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透析患者拇指肿瘤样钙盐沉着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文章报道1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手拇指出现肿物,伴反复破溃,结合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诊断为肿瘤样钙盐沉着。给予患者低钙透析、拟钙剂、非含钙磷结合剂等治疗,肿物仍未消退,并影响手指功能,最终行肿物切除术。该患者的发病部位少见,其治疗过程可为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液透析患者腿部肿瘤样钙化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该文报道1例1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右大腿局部损伤后出现肿块,结合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诊断为肿瘤样钙化的病例。给予患者强化透析、低钙透析、拟钙剂、非含钙磷结合剂、甲状旁腺全切及硫代硫酸钠等治疗,均未能使肿块完全消退,最终行肿块切除术。该患者的治疗过程可为类似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预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预防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该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实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管理能力及高磷血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并发症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及疾病管理能力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疾病知晓率、遵医行为率及护理满意率性也均高于对照组,高磷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能有效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及疾病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效预防高磷血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肾脏病患者高磷血症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肾脏病(CKD)自被发现以来,其发病率一直高居不下,高磷血症作为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直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血磷水平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与CKD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对CKD高磷血症的综合治疗对CKD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饮食的控制、含磷药物的替换、磷结合剂的选择、透析的个体化和强化等方面简要综述高磷血症的治疗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优化膳食管理在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优化膳食管理在高磷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部进行规律血液透析的77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干预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应用优化膳食管理干预。分别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血磷、血钙、血红蛋白、白蛋白、食物磷相关知识水平及控磷饮食依从性。结果: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在食物磷相关知识、控磷饮食依从性和总分分别为(22.00±3.92)、(34.82±4.69)、(56.82±7.4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8.46±3.57)、(30.54±3.52)、(49.00±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146、4.536、5.022, P<0.01);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在食物磷相关知识、控磷饮食依从性和总分分别为(25.74±3.36)、(41.63±5.27)、(67.37±7.6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0.97±3.81)、(32.36±4.38)、(53.33±6.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815、8.403、8.504, P<0.01);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血磷水平为1.81(1.67,2.10)mmol/L,低于对照组的2.13(1.87,2.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3.237, P<0.01);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血磷水平为1.75(1.63,1.91)mmol/L,低于对照组的1.90(1.83,2.1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3.343, P<0.01)。 