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经鼻颅底重建术中应用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缝合效率。方法:纳入44例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手术并于术中采用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进行颅底重建的患者,术中均应用2把上弯持针器行鼻内打结,其中13例应用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加枪式固定方向弯针持打结(初始组),31例应用2把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打结(改良组)。回顾性分析术后脑脊液漏、与缝合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评估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两种打结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打结效率的差异。结果:44例患者中,1例(2.3%)术后发生脑脊液漏,为初始组患者;无一例患者发生与缝合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两组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与初始组的每针缝合时间分别为(5.6±1.7)min、(10.8±4.7)min,每针抓取次数分别为(21.0±6.0)次、(45.4±20.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而抓取准确率分别为(90.3±4.9)%、(88.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1)。 结论:在神经内镜经鼻颅底重建术中采用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安全、有效,其中应用2把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打结方式的效果优于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加枪式固定方向弯针持打结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种可调鼻饲管固定带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鼻饲术是指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肠道,从管内输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以维持患者营养和治疗需要的技术[1],为最常见的肠内营养管饲途径.鼻饲管固定带是用于固定留置鼻饲管的保护用品.现有的鼻饲管固定方法大多遵循《成人经鼻胃管喂养临床实践指南》中推荐意见:采用粘着性棉布伸缩包带固定鼻饲管;对胶布过敏的患者,采用棉质系带双套结固定胃管,并在受压部位使用减压装置[2].临床也有以普通绷带绕鼻饲管打一死结,再把两端沿着耳廓后方,一直绕到头颅顶部,再打个活结的固定方法[3],或将鼻饲管用两端已经穿入小胶管的棉绳向后拉紧,经过左右两耳上缘,再将棉绳两端打结固定绑在枕后[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上颌前及颧前间隙口腔前庭切口内固定眶隔脂肪重置术纠正睑袋和泪沟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一种基于上颌前间隙及颧前间隙的眶隔脂肪重置,结合口腔前庭切口内固定纠正睑袋和泪沟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收治的17例睑袋伴泪沟畸形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36.9±8.8)岁(24~55岁).经结膜作1.0~1.5 cm的横行切口,将眶隔脂肪带蒂游离,分离相应的上颌前间隙和部分颧前间隙,将1~2根可吸收缝线缝合固定在眶隔脂肪游离缘,通过长针经上述间隙穿出到口腔前庭上唇侧所作的同一个小切口,将脂肪下拉到医、患双方都满意的曲线部位,在口腔前庭小切口内打结固定,切口均无需缝合.结果 术后随访(3.53±1.71)个月(1~6个月),结膜切口及口内切口愈合良好,患者睑袋、泪沟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2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中面部一过性牵拉感,1~2周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右侧鼻翼旁皮肤红肿、疼痛,静脉滴注头孢拉定,3日后症状消失;未出现下睑退缩、睑外翻、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各年龄段睑袋伴有泪沟畸形及中面部凹陷、无严重下睑皮肤松弛的患者,该术式可以更有效地纠正睑袋和泪沟畸形,改善中面部轮廓,达到年轻化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种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式在口腔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设计一种固定经口腔麻醉插管方式,防止术中麻醉插管脱落,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手术效率.方法:将80例因鼻腔狭窄,需经口腔插管的口腔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中,麻醉插管置于口角,根据手术部位,用4号丝线固定牙体,继而缠绕于插管并打结.对照组中,麻醉插管置于口角,用4号丝线穿针并固定于口角软组织,再与插管打结固定.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分别有18例、2例发生导管轻、中度移位,而试验组2例发生导管轻度移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口角轻度损伤11例,试验组未见口角损伤,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无牙龈损伤,试验组1例牙龈轻度损伤,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无牙稳定性改变.