.7±8.3)μg/L、(115.2±16.2)ng/L、(5.2±1.3)ng/L(均 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痊愈、显效、有效分别为29、16、6例,对照组分别为16、24、8例,试验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Z=-2.32, P=0.018)。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6/52),对照组为7.8%(4/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0, P=0.527)。 结论: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能显著改善重度胸段PHN患者的疼痛及睡眠质量,降低疼痛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电压的胸椎旁神经脉冲射频对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电压的胸椎旁神经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对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治疗的PHN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2例):45 V脉冲射频组(PRF-45V组)、55 V脉冲射频组(PRF-55V组)、65 V脉冲射频组(PRF-65V组)。3组患者入院后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电压(45 V、55 V、65 V)的胸椎旁神经PRF治疗(超声引导下)。于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VAS评分、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 SRSS)、焦虑抑郁评分、加巴喷丁和曲马多用药量的随访评估,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并于治疗后3个月计算治疗总显效率。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SRSS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PRF-65V组患者治疗后同时间点的VAS评分、SRSS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加巴喷丁与盐酸曲马多的用药量等均明显低于PRF-45V组及PRF-55V组( P<0.05);PRF-45V组与PRF-55V组比较,治疗后的VAS评分、SRSS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加巴喷丁与盐酸曲马多的用药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个月时PRF-65V组的总显效率为87.5%,明显高于PRF-45V组(54.8%)及PRF-55V组(60.0%)( P<0.05),而PRF-45V组与PRF-55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电压45 V、55 V、65 V的胸椎旁神经PRF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PHN,其中以65V治疗效果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重度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重度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03例PHN患者,其中男50例,女53例,年龄40~79(65.4 ±9.2)岁。根据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 n=51)和试验组( n=52)。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普瑞巴林+高电压脉冲射频疗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估以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疼痛程度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进行睡眠质量评价,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疗效评价;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因子水平,包括血清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β-内啡肽水平。对比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PSQI评分分别为(7.94±0.76)、(8.20±0.81)、(16.84±3.90)、(16.29±3.84)分,治疗4周后分别为(2.84±0.80)、(3.35±0.87)、(6.78±1.90)、(7.98±2.40)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试验组治疗前血清NPY、PGE2、SP、β-内啡肽水平分别为(298.5±31.0)ng/L、(92.3±11.0)μg/L、(156.8±21.4)ng/L、(8.6±1.6)ng/L,对照组分别为(304.2±28.6)ng/L、(94.4±12.9)μg/L、(152.7±23.8)ng/L、(8.2±1.8)n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NPY、PGE2、SP、β-内啡肽水平分别为(240.7±26.8)ng/L、(74.4±8.6)μg/L、(108.9±15.7)ng/L、(4.4±0.9)ng/L,均低于对照组的(268.1±29.4)ng/L、(79.7±8.3)μg/L、(115.2±16.2)ng/L、(5.2±1.3)ng/L(均 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痊愈、显效、有效分别为29例、16例、6例,对照组分别为16例、24例、8例,试验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Z=-2.32, P=0.018)。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6/52),对照组为7.8%(4/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0, P=0.527)。 结论: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能显著改善重度胸段PHN患者的疼痛及睡眠质量,降低疼痛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治疗腰椎术后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PRF)治疗腰椎术后下肢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住院手术的58例腰椎术后下肢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 n=30):超声及X线引导下在患侧腰椎脊神经给予标准脉冲射频治疗;试验组( n=28):超声及X线引导下在患侧腰椎脊神经给予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生活质量评分(SF-36)、抑郁量表评分(PHQ-9)、并发症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ODI、SF-36及PHQ-9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 P<0.01);在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间的VAS、ODI、PHQ-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8.6%(22/28)、92.9%(26/28),高于对照组的60.0%(18/30)、83.3%(25/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缓解腰椎术后下肢神经痛。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较标准脉冲射频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脉冲射频对老年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不同疼痛表型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脉冲射频(PRF)对老年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不同疼痛表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接受背根神经节高电压长时程PRF治疗的老年胸段PHN患者201例,包括男110例,女91例,年龄(72.2±6.9)岁。通过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问卷(NPSI)评估5种疼痛表型评分,包括表面自发性疼痛、深部自发性疼痛、一过性发作性疼痛、诱发痛、感觉异常/迟钝,分析5种不同疼痛表型的分布情况。