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BL结合情景教学在激光辅助超声桡动脉穿刺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PBL)与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在激光辅助超声桡动脉穿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技能.方法 选取2022-2023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进行住院医师培训的40名学生,随机信封法分为传统教学组(对照组)18名和PBL结合情景教学组(结合组)22名.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组以问题为基础,结合真实临床情景进行教学.通过基础理论知识和直接观察操作技能(DOPS)评估,对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比较两组学生的临床能力.结果 结合组在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中,对物品准备、无菌操作及穿刺评分等技能操作的DOPS评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能力考核Mini-CEX评估,结合组在医疗面谈能力、人文关怀、临床诊断、整体临床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结合组在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方面认可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PBL结合情景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学生的临床能力和技能操作更佳,教学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颅脑创伤患者术中液体管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术中维持适宜的血容量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有研究表明液体超负荷可导致组织水肿、肺损伤和创面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液体量不足会增加低血压风险,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注,甚至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如何优化术中液体管理策略是麻醉科医师最常见问题之一。文章从液体选择(晶体液、胶体液、高渗盐水和甘露醇)、液体用量[开放性液体治疗、限制性液体治疗、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 directed fluid therapy, GDFT)]、血管内容量状态监测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阐述不同的液体管理策略,以期为TBI患者术中液体管理提供指导并为新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加强临床监测智能化研究 提升患者围麻醉手术期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临床监测技术体现了现代医学与生物工程、电脑技术与新材料的完美结合。医学发展与时代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临床监测技术更是现代医学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载体之一 [1]。既往的监测技术不断改进,无线智能监测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脱颖而出,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极大地丰富了临床监测的内涵,如传统的血氧测量技术改进为数字化血氧测量技术,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系统,提高对动脉灌注信号获取和静脉噪声隔离的水平,使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的抗运动干扰性能以及获取弱灌注条件下信号的能力显著提高;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麻醉手术期的应用,让麻醉科医师多了"一只眼睛",使血管穿刺置管和区域神经阻滞操作又准又快;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使无数患者心脏手术效果得到了及时评估,并发症得到了及时处理;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在镇静麻醉深度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机体、器官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使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得到更直接的指导;新型凝血监测技术使临床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判断和处理更为及时准确。同时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技术进入临床监测领域,使监测大数据信息获取和智能化分析更加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BL教学查房在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提高麻醉科教学查房教学效果,本科室以麻醉相关知识为中心,以患者病理生理和麻醉生理改变为基础,以手术方式和麻醉方案的影响等核心问题层层设问并让学生作答,最终案例结束后进行闭环总结。此过程即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查房。该教学查房模式有助于提高麻醉住院医师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分娩镇痛期间饮食管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的饮食管理一直以来都存在较大争议,过于宽松的饮食可能会导致产妇在麻醉期间误吸风险的增加,而严格禁食、禁饮则可能因产程中能量消耗过大、补充不足,增加剖宫产率。目前国内外并无统一的分娩镇痛期间饮食标准,文章综述了分娩镇痛期间饮食管理相关的证据和研究进展,以及各主要学术组织的相关指南,有助于产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助产士团队在分娩镇痛期间为产妇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保障母婴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麻醉管理与患者安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患者安全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星小程序电子问卷,自2023年10月23日至2023年11月23日,通过多个学会和协会渠道进行调查,问卷覆盖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内的部分二级及以上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疗机构,参与问卷调查者需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答题,每个微信账户限定提交一份问卷。问卷核心指标包括:①医疗机构概况,机构所在地区、医院认证等级,年度内完成的AIS患者EVT案例数/年有效问卷数及占比;②麻醉医师在AIS患者EVT期间的参与程度,涉及患者交接流程(急诊室-急诊介入治疗室交接)、治疗团队结构(治疗团队麻醉医师组成)、EVT术前麻醉评估、EVT期间麻醉医师与介入医师的沟通和术后患者转运;③ EVT期间麻醉管理的相关信息指标及关注度,涉及循环、呼吸、血糖的维持,相应的药物干预策略、麻醉模式的选择与管理以及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关注度;④麻醉管理的质量控制。