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麒麟竭果实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血小板活性成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果实乙醇提取物(血竭)的乙酸乙醋提取部位中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血小板活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ODS、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麒麟竭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释放ATP模型对化学成分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从麒麟竭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Ethyl 4,6-dihydroxy-2-methoxy-3-methylbenzoate(1)、6-寒基-2,4-二甲氧基-3-甲基苯乙醇(2)、4,6-二羧基-2-甲氧基-3-甲基苯甲醛(3)、对羟基苯甲酸乙酯(4)、4-羟基苯甲酸甲酯(5)、3,5-二氯水杨酸(6)、对羟基苯甲醛(7)、Pinocem-brin(8)、Strobopinin(9)、7-羟基-5-甲氧基-6-甲基二氢黄酮(10)和Ozoroalide(1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7和9可以明显地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释放AT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黄藤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组大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究黄藤(Daemonorops jenkinsiana)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组的大小,采用体细胞染色体常规制片法与显微摄影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黄藤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同时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为内标,应用流式细胞术对黄藤叶片基因组大小、DNA含量和DNA倍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藤茎尖是理想的染色体制片材料;黄藤的染色体数为2n=24,核型公式为K(2n)=1M+17m+5sm+1st,核型类型为2C;核型不对称系数61.20%;黄藤的DNA含量为1.57 pg,基因组大小为1539.53 Mb,黄藤的DNA倍性为二倍体(2n).这是首次报道黄藤的核型和基因组大小,为深入开展黄藤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核型和基因组比较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药典》中泽泻药材的基原考订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对历版《中国药典》中对于泽泻药材来源记载的变化以及《中国植物志》与《中华本草》的记载,发现历版《中国药典》中的泽泻药材来源记载混乱,存在中文名与拉丁名不对应的问题.泽泻作为常用药材,市场流通量大,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经典名方中多个处方中存在泽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将会进一步增大泽泻药材的市场流通量.经典名方作为国家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其研究要求明确所用药材的基原,而《中国药典》中泽泻基原记载的混乱问题严重阻碍了经典名方的开发,为了规范泽泻药材基原以保障临床疗效并推动经典名方的发展,泽泻的基原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此外,泽泻基原的考订也可为《中国药典》中同样存在相似问题的决明子、荆芥、天南星、黄藤和筋骨草等药材提供考订思路,以期能加快《中国药典》中各药材的修订.该研究通过历代本草及地方志等文献对泽泻产地变迁情况分析,发现从魏晋时期至今,泽泻产地在不断迁移,最终形成了以四川为主产地的现状.将产量最大的川泽泻与道地药材建泽泻从植物、化学成分、基原及市场流通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是泽泻科泽泻属2个不同品种,现今川泽泻即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占据大部分市场,但是与201 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Alisma orientale不符.通过考证分析,建议将泽泻A.plantago-aquatica与东方泽泻A.orientale均作为泽泻药材的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钩吻药理及毒理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剧毒植物钩吻(Glsemium elegans Benth.)又名断肠草、野葛、大茶药、黄藤、火把花、猪人参等,为马钱科(Loganiaceae)胡蔓藤属常绿一年生木质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等长江以南省份及东南亚地区.钩吻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吲哚类生物碱,包括:甲基钩吻素乙(gelsedine)类、钩吻素甲(gelsemine)类、葫蔓藤乙素(humantenine)类、钩吻素子(koumine)类、蛇根精(sarpagine)类以及育亨宾(yohimbane)类.目前,钩吻中得到了此6类共近一百种生物碱[1].其中,钩吻中含量最多的生物碱是钩吻素子(koumine),其次包括钩吻绿碱(gelsevirine)、钩吻素甲(gelsemine)、胡蔓藤碱乙(humantenine)和钩吻素己(gelsenicine)等(图1).另外,钩吻中还含有多种环烯醚萜苷、环稀醚萜和甾体等非生物碱类化合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药血竭品种的文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文梳理了中药血竭的品种沿革,考论了多处疑点.古代欧洲与阿拉伯地区所用血竭来源于龙血树属植物,东南亚血竭16世纪才进入市场.血竭最晚5世纪已传入中国,早期称"麒麟竭",曾与紫胶混用.唐及唐以前的血竭为龙血树属植物的树脂.宋代人已了解血竭来自高大树木之树脂,但对基原植物的认识失实.宋代血竭产地大体为麻离拔、层檀、中理国等地,索科特拉岛亦在内.1371年—1416年,黄藤属血竭"藤竭"输入中国,《瀛涯胜览》与《大明会典》较早载录.藤竭进入中国较长时期内,龙血树属血竭仍为正品.明清两朝,天启《滇志》等地方志、佚本《滇南本草》及《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元江出产"木血竭";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载西双版纳出产"麒麟竭",但两者真实性已难考究.近代黄藤属血竭成为血竭的主流品种.20世纪70年代云南等数省发现剑叶龙血树,开发出国产血竭(龙血竭).该文希冀为血竭的研究开发提供更为坚实的文献学支撑,并为后续研究充实史料、提供新的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