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鼻翼缩窄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内切型鼻翼缩窄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行鼻翼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于鼻翼小叶基底部外缘设计梭形切口线,宽度为4~5 mm,长度为8~12 mm。切口线距离鼻翼面颊沟1~2 mm,设计线内侧延长至鼻前庭内部;沿切口设计线切开表面皮肤后,先用尖头弯剪扩大剥离切口下鼻翼软组织,再切除相应的鼻翼内组织,扩大切除的组织形态类似于枣核;充分减张后,切口两端的皮肤行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术后对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随访,并由1位第三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采用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评分法(GAIS)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法(VSS),通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照片对手术效果和术后鼻部瘢痕情况进行评价。其中GAIS包括1、2、3、4、5分,评分越低改善效果越好,改善的标准为评分≤3分;VSS包括颜色(0~3分)、厚度(0~4分)、血管分布(0~3分)、柔软度(0~5分)4个指标,评分越高瘢痕越严重。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0~33岁,平均24.9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翼外扩、鼻翼肥厚的表现。术后13例患者术区出现轻度肿胀、皮下淤斑和黄染,3 d后逐渐消退;术后无感染、切口裂开、延迟不愈等近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16个月,有2例患者因联合了肋软骨植入隆鼻术,术后6~9个月逐渐出现软骨变形而影响鼻孔外观,再次通过手术调整后获得满意效果,鼻孔对称度显著提高;其余患者鼻翼形态均一次性得到较大改善,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术后远期无鼻孔变形、鼻小柱偏斜、通气障碍等表现,鼻翼切口瘢痕不明显,位置隐蔽。术后第三方医师对20例患者的GAIS评分为(1.20±0.41)分,其中16例评为1分,4例评为2分,均达到改善标准;VSS总评分为(1.45±0.60)分,其中颜色平均分为0.60分、厚度为0.05分、血管分布为0.55分、柔软度为0.30分。结论:将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应用于内切型鼻翼缩窄术中,可以在切口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增加组织去除量,不仅能够充分缩窄鼻翼,而且对鼻翼组织肥厚也有一定的矫正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外切法鼻翼缩小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外切法鼻翼缩小术矫正鼻翼肥大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就诊的16例鼻翼肥大患者,男1例,女15例,年龄21~39岁。均采用改良外切法鼻翼缩小术,术中将鼻翼小叶外缘切口延长到鼻前庭面,并切除部分鼻翼小叶前庭组织,对鼻翼断端朝鼻孔方向旋转内移,使得鼻翼附着点向内、向上移位,重新定位鼻翼附着点,矫正鼻翼肥大和鼻基底过宽。采集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正位、侧位、鼻基底位照片,测量内眦间距离(ICD)、鼻翼间距离(IW)及鼻基底间距离(BW),计算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时IW、BW与ICD的比值,及术后1个月、6个月时IW和BW的缩窄率。采用温哥华瘢痕VSS量表进行瘢痕评估。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使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16例,均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16例患者IW/ICD术前为1.160±0.080,术后1个月为1.049±0.047,较术前缩小0.110±0.049,6个月为1.038±0.047,较术前缩小0.120±0.049,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IW缩窄率术后1个月为9.3%,术后6个月为10.2%。BW/ICD术前为1.035±0.047,术后1个月为0.960±0.039,较术前缩小0.072±0.019,术后6个月为0.950±0.034,较术前缩小0.079±0.020,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BW缩窄率术后1个月为7.0%,术后6个月为7.6%。温哥华瘢痕VSS量表评分,术后1个月为3(2.25,3)分,术后3个月为1(0.25,1)分,术后6个月为1(0,1)1分,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3.472, P=0.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414, P=0.157)。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鼻翼不对称、术后鼻腔通气阻塞等明显并发症,术后鼻翼肥大和鼻基底过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瘢痕不明显。