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化三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衰竭患者对高转运骨营养不良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衰竭患者对高转运骨营养不良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诊治的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钙制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骨化三醇注射液治疗,共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相关指标、肾功能指标、炎性因子、红细胞压积(Hct)及血红蛋白(Hb)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38/40)比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11, P<0.05)。观察组治疗后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血磷及骨碱性磷酸酶水平低于对照组[(391.74 ± 28.69)ng/L比(468.50 ± 30.52)、(1.02 ± 0.16)mmol/L比(1.63 ± 0.21)mmol/L、(70.59 ± 4.15)U/L比(73.64 ± 4.09)U/L],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2.05 ± 0.13)mmol/L比(1.93 ± 0.1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肌酐、尿素氮、白蛋白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肾衰竭患者给予骨化三醇治疗,可改善高转运骨营养不良及贫血状态,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无动力骨病10例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肾性骨营养不良是指慢性肾病患者发生的骨病理学改变,通常分为高转运性骨病、低转运性骨病和混合型骨病,而低转运性骨病又分为骨软化症和无动力型骨病,其组织学特征为以骨细胞活性的全面下降为特征,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目均减少,骨形成率显著下降,骨质矿化及胶原合成同等程度降低,类骨质间隙一般正常[1].近年来,无动力型骨病发生率有逐年增加趋势,据世界各地及我国报道血液透析患者的发病率可达20%~50%[1-2],已经引起肾脏病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拟评估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对无动力性骨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及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规律性血液透析和骨化三醇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规律性血液透析和骨化三醇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对高转运骨营养不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入院治疗的12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常规予以药物治疗,并积极处理并发症,其中30例联合规律性血液透析(对照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1.0μg骨化三醇口服(观察1组),5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0.5μg骨化三醇口服(观察2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钙、血磷、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皮肤瘙痒程度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1组、观察2组血钙水平较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观察1组、观察2组血磷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三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三组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观察1组、观察2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治疗前三组皮肤瘙痒程度症状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1组、观察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3.33%),且观察2组(7.02%)较观察1组发生率(21.43%)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规律性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确切治疗效果,且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还可改善患者高转运骨营养不良,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慢性肾脏病高磷血症治疗新靶点
编辑人员丨2023/8/5
高磷血症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性骨营养不良、血管及组织钙化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CKD高磷血症患者的管理,仅局限于限磷饮食、口服磷酸盐结合剂和充分透析.因此,对CKD高磷血症患者治疗新靶点的研究至关重要.目前已有新的限制磷酸盐摄入的治疗方法,直接以细胞外肠内磷酸盐转运途径为靶目标,减少肠道对磷酸盐的吸收.本文通过介绍CKD高磷血症患者肠道调节磷酸盐吸收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CKD高磷血症患者治疗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SGLT2抑制剂不良反应信号的挖掘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挖掘和评价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上市后的不良反应(ADR)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比例报告比法(PRR)和报告比值比法(ROR)对2013年第2季度至2020年第3季度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自发呈报系统中接收的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3种SGLT2抑制剂的ADR进行信号挖掘,分析ADR报告中对应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上报年份、上报国家、严重ADR)和安全警告信号.结果:收集到的6029375份ADR报告中,SGLT2抑制剂为伴随和怀疑药物的ADR报告有43807份,其中卡格列净ADR报告19301份、达格列净ADR报告10960份、恩格列净ADR报告13546份.除性别未知和年龄缺失的ADR报告外,纳入报告患者的性别分布均衡,主要集中在50~75岁范围内,上报年份主要在2018年,主要上报国家为美国,以"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为主要的严重ADR.共挖掘得到ADR信号573个,累及系统26个,主要集中在代谢与营养类疾病、内分泌失调、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感染及侵扰类疾病等方面.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ADR频数排序前10位的主要ADR信号共14个,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的ADR信号中强度最强的信号都依次为酮症酸中毒(PRR值分别为119.64、140.11,ROR值的95%CI下限分别为148.28、178.78)和真菌感染(PRR值分别为47.76、34.77,ROR值的95%CI下限分别为50.69、36.28);而卡格列净除上述2个信号较强外,截趾(PRR值为489.79,ROR值的95%CI下限为520.15)和骨髓炎(PRR值为61.42,ROR值的95%CI下限为65.38)的信号也较强.结论:SGLT2抑制剂在代谢与营养类疾病、内分泌失调、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感染及侵扰类疾病方面的安全风险较高.达格列净、卡格列净、恩格列净易引起酮症酸中毒、真菌感染等ADR,卡格列净还易引起截趾、骨髓炎等AD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肌肉减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2型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增高.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临床综合征.研究表明,肌少症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及损伤、降糖药物的使用等.多种降糖药物例如双胍类(biguanides)、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ketones)、二肽激肽酶-4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DPP-Ⅳ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GLP-1RA)、钠-葡萄糖共同转运体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SGLT-2i)等均对肌少症的发生有影响.随着SGLT-2i在降糖治疗及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笔者发现,其对肌少症也有重要影响.SGLT-2i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使用过程中,能够优化人体结构,减少脂肪量但不会影响肌肉含量,不会增加骨折的发生率;可以通过肌肉和脂肪的调节与转录、提高氧化磷酸化及控制炎症等方面延缓肌少症的发生;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的主动摄食量增加,从营养不良层面减少肌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SGLT-2i应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能起到降糖、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对延缓肌少症的发生也有重要的意义.SGLT-2i的使用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患者的治疗来说,或许可以带来新思路、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