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多卡因局麻后冠状动脉造影术致复视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63岁,以"发作性胸闷4 d"为主诉于2021年1月24日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体健,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胸部及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冠状动脉硬化,左前降支近段中重度狭窄,建议行冠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疗。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双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于入院后第2 d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予1%利多卡因3 ml局部麻醉右手穿刺点,肝素钠3 000U全身肝素化,硝酸甘油200 μg缓解桡动脉血管痉挛,术中共用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剂)30 ml。31 min后术毕。术后患者诉双眼视物模糊,伴重影,无法行走,故立即用轮椅送至眼科门诊会诊,患者既往无复视、外伤、神经系统、Graves眼病、重症肌无力等病史。双眼视力1.0,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鼻下方运动受限(-1),余方向眼球运动自如,右眼运动自如(九个眼位照片未能及时记录)。复视像检查:呈同侧垂直分离,向右下方分离最大,周边物像为左眼所见(见图1),歪头试验阳性。到诊约3 min后行同视机检查示:右下15°方位垂直斜视度最大,分别为L/R5°(右眼注视)、L/R8°(左眼注视),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分别为L/R2°(右眼注视)、L/R4°(左眼注视)。诊断:左眼麻痹性上斜视(左眼上斜肌麻痹)。DSA术后约15 min后患者自感上述症状好转,术后约20 min上诉症状消失,患者未行头颅MRI检查及其他进一步检查。次日早上患者到眼科门诊复诊,眼球运动、复视像、同视机检查均未见异常。出院后6个月及9个月电话回访,患者诉复视消失后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歪鼻畸形的手术治疗进展及鼻内镜的相关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歪鼻畸形患者常合并有鼻中隔偏曲及鼻腔功能障碍,如何正确处理鼻中隔与外鼻的联合畸形、兼顾功能和美容的双重要求,成为近年来备受鼻科医生关注的问题。歪鼻患者在解剖结构及畸形类型上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矫正方法亦复杂多样。本文对歪鼻形成的原因、歪鼻手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策略、鼻内镜在歪鼻矫正术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正确开展该领域手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谈鼻科手术中美学理念与整形技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探讨美学理念与整形技术在鼻科手术中的应用,笔者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重点从鼻部外伤、外鼻肿瘤、上颌窦癌及鼻中隔偏曲合并歪鼻的手术治疗方面进行阐述。耳鼻咽喉科医师应该具有美学理念,学习整形美容的技法,不断提升临床诊疗水平,以满足广大患者对生活质量的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体肋软骨颗粒游离移植隆鼻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与传统假体隆鼻术比较,分析自体肋软骨颗粒游离移植隆鼻术患者的效果。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省立医院烧伤整形科美容中心收治72例要求行隆鼻术女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年龄(26.82±5.61)岁,采用自体肋软骨颗粒游离移植术;对照组36例,年龄(25.02±6.93)岁,用假体隆鼻术。观察患者鼻面角、鼻额角、鼻唇角、鼻小柱上唇角、鼻尖突出度,并统计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后均未发现感染、隆鼻部位变形、假体外露、折断、歪斜等并发症。两组隆鼻术前测量面部角度各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鼻额角相比术前明显增大( P<0.05),对照组术后鼻额角有所增高,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鼻面角、鼻唇角、鼻小柱上唇角、鼻尖突出度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100.00%)明显优于对照组(88.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闭合入路自体肋软骨颗粒移植隆鼻术取材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的优势,建议依据病情优先选择自体肋软骨颗粒游离移植隆鼻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类型支架鼻整形术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体化、1+1型、2+1型、4+1型、Y型鼻整形支架的结构特点、稳定性及术后效果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整形美容(烧伤)外科收治的鼻整形患者资料。依据采用的鼻整形支架的类型分为一体化组、1+1型组、2+1型组、4+1型组、Y型组。通过测量患者术后1、12个月鼻尖突出度和鼻唇角评估鼻支架的稳定性,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各组间术后1个月与12个月的鼻尖突出度差值及鼻唇角差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i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或Nemenyi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201例患者,男18例,女183例,年龄(26.6±5.9)岁(18~46岁),2+1型组34例、一体化组45例、1+1型组45例、4+1型组35例、Y型组42例。术后随访12~21个月,2+1型组1例患者术后92 d出现鼻部感染;1+1型组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鼻小柱轻微歪斜,3例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明显的鼻尖下旋;Y型组4例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明显鼻尖上旋;余2组患者未发现并发症。