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外围绕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为更好地了解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研究现状,利用可视化工具Vosviewer和Citespace对检索的中英文文献发文数量、发文趋势和热点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中英文文献关于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的研究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都经历了2005年之前为起步阶段,2005-2010年为探索阶段,2010年至今是快速发展阶段;2)英文文献针对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研究热点可分为管理有效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气候变化、人类干扰等)以及可持续性;中文文献针对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热点可分为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管理有效性、可持续发展以及影响因素;3)对比发现国内外文献在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研究的时间尺度与关注热点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外主要集中于国家公园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研究,国内以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成效为主,此外,国内文献围绕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成效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不足.研究可为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研究领域的发展,进而为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错带植物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交错带是森林和草原两种地带性植物群落之间的交接地带,景观类型多样,环境异质性强,边缘效应明显,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带.林草交错带特殊的生境导致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关联比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复杂.本文综合评述了地形、生态系统养分内循环、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对林草交错带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氮沉降和大气CO2浓度升高、植物凋落物、土壤有机质及土层深度等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今后,应当加强局域尺度控制实验与跨环境梯度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揭示林草交错带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地理格局与生态学机制.具体包括林草交错带复合系统物种多样性对土壤酸化、火灾、凋落物组成、围封和放牧及多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规律,以及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关联、退化生境修复与植被恢复等方面的研究,为林草交错带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蛋白质组芯片筛选宿主中与结核分枝杆菌Rv1705c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人体中与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Rv1705c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方法:原核表达Rv1705c蛋白基因,收集包涵体,裂解后透析纯化Rv1705c并测定其浓度,ELISA法检测细菌Rv1705c刺激巨噬细胞后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量,使用纯化并带有生物素标记的Rv1705c孵育人蛋白质组芯片HuProt?,筛选与Rv1705c相互作用的人类蛋白质,使用GenePix Pro 6.0软件对蛋白质芯片的信号图像进行数据提取,使用GO、KEGG等多个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ST pulldown验证Rv1705c与PSMA3、RSAD2的相互作用。结果:纯化结果显示,Rv1705c在包涵体中表达,Rv1705c刺激巨噬细胞后IFN-γ分泌量显著上升。芯片结果显示共筛选出了29个与Rv1705c相互作用的潜在阳性蛋白质,其中PSMA3、NLN、THOP1、UPF3A、RSAD2、OMG、PNKD、STEAP3、MED8共9个蛋白质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1.6。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候选蛋白PSMA3、RSAD2、C1QBP参与固有免疫应答激活信号转导,并且PSMA3、RSAD2与干扰素存在交互作用,GST pulldown验证PSMA3、RSAD2与Rv1705c确有相互作用。结论:发现并验证PSMA3、RSAD2与Rv1705c存在相互作用,为 Mtb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脑梗死为临床表现的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于2021年10月24日收治的1例儿童卒中且最终诊断为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基因、治疗及预后特点。患儿为男性,10岁,因右侧肢体无力10 h余入院,院前完善头颅CT示双额叶及右侧顶叶皮髓交界区多发斑片状钙化,入院体检见手足及颜面多发冻疮,神经系统体检示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侧肢体肌力Ⅳ +级,右侧肢体共济失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4分。头颅磁共振成像结果示急性脑干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未见异常,心脏、颈部血管超声及心电图正常,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检查正常,血常规、生化、凝血、自身抗体系列、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均正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梅毒均为阴性,经过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康复锻炼,肌力恢复正常后出院。1个月后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回报为TREX1基因突变导致的AGS,突变位点为c.58G>A。AGS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遗传性脑病,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当怀疑遗传性疾病时,应积极完善基因检测得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B病毒感染中DNA识别通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人群中普遍易感,其感染可累及血液、呼吸、泌尿、消化、神经等全身多个系统,亦在相关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疾病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一种DNA病毒,EBV可被固有免疫应答中的DNA识别受体感知,触发下游一系列免疫应答。DNA识别通路由DNA感受器、接头分子及下游效应信号组成。双链DNA感受器主要包括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样受体(absent in melanoma 2-like receptors,ALRs)、环状GMP-AMP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等;接头分子主要是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和含有caspase招募结构域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ASC);下游免疫效应主要包括Ⅰ型IFN、炎性小体及促炎细胞因子等。作为一种疱疹病毒科的双链DNA病毒,EBV可触发宿主复杂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尤其是多种DNA识别受体介导的通路,在宿主免疫防御及病原体免疫逃避等方面均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以DNA感受器为线索,全面总结近年来DNA识别信号在EBV感染中的活化作用、调控机制及临床相关性,以进一步理解EBV感染后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为EBV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免疫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类抗原R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人类抗原R(HuR)对乳腺癌功能表型的影响及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方式。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了解HuR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选取与HuR显著相关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基因富集分析(GSEA)。