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叶猴个体识别的新方法:基于腹股沟白斑斑纹观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The Fran?ois's langur(Trachypithecus francoisi)is a nationally protected animal in China.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Fran?ois's langurs is essential for monitoring,research,and conservation management.Maya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izhou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habitat for wild populations of the Fran?ois's langur.In this study,three groups of wild Fran?ois's langurs with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of Mayanghe Reserve were selected.The 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gibbon groups,and digital cameras were used to photograph the ventral groin patches of 16 adult and sub-adult females.By comparing the results,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atterns of ventral groin patches among Fran?ois's langurs,suggesting that these patterns can be used as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individuals.This study provides newinsights and research methods for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of Fran?ois's langurs and contributes to the fundamental data for studying their behaviorin the wild.Furthermore,it offer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ran?ois's langur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野外投食群动态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属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Trachypithecus).全球范围内分布很窄,仅分布于中国的贵州、重庆、广西以及越南、老挝的部分地区,分布范围窄与其生活的石山环境和物种形成机制有密切关系(Nadler and Brockman,2014),目前全球黑叶猴数量接近2 500~3 000只(黄乘明等,201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贵州野钟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分布及夜宿洞穴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少数仅分布在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灵长类动物(Rowe,1996),曾在我国南部分布广泛,数量较多,在20世纪以前,野生种群数量约有3 500只(张荣祖等,2002),其中广西的种群数量约为2 200-2 500只(刘万福和韦振逸,1995),贵州数量估计为946-1 094只(李明晶和马建章,1989;全国强,1994;李明晶,1995).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各种人类活动的干扰,如采矿、修建水电站、放牧、农耕、修路等造成该物种适宜栖息地减少,生境破碎化增加,而偷猎造成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陈正仁等,2001;苏化龙等,200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弄岗黑叶猴栖息地选择与利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对广西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黑叶猴进行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并收集猴群的栖息地利用数据,分析黑叶猴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规律.结果 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利用有显著性差异(x2=43.063,f=4,P<0.001).黑叶猴对崖壁的利用频率最高(占总记录的36.67%±9.44%),其次是山坡(32.30%±9.57%),对山脚(14.15%±5.01%)、山顶(11.24%±8.42%)和平地(5.63%±2.92%)的利用较少.分析发现,黑叶猴对山体部位的利用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山顶:Z=-0.160,P=0.837;崖壁:Z=-0.320,P=0.749;山坡:Z=-0.480,P=0.631;山脚:Z=-1.601,P=0.109;平地:Z=0,P=1).黑叶猴将崖壁作为主要的休息场所,山坡和山脚为主要的移动和觅食场所.黑叶猴对栖息地的利用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当食物中花的可获得性降低时,猴群增加对山脚的利用;当嫩叶可获得性降低时,猴群增加在崖壁移动的频率;当果实的可获得性升高时,猴群增加在平地觅食的频率.食物组成与黑叶猴栖息地利用也有关系.总体来看,黑叶猴对山顶的利用频率与花的觅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对山脚的利用频率与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猴群在山顶休息的频率随花和成熟叶的觅食比例的上升而上升;在山脚休息的频率随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的上升而上升.猴群在山坡觅食的频率随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在山脚觅食的频率随嫩叶的觅食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另外,平均最低温度与猴群在平地觅食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分析表明食物的分布和数量对黑叶猴栖息地利用有重要影响,黑叶猴对栖息地的选择是在觅食利益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恩城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和保护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黑叶猴是栖息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由于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017年10-12月,我们采用样方法调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黑叶猴的种群分布、数量及保护现状,分析其致危因素,为制定有效管理行动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黑叶猴夜宿地89处,其中有43处夜宿地下方有新鲜排泄物.