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枳术郁李方对脾-肠气机升降失调便秘小鼠的通便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气机升降理论研究枳术郁李方对脾-肠气机升降失调便秘小鼠的通便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枳术郁李方组,每组10只,阳性药组给予麻仁软胶囊混悬液0.1 g/kg、枳术郁李方组给予枳术郁李方溶液0.483 g/kg,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同体积溶剂.连续给药14 d后,采用灌胃给予造模药物盐酸洛哌丁胺(剂量为4 mg/kg),建立小鼠脾-肠气机升降失调便秘模型.测定小肠墨汁推进率,首粒黑便时间,小鼠6 h内黑便粒数及重量,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色胺(5-HT)、P物质(SP)、一氧化氮(NO)、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酪酪肽(PY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枳术郁李方组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明显升高(P<0.01),首便时间明显缩短(P<0.01),6 h内粪便粒数,重量及含水量明显增加(P<0.01),血清中VIP、NO、CCK、PYY水平明显降低(P<0.01)、SP、CGRP、MTL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枳术郁李方具有明显的缓解便秘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脾-肠气机的升降失常,恢复胃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动态平衡,调节气机升降,维持气机畅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帕宁Ⅰ号方对帕金森病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氧化应激介导的铁死亡途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帕宁Ⅰ号方对帕金森病(PD)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氧化应激介导的铁死亡途径的影响,探讨帕宁Ⅰ号方治疗PD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C57/BL6小鼠60只,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PD模型.将50只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氯化钠溶液(9 g/L)]、美多芭组(97.5 mg/kg多巴丝肼溶液)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9.05 g/kg、18.10 g/kg、36.20 g/kg帕宁Ⅰ号方),每组10只;另设正常组10只.小鼠灌胃给予相应干预,连续干预14 d.采用爬杆实验、步态实验、旷场实验分析评价小鼠运动功能.采用尼氏染色法检测小鼠黑质神经元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纹状体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酸(HV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普鲁士蓝染色法检测小鼠黑质Fe3+沉积情况,比色法检测小鼠黑质Fe2+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黑质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溶质运载蛋白7家族成员11(SLC7A11)蛋白表达.结果 ①运动功能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步长缩短,行动总距离缩短,爬杆时间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运动功能障碍随灌胃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轻,到灌胃后第12天时各项运动功能改善最为明显(P<0.05).②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黑质神经元平均光密度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中、高剂量组与美多芭组神经元平均光密度表达增加(P<0.01,P<0.001).③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纹状体DA、DOPAC、HVA含量减少(P<0.001);与模型组相比,美多芭组与中药高剂量组DA含量增加(P<0.001),美多芭组与中药中、高剂量组DOPAC、HVA含量增加(P<0.05,P<0.001).④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黑质TH表达减少(P<0.001);与模型组相比,美多芭组与中药高剂量组TH表达增多(P<0.01,P<0.001).⑤普鲁士蓝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黑质铁沉积增多,铁死亡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铁沉积减少,铁死亡减轻.⑥比色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Fe2+含量增加(P<0.001),CAT、GSH-PX、SOD活性降低(P<0.001),GSH水平降低(P<0.001),MDA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美多芭组及中药中、高剂量组Fe2+含量减少(P<0.05,P<0.001)、GSH-PX活性与GSH水平升高(P<0.05,P<0.001),美多芭组CAT活性升高(P<0.05)、MDA水平降低(P<0.05),美多芭组与中药高剂量组SOD活性升高(P<0.05).⑦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黑质ROS水平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美多芭组与中药高剂量组ROS水平降低(P<0.01).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黑质ACSL4蛋白表达升高(P<0.001),GPX4、SLC7A11蛋白表达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ACSL4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01),GPX4、SLC7A11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01).结论 帕宁Ⅰ号方可减轻MPTP诱导的PD小鼠运动功能障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铁代谢、改善氧化应激、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的体外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制备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载吲哚菁绿(ICG)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ICG-PLP),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超声法制备ICG-PLP,并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及zeta电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其包封率,在808 nm近红外光(2 W/cm2)照射下考察其光热性质,用SDS-PAGE观察血小板膜蛋白保留情况,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制剂被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及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小鼠乳腺癌细胞4T1摄取的情况,用MTT法检测ICG-PLP光毒性,通过考察溶血率及细胞相容性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在健康SD大鼠体内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考察ICG、载ICG脂质体和ICG-PLP的体内循环时间.