鼻尖突出度方面,2+1型组、一体化组、1+1型组、4+1型组、Y型组术后12月与术后1月鼻尖突出度差值的中位数分别为-0.08 cm、-0.09 cm、-0.20 cm、-0.10 cm、-0.17 cm。5组间鼻尖突出度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1型组分别与1+1型组、Y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4+1型组分别与1+1型组、Y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一体化组分别与1+1型、Y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Y型鼻支架与1+1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鼻唇角方面,2+1型组、一体化组、1+1型组、4+1型组、Y型组术后12月与术后1月鼻唇角差值的中位数分别为:-4.20°、-3.80°、-6.50°、-4.10°、-6.35°。5组间鼻唇角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1型组分别与1+1型、Y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4+1型组分别与1+1型组、Y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一体化组分别与1+1型组、Y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患者满意度评估,应用2+1型组满意度最高(34/34,100%),其余依次为4+1型组(34/35,97.14 %),一体化组(42/45,93.33%),Y型组(36/42,85.71%),1+1型组(37/45,82.22%)。 结论:2+1型鼻支架、一体化鼻支架、4+1型鼻支架术后鼻唇角、鼻尖突出度的变化程度较Y型鼻支架及1+1型鼻支架小;2+1型鼻支架搭建方式方便、术后稳定性良好、患者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8例下唇鳞状细胞癌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55~81岁,平均62.9岁,采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的方法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缺损。设计Gillies扇形瓣所包含的上唇唇红长度为下唇缺损唇红长度的1/3,制备以对侧上唇动脉-同侧上唇动脉-面动脉口角段-同侧下唇动脉供血的轴型复合组织瓣,旋转修复下唇缺损。解剖时留存口周各辐射肌群断端备用,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后,在重建口唇对应处固着各口周辐射肌止点。术后行口周肌群肌力训练,待口唇唇长和形态趋于稳定后,进行测量、计算,评价唇外观、张口功能、闭合功能。结果:本组8例患者上、下唇唇红长度平均52.4 mm(46.0~60.0 mm);口唇唇红周长平均104.8 mm(92.0~120.0 mm),下唇缺损范围平均27.6 mm(21.0~35.0 mm),占下唇唇红52.5%(42.0%~67.3%),使用右侧Gillies扇形瓣6例,左侧2例,包含唇红长度平均9.5 mm(7.0~12.0 mm)。术后无感染、出血、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好,瘢痕相对不明显,存在不同程度下唇麻木感;随访6个月,唇癌无局部或远处复发,下唇麻木感逐渐消失。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结果进行评价:(1)唇外观:所有病例术后口唇形态自然,居中对称,两侧口角基本水平对称。上、下唇唇长有不同程度延长,上唇平均增加量6.8 mm,增加率15.9%;下唇平均增加量15.4 mm,增加率45.3%;静息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5.5 mm,为术前周长94.9%,基本恢复术前水平。(2)张口功能:所有病例术后1周张口形为偏斜类圆形,张口度约1.5横指,术后6个月,张口形呈基本对称类圆形,张口度3横指;最大张口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46.5 mm,为术前最大张口周长73.1%,基本满足生理需要。(3)闭口功能:所有病例均能完全闭口,言语功能完整,发闭唇音、吹口哨时无漏气现象;咀嚼、吞咽时无口角歪斜、下唇流涎现象。所有患者均对口唇动、静态外形和张、闭口功能表示满意。结论: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是一种良好的一期修复唇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全层缺损的方法,再造口角形态自然,口唇对称性良好,可获得充足的张口度和良好的张口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江苏城区儿童普通话声母音韵历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江苏城区儿童普通话声母音韵历程。方法:现况调查。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南京、常州、扬州、徐州4个城市以普通话为母语的958名1~6岁城区儿童,以图片命名方式进行语音测试。依据年龄将儿童分为9组,5岁之前每0.5岁为1组,5岁之后每1.0岁为1组。对不同年龄组儿童声母音韵历程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958名儿童中男482名、女476名,年龄(3.8±1.4)岁,1.5~<2.0岁100名、2.0~<2.5岁110名、2.5~<3.0岁110名、3.0~<3.5岁114名、3.5~<4.0岁114名、4.0~<4.5岁114名、4.5~<5.0岁111名、5.0~<6.0岁119名、6.0~<7.0岁66名。替代历程、音节结构历程、歪曲历程和同化历程分别出现701名(73.2%)、194名(20.3%)、41名(4.3%)和17名(1.8%)。替代历程在各年龄组发生率均偏高,范围为30.3%(20/66)~94.5%(104/110);音节结构历程在1.5~<3.0岁各年龄组发生率范围为27.3%(30/110)~91.0%(91/100),3.0~<7.0岁各年龄组发生率范围为0.9%(1/114)~7.9%(9/114);歪曲历程在1.5~<3.0岁各年龄组发生率范围为7.3%(8/110)~19.1%(21/110),3.0~<7.0岁各年龄组发生率范围为0(0/114)~2.7%(3/111);同化历程在各年龄组发生率均很低,范围为0(0/114)~3.0%(3/100)。各种替代历程总体发生率较高的由高至低依次为卷舌化35.4%(339/958)、不卷舌化31.6%(303/958)、边音化27.9%(267/958)、塞音化17.8%(171/958)、后置化14.2%(136/958)、舌面音化10.9%(104/958)、前置化10.6%(102/958)、鼻音化5.8%(56/958)。4.0~<4.5岁以上年龄组,除了替代历程中卷舌化、不卷舌化和边音化外,其他声母音韵历程均完成抑制(发生率<10%)。结论:音节结构历程、歪曲历程是语音发育初期的原始历程,而替代历程是儿童语音发育过程中最常见的声母音韵历程。