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2015—2019年北京市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M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通过北京市麻疹实验室网络收集2015—2019年麻疹病毒阳性咽拭子标本,提取病毒核酸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C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获得基因序列同WHO麻疹病毒基因型代表株、中国和其他国家D8基因型参考株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对D8和B3基因型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5—2019年全市麻疹病毒基因型鉴定株546株,其中H1a基因型531株,疫苗株5株,B3基因型1株,D8基因型9株,其中8株为2019年流行株。本土株H1a基因型MV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91.5%~100.0%和73.6%~100.0%。2019年8例D8基因型麻疹病例均为成人,其中2例为一起暴发疫情,其余6例为散发病例。结论:输入性D8基因型成为2019年北京市MV主要流行基因型;2015—2019年随着麻疹发病下降,本土基因型H1a已经不占优势,而其他不同基因型输入,形成混合流行的趋势,建议在消除麻疹工作中,不仅要努力阻断本土麻疹病毒传播,更要防控非本土基因型病毒输入和持续传播,避免其逐渐演化为优势毒株而建立本土传播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内外儿童用联合疫苗免疫原性、安全性和社会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联合疫苗含有两种或多种抗原,研究认为接种联合疫苗后能预防多种疾病,同时可减少接种次数。本文对国内外儿童用联合疫苗,如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MMR)等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进行综述,并从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工作者和卫生服务方面进行社会价值探究,为我国推动联合疫苗研发和使用提供决策证据。研究发现,联合疫苗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工作者和卫生服务方面均产生较好的收益,能够保证其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增强家长的接种便利和经济性,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弥补新发疫情对免疫服务造成的影响,提高接种覆盖率和及时率,增加社会收益。目前我国联合疫苗的推广受到技术瓶颈多,人群接种认知水平低等限制。建议加强联合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和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研究,科学评估联合疫苗的价值;增强公众对联合疫苗的认知和信任度;促进多联多价疫苗研发应用;政府应完善法规协助联合疫苗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0-2022年全球消除麻疹面临的挑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麻疹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免疫覆盖率一直停滞不前,难以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大流行后虽然采取的公共卫生措施使同为呼吸道传播的麻疹病例大幅下降,但也导致2020-2021年全球免疫覆盖率进一步下降、疫苗犹豫加剧、监测情况恶化等问题。本文总结各地消除麻疹的最新进展,以及目前需要克服的困难,重点分析了新冠病毒流行对消除麻疹工作的影响,为科学研判麻疹疫情形势和加强新冠病毒流行背景下麻疹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8—2022年山东省成人疫苗接种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2018—2022年18岁以上人群成人疫苗接种情况。方法:通过山东省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收集2022年全省预防接种单位数据及2018—2022年间18周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信息个案,描述性分析成人疫苗接种单位的分布和成人接种疫苗品种,计算接种总量及接种率。结果:2022年底,山东省共有提供成人疫苗接种的预防接种单位3 948家,每万人拥有成人预防接种门诊0.36家。2018—2022年,开展了人用狂犬病疫苗(RabV)、流感疫苗(InfV)、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乙型肝炎疫苗(HepB)、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enACYW135)、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MMR)、戊型肝炎疫苗(HepE)、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ZV)、破伤风疫苗(TV)、流行性出血热(HF)疫苗共计11类成人疫苗的接种,接种总量为4 005.69万剂,平均0.1剂/(人·年);RabV、InfV、HPV疫苗分别占接种总量的31.48%、22.57%和15.93%。2018—2022年,成人疫苗年均增长率为56.55%;RabV 和TV5年累计接种剂次分别为15.90剂/100人和0.21剂/100人;InfV年均接种率为2.28%;HPV疫苗、HepB、PPV23、RZV累计全程接种率分别为12.44%、1.61%、0.52%和0.17%。