结果 成功制备了ICG-PLP,其平均包封率为(97.68±0.01)%,平均粒径为(109.77±0.76)nm,平均zeta电位为(-21.23±0.84)mV,多分散系数为0.22±0.01.ICG-PLP很好地保留了血小板膜上的蛋白质,并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血小板膜能促进仿生纳米粒被A549、B16-F10、4T1等肿瘤细胞摄取,并减少巨噬细胞对仿生纳米粒的吞噬.ICG-PLP展示出良好的光热治疗效果,能杀伤肿瘤细胞,且有良好的安全性.静脉给药后,ICG-PLP能延长ICG在健康SD大鼠体内的滞留时间.结论 成功构建了ICG-PLP,其在药物靶向递送和肿瘤光热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克莱恩费尔特综合征合并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皮肌炎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克莱恩费尔特综合征(KS)是一种男性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疾病,是先天性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最常见原因.本文报道1例KS合并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患者.该患者为44岁男性,临床表现为双侧肩关节、膝关节肿痛伴四肢乏力,双眼眶周围紫红色皮疹,阴毛稀疏,阴茎短小,无喉结,睾酮水平低,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升高,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抗MDA5抗体阳性,染色体核型为47,XXY,诊断为KS合并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同时该患者合并双侧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本文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着重探讨该类患者潜在的骨代谢疾病风险,提醒首诊医师预防及监测骨代谢疾病的发生,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这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86只8~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以下简称野生型小鼠)进行后续实验。取5只野生型小鼠,从其腋窝淋巴结分离Vγ4T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取42只野生型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建立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模型,用于后续实验。取18只野生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创伤组、创伤+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抑制剂组(每组6只),将后2组小鼠背部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模型下同),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连续3 d于创缘皮下注射CCL20抑制剂,另取6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作为雷帕霉素+创伤组,伤后3 d,采用酶消化法提取各创伤小鼠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的百分比。于适宜时间点取正常对照组小鼠背部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同前进行检测。取5只野生型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伤后3 d,提取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将细胞群分为Vγ4T细胞、Vγ3T细胞及γδ阴性细胞,分别设为Vγ4T细胞组、Vγ3T细胞组及γδ阴性细胞组(均与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混合),以单纯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为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白细胞介素22(IL-22)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取30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伤后即刻分为进行相应注射处理的单纯Vγ4T细胞组与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以及注射PBS的雷帕霉素对照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野生型小鼠建立创面模型并注射PBS作为野生型对照组。各组小鼠均连续注射6 d,伤后1、2、3、4、5、6 d于当日注射后计算4组小鼠创面面积百分比。分别取6只野生型小鼠和6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作为野生型组和雷帕霉素组,伤后3 d,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小鼠创周表皮组织中IL-22、CCL20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取Vγ4T细胞,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用雷帕霉素处理的雷帕霉素组,培养24 h,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细胞中IL-22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Kruskal-Wallis H检验与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单纯创伤组小鼠伤后3 d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百分比为0.66%(0.52%,0.8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的0.09%(0.04%,0.14%), Z=4.31, P<0.01;雷帕霉素+创伤组及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 d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25%(0.16%,0.37%)、0.24%(0.17%,0.35%),均较单纯创伤组明显降低( Z值分别为2.27、2.25, P<0.05)。Vγ4T细胞组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Vγ3T细胞组、γδ阴性细胞组、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 Z值分别为2.96、2.45、3.41, P<0.05或 P<0.01)。与野生型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对照组小鼠伤后1~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1),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小鼠伤后1 d及伤后3~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5或 P<0.01)。