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3年第2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论著。本期钱玥等对上海社区的305名中老年人利用多个认知域量表来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和认知正常(NC)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认知域受损的关系,发现MCI患者Aβ阳性者的记忆认知域受损较明显,而NC者中Aβ阳性者的一般总体认知功能受损较明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为"金标准"评价ATP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能,结果表明ATP负荷MPI对于狭窄程度较高的冠脉病变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对于临界病变的灵敏度相对较低。本期有4篇 18F-FDG PET/CT显像的论文,分别探讨了肺门型肿瘤肺梗死患者的PET/CT显像特征、基线PET/CT评估抗PD-1免疫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PET/CT代谢参数联合炎性反应指标对原发胃肠道DLBCL患者中期疗效的预测价值、PET/CT图像特征与代谢参数对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程度的预测价值,从不用角度反映了 18F-FDG PET/CT显像在肿瘤临床诊断、预后及疗效预测等方面的价值。本期1篇基础研究采用89Zr-oxine复合物标记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中的PET显像情况,结果示89Zr标记的MSCs可归巢至SLE模型小鼠肾脏部位,提示89Zr标记的MSCs PET显像可用于探索移植MSCs在SLE等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体内分布与迁移等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发生于特瑞普利单抗长期治疗后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二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例1女,63岁,全身皮疹2个月伴瘙痒,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2年前因直肠肛管恶性黑素瘤行肠周淋巴结清扫术,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预防性治疗1年,停药后2周出现全身皮疹。上肢红斑处皮损直接免疫荧光示,IgG沿基底膜带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示,BP180 > 200 U/ml。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PD-1抑制剂引起?予口服米诺环素200 mg/d,醋酸泼尼松龙20 mg/d,配合全身外用卤米松乳膏,半个月后水疱结痂,红斑变暗。例2女,全身水疱伴痒3月余,皮疹表现为浮肿性红斑基础上紧张性水疱、大疱、血疱,伴结痂。患者有3年阴道恶性黑素瘤史,为阴道黑素瘤术后Ⅳ期,局部复发,右髂血管淋巴结转移。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治疗2年后出现全身皮疹。红斑处直接免疫荧光,IgG弱阳性,沿基底膜带线状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BP180 > 200 U/ml。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PD-1抑制剂引起?予口服多西环素200 mg/d、醋酸泼尼松龙40 mg/d,2周后水疱完全结痂,红斑变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帕金森病黑质病变的结构影像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帕金森病(PD)的核心病理改变是黑质病变,以黑质小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改变和铁沉积病变为主要特征。近年研究发现应用神经黑色素序列、磁敏感序列、定量磁化率技术、弥散张量成像等可以显示黑质结构和病变。在高分辨黑质MRI上,神经黑色素敏感的序列及磁敏感的序列可以作为PD患者的影像标志物,区分PD患者及健康人,且对于PD前驱期的识别也有价值,可用于早期PD诊断。但在PD与PD叠加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方面,黑质MRI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不高。综合考虑黑质及其他区域如中脑、壳核等部位在MRI的变化,是提高PD及PD叠加综合征鉴别率的重要方向。高场强MRI如7.0 T MRI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黑质结构,区分黑质小体,未来在高场强MRI上进一步研究黑质结构与PD患者病程、分型、治疗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医师对PD患者的早期诊断及规范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沙利度胺成功治疗网状红斑性黏蛋白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16岁,因面部红斑丘疹伴轻微瘙痒1年,泛发全身4个月就诊。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蚕豆至鸽蛋大小红斑,散在粟粒大小丘疹,自觉轻微瘙痒,日晒后加重,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无好转。4个月前,皮疹泛发至躯干、四肢,伴轻微瘙痒。既往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皮肤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颈部、躯干、双膝关节伸侧及双手指关节背侧可见较多直径0.1 ~ 0.5 cm的红色扁平丘疹,部分融合成斑块,皮损呈网状分布,以胸背部为主(图1A)。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指标均无异常。体液免疫(IgA、IgG、IgM、补体C3、补体C4)、抗可提取性核抗原自身抗体谱、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检测均阴性。甲状腺彩色超声示甲状腺右侧叶低回声结节,为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组织系统分类(thyroid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3类。背部皮损反射式共聚集显微镜检查(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示表皮轻度增生,可见毛囊角栓及毛囊虫,基底细胞灶性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及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及毛囊周围可见较多的噬黑色素细胞及炎症细胞浸润(图2A、2B)。