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调查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为区域内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实地调查、记录物种信息及编目分类等方法,分析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类群、物种构成、生活型等信息.结果: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药用植物资源1 151 种(含变种),隶属于 184 科 584 属,其中,菌类植物 9 科 19 种,苔藓类植物 8 科 9 种,蕨类植物 21 科 93 种,裸子植物 7 科14 种,双子叶植物 120 科 870 种,单子叶植物 19 科 146 种.菊科、蔷薇科和百合科植物较多见,植物生活型以草本类植物占优势,占物种总数的 47.44%.结论: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高.建议今后应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野生物种的抚育研究,该措施将对保护区内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野外投食群动态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属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Trachypithecus).全球范围内分布很窄,仅分布于中国的贵州、重庆、广西以及越南、老挝的部分地区,分布范围窄与其生活的石山环境和物种形成机制有密切关系(Nadler and Brockman,2014),目前全球黑叶猴数量接近2 500~3 000只(黄乘明等,201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进一步查清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丰富生物编目,我们于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公里网格全境布设监测.共记录兽类5目10科18属20种、鸟类7目18科34属42种,其中新增保护区记录1 1种,记录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灵猫(Viverra zibeth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等7种.相对多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小麂(Muntiacus reevesi)、猪獾(Arctonyx collaris)和野猪(Susscrofa)是该区域内常见兽类,而地栖雉类则以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为主.分时段的相对多度指标表明,小麂在6:00-15:00和17:00-21:00两个时段均保持活跃,猪獾则偏好5:00-6:00和19:00-23:00活动,野猪在6:00-7:00最为活跃,红腹锦鸡活动高峰在12:00-13:00,而灰胸竹鸡的活动高峰分别为14:00-15:00和16:00-17:00.在物种丰度上,单个相机位点的平均拍摄物种数显示,在缓冲区、灌丛及针阔混交林以及800-1,200 m海拔段上物种较多.监测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掌握此区域的动物多样性资源并促进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贵州典型自然保护区内外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自然保护区是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屏障,然而人类活动可能增加外来入侵物种扩散的风险,导致自然保护区面临不同程度的入侵.为了对比研究自然保护区内外以及不同保护区之间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文基于贵州省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桫椤、习水、梵净山和麻阳河)38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方法分析了保护区内外的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差异,并利用冗余分析探讨了影响不同保护区内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分布的关键人类活动因子.赤水桫椤、习水、梵净山和麻阳河4个保护区共调查发现外来入侵草本植物46种,隶属于18科37属,其中,4个保护区内分别有16、18、7和20种,保护区外分别有17、10、24和20种.赤水桫椤和梵净山保护区外的外来入侵草本植物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保护区内,而习水和麻阳河保护区内外差异不显著.梵净山保护区内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保护区外,其余保护区内外差异不显著.四个保护区内外的外来入侵草本植物物种组成无明显差异.保护区内的居民量和道路长度是影响保护区内外来入侵草本植物分布格局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护区对外来草本植物入侵的抵御能力不同,而人类活动程度的差异是导致其不同的原因之一.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人类活动管控,减缓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西南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定期开展保护成效评估,是制定保护决策与提升保护地管理效果的重要基础.景观动态能够直观地指示保护地成效,但针对区域尺度保护地网络,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的景观保护成效研究还相对缺乏.以我国西南地区102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景观生态状况、自然生境格局与连通性以及人类干扰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TOPSIS模型的综合分析方法,评估自然保护区在1990-2015年间的景观保护成效,并探讨自然保护区属性与保护成效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从1990-2000年至2010-2015年评估时段,保护成效上升的自然保护区数量约占77.5%,但低于保护成效综合评价指数平均值的自然保护区数量持续增加,表明自然保护区的整体景观成效趋于两极化发展.(2)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保护成效明显提升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川藏滇桂四省区,成效下降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黔、桂及两者交界区域.(3)不同类型与等级的自然保护区之间保护成效存在差异.类型上,整体成效表现为森林生态类较好、内陆湿地类次之、野生动植物类较差,而保护成效改善程度为野生动物类>内陆湿地类>森林生态类>野生植物类;等级上,整体成效表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于省级.总的来说,西南自然保护区网络对区内自然生境景观的保护效益显著,但存在保护成效明显下降的自然保护区(如茂兰、麻阳河和赤水桫椤等)需要引起重视.研究能够为区域尺度保护地体系的成效提升与优化调整提供科学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