20~<30岁年龄组RabV和TV 5年累计接种剂次为29.19剂/100人和0.43剂/100人;70~<80岁年龄组InfV和 PPV23接种率分为9.08%和1.27%;50~<60岁年龄组RZV接种率为0.11%;20~<30岁年龄组HPV疫苗接种率为18.09%;18~19岁年龄组HepB、MenACYW135、MMR、HEV接种率分为6.21%、9.55%、2.65%和2.83%。结论:山东省成人疫苗接种品种较少,普及面窄,接种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缅边境麻疹暴发疫情中疫苗保护效率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中缅边境地区8月龄~14岁儿童麻疹成分疫苗(MCV)的保护效率,探讨一起麻疹暴发疫情的原因。方法:对一起输入性麻疹暴发疫情的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血液样本和咽拭子或尿液进行检测。采用1 ∶ 4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评价8月龄~14岁儿童MCV的保护效率,共调查33例麻疹病例和132例对照。结果:本次暴发共确诊67例麻疹病例,包括4例境外输入病例。33例(49.3%)为8月龄~14岁儿童,其中25例(75.8%)至少有1剂次MCV免疫史。8月龄~14岁儿童接种MCV疫苗总体保护效率为88.7%(95% CI:56.9%~97.0%),2剂次MCV疫苗保护效率为89.7%(95% CI:49.9%~90.9%)。12月龄以后接种第1剂次MCV疫苗保护效率89.5%(95% CI:18.3%~97.8%),高于8~12月龄接种第1剂次的86.9%(95% CI:42.9%~96.7%)。最近一次接种MCV距离麻疹发病的时间间隔<5年的保护效率为92.0%(95% CI:38.4%~98.1%),时间间隔≥5年的保护效率下降至85.6%(95% CI:43.4%~96.7%)。 结论:边境地区适龄儿童MCV的保护效率较低是导致境外输入疫情传播蔓延的主要原因。有必要加强常规免疫,确保2剂次MCV接种率,提高免疫接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gG抗体亲和力试验判定麻疹病例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对判定麻疹病例的价值。方法: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3-2015年天津市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和麻疹排除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追溯保存的病例血清,开展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重新对麻疹排除病例进行归类。结果:共收集到326例麻疹病例血标本,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267例,排除病例59例,≥20岁病例占92.33%(301/326)。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显示,确诊病例和排除病例中麻疹IgG高亲和力抗体的比例分别为66.95%(158/236)和91.23%(5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33, P<0.001)。根据判定标准,15.25%(9/59)排除病例被重新判定为麻疹病例,其中8例是高亲和力抗体,有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免疫史,判定为继发性免疫失败病例;1例为低亲和力抗体,有典型的麻疹临床症状,无MCV免疫史。 结论:麻疹IgG抗体亲和力试验能够提供有参考意义的血清学证据,可以减少麻疹急性期血清学诊断中由于IgM抗体假阴性而造成的错误排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1—2022年我国风疹流行病学及其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2021—2022年间风疹流行病学及其病毒基因特征,为我国风疹防控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模块和监测报告管理模块获取2021—2022年间全国风疹发病数据;从全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获得阳性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uV)分离株,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并测定位于E1基因的两个核苷酸(nucleotide,nt)片段[F1-480(8 633~9 112 nt)和F2-633(8 945~9 577 nt)],整理拼接后获得靶基因序列(E1-739),将其与已报道的基因型/亚型参考株构建系统发育树以鉴定基因型别,同时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我国2018—2020年间流行的RuV病毒株序列开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2021—2022年我国风疹发病率均为0.06/10万(2021年:840例;2022年:784例),病例主要集中于西部和南部省份。病例年龄分布分析显示,2021—2022年风疹发病主要以<5岁儿童为主(2021年:34.17%,287/840;2022年:42.09%,330/784),其中以0~2岁患儿占比最高。进一步分析病例免疫史发现,8~23月龄的病例中,仅接种了1剂次含风疹成分的疫苗(rubella containing vaccine,RCV)幼儿的发病比例较高;2~14岁年龄组病例主要分布在接种了2剂次或以上RCV的儿童中;然而,>15岁病例主要集中在未接种RCV或免疫史不详的人群中。