右侧腰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轻度增生,基底细胞灶性空泡变性;真皮浅中层见小片状炎症细胞浸润,散在噬色素细胞,并见明显黏蛋白沉积(图3A)。阿辛蓝染色阳性(图3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生物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晚期肢端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生物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模式在晚期肢端黑色素瘤(A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9年9月收治的1例合并盆腔软组织、淋巴结转移的右足A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72岁,确诊为右足恶性黑色素瘤伴盆腔软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经恩度+替莫唑胺+顺铂序贯白细胞介素(IL)-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扰素(IFN)-α三因子转化治疗6个周期后,患者于2020年6月12日行肿瘤病灶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病灶沉积黑色素,并包含大量坏死细胞,提示术前转化治疗获益明显。目前随访27个月,未见肿瘤进展。结论:对于缺乏手术指征且不耐受免疫或靶向治疗的晚期AM患者,生物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有临床价值。明确诊断和评估疗效关键依靠病理结果,且手术仍是晚期AM患者实现肿瘤根除的关键手段,因此,患者在成功减瘤达到手术指征时应及时行肿瘤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类天疱疮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1年10月15日),收集ICI致类天疱疮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性别、年龄、肿瘤类型、使用的ICI药物、类天疱疮潜伏期、主要症状、分布部位、活检及免疫检查情况、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82篇,涉及患者103例,男性72例,女性31例,年龄30~90岁,其中≥60岁者82例(79.6%);原发疾病为黑色素瘤者45例(43.7%),肺癌29例(28.2%)。103例患者共涉及6个品种的ICI,包括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47例,45.6%)、纳武利尤单抗(44例,42.7%)和特瑞普利单抗(4例,3.9%);PD-L1抑制剂阿特珠单抗(3例,2.9%)、度伐利尤单抗(2例,1.9%)和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3例,2.9%)。84例患者有开始应用ICI至发生类天疱疮的时间记录,帕博利珠单抗为3~850 d,纳武利尤单抗为21~790 d,特瑞普利单抗为70~728 d。103例患者中,类天疱疮类型为大疱性类天疱疮者88例(85.4%),黏膜类天疱疮8例(7.8%),非大疱性类天疱疮4例(3.9%),汗疱疹样型类天疱疮1例(1.0%);临床表现为大疱、水疱样皮损98例(95.1%),皮疹51例(49.5%)和瘙痒48例(45.6%)等。94例患者有皮肤活检结果记录,78例(83.0%)病变部位可见嗜酸粒细胞浸润;92例(97.8%)进行了免疫学检查,其中63例(68.5%)为IgG沉积和C3沉积。53例患者有类天疱疮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结果记录,检测抗原共35例,其中检测BP180者25例,24例阳性;同时检测BP180和BP230者8例,其中6例2项均阳性,2例BP180阳性而BP230阴性;检测BP-Ag2者2例,均阳性。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或停用ICI等措施,103例患者中86例(83.5%)好转,6例未见好转;8例死亡,其中7例类天疱疮好转但死于其他病因,1例死因未报道;9例未报道结局。结论:使用ICI类药物可致类天疱疮,老年人发生率高,潜伏期不一,最短3 d,最长可达2年以上;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或停用ICI等措施,多数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纯紫外线照射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单纯紫外线照射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的适宜照射能量及频率,为成功建立黄褐斑模型提供动物品系及照射方案参考。方法:使用BALB/c雌鼠及C57BL/6JNifdc雌鼠建立黄褐斑动物模型,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BALB/c雌鼠分为A、B、C、G 4组,每组各5只;将C57BL/6JNifdc雌鼠分为D、E、F、H 4组,每组各5只。所有小鼠均采用8.428 mW/cm 2紫外光予以照射,A、D组照射时间为15 s(单次照射能量为0.13 J/cm 2),B、E组照射时间为15 min(单次照射能量为7.59 J/cm 2),C、F组照射时间为30 min(单次照射能量为15.17 J/cm 2),连续5 d照射后停止2 d为1个周期,共照射4个周期;G、H组不予照射。照射结束后,所有小鼠正常饲养,并于1周后取材(每组3只),行HE、Masson-Fontana、Masson、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测定棘细胞层厚度、黑色素颗粒数、胶原百分比、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其余小鼠继续饲养1周,脱毛并拍照,观察色斑变化。使用SPSS 2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结果:在全程照射过程中,BALB/c雌鼠各组始终未形成肉眼可见的色斑,而在C57BL/6JNifdc雌鼠中,第2周照射后D、E、F组均产生不同大小的色斑,然而第3周照射后,D组色斑逐渐消失,E组色斑则较前更加明显,与此同时,F组也产生了明显的色斑和部分小鼠背部皮肤出现脱屑甚至灼伤破损。第4周照射后,D组无新色斑形成,E组色斑更为明显,F组大部分出现皮肤灼伤破损。照射结束后2周,各组BALB/c雌鼠背部皮肤无明显色斑,而在C57BL/6JNifdc雌鼠中,D组无明显色斑,E组色斑颜色较第4周照射后变浅,F组皮肤灼伤破损处结痂,色斑较前变浅,但E、F组色斑仍明显肉眼可见。HE染色显示,A、B、C、G组棘细胞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1.08, P=0.782);而D、E、F、H组棘细胞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2.85, P=0.005),随着单次照射时间的延长,棘细胞层厚度逐渐变薄,F组表皮棘细胞排列有不连续现象,而这种情况在D、E组中未被观察到。Masson-Fontana染色显示,在BALB/c雌鼠中均未见明显色素沉着,A、B、C、G组黑色素颗粒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7.77, P=0.051);而在C57BL/6JNifdc雌鼠中,E、F组表皮和真皮内均有较为明显的色素沉着,D、E、F、H组黑色素颗粒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7.61, P<0.001),随着单次照射时间的延长,黑色素沉积逐渐增加。