结论:优化膳食管理可提高患者食物磷相关知识水平和控磷饮食依从性,有效降低血磷水平,同时对营养状况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矿物质与骨代谢异常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矿物质与骨代谢异常相关临床资料,为临床制定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2年6月在北京怀柔医院及怀柔区中医医院进行规律血液透析的267例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129例和年轻组(年龄<60岁)138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用药情况、化验资料包括血常规、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等,并对患者高磷血症及饮食用药相关知识进行调查问卷,比较两组患者钙磷达标率、用药情况、问卷得分等的差异。结果:(1)老年组血钙[(2.3±0.2)mmol/L]、血磷[(1.9±0.6)mmol/L]、全段甲状旁腺激素[213.5(93.5,359.9)ng/L]的达标率分别为(84/129)65.1%、(56/129)43.4%、(66/129)51.2%,与年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高磷血症患病率(66/129,51.2%)低于年轻组(90/138,65.2%)( χ2=5.422, P=0.020)。(2)与年轻组比较,老年组血肌酐[(796.6±225.2)μmol/L比(1025.6±281.4)μmol/L]、血尿酸[(416.9±97.0)μmol/L比(445.0±106.6)μmol/L]、白蛋白[(37.9±2.9)g/L比(39.0±3.0)g/L]、血磷[(1.9±0.6)mmol/l比(2.1±0.6)mmol/l]水平均低于年轻组( t=7.289、2.238、2.941、2.820, P<0.05),老年组血糖[6.9(5.2,9.8)mmol/L]高于年轻组[6.1(4.9,8.2)mmol/L]( Z=2.314, P=0.015)。(3)与年轻组比较,老年组非含钙磷结合剂的应用比例[12.4%(16/129)比23.9%(33/138)]、拟钙剂的应用比例[2.3%(3/129)比10.9%(15/138)]更低( χ2=5.895、7.742, P<0.05)。(4)老年组高磷血症及用药问卷总分[(36.8±6.6)分比(39.5±6.0)分]、高磷知识[(4.7±3.1)分比(6.0±2.8)分]、饮食知识[(2.8±2.2)分比(4.0±1.9)分]、用药知识[(2.1±1.9)分比(3.1±1.8)分]分值低于年轻组( t=3.442、3.694、4.677、4.398,均 P<0.05),而依从性得分(17.3±1.9)高于年轻患者(16.4±2.4)( t=3.390, P=0.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前尿素氮( OR=1.082,95% CI:1.011~1.159, P=0.024)、透前血肌酐( OR=1.002,95% CI:1.001~1.005, P=0.036)是老年患者高磷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白蛋白、血磷水平低于年轻组,应用非含钙磷结合剂及拟钙剂的比例偏低,老年患者高磷血症相关知识问卷总分低于年轻患者,但依从性得分优于年轻患者,我们应针对相关薄弱环节,加强老年患者的饮食用药宣教及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水平与骨矿物质代谢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骨矿物质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经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CKD的患者105例作为CKD组,按照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分为1~5期;选择同期就诊于体检中心且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组。比较分析两组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血浆FGF-23、肾小球滤过率(GFR)情况及不同CKD分期患者间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CKD患者血浆FGF-23水平与血钙、血磷、ALP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CKD组的FGF-23显著高于健康组( P<0.05),而Hb、GFR显著低于健康组( P<0.05),并且存在钙磷代谢紊乱、低白蛋白血症。不同CKD分期患者间血磷及血清ALP水平随肾功能的下降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钙随GFR下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PTH水平随CKD分期增高而增高,FGF-23水平随肾功能的降低而增加( P<0.05)。以FGF-23为因变量,以血钙、血磷、ALP、PTH为自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GF-23与血钙( r=-0.77, P<0.05)呈负相关,FGF-23与血磷( r=0.21, P<0.05)、ALP( r=0.85, P<0.01)、PTH( r=0.675, P<0.05)呈正相关。 结论:CKD患者外周血FGF-23水平与骨矿物质代谢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FGF-23与血清中钙、磷、PTH具有一定的关系。正常人的血液循环中有FGF-23表达不高,但在高磷饮食、使用活性维生素D过程中,患者血清FGF-23水平也明显升高。FGF-23的调控可能是维生素D、钙、磷、iPTH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早期检测血清中FGF-23与钙、磷、ALP的水平,可为患者赢取更多的治疗时间,为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高磷血症的流行病学概况及其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成人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高磷血症的患病率和降磷药物使用率,探索高磷血症及降磷治疗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为大型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人群来源于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协作网,纳入2013—2020年诊断为CKD的≥18岁的非透析且有血磷检测结果的首次住院患者。高磷血症定义为住院期间首次检测的血磷>1.45 mmol/L,正常血磷定义为0.97 mmol/L≤血磷≤1.45 mmol/L。