结合本次调查和访问,确定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为18群100~105只,包括1只全白化黑叶猴成年雌性个体;其中11群分布在保护区内,7群分布在保护区外.猴群由3~ 12只个体组成.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是威胁恩城保护区黑叶猴种群生存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进一步查清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丰富生物编目,我们于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公里网格全境布设监测.共记录兽类5目10科18属20种、鸟类7目18科34属42种,其中新增保护区记录1 1种,记录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灵猫(Viverra zibetha)、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等7种.相对多度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小麂(Muntiacus reevesi)、猪獾(Arctonyx collaris)和野猪(Susscrofa)是该区域内常见兽类,而地栖雉类则以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为主.分时段的相对多度指标表明,小麂在6:00-15:00和17:00-21:00两个时段均保持活跃,猪獾则偏好5:00-6:00和19:00-23:00活动,野猪在6:00-7:00最为活跃,红腹锦鸡活动高峰在12:00-13:00,而灰胸竹鸡的活动高峰分别为14:00-15:00和16:00-17:00.在物种丰度上,单个相机位点的平均拍摄物种数显示,在缓冲区、灌丛及针阔混交林以及800-1,200 m海拔段上物种较多.监测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掌握此区域的动物多样性资源并促进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石山叶猴生态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喀斯特石山是一类特殊环境,生存在喀斯特石山的动物形成特殊的行为机制以适应这一特殊的环境.石山叶猴是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属疣猴亚科乌叶猴属的一个种组,包括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白头叶猴(T.leucocephalus)、德氏叶猴(T.delacouri)、金头叶猴(卡巴叶猴,T.po-liocephalus)、越南乌叶猴(T.hatinhensis)、印支黑叶猴(T.ebenus)、老挝乌叶猴(T.laotum)7种.迄今为止,对分布于中国的黑叶猴和白头叶猴的生态学已有较多研究,而对其他石山叶猴的研究较缺乏.本文对中国黑叶猴和白头叶猴的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以促进叶猴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未来研究应关注石山叶猴的种群历史以及对栖息地破碎化和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白头叶猴与黑叶猴觅食行为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开展近缘物种觅食行为比较对理解动物的行为可塑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和黑叶猴(T.francoisi)是近缘物种,体形大小相近,社会结构和栖息环境相似,是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邻域分布的灵长类.为了探索两个物种在喀斯特生境中是否有相似的觅食策略,我们于201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在不同时段均为叶食性,树叶是两种叶猴各个时段主要食物,其中白头叶猴日均取食树叶77.0%±4.4%,黑叶猴日均取食68.9%±8.3%,两者对树叶的采食比例均没有显著的日时段差异(白头叶猴:x2 =6.602,df= 11,P=0.830;黑叶猴:x2=11.393,df=11,P= 0.411).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都在猴群清晨离开夜宿石洞后和进入过夜山洞前的时段中频繁发生.白头叶猴在09:00-10:59和16:00-17:59出现觅食高峰,时间占比分别为41.7%和46.3%;黑叶猴同样在09:00-10:59和16:00-17:59的时间段内发生高频率的觅食行为,时间占比分别为31.3%和38.0%.此外,两种叶猴的觅食时间在大部分时段中的差异并不明显.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在石灰岩生境中具有相似的觅食策略,这意味着两种叶猴在取食生态学上可能采取相似的保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广西黑叶猴栖息地景观格局破碎化分析及其对种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山生境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由于非法捕杀和人类活动干扰,其种群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同时,随着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的加速,其栖息地严重破碎化.因此,了解栖息地破碎化对黑叶猴种群的影响对于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以及黑叶猴种群调查数据,通过Fragstats软件开展广西黑叶猴栖息地景观破碎化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景观格局对广西黑叶猴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西黑叶猴栖息地呈现破碎化严峻、斑块形状复杂化、斑块团聚程度较弱且分散化的现象;栖息地以林地景观占据重要优势,但人为景观的干扰十分强烈;在不同地区中,生境破碎化程度、人为干扰强度以及景观配置均呈现不同的特征,其中扶绥地区人为干扰最为强烈,德保地区的景观块数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而龙州地区的人为干扰程度最小,其森林景观最为聚集.(2)蔓延度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指数、林地面积、林地斑块大小、裸岩面积和裸岩面积比重等景观指数与黑叶猴种群数量有显著正向关系,Shannon多样性指数则是显著负向关系;而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占比、居民地面积以及居民地面积占比等具有人为干扰性质的景观指数对黑叶猴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相关性.(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林地面积的大小是影响广西黑叶猴种群数量关键因子,其次是平均斑块分维指数.因此,在保护规划工作中应该根据黑叶猴分布区的森林覆盖率、破碎化程度、生境连通度以及景观配置情况进行生态恢复,同时也应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间接疗法治愈婴黑叶猴消化不良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消化不良在幼畜内科疾病中是最常见的.它严重影响幼畜的生长、发育及将来的生产能力,甚至危及生命.我们曾碰到一例65日龄的雌性黑叶猴患消化不良症,病程37天.考虑过多的捕捉会惊扰母婴猴,故在此期间未直接使婴猴服药、注射,而采取给母猴口服药物,通过哺乳使患病婴猴病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