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间呻吟症患者颅颌面解剖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影像学手段和鼻阻力测试对夜间呻吟症(catathrenia)患者颅颌面解剖特征进行研究,探讨该病病因并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2年8月至2019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夜间呻吟症患者57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5例,年龄(31.1±10.9)岁,体重指数(21.7±2.7)kg/m 2。所有患者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科整夜多导睡眠监测确诊,呻吟指数为4.8(1.8,13.0)次/h。其中10例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夜间呻吟症合并OSAHS组),其余47例为单纯夜间呻吟症组。对全部患者进行鼻阻力测试,除1例孕早期患者外,对其余46例患者拍摄锥形束CT,对颅颌面、上气道及周围软组织进行头影测量,测量颅底倾斜度、下颌平面角、上中切牙-上牙槽座角、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软腭后气道径(软腭后-软腭后咽壁距)、喉咽气道径(会厌谷底-下咽壁距)等项目,并与课题组前期测量的正常参考值(来源于北京大学招募的144名正常 大学生及于北京地区6所大学招募的100名无鼾症正常 成人)进行比较。 结果:鼻压差150 Pa时57例夜间呻吟症患者鼻部吸气相总阻力值为(0.26±0.08)Pa·cm -3·s -1。夜间呻吟症患者总体上下颌硬组织发育良好:相比正常参考值,夜间呻吟症患者颅底倾斜度显著增大,下颌平面角显著减小,上中切牙-上牙槽座角和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显著增大( P<0.05)。夜间呻吟症患者锥形束CT头颅侧位截面软腭后气道径[(19.2±4.5)mm]显著大于正常参考值( t=8.44, P<0.001),喉咽气道径[(17.4±6.4)mm]显著小于正常参考值( t=-2.79, P=0.006)。夜间呻吟症合并OSAHS组患者较单纯夜间呻吟症组表现为软腭和舌体更长、舌骨位置低下。 结论:夜间呻吟症患者颅颌面总体表现为颌骨矢状向发育良好、鼻阻力低,上下切牙唇倾;上气道上段矢状向气道径偏大,但喉咽狭窄。呻吟声可能与睡眠状态喉咽狭窄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流体力学在鼻中隔偏曲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计算流体力学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和图像结果对流体流动、热传导等相关物理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的学科,可用于研究鼻腔气流的变化,应用于患者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鼻中隔偏曲是由于鼻中隔整体或局部的结构发生改变所导致,是鼻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会引发鼻塞、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针对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前术后的气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MPR2基因突变的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家系病例汇报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遗传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收治的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家系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及患者家系外周血基因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后进一步验证该突变所导致的mRNA缺失情况。以“HHT”“FPAH”“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 BMPR2)基因突变”为关键词,检索自2000年1月至2021年11月的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 结果:我们发现来自湖南益阳的一个家系中的2例患者,以咯血或肺动脉高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无鼻出血等HHT临床特征,然而2例患者肺部均出现肺血管异常、肺动脉高压,WES发现 BMPR2基因突变(NM_001204.7:c.1128+1G>T)阳性而 ENG、 ACVRL1、 SMAD4基因阴性,对家族4代16人进行调查家系分析和sanger验证(发现其中7人携带该突变基因),然后转录水平mRNA测序进一步证实该突变导致8号9号外显子缺失,进行氨基酸序列推测发现该蛋白从323到425位的氨基酸出现了缺失。我们认为 BMPR2基因翻译不完整可能导致BMPR2功能障碍。因此,诊断为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两位患者均建议予以降低肺动脉压力治疗,同时行全身影像学检查筛查其他动静脉畸形,并年度复查心脏彩超,评估肺动脉压力变化。 结论:遗传性肺动脉高压(HPAH)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引起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的疾病,包括家族性PAH和单纯性PAH。 BMPR2基因突变是HPAH的重要致病因素。临床上遇见年轻肺动脉高压患者,应注意家族史的询问。当病因不明时,建议进行基因检测。HHT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上遇到家族性肺部血管异常,肺动脉高压且合并反复鼻出血等临床表现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HPAH和HHT均无有效的特殊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包括降压、止血等)。建议该类患者动态检测肺动脉压力,生育前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客观评估在功能性鼻整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主客观评估方法在功能性鼻整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功能性鼻整形术的患者64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2例,年龄18~45岁。