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西湖外来鱼类入侵与鱼类群落状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摸清惠州西湖鱼类群落组成和外来鱼类入侵现状.[方法]2023 年 2 月,在惠州西湖主湖区开展鱼类资源调查,运用Jaccard相似性指数、相似性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法等方法分析外来鱼类物种组成、丰度差异、分布格局、群聚结构和群落相似性.[结果]共捕获鱼类 21 种,包括鲤、鲫和鲢等16 种土著鱼类以及豹纹翼甲鲇、齐氏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和露斯塔野鲮 5 种外来鱼类.外来鱼类质量和数量分别占总渔获物的45.36%和44.18%.豹纹翼甲鲇和齐氏罗非鱼在5 种外来鱼类中质量和数量占比相对较高,表明外来种群资源量具有一定规模;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平均Jaccard相似性指数处于相似等级(数值为 0.62),表明惠州西湖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相似度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78.73%的相似性水平时,惠州西湖鱼类群落可分为 4 组,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未达到生态学意义上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惠州西湖各站点鱼类群落较为相似,豹纹翼甲鲇和齐氏罗非鱼在各个站点均有出现,入侵较为严重,亟需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集合群落及其在河流鱼类群聚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集合群落(metacommunity)是指多个潜在相互作用的物种通过它们之间的扩散而连接在一起的一组局域群落,目前已成为斑块生境下生物群落结构、格局和动态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斑块动态、物种排序、群体效应和中性模型等4种理论模型,可用于解释不同情形下集合群落内物种的迁移状况,描述集合群落的动态.可采用群落结构或生态学机制等途径,来阐述所研究的群落是属于哪一种特定的集合群落类型.集合群落可用于研究河流鱼类群聚,解释鱼类的群落结构等问题.另外本文还结合我国水域生态环境及水生生物现状,对今后集合群落的研究作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上游鱼类群聚沿河流-水库梯度的空间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对2005-2012年长江上游合江、木洞、万州和秭归江段的鱼类群聚结构进行了调查,以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上游鱼类群聚沿河流-水库梯度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在三峡蓄水后,在合江至秭归江段累计采集到土著鱼类368706尾,合计132种,隶属于17科,其中鲤科鱼类为优势类群.沿河流-水库纵向梯度,土著鱼类物种数下降而外来鱼类物种数增加.对应分析表明,合江至秭归江段的鱼类群聚呈现出明显分化:库区以上河段鱼类组成以流水性鱼类为主,库区鱼类则以静水缓流型为主.指示物种分析进一步指出,河流区鱼类以犁头鳅(Lepturichthy fimbriata)、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圆筒吻(Rhinogobio cylindricus)等22种鱼类为指示物种,其功能群特征表现为偏好流水生境、生活史为均衡主义及食性为昆虫食性;库区鱼类以宽口光唇鱼(Acrossocheilus monticolus)、宽鳍鱲(Zacco platyp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16种鱼类为指示物种,其功能群特征表现为偏好静水生境、食性为草食性或浮游食性.以上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导致的水环境变化是影响长江上游鱼类纵向格局的主要驱动力.建议相关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河段鱼类群聚特征制定不同的渔业管理措施,如保护土著鱼类资源、控制外来入侵鱼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分布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保护大亚湾渔业资源,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12月(冬季)对大亚湾进行了4航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结合距最近大陆距离、距最近大岛距离、水深、水温、盐度、叶绿素a、总氮、总磷、鱼类的最大体长和捕捞努力量(CPUE)这些参数,研究了大亚湾鱼类的群聚特征.结果 表明,大亚湾鱼类呈嵌套分布格局,鱼类最大体长对嵌套格局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大亚湾鱼类群落嵌套格局的形成支持选择性迁入假说;大亚湾鱼类全年与四季的嵌套最友好位点均在湾口杨梅坑和大辣甲北部海域,此两海域为大亚湾鱼类的主要群聚区,大辣甲北部海域是鱼类的产卵场繁殖区,杨梅坑海域是鱼类的主要育肥区,均应优先进行保护和管理,是开展大亚湾鱼类增殖放流的最适宜海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唐鱼养殖种群与广州附近4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是为数不多的几种原产中国的世界性观赏鱼类之一.自2003年以来,多个唐鱼野生种群相继被发现,其濒危状态和等级由野外灭绝降为极危.为研究唐鱼养殖种群与广州附近野生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本文分析了唐鱼3个代表性养殖种群和4个野生种群,共计186个样本的Cyt b基因、2个核基因(ENC1和RAG1)以及13个微卫星位点数据.基于K2P模型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唐鱼野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5-0.015之间,养殖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0.00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唐鱼养殖种群包含4个单倍型谱系分支,其中2个分别与广州附近2个野生种群聚在一起,另外2个分别独立成支.单倍型网络亲缘关系分析显示,清远种群只有1个单倍型且与芳村养殖种群共享,芳村养殖种群拥有最多的单倍型.基于微卫星数据的STRUCTURE分析表明,所有种群最佳分簇数为2,清远种群与养殖种群聚为一簇,良口和石门种群聚为另一簇.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种群高度重叠并能与野生种群分开,清远种群与养殖种群存在部分重叠.利用IMa3的基因流分析表明,存在清远种群至芳村养殖种群的单向基因流.综合本文结果,作者认为唐鱼养殖种群应起源于广州附近多个野生种群.清远种群来源于养殖种群中的芳村养殖种群.