4.0岁是声母音韵历程基本消退的年龄界值点,卷舌化、不卷舌化及边音化是儿童语音发育期较迟消退的错误语音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内入路鼻内镜辅助下鼻-鼻中隔整形术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鼻内入路鼻内镜辅助下鼻-鼻中隔整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12例鼻中隔偏曲合并外鼻形态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8~58岁。所有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采取鼻内半贯通切口矫正鼻中隔偏曲,同时依据病情需要联合软骨间切口、下鼻甲前缘切口等,行截骨、驼峰矫正、鞍鼻矫正等手术操作。分别采用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Nasal Obstruction Symptom Evaluation,NOSE)、鼻整形结果评估量表(Rhinoplasty Outcome Evaluation,ROE)、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对术后鼻塞及鼻外形改善的满意程度。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12例患者术后鼻中隔偏曲矫正满意,鼻塞程度显著减轻。鼻通气NOSE评分及VAS评分均降低[(21.67±10.30)分比(70.83±14.12)分,(1.83±1.03)分比(8.33±0.89)分, t值分别为9.49、16.30, P值均<0.05]。10例合并歪鼻畸形的患者鼻外形明显改善,鼻外形ROE评分及VAS评分均提高[(21.30±2.31)分比(8.10±3.31)分,(8.90±0.99)分比(3.80±1.62)分, t值分别为-11.85、-9.33, P值均<0.05]。2例合并鼻前庭形态异常的患者鼻前庭形态改善。随访12~24个月,均未出现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鼻背塌陷等并发症。 结论:通过鼻内入路鼻内镜辅助下鼻-鼻中隔整形术,可同期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及鼻形态,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让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在鼻整形切取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内镜辅助切取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完成鼻尖整形的相关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三科采用鼻中隔延伸物移植术治疗20例女性短鼻患者,年龄20~38岁,平均28岁。术中以内镜辅助切取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获取鼻中隔软骨平均面积为22 mm×15 mm,筛骨垂直板骨片平均面积为26 mm×16 mm,鼻中隔保留10 mm宽度的L形支架。切取的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分别作为鼻小柱支撑物和撑开鼻中隔延伸移植物重塑鼻尖形态,鼻背置入膨体聚四氟乙烯以增加高度。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鼻根点与鼻尖点的距离,通过配对 t检验分析差值变化评估手术效果。 结果:本组20例术后均获3~12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20例患者鼻背平直、鼻拱对称、鼻小柱无歪斜,鼻尖柔软无僵硬感。手术前后鼻根点与鼻尖点距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例患者诉嗅觉减退,观察4个月后自行恢复;1例术后自觉鼻尖高度改善不满意。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假体外露、鼻中隔穿孔等不良并发症,未出现鼻通气不畅及其他功能障碍。 结论:内镜可以辅助术者在直视下完成对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安全且准确的切取。鼻中隔软骨联合筛骨垂直板制备的鼻中隔延伸物可以有效延长鼻的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坏死性外耳道炎2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坏死性外耳道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分期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住院治疗的坏死性外耳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3例(23耳),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32~85岁(中位数68岁)。分析总结本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果: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各种合并症,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19例,贫血5例,低白蛋白血症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尿毒症1例。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耳痛、耳流脓、听力下降、口角歪斜、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查体可见外耳道肿胀、外耳道肉芽组织、外耳道稀薄脓性分泌物、面神经麻痹、张口受限、声带运动减弱等。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铜绿假单胞菌1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真菌3例。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外耳道及中耳鼓室异常软组织影,根据病变侵袭方向不同可见颞下颌关节、咽旁间隙、颅底及颅内等邻近结构受累。根据本组患者特点我们总结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分期。所有患者均进行系统性抗感染、手术及对症支持治疗。截至2022年1月30日,有4例患者已死亡,其中1例因坏死性外耳道炎导致的颅内广泛感染去世,3例在患耳痊愈出院后死于其他系统疾病。其余19例患者患耳痊愈,耳痛、耳流脓等症状消失,术腔上皮化良好。结论:坏死性外耳道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根据不同临床分期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基础,以手术治疗为主。尽早干预预后较好,但合并多组颅神经损伤及颅内感染的患者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