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少症与废用性肌萎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旨在比较肌少症和废用性肌萎缩这两种常见的肌萎缩现象.肌少症与废用性肌萎缩均涉及肌肉退化,但两者并不相同.肌少症主要由于年龄增长或慢性疾病导致的肌纤维减少和快肌纤维萎缩,而废用性肌萎缩则是由于肌肉活动量不足引起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和慢肌纤维退化.两者在发生机制上虽然具有一定的相近之处,但是最终的生理改变各不相同.另外,目前对于肌少症和废用性肌萎缩的区分和界定仍存在一些争议.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探索肌纤维类型和功能的变化,进一步区分二者的差异,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骼肌减少症中免疫衰老阻碍肌肉再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骼肌减少症是老年人常见的肌肉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和质量的下降。肌肉再生能力下降是骨骼肌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之一。免疫系统在肌肉再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肌肉中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肌肉也可以通过分泌肌肉因子的方式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衰老导致的慢性低级别炎症破坏了免疫细胞和肌肉的相互作用,导致肌肉再生能力下降、肌纤维萎缩,最终导致了骨骼肌减少症的出现。文章概述了免疫衰老诱导骨骼肌减少症的机制和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型糖尿病患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与肌肉质量减少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与肌肉质量减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8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住院患者,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469例,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肌量减少组(169例)与非肌量减少组(300例),比较两组间各观察指标差异,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将患者分为DSPN组(296例)和非DSPN组(173例),比较两组间肌量减少患病率,利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探索DSPN与肌量减少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纳入T2DM患者469例,肌量减少患者169例,DSPN组肌量减少患病率明显高于非DSPN组(40.88%比27.75%, χ2=8.17,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DSPN是T2DM患者肌量减少发生的危险因素( OR=1.786,95% CI 1.190~2.680, P=0.005),当校正年龄、体质指数等因素后,DSPN与肌量减少的相关性仍存在( OR=1.807,95% CI 1.162~2.809, P=0.009)。 结论:T2DM患者肌量减少在DSPN患者中更为常见,DSPN为T2DM患者肌量减少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SA神经肌肉阻滞监测与拮抗及欧洲麻醉和重症监护学会围术期神经肌肉阻滞管理指南(2023)解读与建议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两部指南的更新与相继发布主要基于美、欧麻醉医师神经肌肉阻滞定量监测(肌松监测仪)尚未普及,肌肉松弛药(以下简称肌松药)应用、管理不当导致残留阻滞及其相关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OPCs)的风险增加;旨在提高麻醉医师对肌松药残留阻滞与POPCs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的认知程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肌松药应用与拮抗所存在的临床相关问题,以降低术后肌松药残留阻滞的总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1,2]。ASA与欧洲麻醉和重症监护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 and Intensive Care,ESAIC)严密组织,检索1990至2022年间数以万计的相关文献,按照Delphi两步法及研究对象、干预、对照和预后(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 and Outcome,PICO)格式,应用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系统的原则(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证据分级等方式筛选文献,更新两部指南,因而指南中推荐的观念、神经肌肉阻滞监测及肌松药应用与拮抗方式值得借鉴。笔者将其推荐的观念与方式予以介绍,并分析国内麻醉科相关现状,以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分期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题之一。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和骨质疏松、肌少症等骨骼肌肉问题,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微创手术治疗越来越为患者和医生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神经损伤风险低、融合器植骨面积大等优势。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小切口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切口介于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之间,全程直视下操作,无需劈开腰大肌,肌肉神经损伤风险小,垂直植入融合器,学习曲线平缓。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射线暴露少、肌肉损伤小、可植骨融合和去旋转操作的优点,更适合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后路微创内固定。分期手术策略明显减少了单次手术和麻醉的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利于术后恢复。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术的分期手术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微创手术的优势,将每次手术的创伤降至最低,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7-2019年布鲁氏菌病患者医疗费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首要诊断为布病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就诊信息和费用信息。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临床分期、并发症对患者医疗资源利用及医疗费用的影响。使用中位数描述布病患者的门诊和住院费用。结果:共13 532例纳入分析,其中门诊8 113例,住院5 419例,男性占67.8%(9 176/13 532),年龄(42.7±15.4)岁,以18~44岁(46.6%,6 304/13 532)和45~59岁(34.2%,4 622/13 532)年龄组为主。住院患者年龄(43.3±15.7)岁,高于门诊患者年龄(42.3±15.1)岁( Z=-3.85, P<0.001)。