结论:本研究试验组的固定方式,可作为口腔内手术时经口腔麻醉插管的常规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脑卒中患者胃管留置不同长度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胃管留置不同长度的应用效果,以寻求脑卒中患者胃管留置最佳长度。方法将我院182例经鼻胃管肠内营养的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 n=58)、观察A组( n=60)和观察B组(n=64),对照组胃管留置长度为鼻尖经耳垂至胸骨剑突的体表距离(45~55 cm),观察A组为鼻尖经耳垂至胸骨剑突的体表距离再延长15 cm (60~70 cm ),观察B组为患者眉心至脐的体表距离(55~65 cm),比较3组患者胃管置入胃内的情况、反流、呛咳及误吸的发生率和胃内残留量监测情况。结果对照组53例(91.38%)胃管末端在贲门部,观察A组44例(73.33%)胃管末端在幽门部,观察B组55例(85.94%)胃管末端在胃体部;观察A组、观察 B组反流、呛咳及误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监测胃内残留量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A组、观察B组胃内残留量监测和反流、呛咳及误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A组有8例(13.33%)胃管在胃内扭曲或打结,2例(3.33%)进入十二指肠。结论以患者眉心至脐的体表距离(55~65 cm)留置胃管,方法简捷,对于不同身高群体的脑卒中患者更为科学合理,值得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鼻饲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鼻饲是保证昏迷、口腔疾患等不能经口进食患者及时获得足够营养、热量和药物治疗的重要途径[1]391。临床上鼻饲胃管堵塞时有发生,清除堵塞或重新置管的操作增加了患者痛苦、经济负担和护理工作量。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鼻饲管堵管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研究,现将鼻饲管堵塞的相关原因及防护措施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鼻饲管堵塞的原因分析
1.胃管的选择及置管:由于解剖部位优势、操作及维护相对简便、能够耐受各种药物和营养制剂、花费较少等原因,临床上通常选用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治疗[2-3]。与胃管有关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胃管型号偏小:国外一些文献表明,较小型号的胃管更易发生堵塞[4],可能是灌注的营养液通过狭窄的管腔时,因需克服来自管壁的巨大压力导致流速变缓,营养液易在管腔内淤滞。(2)胃管置入过长:常见于身材矮小患者、晚期孕妇等,护士操作时按胃管置入长度的正常标准置管,致使胃内部分的胃管相对过长,胃管在胃内扭曲折叠甚至打结[5],阻碍营养液与药物顺利输入。关于胃管置入深度与胃管堵塞关系的研究说法不一,胃管置入过深是否是胃管堵塞危险因素之一需要严谨的实验进一步说明。...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口与经鼻挂线固定预防食管癌覆膜支架移位效果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比较经口挂线固定法与经鼻挂线固定法预防食管癌覆膜支架植入后移位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食管癌晚期不能手术切除、接受食管支架治疗且支架移位风险较高者38例,为避免支架移位均采用挂线固定.按照挂线固定方法将患者分为传统经口挂线组(对照组)和改良经鼻挂线组(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支架的挂线经口拉出固定于一侧耳廓,观察组的固定线经一侧鼻孔拉出后,绕双侧脸、双耳廓上缘和枕一圈与固定线出鼻孔处打结固定.观察比较两组食管支架位置移动情况、挂线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术后2周内,对照组出现支架向下移位2例(移位率10.5%),均及时通过固定线将支架位置调整到原部位;观察组未出现支架移位病例.对照组19例中,发生流涎、咽部疼痛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共65例次,观察组发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共39例次;观察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次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为(4.59±1.9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5±2.21)分(P<0.05).结论:经鼻挂线固定法可以更好地预防食管癌覆膜支架植入后移位,且术后不良反应较少,患者疼痛较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神经内镜下颅底病变切除并行鼻内打结及颅底重建的手术配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下颅底占位性病变切除并行鼻内打结及颅底硬膜重建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 对我院2018年11月-2021年1月收治的44例神经内镜下颅底占位性病变切除鼻内打结颅底重建手术患者,通过访视时有效的手术区域皮肤准备,术前完善的手术用物及仪器设备准备,术中规范的体位安置、手术医生省力原则的应用、手术铺单创新设计、精准娴熟的手术配合及严格的无菌原则对患者实施精细化管理.结果 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手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精准完善的手术配合,保障了手术顺利进行并可达到手术配合质量的持续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