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NOSE)、鼻声反射、鼻阻力检测等评估鼻通气功能,应用VAS、鼻整形结果评估量表(ROE)、外鼻亚单位测量等评估鼻外形情况,应用情感平衡量表及Rosenberg自尊量表评估心理状态,最后行综合满意度分析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鼻塞VAS、NOSE评分、鼻腔总阻力及鼻腔阻力差异比均显著下降[(1.62±0.85)分比(7.56±1.44)分,(22.62±3.54)分比(69.75±7.85)分,(0.16±0.08)Pa·s/ml比(0.31±0.43)Pa·s/ml,0.33±0.28比0.71±0.32, P值均<0.05];术后患者鼻外形VAS及ROE评分均显著升高[(11.20±3.66)分比(2.70±0.97)分,(17.80±2.71)分比(7.50±1.12)分, P值均<0.05];外鼻亚单位测量示术后鼻背坡长、鼻面角、鼻额角及鼻翼角明显缩小[(29.33±4.26)mm比(33.61±5.24)mm,(135.11±3.81)°比(139.91±6.30)°,(130.63±2.88)°比(136.74±5.72)°,(99.71±4.02)°比(106.27±5.60)°, P值均<0.05];术后情感平衡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评分明显增高[(5.88±1.54)分比(4.31±1.85)分,(28.31±2.64)分比(22.13±2.77)分, P值均<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满意度与鼻通气主观评分(VAS、NOSE)、鼻外形主观评分(VAS、ROE)、情感平衡量表评分呈正相关,与鼻阻力测值呈负相关,与外鼻亚单位测值无相关性。鼻通气主观评分与鼻阻力测值呈显著正相关,但鼻外形主观评分与外鼻亚单位测值无相关性。 结论:用主客观结合的方式从鼻通气功能、鼻外观美学、心理状态多角度整体综合评估,可有效评价功能性鼻整形术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时效性激励为基础的快速外科康复护理在鼻窦炎患者围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以时效性激励为基础的快速外科康复护理在鼻窦炎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南通大学附属启东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时间截取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1月期间,以手术顺序为分组依据将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各54例。围术期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以时效性激励为基础的快速外科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鼻部功能情况以及心理状态评分等。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鼻部功能情况以及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以及鼻腔气道阻力均显著降低,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嗅觉功能评分以及心理弹性量表评分均显著提高,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鼻窦炎患者围术期实施以时效性激励为基础的快速外科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面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临床症状消退以及改善患者鼻腔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对鼻腔气流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对鼻腔气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名健康成年人的鼻腔CT数据,例1为45岁男性,例2为36岁女性,分别构建出不同部位(前端低位、中部低位、后端低位和前端高位)和尺寸(直径分别为10 mm和5 mm)的鼻中隔穿孔的鼻腔气流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鼻中隔穿孔鼻腔数值模型的鼻腔容积、鼻腔壁面积、压强、鼻阻力、温度、气流速度、壁面剪切力、双侧鼻腔气流分配比、涡流等情况。分别将鼻阻力和气流温度差与鼻腔壁面积作 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在压强和鼻阻力方面,位于前端低位且较大尺寸的鼻中隔穿孔对局部的压强梯度影响更明显;前中部低位的鼻中隔穿孔可导致鼻腔阻力增加。在温度方面,前端低位和高位较大尺寸以及前端高位较小尺寸的鼻中隔穿孔对局部温度影响更明显;位于前端且具有较大尺寸的鼻中隔穿孔模型的鼻加热效率低于正常模型;前鼻孔至鼻中隔后缘的温度差与鼻腔壁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例1和例2的 R2值分别为0.69、0.41, P值均<0.01)。在气流平均速度方面,位于鼻腔前端低位和高位的不同尺寸穿孔相对于其他部位穿孔,对鼻腔局部的气流平均速度影响更明显。在气流的分配和涡流方面,前中部低位的鼻中隔穿孔可使原本气流分布不对称的双侧鼻腔内的气流分布更加趋于不均衡;位于鼻腔前端和中部的穿孔较鼻腔后端的穿孔会导致更加明显的涡流分布。 结论:鼻中隔穿孔所造成的影响与其发生的部位和大小有关,偏前端和较大的鼻中隔穿孔相对于偏后端和较小的穿孔对鼻腔内压强、鼻阻力、温度调节、气流分配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伴有鼻塞的先天性或外伤性歪鼻患者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22~46岁。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即开放入路在鼻内镜辅助下矫正偏曲的鼻中隔并制备鼻中隔软骨移植物,在内镜辅助下调整鼻部框架结构并联合行中、下鼻甲手术,同期恢复患者鼻通气功能及外鼻形态。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行鼻塞视觉模拟量表(VAS)、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Nasal Obstruction Symptom Evaluation,NOSE)、鼻声反射、鼻阻力检查,记录前两个鼻腔最小横截面积(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 of nasal cavity,MCA)MCA1和MCA2及其距离前鼻孔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nostril to 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D)MD1和MD2,并分别计算两侧的比值(以a/b表示),记录距前鼻孔5 cm的鼻腔容积(nasal volume of 5 cm depth from nostril,NV5)及鼻腔总阻力(nasal resistance total,RT),共同评估鼻通气功能。行鼻整形结局评估量表(Rhinoplasty Outcome Evaluation,ROE)和鼻外观偏离值评估外鼻形态,最后以术后满意度进行整体评估,分析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的临床疗效。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时,在鼻通气评估方面,主观指标鼻塞VAS评分和NOSE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1.81±0.81)分比(6.71±1.38)分,(4.19±2.06)分比(12.05±2.67)分, P值均<0.05];客观指标中MCA1、MCA2和NV5较术前明显增加,RT、MCA1a/MCA1b、MCA2a/MCA2b、MD1a/MD1b、MD2a/MD2b较术前明显减少( P值均<0.05)。术前术后的MD1和MD2无明显差异( P值均>0.05)。在外鼻形态评估方面,术后ROE评分明显增加,鼻外观偏离值明显减少[(16.19±2.56)分比(10.24±3.24)分,(1.55±1.16)mm比(5.63±2.41)mm, P值均<0.05]。