应用以下方法判断问卷的有效性:填写时间超过5 min;同一单位填写多份问卷时,采用大数定律原则处理;在数据分析时,若某选项的反馈数量<1%的有效问卷数,将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问卷样本。结果:748所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院共回收有效问卷(下简称"问卷")1 096份,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46份(约13.3%),三级医疗机构950份(约86.7%)。医院年度内完成51~1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1%,为最高;而年度内完成401~5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为最低。由急诊室转至急诊介入治疗室过程中,1 012份问卷(约92.3%)显示麻醉医师参与交接过程;984份问卷(约89.8%)显示治疗团队的成员构成中至少有1名麻醉医师;377份问卷(约34.4%)显示EVT术前未进行麻醉评估;72份问卷(约6.6%)显示,在EVT期间,麻醉医师与神经介入医师间几乎无任何信息交流;101份问卷(约9.2%)显示,麻醉医师几乎不参与术后患者转运。在治疗过程中,约67.1%受访者将术中收缩压管理目标值设置为140~180 mmHg(1 mmHg=0.133 kPa),约87.2%的受访者将AIS患者EVT术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40 mmHg,吸入氧浓度维持在>40%的占比约为84.6%,仅约10.5%的受访者不注重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约56.0%患者术后带气管导管返回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术后随访患者占比约45.4%;本次问卷中,689份问卷显示倾向选择固定程序型麻醉,407份选择情境适应型麻醉;在麻醉类型与管理倾向性方面,约82.9%的受访者更加注重AIS患者EVT期间的麻醉管理;受访者关注度最高的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分别为患者的循环系统消息、意识状态及呼吸系统消息(前3位)。约87.5%的问卷(959份)显示,在EVT麻醉管理过程中将参考国内外指南;高达约77%的问卷(844份)显示在围手术期遇到过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心搏骤停、导丝穿透血管及过敏性休克等。仅有约40.7%的问卷(446份)显示麻醉科进行了AIS患者EVT神经介入麻醉质量控制报告。结论:麻醉医师是AIS患者行EVT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团队更加注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相关危险因素控制,麻醉科在麻醉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产科大出血的容量复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产科大出血(MOH)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MOH时不仅有血液容量的丢失,还常伴随凝血功能障碍、严重低血压、酸中毒和低体温。麻醉科医师在危重孕产妇救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文章根据近期研究成果,就MOH时液体复苏策略、大量输血方案、凝血功能纠正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等相关知识进行综述,为MOH的救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我国麻醉科护士培训与管理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我国麻醉科护士培训与管理现状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以期为推进我国麻醉科护士培训与管理工作的规范与统一提出参考意见。方法: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召开2018全国年会为契机,采用随机抽样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参加年会护理分会场的麻醉科医护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85.7%。210份有效问卷中175份(83.3%)由临床麻醉科护士填写,其中有8名(4.6%)护士反馈所在医院未组织过麻醉护理相关培训,102名(58.3%)护士反馈所在医院的专业培训由麻醉科和护理部联合组织,采取医师和护士联合培养;117名(66.9%)护士参加了护理部组织的规范化培训;159名(90.9%)护士在上岗前参加了麻醉科组织的岗前培训;进入麻醉科工作后,134名(76.6%)护士需要接受日常培训。关于培训现状评价,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护士为92名(52.6%),其中71名(77.2%)为参加麻醉科和护理部联合培养者。结论:随着国家层面政策出台,目前亟待就麻醉科护士的培训与管理制定相应规范,应借鉴国外麻醉科护士培养与使用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尽快明确麻醉科护士尤其是临床麻醉科护士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培训时间等重要内容,由此推进我国麻醉科护理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产科麻醉的指导建议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产科麻醉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临床麻醉工作的重要部分,这方面的麻醉管理面临着筛查难、病情急、变化快、需兼顾母体和胎儿/新生儿等挑战,应关注如下方面:(1)细致的COVID-19相关评估,除疫情相关评估外,还应认识到孕产妇生理特点和病情复杂与危急程度对评估的影响,同时关注孕产妇肺部状况对胎儿的可能影响,确定适当的分娩时机、分娩方式和防护等级。(2)严密的防护,应从环境、人员和物品各方面进行严格的感染控制。对于疑似和确诊COVID-19孕产妇,分娩应在隔离产房或负压手术间进行;限制进行麻醉管理的人员数量,并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医务人员应严格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3)麻醉管理优化的关键在于维持氧合的充足和循环的平稳,对于椎管内麻醉应尽量避免咳嗽和低血压;对于全身麻醉应关注气道管理的感染控制。(4)实施人文关怀,对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5)虽然尚缺乏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但为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对于疑似或确诊COVID-19产妇的新生儿应进行隔离,避免母乳喂养。疫情期间,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感控科和重症科应多学科联合进行感染控制和母婴管理,有利于将感染风险最小化的同时优化临床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窒息氧合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窒息氧合技术在急诊科、麻醉科困难气道的管理及特殊患者手术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窒息氧合技术是指人体没有呼吸运动时,经气道给予高浓度、高流量的氧,促进肺泡中氧的交换,对窒息患者进行被动的氧合、延长安全窒息时间的方法。文章通过简介窒息氧合技术生理学原理、作用机制,综述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目前相关研究进展,为窒息氧合技术更加合理、安全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临床麻醉医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