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高磷血症与全因死亡、心血管事件死亡和CKD进展的关系,以及使用降磷药物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关系。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57 987例有血磷检测结果的成人非透析CKD患者,年龄60(47,72)岁,男性91 453例(57.89%),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63.49(39.12,92.90)ml·min -1·(1.73 m 2) -1,常见的合并症为高脂血症84 497例(53.48%)、高血压58 818例(37.23%)和心力衰竭42 686例(27.02%)。高磷血症的患病率为14.83%(23 431/157 987)。在合并高磷血症的CKD 3~5期患者中,降磷药物的使用率为13.34%(3 962/29 7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64 662例随访时间≥90 d的患者中,随访时间为3.3(1.5,5.4)年,高磷血症与全因死亡(高磷血症/正常血磷, HR=1.13,95% CI 1.06~1.22, P=0.001)及心血管事件死亡(高磷血症/正常血磷, HR=1.28,95% CI 1.04~1.56, P=0.018)风险增加均显著相关。在47 581例随访时间≥90 d且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30 ml·min -1·(1.73 m 2) -1的患者中,随访时间为1.8(0.9,3.2)年,高磷血症与CKD进展风险增加显著相关(高磷血症/正常血磷, HR=1.08,95% CI 1.00~1.17, P=0.038)。在8 856例有死亡随访资料且有高磷血症患者中,随访时间为3.3(1.5,5.4)年,使用降磷药物与全因死亡( HR=0.88,95% CI 0.82~0.95, P<0.001)和心血管事件死亡( HR=0.84,95% CI 0.72~0.97, P=0.022)风险降低均显著相关。 结论:中国成人非透析CKD患者高磷血症患病率较高,但降磷药物使用率较低。高磷血症是非透析CKD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事件死亡及肾功能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降磷药物可能降低上述风险。定期监测非透析CKD患者血磷水平并对高磷血症患者启动降磷治疗可能有利于改善其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导致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HP)导致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于2022年6—10月收集的继发于PHP的PKD患者2例,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点,并对其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共检索到9篇文献报道PHP导致PKD,共10例患者,结合本文病例共12例。发病年龄8~23岁,男性7例(7/12),女性5例(5/12)。临床表现包括发作性肢体扭转、肢体僵硬、肢体颤抖、投掷动作、舞蹈样动作等症状,其中3例患者(3/12)同时合并痫性发作,10例患者(10/12)有明确运动诱发因素,2例患者(2/12)未提及诱发因素,11例(11/12)患者症状持续时间<2 min可自行缓解。仅有1例患者有家族史。所有患者实验室检查可见低钙、高磷、甲状旁腺素显著升高。10例(10/12)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提示有颅内多发钙化。对9例患者(9/12)只给予补充钙、活性维生素D治疗,3例患者(3/12)还额外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PHP是继发性PKD的罕见病因,少部分患者可同时合并癫痫发作,大部分患者在补充钙和活性维生素D治疗后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碳酸镧与醋酸钙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碳酸镧与醋酸钙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义乌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因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202例,纳入研究的患者透析龄≥6个月,透析前血磷>1.78 mmol/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碳酸镧组及醋酸钙组,醋酸钙组100例,碳酸镧组102例,其中碳酸镧组2例因不能耐受呕吐退出研究,治疗时间为9个月。研究期间合理使用低钙透析液并严格限磷饮食,比较两组间及两组内治疗前后血磷、血钙、甲状腺旁腺素(iPTH)的变化。结果:治疗中,碳酸镧组服用磷结合剂的剂量平均为1 500 mg/d,而醋酸钙组为 3 335 mg/d。两组治疗前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生化指标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访发现,两组患者饮食中的磷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液透析液的钙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醋酸钙组血磷从治疗前的(2.12±0.35)mmol/L下降至(1.55±0.24)mmol/L( t=13.43, P<0.01);碳酸镧组血磷从治疗前的(2.14±0.3)mmol/L下降至(1.45±0.17)mmol/L( t=20.01, P<0.01);碳酸镧组治疗后的血磷下降值为(0.69±0.29)mmol/L,显著高于醋酸钙组的(0.57±0.37)mmol/L( t=2.553, 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高钙血症,且颈动脉内膜增厚及钙化斑块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有效实施限磷饮食和合理使用低钙透析液的前提下,醋酸钙与碳酸镧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透析患者的血磷水平,其中碳酸镧降磷效果更佳,但碳酸镧导致的胃肠反应较普遍;两种治疗方法未出现高钙血症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