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 结论:改良外切法鼻翼缩小术可有效治疗鼻翼肥大,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是矫正鼻翼肥大的一种良好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膨体聚四氟乙烯隆鼻术后并发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膨体聚四氟乙烯鼻整形术后局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术后感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923例鼻整形术中置入膨体聚四氟乙烯假体的病例,以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式、既往鼻部手术史、鼻部有否毛孔粗大皮脂分泌过盛的情况、是否行鼻尖表现点软骨帽移植、是否行鼻小柱支撑抬高、是否行鼻中隔软骨切取、是否行鼻中隔延伸移植、是否行鼻尖脂肪垫切除、是否行鼻翼软骨处理、是否行鼻翼缩小缩窄、术后有否严重肿胀、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时间、术后鼻部有否发生毛囊炎、术后鼻部有否碰撞、术后有否鼻前庭黏膜损伤、手术切口有无愈合不良等相关危险因素,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鼻部毛孔粗大皮脂分泌过盛、鼻翼软骨处理和术后鼻部碰撞均为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鼻部毛孔粗大皮脂分泌过盛者,术后容易诱发感染;鼻翼软骨分离和部分切除以及术后鼻部碰撞,会增加术后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婴儿永存第五主动脉弓伴缩窄合并第四动脉弓离断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床资料患儿,男,7个月,因上呼吸道感染急诊入院,伴呼吸费力、烦躁等症状.体格检查: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点头样呼吸,鼻翼煽动(+),三凹征(+).心率170~190次/min,呼吸60~70次/min,右上肢血压135/69mmHg,右下肢血压64/36mmHg(1 mmHg=0.133 kPa).双肺散在湿哕音,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可闻及Ⅲ/VI级收缩期杂音,肝脏位于肋下4 cm,股动脉搏动极弱.胸片:双肺可见片状影,心胸比0.60.超声心动图:主动脉弓离断,永存第五主动脉弓可能(图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43 mm,左室功能(LVEF)36%.CT血管造影:永存第五主动脉弓伴缩窄合并第四主动脉弓离断(图2、3).B型尿钠肽(BNP):6 247 pg/ml(正常值<646 pg/ml).入院后予强心、利尿、抗感染治疗2周,复查超声,LVDd:34 mm,LVEF:44%.入院第14天行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显示血流通畅(图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牙槽术前矫治器在双侧唇腭裂术前正畸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鼻-牙槽术前矫治器(PNAM)在双侧唇腭裂患儿术前正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安徽省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双侧唇腭裂患儿11例,采用PNAM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两侧牙槽突裂隙宽度、两侧鼻孔宽度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儿在PNAM治疗后,右侧裂隙宽度、左侧裂隙宽度、右侧鼻孔宽度和左侧鼻孔宽度较治疗前均缩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患儿鼻翼软骨显著抬高,鼻小柱延长.结论 使用PNAM能够缩窄双侧唇腭裂患儿裂隙宽度和鼻孔宽度,且鼻翼软骨显著抬高,鼻小柱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过矫正鼻底缝合技术用于lefort Ⅰ型截骨术后鼻软组织形态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过矫正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技术应用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鼻软组织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对象.正颌术中应用过矫正鼻底缩窄缝合技术.分别于正颌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行CBCT扫描.利用Mimics 17.0软件测量鼻尖角、鼻翼基底宽度、鼻小柱高度、鼻翼宽度、鼻背长度.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 术后1周较术前相比鼻翼宽度平均减小了(1.23±0.34)mm,鼻翼基底宽度平均减小了(1.22±0.44)mm.术后1年较术前鼻翼宽度平均增加了(0.57±0.58)mm,鼻翼基底宽度平均增加了(0.82±0.28)mm.术后1年较术后1周鼻翼宽度平均增加了(1.8±0.61)mm,鼻翼基底宽度平均增加了(2.04±0.51)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过矫正鼻底缝合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徙术后鼻底宽度有较好的控制,但仍然有增加的趋势.而鼻尖角、鼻小柱高度及鼻背长度基本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