Masson染色显示,A、B、C、G组胶原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7.26, P=0.064);而E、F组则可观察到明显的纤维排列紊乱且结构松散,D、E、F、H组胶原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8.65, P=0.03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B、C、G组IL-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7.86, P<0.001);D、E、F、H组IL-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4.19, P=0.003),提示紫外线照射激发了小鼠皮肤的炎症反应。 结论:BALB/c雌鼠并不适用于在本实验照射频率及时间范围内的黄褐斑模型建立,C57BL/6JNifdc雌鼠采用单次照射能量为7.59 J/cm 2、5 d/周的照射频率持续4周,可以获得稳定且具有一定色素沉着量的黄褐斑动物模型,并至少维持2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皮肌炎皮肤病理特点以及与皮疹活动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皮肌炎(DM)皮肤组织免疫病理特征及与皮疹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2例我院诊治的DM患者的皮肤标本,对其皮肤病理特点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组间比较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皮肤病理表现与皮疹活动度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血管周围炎(37例,占88%)是DM最常见的皮肤病理表现,其次是表皮萎缩(22例,占52%)和黑色素细胞脱失(20例,占48%),基底细胞空泡样变性(15例,占36%)。在不同肌炎特异性抗体患者中,基底细胞空泡样变性( χ2=9.110, P=0.022),界面性皮炎( χ2=11.672, P=0.005)和黏蛋白沉积( χ2=7.795, P=0.029)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F1-γ抗体阳性DM患者基底细胞空泡变和界面性皮炎的比例高,而MDA5抗体阳性患者界面性皮炎的比例低。相关性分析发现表皮萎缩( r=0.371, P=0.016)和角化不全( r=0.316, P=0.041)分别与界面性皮炎呈正相关,基底细胞空泡样变性与黑色素细胞脱失正相关( r=0.384, P=0.012)。分析皮肤病理表现与皮疹活动度的相关性发现,界面性皮炎与皮损面积和严重指数(CDASI)评分呈独立正相关( β=10.295, P=0.004)。 结论:DM不同亚组的皮肤病理表现存在差异。界面性皮炎与血管周围炎发病机制尚可能存在不同,是DM皮疹活动度的标志。而表皮角质细胞可能参与了界面性皮炎的病理生理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豚鼠模型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七白粉的皮肤美白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研究七白粉的皮肤美白作用,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其达到美白效果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紫外线B波段(UVB)照射诱导豚鼠皮肤色素沉着,建立动物模型.观察七白粉对模型豚鼠的美白效果,同时检测黑色素细胞数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酪氨酸酶(TYR)及脂褐质(LF)等与皮肤色素沉积相关的生化指标.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七白粉美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进行验证.结果:在动物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七白粉可显著改善皮肤亮度,且黑色素细胞数和TYR、LF、MDA水平均显著降低,而SOD水平显著升高.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七白粉通过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茯苓酸C、别欧前胡素等关键成分,作用于蛋白激酶B α(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EGFR)等关键靶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TNF等信号通路改善黑色素沉积而发挥美白作用.分子对接和SPR结果显示关键成分与关键靶标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七白粉可通过抗氧化和抑制TYR的活性达到美白皮肤的效果.此外,七白粉通过多成分作用于多靶点,调控多通路改善黑色素沉积而发挥美白作用,体现了中药复方君臣佐使相互协同,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强脉冲光/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左旋维C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和Q开关Nd∶YAG1 064 nm激光分别联合左旋维C治疗对黄褐斑患者黑色素沉积、皮损情况及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5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组为IPL组和Q开关Nd∶YAG激光组各75例,IPL组采用IPL联合左旋维C治疗,Q开关Nd∶YAG激光组采用激光联合左旋维C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黑色素沉积[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Melanin area and severity index,MASI)]、皮损情况及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发率、满意度.结果:治疗后,IPL组总有效率为78.67%,Q开关Nd∶YAG激光组总有效率82.67%.两组MASI评分和皮损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MDA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GSH-px、SOD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1年的复发率、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L组皮损评分小于Q开关Nd∶YAG激光组(P<0.05).结论:IPL及Q开关Nd∶YAG1 064 nm激光联合左旋维C治疗均可获得较好去除黄褐斑的效果,对黑色素沉积、皮损情况及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均有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