住院患者就诊时,全身症状以发热(36.9%,1 997/5 419)和乏力(36.6%,1 983/5 419)常见,局部症状以关节/肌肉疼痛(68.9%,3 735/5 419)常见;急性期患者占79.1%(4 289/5 419),慢性期患者占20.9%(1 130/5 419);患者有并发症占46.5%(2 519/5 419),主要为骨骼系统并发症。门诊患者人均门诊次数(1.6±1.4)次。住院患者次均住院天数为(11.3±4.2)d,慢性期和有并发症患者住院天数较长( P<0.05)。住院患者同年也有门诊记录占89.3%(4 840/5 419),人均门诊次数(3.6±2.6)次。门诊患者医疗费用以化验费和药物费为主(75.1%),住院患者以药物费、化验费和其他费用为主(74.4%)。2017-2019年门诊患者医疗费用 M( Q1, Q3)分别为61(52,497)、61(51,346)和58(46,318)元,住院患者医疗费用 M( Q1, Q3)分别为8 214(6 355,10 721)、9 095(7 018,12 155)和9 492(7 530,12 351)元。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并发症和关节/肌肉疼痛症状为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 P<0.001)。 结论:2017-2019年新疆布病住院患者经济负担较重,特别是高年龄组、慢性期、合并骨骼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者。提高患者早期就诊和规范治疗意识,减少慢性化和并发症发生,可降低布病诊治所导致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肌少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原发性肌少症主要与年龄相关,可引起跌倒、骨质疏松、骨折、营养不良、衰弱、肌肉减少性肥胖等风险,甚至可导致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从而增加住院风险,提高医疗成本。尽早诊断肌少症是预防这些不良事件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对国内外诊断肌少症的影像学技术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不同技术方法的优缺点,以便给肌少症临床实践及未来发展提供合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合并Marshall-White综合征1例:血管孪生斑现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28岁。因前胸及双上肢伸侧毛细血管扩张斑合并四肢色素减退斑10余年就诊。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出现散在分布的毛细血管扩张斑,怀孕时明显加重,皮损渐波及面颈部,且密集分布。生育后面颈部毛细血管扩张斑逐渐消失,前胸及双上肢皮损较前减少,无明显自觉症状。与此同时,四肢出现孤立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色素减退斑片,周边皮肤呈暗红色,双侧前臂有散在毛细血管扩张斑叠加于色素减退斑上,双上肢下垂一段时间后,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后,色素减退斑自然消失,呈正常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斑无明显变化(图1)。自患病以来,患者偶有鼻出血症状,无牙龈出血,无胃肠道出血,无肌肉酸痛,无皮肤硬化或萎缩等其他不适症状。患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否认长时间日光曝晒史,否认烟酒史和冶游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前胸部及双上肢伸侧散在分布毛细血管扩张斑,直径3 ~ 5 mm,无皮肤萎缩,Darier征阴性;四肢孤立性色素减退斑,斑片互不融合,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0 ~ 20 mm不等,周围皮肤呈粉红色,境界清楚,患肢下垂或寒冷环境下,色素减退斑及周围暗红色皮肤显著,抬高患肢数分钟后,色素减退斑消失。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129%(参考值:88% ~ 120%,下同),凝血酶原时间10 s(10.4 ~ 12.6 s),纤维蛋白原4.2 g/L(2 ~ 4 g/L),凝血酶时间为15.7s(16 ~ 21 s);肝肾功能:白蛋白37.2 g/L(40 ~ 55 g/L);性激素:睾酮为0.047 μg/L(0.06 ~ 0.8 μg/L),泌乳素为4.470 μg/L(4.79 ~ 23.3 μg/L);血尿常规、传染病相关抗原/抗体(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梅毒)、抗核抗体谱均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双侧乳腺B超示乳腺多发囊性结节,美国放射协会制定的乳腺影像诊断规范BI-RADS分类3类;腹部B超及超声心动图均无异常。患者自诉近3个月来有轻度失眠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为16分(肯定有焦虑)。右上肢伸侧皮损病理结果示: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真皮浅层少量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小血管轻度增生,见个别肥大细胞(图2A)。特殊染色:甲苯胺蓝个别细胞(+)(图2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瘫髋关节的定期监控和及时手术预防疼痛性髋脱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瘫是最常见的发病于儿童期而机体功能受损影响终身的神经肌肉系统疾患,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500,目前全世界约有1 700万脑瘫患者。脑瘫并不特指某个具体疾病,而是指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遭受非进展性脑损伤引发运动发育和姿势控制的永久性异常而导致机体活动受限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脑瘫可引发诸多肢体畸形,其中髋关节移位是常见的畸形之一,发生比例仅次于马蹄足。本文回顾文献并总结归纳脑瘫髋关节移位的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症状、与大运动功能分级的关系及骨科相关治疗。脑瘫髋关节移位主要是由于早期缺乏正常应力刺激及髋关节周围持续的不对称性肌力牵拉所致。髋关节移位早期常无症状,但若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出现髋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导致髋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从而影响患者活动能力和增加日常护理难度。脑瘫髋移位与大运动功能分级密切相关,大运动分级越高髋移位风险越大,而通过髋关节监控可明显减少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因此,建立规范的脑瘫髋关节监控流程、及时干预、防止髋脱位和疼痛的出现是国内外学者的共识。目前脑瘫髋关节移位的手术治疗主要分为三类:预防性手术、重建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道微生态在肌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肌少症是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骨骼肌质量减少、肌肉力量以及功能下降的一种综合征,与老年人活动障碍、跌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肌少症病因未完全阐明,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如运动减少、遗传因素、增龄相关激素变化、营养不良及蛋白质摄入不足、神经-肌肉功能减弱、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肌细胞凋亡等参与其中。近年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改变可能参与了肌少症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肠道微生态改变及其在肌少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