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性腹膜多囊性间皮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4岁,因“右下腹痛10 d”入院。患者曾于1995年行剖宫产术。查体:右下腹可触及约8 cm大小囊性包块,活动度大,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53×10 9/L。盆腔磁共振检查:右侧髂窝多房囊性肿块,大小约6.6 cm×6.0 cm×7.8 cm,内见分隔,囊内信号均匀,增强后囊壁及分隔强化(图1)。初步诊断为阑尾或右侧附件来源囊性肿瘤。术中探查:阑尾呈暗红色,表面无黏液;盲肠外、背侧腹膜后多枚囊性灶,囊壁薄,囊液清亮,呈浆液性。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示:回盲部囊性病变未见明确恶性,待常规多取材进一步诊断。遂开腹行腹膜后病灶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1)(阑尾切除标本):慢性阑尾炎;(2)(回盲部肿块):囊内壁小灶被覆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呈鞋钉状凸向腔内(图2A);免疫组化检查:被覆上皮细胞表达 CK5/6(+)(图2B),CK7(+),CK20(-),BAP1(+),Calretinin(+),ER(-)。最终诊断为良性腹膜多囊性间皮瘤(benign multicystic peritoneal mesothelioma,BMP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表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和胰管扩张的胰腺分裂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胰腺分裂症。患者因腹痛,淀粉酶升高,CT提示胰头占位性病变,伴胰腺扩张,予ERCP治疗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行EUS假性囊肿穿刺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为进一步诊疗就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后予输血、止血等内科治疗,行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止血,病情明显好转。复查CT仍见胰管扩张。为明确其原因,予完善MRCP、EUS检查,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可能,最终通过ERCP明确胰管扩张的原因为胰腺分裂,予胰管支架置入。经过3个月随访,未发现患者腹痛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4岁,因左侧大阴唇肿胀1年余,阴道肿物脱垂3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左侧大阴唇扪及一界清质软光滑肿块,大小约3 cm×3 cm,活动度一般,无压痛,皮温正常;双侧腹股沟区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常规超声检查显示:左侧大阴唇皮下见一低回声肿块,紧贴阴道壁左后方生长,延伸至宫颈,大小约5.5 cm×3.4 cm×2.5 cm,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液化及钙化征象,后方回声无改变,膀胱与子宫无明显受压移位(图1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测及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图1B);弹性成像示应变弹性评分4分(图1C)。超声造影[造影剂选用SonoVue(Bracco公司)]示:肿块于10 s自周边向内部增强,呈整体均匀高增强,24 s开始缓慢减退(图2)。超声提示:左侧大阴唇皮下富血供占位,性质待定,建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其他影像学检查:CT平扫示阴道壁左后方至左侧大阴唇皮下片状稍低密度影,不伴骨质破坏(图3A);MRI平扫示阴道壁左后方至左侧大阴唇皮下囊性为主异常信号,增强示肿块边缘轻度强化(图3B,C),考虑偏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图4A),穿刺病理示少许肌肉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伴间质少许间充质细胞增生,局灶黏液变性,考虑梭形细胞病变不能除外。行腹腔镜及会阴开放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HE染色提示梭形细胞肿瘤(图4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4(灶+),Desmin(灶+),SMA(-),ER(+),PR(+),SOX10(-),S-100(-),Ki-67(5%+),诊断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在超声造影检查、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及手术前,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2019-SR-29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管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临床确诊时大多属中晚期,预后极差。胆管癌病因迄今未明,胆管上皮内瘤变、胆管内乳头状肿瘤、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以及胆管内管状/管状乳头状肿瘤被认为是胆管癌的癌前病变。加强对胆管癌癌前病变的认识和了解,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对胆管癌癌前病变认识有限,未来仍需依托于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对其研究的深入,尽早发现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以准确识别出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文就如何认识和处理胆管癌癌前病变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发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阑尾炎的复发是急性阑尾炎治疗临床决策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复发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以期加深对阑尾炎复发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因急性阑尾炎住院行阑尾切除术(包括开放与腹腔镜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慢性阑尾炎;(3)阑尾周围脓肿;(4)阑尾黏液囊肿或阑尾黏液性肿瘤;(5)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或阑尾癌;(6)妊娠期阑尾炎;(7)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炎性肠病、进展期癌症;(8)同期实施其他手术。共计3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既往有无阑尾炎发作并有无抗生素治疗病史,将患者分为复发组(133例)和初发组(240例)。分析复发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及术前CT影像等资料。结果:373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男性209例,女性164例,中位年龄42(18~88)岁。复发组中位复发时间为4(1~60)个月。与初发组相比,复发组年龄<50岁者比例[71.4%(95/133)比57.5%(138/240),χ 2=7.081, P=0.008],合并糖尿病者比例更高[13.5%(18/133)比5.4%(13/240),χ 2=7.399, P=0.007],发病时间更短[(41.7±13.6)h比(59.4±56.2)h, t=-3.286, P=0.001]、腹肌紧张或反跳痛比例更低[57.9%(77/133)比66.7%(160/240),χ 2=5.065, P=0.024]、改良Alvarado评分更低[(5.6±1.9)分比(6.1±1.9)分, t=-2.417, P=0.016]、白细胞计数更低[(10.5±4.6)×10 9/L比(11.5±4.5)×10 9/L, t=-1.190, P=0.047]、淋巴细胞计数百分比更高[(19.4±14.7)%比(16.1±13.3)%, t=2.069, P=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复发组中,阑尾长度≥7 cm者比例高于初发组[44.4%(59/133)比32.9%(79/240),χ 2=4.808, P=0.028],复杂性阑尾炎的比例低于初发组[8.3%(11/133)比22.9%(55/240),χ 2=10.823,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129例可查阅CT影像的患者,复发组有38.0%(19/50)的病例CT显示阑尾粪石,高于初发组的20.3%(16/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4.880, P=0.027)。 