与雷帕霉素对照组比较,单纯Vγ4T细胞组小鼠伤后1~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减小( P<0.05或 P<0.01)。与单纯Vγ4T细胞组比较,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5或 P<0.01)。伤后3 d,与野生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小鼠创周表皮组织中IL-2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t值分别为-7.82、-5.04, P<0.01)、CCL20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t值分别为-7.12、-5.73, P<0.01)均显著下降。培养24 h,雷帕霉素组Vγ4T细胞中IL-2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t值分别为-7.75、-6.04, P<0.01)。 结论: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中,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CCL20表达使CCL20趋化系统受损导致Vγ4T细胞向表皮的募集减少,并同时抑制Vγ4T细胞分泌IL-22从而减缓创面愈合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沿Blaschko线分布的Pinkus纤维上皮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17岁,因左侧躯干密集黑褐色丘疹5个月于2021年1月7日就诊。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腹部皮肤出现米粒大小黑褐色丘疹,沿Blaschko线缓慢增多增大,无痒痛等自觉症状。既往体健,否认恶性肿瘤及放化疗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腋前、躯干及腹股沟见沿Blaschko线散在或密集分布的直径1 ~ 6 mm黑褐色丘疹,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躯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由2 ~ 3层细胞组成的基底样上皮细胞索或基底样细胞团块构成,基底样上皮细胞索由多点自表皮向真皮深部延伸形成,并吻合成网,网中见黏液样纤维基质;肿瘤细胞及纤维间质内散在分布少许色素颗粒及噬色素细胞;肿瘤细胞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细胞无明显异型性,过碘酸-希夫染色(PAS)阴性,见图2。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Bcl-2,多数表达雄激素受体,其中散在少许CK20 + Merkel细胞,肿瘤细胞中约20%阳性表达Ki-67,CD34在近表皮的纤维间质中阳性表达,见图3。诊断:Pinkus纤维上皮瘤(fibroepithelioma of Pinkus,FEP)。治疗:暂未给予治疗,密切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超声造影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31岁,因"右侧腰部疼痛2月余"入院,无腹胀、发热等症状。既往史:9年前因左眼黑色素瘤行左眼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2个月前因"胸壁肿块"行肿块切除术,病理结果示:胸壁黑色素瘤(眼部黑色素瘤转移可能)。入院后查体:右侧腰痛,呈间断性钝痛,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常规超声显示右肾下极实质内见大小约3.3 cm×3.1 cm等回声实质团块,内回声均匀,边界清,呈类圆形,局部外凸,周边见包膜样回声(图1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显示病灶周边见短条状血流信号环绕,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1B)。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Bracco公司)1.5 ml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显示右肾下极病灶动脉期周边见环状高增强(图1C),实质期呈整体增强,中央见片状未增强区(图1D),延迟期呈低增强,周边仍见环状增强(图1E),考虑恶性病变,转移瘤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眼睑反复红斑为首诊的结缔组织病合并泪腺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5岁,因"右眼上睑反复红肿伴肿物生长9个月"于2020年11月24日收入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治疗。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9个月前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眼上睑颞侧肿物,呈无痛性渐进性增大,质地中等,上睑中央皮肤反复发红、水肿、粗糙、变厚,无破溃、出血,偶伴眼干、眼涩,不伴异物感,不伴眼红、眼痛、眼涨,不伴视力下降,不伴眼前黑影飘动,不伴视物遮挡感,患者8个月前自觉肿物增大较前明显,曾于本院门诊就诊,诊断为"右眼泪腺炎",建议患者口服醋酸泼尼松片40 mg 1次/d,1个月后减量至30 mg 1次/d,未见明显好转,患者自行停药。入院后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右眼0.6,左眼1.0;矫正视力:右眼1.0(-1.00 DC×105°),左眼1.0(平光)。眼压:右眼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6 mmHg。右眼上睑弥漫性红肿、增厚,无明显界限,无鳞屑,其下可触及肿物,质地中等,大小1.0 cm×1.5 cm,不能触及后界,无压痛,可还纳入眶,上下睑睫毛排列整齐。肝肾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102.73 U/L(35~100 U/L)、补体C1q:234.03 mg/l(159~233 mg/l)、二氧化碳(CO 2):22.30 mmol/L(23~29 mmol/L)。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抗O+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IgG4检测:抗SS-A抗体(++),其余结果均为阴性。眼部浅表包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右侧泪腺大小1.1 cm×0.5 cm,左侧泪腺约0.9 cm×0.5 cm,双侧泪腺回声不均,内未见明显囊实性占位,血流对比明显异常。眼眶CT显示:右侧泪腺稍饱满,右眼眼睑皮肤肿胀(见图1)。眼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显示:双眼上睑皮下软组织内见斑片长T1、长T2信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图信号不低。病灶边界欠清,以右侧为著,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见图2)。胸部CT及胰腺MRI均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脑多巴胺区静态及动态功能连接异常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SCH)患者中脑多巴胺区[腹侧背盖区及双侧黑质致密部(VTA/SNc)]静态功能连接(sFC)及动态功能连接(dFC)的异常改变,及其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8例首发未用药SCH患者,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与之匹配的199名健康对照(HC)组资料。所有被试均行高分辨率结构像MRI及静息态功能MRI(rs-fMRI)扫描。