全国病毒学监测数据显示,2021—2022年间从我国6个省市共获得22株RuV病毒分离株,分属于1E-L2(11株)和2B-L2c(11株)基因亚型,并与2018—2020年间流行的RuV病毒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2021—2022年间我国风疹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流行的RuV为1E-L2和2B-L2c基因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患儿化学治疗后血清麻疹抗体水平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肿瘤患儿的血清麻疹抗体水平,为该类患儿麻疹疫苗免疫策略提供支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肿瘤外科确诊为血液肿瘤或实体瘤且接受过化学治疗患儿的血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定量检测麻疹抗体IgG水平,动态监测化学治疗过程中麻疹抗体水平的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共纳入441例肿瘤患儿,麻疹抗体阳性率为79.1%(349/441),43.3%(191/441)的患儿具有保护性抗体。年龄<8月龄、8月龄至<2岁、2岁至<6岁、≥6岁患儿的抗体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647, P<0.01);2岁至<6岁和≥6岁患儿血清麻疹抗体保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8%(95/217)比41.1%(58/141), P>0.05]。血液系统肿瘤患儿与实体瘤患儿的麻疹抗体保护率分别为45.6%(78/171)和41.9%(113/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6.3%(16/98)的患儿在化学治疗过程中抗体效价下降至保护性抗体效价水平以下。患儿结束化学治疗后6个月内、6个月至<1年、1年至<2年、≥2年时检测的血清抗体保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50%以上的肿瘤患儿在化学治疗后血清麻疹抗体低于保护水平,化学治疗降低麻疹保护性抗体水平,应推荐此类特殊人群在评估后进行麻疹成分疫苗的再接种,从而获得麻疹的免疫保护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液肿瘤患儿多学科合作免疫接种模式的初步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建立血液肿瘤患儿多学科合作的免疫接种模式,并探索其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研究。以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免疫接种门诊接诊的150例血液肿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建团队、设计接种方案、培训人员和质量控制等步骤,开设多学科合作的免疫接种门诊,并实施接种计划。评估患儿疫苗接种实施情况,比较原发病治疗前后患儿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表面抗体(HBsAb)变化情况,对部分实行乙肝和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和风疹联合疫苗(简称麻腮风)接种的患儿,比较其接种前和接种后6个月HBsAb和麻疹、流腮、风疹血清免疫球蛋白G抗体(IgG)水平的变化情况;监测各疫苗接种后相关不良反应。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或 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24例患儿按计划实施免疫接种,接种率达82.7%;124例患儿原发病治疗前后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9%(78/124)比13.7%(17/124), χ2= 63.489, P<0.01]。64例患儿接种了3剂乙肝疫苗,40例患儿接种了麻腮风疫苗,接种后6个月患儿HBsAb[98.4%(63/64)比6.3%(4/64), P<0.01]、麻疹IgG[82.5%(33/40)比22.5%(9/40),χ2=31.746, P<0.01]、风疹IgG[82.5%(33/40)比22.5%(9/40), χ2=28.872, P<0.01]和流腮IgG[62.5%(25/40)比25.0%(10/40), χ2=11.429, P<0.01]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接种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421剂次的免疫接种中,25例出现可控的全身或局部反应,发生率为5.9%。 结论:血液肿瘤患儿的免疫接种有重要意义。血液肿瘤患儿多学科合作的免疫接种模式切实可行,疫苗接种方案安全且具有一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麻疹及其并发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麻疹疫苗的诞生,麻疹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除了疫苗预防,麻疹目前仍无特效药,重症患者还会出现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等并发症,因此针对病毒本身的抗病毒药物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本研究介绍了麻疹的流行病学和分子特征、SSPE的诊断进展,以及麻疹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维生素A治疗、融合抑制剂治疗等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