结论:患者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较短的发病时间、较少腹肌紧张或反跳痛、较低的改良Alvarado评分、较低的白细胞计数和较高的淋巴细胞计数百分比、阑尾长度≥7 cm、非复杂性阑尾炎以及阑尾粪石是复发性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98例胰腺囊性肿瘤影像学特征及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N)和黏液性囊腺瘤(MCN)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探讨其对外科治疗策略选择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SCN或MC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术前误诊病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共纳入98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例,包括71例SCN,26例MCN和1例黏液性囊腺癌。病变75.5%位于胰体尾部,89.8%表现为单囊,其中44.9%囊壁强化,39.8%囊内有实性成分,38.8%囊内出现分隔,14.3%囊壁钙化。CT和MRI总的诊断正确率为36.7%(36/98),诊断模糊率为28.5%(28/98),误诊率为34.7%(34/98),CT和MRI高估性误诊率分别为23.0%(14/61)和29.7%(11/37)。其中CT诊断正确率为31.1%(19/61),MRI诊断正确率为45.9%(17/37),两种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及误诊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和MRI对胰腺囊性肿瘤正确诊断率低,误诊率高,且接近1/4的患者因高估性误诊接受了不必要的手术。因此,胰腺囊性肿瘤正确的影像学诊断对外科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导管腺癌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多发生于胰管、胆管内。该文报道了1例肝内胆管乳头状黏液性导管腺癌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CT和MRI示肝内外胆管弥漫扩张,肝左外叶扩张胆管内延迟强化小结节,以及胰腺钩突囊性灶伴主胰管轻度扩张。病理结果为肝左叶胆管乳头状黏液性高-中分化导管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上皮轻度异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鞘肿瘤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例1 男,41岁,因左拇指反复甲下溢脓2年余就诊。患者2年前开始左拇指反复出现甲下溢脓,且甲板近端逐渐出现分层样改变,疼痛不明显。否认外伤及家族疾病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甲板中央见一宽约3 mm的粉色条带,甲周组织正常(图1)。左手正、斜位X线检查未见骨受累。B超在左手拇指外侧缘远端真皮层内探及一个低回声区,内部血流不明显。病理检查显示中央上皮样细胞瘤团,其内可见角化及表皮样囊肿结构,囊肿未见颗粒层;周围见成纤维细胞及间质增生,并可见局灶性黏液样物质沉积,部分见肉芽肿结构(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R4A3/NOR-1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NR4A3/NOR-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涎腺腺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4—2020年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涎腺肿瘤组织学标本142例,包括腺泡细胞癌24例、涎腺分泌性癌12例、导管癌14例、腺样囊性癌16例、基底细胞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13例、肌上皮癌7例、多形性腺瘤15例、沃辛瘤15例、肌上皮瘤8例、基底细胞腺瘤8例、嗜酸细胞瘤7例;另外收集28例涎腺正常组织及2例胰腺腺泡细胞癌做为对照。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这些组织学标本中NR4A3/NOR-1的表达情况,并且和DOG1进行对比。结果:(1)NR4A3/NOR-1阳性定位于细胞核,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的阳性率为91.7%(22/24),DOG1阳性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的阳性率为95.8%(23/24),二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51),但是细胞定位不同;(2)NR4A3/NOR-1在涎腺正常组织及其他类型的肿瘤中不表达,而DOG1不仅表达在正常涎腺腺泡细胞的腔面,也可以在涎腺分泌性癌、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肌上皮癌及基底细胞腺瘤中表达( P<0.01);(3)NR4A3/NOR-1在涎腺腺泡细胞癌诊断中的灵敏度(91.7%)和特异度(100.0%)均较高,联合使用NR4A3/NOR-1和DOG1可将涎腺腺泡细胞癌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提高至100%;(4)NR4A3/NOR-1仅表达在涎腺腺泡细胞癌中,2例胰腺腺泡细胞癌未见表达( P=0.018)。 结论:NR4A3/NOR-1特异性抗体是涎腺腺泡细胞癌敏感和特异的生物学指标,NR4A3/NOR-1和DOG1是诊断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理想抗体组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三角悬吊在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胃三角悬吊技术在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L-RAMPS)中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L-RAMPS的29例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67.6±7.5)岁。根据术中是否采用丝线呈三角状悬吊胃,29例患者分为悬吊组( n=14)和对照组( n=15)。比较两组体质量指数、肿瘤长径、肿瘤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首次切缘、术中输血、术后胰瘘、术后重度出血、术后胃瘫、住院时间等。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肿瘤长径、肿瘤病理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病理证实29例患者中胰腺腺癌21例(72.4%)、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2例(6.9%)、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6.9%)、胰腺腺鳞癌1例(3.4%)、胰腺黏液性囊腺癌3例(10.3%)。两组术中首次切缘阳性、术中输血、术后B/C级胰瘘、术后重度出血、术后胃瘫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悬吊组手术时间为(200.3±13.5)min、术中出血量为(148.6±42.2)ml、住院时间为14(12,17)d,少于对照组(223.5±36.3)min、(205.3±63.3)ml、26(17,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胃三角悬吊应用于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L-RAMPS中,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有优势,是一种可靠、简单的悬吊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