将中脑多巴胺区(VTA/SNc)定义为三个种子点,采用sFC和dFC方法分析SCH组与HC组VTA/SNc功能连接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将差异脑区提取的sFC和dFC值与患者的PANSS量表中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总分以及各症状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CH组男86例,女112例,年龄(23±9)岁,HC组男95例,女104例,年龄(22±5)岁。SCH组的PANSS量表中阳性量表分为(20±7)分,阴性量表分为(21±7)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为(41±11)分,总分为(82±22)分。与HC组相比,SCH组VTA与小脑蚓部7/9区、左侧壳核、右侧丘脑、左侧中扣带回四个脑区团块sFC值降低(峰值中心, t值分别为-4.35、-4.81、-4.35、-4.65,体素 P<0.005,团块 P<0.05),右侧SNc与左侧小脑半球4/5/8区、右侧壳核、右侧内侧眶额回、左侧壳核四个脑区团块sFC值降低(峰值中心, t值分别为-4.91、-5.15、-4.77、-5.21,体素 P<0.005,团块 P<0.05),左侧SNc与右侧壳核、右侧内侧眶额回、左侧中扣带回三个脑区团块sFC值降低(峰值中心, t值分别为-5.82、-4.83、-4.65,体素 P<0.005,团块 P<0.05);SCH组VTA与右侧顶下回、右侧角回、右侧顶上回dFC变异值降低( t=-4.17)。SCH组以VTA为种子点的脑区团块2(左侧壳核)、以右侧SNc为种子点的脑区团块4(左侧壳核)的sFC值与PANSS量表中的阳性量表分呈正相关( r=0.141、0.169,均 P<0.05),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值尚与幻觉、妄想、猜疑、敌对、交流障碍、被动/淡漠、交流缺乏、刻板思维、抑郁、不合作、判断和自知力缺乏、冲动控制障碍、主动回避社交这些症状呈现相关性(均 P<0.05)。 结论:首发SCH患者中脑多巴胺区(VTA/SNc)与小脑、丘脑、纹状体、前额叶、扣带回等脑区静态功能连接或动态功能连接(稳定性)降低,并与疾病阳性与阴性症状分数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地苯醌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是否通过抑制素2(prohibitin 2,PHB2)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改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小鼠行为学障碍。方法:第一个小实验选取3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观测艾地苯醌对帕金森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第二个小实验选取2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MPTP组、shRNA-PHB2组及shRNA-PHB2+MPTP组4组,每组5只,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脑组织酪氨酸脱氢酶(TH)的改变。第三个小实验选取3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hRNA-PHB2组、MPTP+idebenone组、shRNA-PHB2+MPTP组、shRNA-PHB2+idebenone组和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每组5只,观测艾地苯醌对小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机制。将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PTP构建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然后给予200 mg/kg艾地苯醌灌胃21 d,侧脑室显微注射腺相关病毒9(AAV9)shRNA-抑制素2(PHB2),抑制脑内PHB2的表达。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抑制PHB2对酪氨酸脱氢酶(TH)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LC3、PHB2在小鼠中脑黑质中的蛋白表达。采用GraphPad 7.0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第一个小实验中的水迷宫测试数据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测试1~7天小鼠逃避潜伏期组别-时间交互效应显著( F时间×组别=20.51, P<0.01);通过简单效应分析,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第5、6、7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测试第7天,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95,-21.81,28.14;均 P<0.001)。第三个小实验中水迷宫测试数据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及组别交互作用显著( F时间×组别=42.11, P<0.01)。通过简单效应分析,与MPTP+idebenone组相比,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均 P<0.05);与shRNA-PHB2+MPTP组相比,除第4天( P<0.05)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第7天,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与MPTP+idebenone组小鼠相比,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停留时间明显增加( t=-34.36, P<0.01),而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与shRNA-PHB2+MP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94, 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MPTP组、shRNA-PHB2组、shRNA-PHB2+MPTP组四组小鼠中脑组织中TH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41.03±3.01)、(24.20±4.18)、(38.39±3.31)和(13.12±2.65);与对照组小鼠相比,MPTP组小鼠TH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98, P<0.01);与MPTP组小鼠相比,shRNA-PHB2抑制组中的TH的表达下调( t=-6.73, P<0.05)。(3)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shRNA-PHB2组、MPTP+idebenone组、shRNA-PHB2+MPTP组、shRNA-PHB2+idebenone组和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小鼠中脑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86±0.07)、(0.77±0.08)、(0.42±0.05)、(0.21±0.05)、(0.66±0.09)和(0.27±0.07);PHB2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1.13±0.14)、(0.56±0.11)、(1.08±0.14)、(0.27±0.07)、(0.68±0.14)和( 0.24±0.10)。与MPTP+idebenone组相比,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LC3和PHB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 t=3.54,11.06,均 P<0.01)。 结论:艾地苯醌能够通过PHB2增加PD小鼠线粒体自噬水平,从而改善行为学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