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及NPSI评分,评价PRF对不同疼痛表型及不同疼痛表型组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具有2种及以上疼痛表型,50.2%(101/201)患者同时具有5种疼痛表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表面自发性疼痛、深部自发性疼痛、一过性发作性疼痛、诱发痛、感觉异常/迟钝NPSI评分均下降(均 P<0.05),NPSI评分下降值[ M( Q1, Q3)]分别为3.0(2.0,4.0)、1.5(0.5,2.5)、3.0(2.5,4.0)、2.3(1.0,4.0)、1.0(0.5,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一过性发作性疼痛NPSI评分下降值高于其余4种疼痛表型(均 P<0.05)。2、3、4、5种疼痛表型组合患者治疗后NRS评分下降值分别为4.0(3.0,5.0)、4.0(3.0,5.0)、4.0(3.0,5.0)、5.0(4.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5种疼痛表型组合患者治疗后NRS评分下降值高于3、4种表型组合患者(均 P<0.0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气胸、血肿、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PRF对PHN患者不同疼痛表型的治疗效果不同,对一过性发作性疼痛疗效最佳,且该治疗方法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术与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与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术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低温等离子消融组(L组,n = 50);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组(H组,n = 30).L组采用颈脊神经后内侧支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肌筋膜松解,H组采用颈脊神经后内侧支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术联合肌筋膜松解.记录患者术前(T0)及术后1周(T1)、4周(T2)、12周(T3)、24周(T4)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颈部活动障碍评分(ROM评分)、术后疼痛缓解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之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ROM评分均较T0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相比,H组各时点的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各时点的ROM评分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点H组的有效率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有头皮麻木的情况,T3时点H组的麻木发生率稍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和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术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效,安全性均较好,但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术术后24周的疗效优于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CT引导下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与神经阻滞治疗阴部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与神经阻滞治疗阴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91例确诊为阴部神经痛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脉冲射频组(PRF组)和神经阻滞组(NB组).PRF组采用CT引导下阴部神经的高电压长时程PRF治疗,NB组使用CT引导阴部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术后1 d、2周和术后1、3以及6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坐姿时间以及PHQ-9评分,并记录所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共87例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其中PRF组45例,NB组42例.术后第1天,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NB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PRF组(P=0.039).术后1、3和6个月,PRF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NB组(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PRF组患者坐姿时间以及PHQ-9评分显著优于NB组(P<0.01). PRF组和NB组均未观察到与此次手术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CT引导阴部神经高电压长时程PRF较NB可更有效的缓解阴部神经痛患者疼痛、延长坐姿时间、改善抑郁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CT引导三叉神经半月节高电压脉冲射频对眼支PHN的疗效及血清IL-10、SP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观察CT辅助引导三叉神经半月节高电压脉冲射频对眼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及血清白介素10(IL-10)、血清中P物质(S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4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9例眼支PHN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CT引导三叉神经半月节标准电压脉冲射频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三叉神经半月节高电压脉冲射频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麻木评分、治疗后血清指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88.89%)高于对照组(7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治疗后麻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P、IL-10、IL-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L-1β、SP水平比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10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PSQI评分比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引导三叉神经半月节高电压脉冲射频较CT引导三叉神经半月节标准电压脉冲射频治疗眼支PHN疗效更好,术后疼痛感更轻,SP水平更低,IL-10水平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筛选脉冲射频术(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303例PRF治疗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疼痛.PRF后3个月NRS评分较术前下降>50%视为治疗有效,并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结果 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73.3%,糖尿病(OR=2.179,95%CI=1.052~4.514)、病程(OR=1.823,95%CI=1.556~2.137)、射频电压(OR=0.435,95%CI=0.217~0.872)、射频神经(OR=0.421,95%CI=0.209~0.849)与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存在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和病程是PRF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射频电压、3个射频神经为PRF疗效的有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