建议在未来唐鱼的保护策略中,应禁止不规范的放流活动并且禁止将不同野生种群补充至养殖种群,同时加强唐鱼养殖种群和野生种群的遗传资源管理和持续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赤水河外来鱼类尖头(鱥)和董氏须鳅的引种溯源及生态适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历史上,赤水河流域干流及支流的鱼类物种组成中未曾出现过尖头(鱥)(Rhynchocypris oxycephalus)和董氏须鳅(Barbatula toni).但是,近年来在赤水河支流白沙河的鱼类资源调查中发现了这两个物种的分布,其来源及未来的生存可能性受到关注.本研究比较了尖头(鱥)赤水河野外种群与养殖种群形态上的差异;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赤水河流域尖头(鱥)和董氏须鳅的来源,并通过生态位模型分析了这两种鱼在赤水河流域的生态适应性.形态数据结果表明,尖头(鱥)在赤水河的野外种群与养殖种群的个体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养殖种群的体长、尾柄长、尾柄高3个形态数据均高于野外种群.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尖头(鱥)赤水河流域野外种群及养殖种群与辽宁杨运种群聚为一支,董氏须鳅则与来自内蒙古、辽宁和河北的种群聚为一支.生态位模型分析表明,赤水河支流白沙河具有尖头(鱥)的中度适生区,其适生性概率为0.620;而董氏须鳅在该区域的适生性概率较低,仅为0.025,这可能与该物种已有分布数据较少有关.采样中发现白沙河实际采样点的水温较低,与北方分布点的水温接近,推测该区域仍具备尖头(鱥)和董氏须鳅生存的条件.综上所述,赤水河流域的尖头(鱥)和董氏须鳅均为来自东北地区的外来种,且能适应赤水河的生态环境.这与现场访问结果一致,未来需要加强种群监测以防成为外来入侵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分析高原鳅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高原鳅(Triplophysa)属鱼类8个种群共75个个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为标记,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高原鳅属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全长1 140bp的Cytb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527个多态位点,界定了61个单倍型,A+T含量(55.9%)高于G+C含量(44.2%).8个种群单倍型多样度(Hd)范围在0.667~1.000之间,核苷酸多样度(Pi)在0.001~0.089之间,其中似鲶高原鳅(T.siluroides)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Hd=1.000,Pi=0.089),壮体高原鳅(T.robusta)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Hd=0.667,Pi=0.001);叶尔羌高原鳅(T.yarkandensis)与黄河高原鳅(T.pappenheimi)间的遗传距离最远(D=0.243),达里湖高原鳅(T.dalaica)与壮体高原鳅间的遗传距离最近(D)=0.086);遗传分化系数表明:8个高原鳅种间存在着高度遗传分化(Fst>0.25),并且种群之间基因流较弱(Nm<1);分子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细尾高原鳅与西藏高原鳅聚为一支,黄河高原鳅、似鲶高原鳅、壮体高原鳅、达里湖高原鳅四大种群聚为一支,贝氏高原鳅与叶尔羌高原鳅聚为一支.本研究为进一步对高原鳅属鱼类系统分类研究提供资料,以及对高原鳅保护措施提供了遗传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长江下游如皋江段长青沙和民主沙仔稚鱼群聚结构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长江下游如皋江段处于感潮河段,受到潮汐作用强烈,同时该江段的长青沙和民主沙具有独特的干流-沙洲生境,水文环境特殊.为揭示该特殊生境下仔稚鱼的群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8-2020年每年的5-8月对长青沙和民主沙进行早期资源调查和生境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采集到仔稚鱼17776尾,鉴定6目8科33种仔稚鱼类群,鲤科占绝对优势;长青沙和民主沙南、北汊江均显示(餐)(Hemiculter leuciscu-lus)、贝氏(餐)(Hemiculter bleekeri)和刀鲚(Coilia nasus)为主要优势种;6月和7月该江段各断面仔稚鱼的平均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第一优势种(餐)丰度最高出现在2019年7月(S3#,204.75 ind·100 m-3),北汊江仔稚鱼总体丰度高于南汊江;基于14个站点仔稚鱼丰度的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性为84.60的水平上分为3组,组间仔稚鱼群聚结构差异显著(R=0.76,P<0.05),MDS平面图显示胁强系数stress=0.14<0.2,表明对各站点聚类结果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意义;冗余分析发现,仔稚鱼丰度与温度、浊度呈正相关,与透明度呈负相关;干流-沙洲生境对仔稚鱼的群聚结构具有一定影响,在调查水域分流作用较弱的北汊江更适合多数鱼类繁殖及仔稚鱼的生存发育.建议在长江汊江水域加强保护与监测,充分发挥其在鱼类资源补充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长江口鳗苗网兼捕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聚结构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明长江口鳗苗网兼捕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聚结构,文章分析了2017—2019年鳗苗汛期用定置张网采集的11870网次鱼类样本.结果显示,样本中包含兼捕鱼类114388尾,经鉴定有54种,隶属13目27科46属.其中,鲈形目占总种数的40.74%,海洋性、肉食性、底层和小型鱼类分别占总种数的44.44%、74.07%、70.37%和48.15%.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为第一优势种,数量占比达77.07%;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刀鲚(Coilia nasu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也是个别年份的优势种.根据各月份间鱼类的群聚差异可将3月和4月、1月和2月各组合成1个组,两者的主要特征种分别有5种和6种,主要分歧种有10种.兼捕鱼类的平均体长仅(73.77±38)mm,早期资源占总样本数的96.65%,许多是当地经济鱼类的幼体.样本中有鳗苗16470尾,3年平均的兼捕损伤率7.58,高于6年前的损伤率,鳗苗捕捞对其他鱼类幼体的损伤应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