以MCF-7和SK-BR-3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瞬时转染小干扰RNA(siRNA)沉默HuR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HuR的表达。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划痕、Transwell实验检测两种乳腺癌细胞系的增殖、迁移、侵袭。通过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方差分析和 t检验。 结果:HuR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3.429±0.300比3.913±0.370, Z=-15.216, P<0.01),GO和GSEA结果显示HuR相关基因主要富集于通过死亡结构域受体对外部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负调节、血液微粒、细胞外基质结构组分、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和E2F信号通路及脂肪酸氧化。HuR在两株乳腺癌细胞系中沉默后,CCK-8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点,沉默HuR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0.148±0.001比0.151±0.001比0.160±0.002比0.159±0.003,0.163±0.002比0.163±0.002比0.172±0.001比0.172±0.000,0.214±0.002比0.215±0.001比0.238±0.003比0.236±0.002;0.146±0.002比0.146±0.003比0.155±0.002比0.154±0.001,0.156±0.001比0.158±0.002比0.172±0.002比0.172±0.001,0.193±0.002比0.197±0.001比0.229±0.007比0.229±0.006, F=29.811、45.663、105.662、16.735、65.344、53.219, 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24 h细胞迁移的能力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0.038±0.020比0.067±0.025比0.223±0.047比0.167±0.035,0.082±0.040比0.140±0.027比0.318±0.023比0.254±0.041, F=20.045、30.130, 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实验组通过小室的MCF-7和SK-BR-3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971.000±154.049、873.333±186.100比1 939.333±11.547,1 301.333±81.132、1 152.000±109.421比2 278.000±244.461, t=7.328、8.067、8.190、9.442, 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在两株细胞中,实验组的PI3K、Akt及mTOR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0.560±0.015、0.738±0.011比0.968±0.030,0.866±0.003、0.788±0.030比0.970±0.021,0.843±0.009、0.832±0.014比1.003±0.009;0.862±0.011、0.855±0.020比0.981±0.020,0.754±0.083、0.821±0.024比0.939±0.083,0.708±0.038、0.687±0.027比0.936±0.049, t=30.666、18.216、9.036、14.279、20.708、22.206、10.934、11.440、5.026、3.665、10.549、11.288, P<0.01、0.05)。 结论:HuR可提高乳腺癌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且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来促进乳腺癌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zeste同源物2的增强子和人类mutL同源物1通过激活丝裂原细胞外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途径调控神经胶质瘤的增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zeste同源物2的增强子(EZH2)和人类mutL同源物1(hMLH1)在神经胶质瘤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合成靶向抑制EZH2和hMLH1和hMLH1特异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U-87细胞,分为对照组和敲低组,通过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增殖实验分析两组的增殖能力。采用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神经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EZH2(7.97±0.14、6.00±0.18、6.24±0.11, t=83.80、47.18、83.55)和hMLH1(6.15±0.08、3.93±0.17、4.25±0.12, t=103.700、29.800、45.510)的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U-87胶质瘤细胞的siRNA转染导致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对照组(68.2±14.8),EZH2敲低组(33.5±13.1),hMLH1敲低组(43.1±10.0)。敲低EZH2和hMLH1表达后增强转染细胞凋亡( t=3.041、2.934, P<0.05)。沉默后磷酸化丝裂原细胞外激酶1(p-MEK1)/丝裂原细胞外激酶1(MEK1)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的比例下调,p-MEK( t=5.590、6.548, P<0.05)和p-ERK1的水平降低( t=10.730、9.260, P<0.05)。与单独转染EZH2-siRNA和hMLH1-siRNA比较,EZH2-siRNA和hMLH1-siRNA共转染的U-87细胞中,抑制作用增强( t=6.425、7.273, P<0.05)。 结论:对EZH2和hMLH1的抑制可能通过激活MEK/ERK途径影响神经胶质瘤的生长和细胞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抗宿主免疫清除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属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但目前人类感染MERS-CoV后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病死率高,预后差。已有研究表明冠状病毒能抵抗宿主先天免疫的清除作用,因此本文简要阐述了MERS-CoV逃避宿主先天免疫的机制,以期为冠状病毒的特效治疗药物、疫苗开发提供新的靶点、方向和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体寡链核苷酸耦联策略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调控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是肿瘤细胞与其肿瘤微环境(TME)相互作用的结果,TME分布着多种基质细胞,其中以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最为丰富。根据巨噬细胞与其发生应答反应的辅助性T细胞类型,可大致将极化的巨噬细胞分为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在多数肿瘤中,M1型巨噬细胞参与抗肿瘤免疫,而M2型巨噬细胞主要发挥促肿瘤作用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肿瘤发展过程中,TAMs经历了从免疫刺激的M1样表型到免疫抑制的M2样表型的过程,该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可被逆转。这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通过TAMs的定向调控,逆转M2样巨噬细胞促肿瘤的微环境,发挥M1样巨噬细胞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该方案还有望与免疫检查点阻断(ICB)联用,增强ICB的治疗效果。小干扰RNA(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是一种安全可用于人类的基因调控方式,对TAMs的调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异性抗体因其高选择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靶向治疗。抗体-寡核苷酸结合物(AOCs)正是结合了两者的优势,是实现TAMs中M2样巨噬细胞逆转的最佳方式。本文主要就TME中TAMs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应用AOCs对TAMs表型进行定向调控,抑制肿瘤发展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致心肌纤维化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是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干扰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和结合,也可模仿天然激素的作用进而破坏体内激素的平衡,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研究发现,EDCs在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管硬化及高血压。研究显示EDCs对心血管系统具有负面健康效应,但其对心肌纤维化的产生及其发病机制未详细阐明,本文就以常见EDCs诱发心肌纤维化的研究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为心肌纤维化的预防和诊疗提供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