术后21例患者满意度评估:对鼻通气功能非常满意19例(90.5%),满意2例(9.5%);对鼻外形非常满意15例(71.4%),满意6例(28.6%)。 结论:鼻内镜辅助下功能性鼻整形术可同期改善患者鼻通气功能及外鼻形态,临床疗效较好,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圆锥角膜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39岁,汉族,因"双眼抗青光眼术后1年,视力下降3个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就诊前1年,患者于外院诊断为"双眼青光眼、双眼屈光不正",并行"右眼小梁切除+周边虹膜切除术及左眼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患者自诉术后于外院复查时双眼矫正视力为0.4,眼压仍高(具体不详),行局部降眼压治疗(贝美前列腺素滴眼液+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点双眼;左眼加用布林佐胺滴眼液)。此外,患者自双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长期进行眼球按摩以稳定滤过泡及眼压。就诊前3个月视力出现明显下降,未予重视。既往双眼高度近视戴镜矫正30余年。患者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过敏性眼病史、家族史。眼科检查:矫正视力右眼为0.1,左眼为0.15;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右眼为10.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为14.9 mmHg;眼前节照相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图1)显示双眼上方结膜滤过泡平坦,双眼中下方角膜可见线状斑翳,角膜向前隆起变薄,角膜后沉着物(-),前房中深,房水闪辉(-),右眼虹膜可见周切孔,双眼瞳孔直径为4 mm,对光反射稍迟钝,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显示高度近视眼底改变,杯盘比约为1.0。三维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德国Oculus公司)显示:双眼角膜均为不规则散光,鼻下方角膜变薄,曲率明显增加,右眼、左眼最薄点角膜厚度分别为447、430 μm,角膜前表面最大屈光力分别升高至65.2、57.7 D,角膜前表面最薄点高度分别为+66、+36 μm,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160、+117 μm(图2、表1)。角膜生物力学眼压分析仪(Corvis ST,德国Oculus公司)显示双眼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为1.0,双眼生物力学指数(TBI)为0.98,右眼、左眼Belin/Ambrosio综合偏差值(BAD-D)分别为16.92、14.89(表1)。结合患者青光眼术后长期揉眼史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角膜变薄并呈锥形前突等典型临床体征,角膜地形图检查发现角膜旁中央明显变薄及角膜生物力学检查示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量等生物力学指标下降,最终诊断:双眼圆锥角膜,双眼高度近视,双眼抗青光眼术后。治疗上予以双眼验配硬性角膜接触镜提高矫正视力,如患者不能耐受配戴或无法长时间舒适配戴,可考虑试行角膜交联术,同时继续局部点眼控制眼压。患者回当地医院验配硬性角膜接触镜且未再次来我院就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行内镜鼻窦手术治疗的CRSwNP患者88例,男性22例,女性66例,年龄(48.1±11.3)岁( ± s,下同)。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术前行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Lund-Mackay评分及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鼻阻力及声反射检查、血常规及血生化等实验室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术中取鼻息肉组织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根据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结果将患者分成嗅觉功能正常组和嗅觉功能障碍组,两组之间进行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结合临床有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初步建立CRSwNP嗅觉障碍的预测模型。设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88例CRSwNP患者中,嗅觉正常32例(36.4%),嗅觉障碍56例(63.6%),其中嗅觉下降40例(45.5%)、失嗅16例(18.2%)。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组织嗜酸粒细胞数、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血尿素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12.7[2.0,52.3]个/高倍视野( M[ P25, P75],下同)比38.6[16.2,87.0]个/高倍视野、2.75[1.60,4.80]%比4.35[2.50,6.60]%、(5.56±1.15) mmol/L比(4.98±1.33) mmol/L, P值均<0.05];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除窦口鼻道复合体评分外的Lund-Mackay评分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改良鼻窦CT双侧嗅区总分和血尿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双侧嗅区总分是嗅觉功能的危险因素( OR=2.108,95 %CI:1.407~3.159, P<0.001);一定浓度的血尿素是嗅觉功能的保护因素( OR=0.461,95 %CI:0.240~0.884, P=0.020)。进一步研究发现,由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改良鼻窦CT双侧嗅区总分、总吸气、血尿素组成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值为0.888( P<0.01),对CRSwNP嗅觉障碍预测效果较好。 结论:改良鼻窦CT嗅区评分与CRSwNP患者的嗅觉障碍密切相关,一定程度的血尿素升高可能对CRSwNP患者的嗅觉功能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变应性鼻炎是由人体吸入变应原后出现与阻力血管收缩、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由多种效应细胞浸润引起的一系列有关症状的疾病。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有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对因治疗方式,通过调查研究变应性鼻炎患者经过特异性免疫治疗后生存质量的变化,对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