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根尖周炎患者行根管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慢性根尖周炎(chronic apical periodontitis,CAP)患者行根管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227例CAP患者,均行根管治疗,术后开展为期3年的随访,依据CAP患者行根管治疗术后根尖愈合情况分为未愈合组(n=44)与愈合组(n=183),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CAP患者术后根尖未愈合的危险因素;R软件构建预测CAP患者术后根尖未愈合的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构建后用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评估.结果:227例CAP患者中44例(19.38%)术后根尖未愈合、183例(80.62%)术后根尖愈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牙位(后牙)(95%CI 3.479~24.291,P<0.001)、再治疗(95%CI 2.681~16.874,P<0.001)、继发龋(95%CI 2.328~17.631,P<0.001)、冠渗漏(95%CI 1.625~8.826,P=0.002)、器械折断(95%CI2.466~18.674,P<0.001)是 CAP 患者术后根尖未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0.856(95%CI0.801~0.911).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8.231,P=0.313.结论:影响CAP患者行根管治疗预后的因素很多,术后根尖未愈合与牙位(后牙)、再治疗、继发龋、冠渗漏、器械折断有关,基于以上5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CAP患者行根管治疗术后根尖未愈合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老年根面龋患者病情特征及其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讨老年根面龋患者病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2年5月于笔者医院口腔科门诊就医的年龄≥60岁的3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ICDAS-Ⅱ根面龋诊断标准评估老年根面龋患病率,收集老年根面龋疾病特征及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根面龋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探讨老年根面龋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根面龋发病率为67.71%(251/382),215例根面龋发生排首位的为下颌第一前磨牙,其次为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最少为上颌切牙.其中上颌牙列根面龋最多见的是远中面,下颌牙列根面龋多见于唇颊面.牙龈退缩的平均牙数(24.25±7.09)颗、龋坏根面(1.12±0.25)个、充填根面(2.88±0.47)个、平均缺牙数(6.42±2.10)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333)、男性(OR=1.997)、保留牙数量多(OR=2.557)是老年根面龋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刷牙频率高(OR=0.069)是老年根面龋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老年根面龋患病率处于高水平,且以下颌第一前磨牙最常见,其中高龄、男性、保留牙数量多是老年根面龋发生的危险因素,刷牙频率高是老年根面龋发生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窝沟封闭对辽宁省小学生第一恒磨牙患龋率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评估窝沟封闭对辽宁省小学生第一恒磨牙患龋率的影响,并分析第一恒磨牙龋齿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9月一 2020年12月辽宁省8个市7~12岁在读小学生,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市区(城市)/县城(农村)各抽取2所小学校按照每所学校不少于60名、每个市不少于280名小学生的原则进行抽样.将满足窝沟封闭条件并做窝沟封闭的学生作为治疗组,将满足窝沟封闭条件未做窝沟封闭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对治疗组小学生进行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计算2组小学生第一恒磨牙患龋率及窝沟封闭对小学生第一恒磨牙的保护率;对抽取的所有小学生及其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学生第一恒磨牙龋齿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次共抽取7700名学生参加口腔检查,有2393名学生满足窝沟封闭条件,其中1 254名学生选择窝沟封闭治疗(治疗组)、1 139名学生拒绝窝沟封闭治疗(对照组).检查结果显示,辽宁省2019年9月—2020年12月参加口腔检查的7~12岁在读小学生第一恒磨牙总患龋率为24.45%;治疗组小学生第一恒磨牙患龋率(22.57%)明显低于对照组(26.51%)(x2=5.034,P=0.025);窝沟封闭对小学生第一恒磨牙的保护率为14.86%.性别、是否进行过窝沟封闭治疗、对牙齿是否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的态度和家长帮助孩子刷牙情况为小学生龋齿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其中做窝沟封闭为龋患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而女生、认为不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口腔状况和家长不是每天帮助孩子刷牙为小学生龋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窝沟封闭对辽宁省在读小学生第一恒磨牙龋齿发生具有保护作用,可通过推广窝沟封闭来降低小学生第一恒磨牙龋齿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儿童牙科畏惧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儿童牙科畏惧症(CDF)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龋齿患儿340例,通过Frankl治疗依从性情况评估量化表将患儿分为CDF组(161例)和无CDF组(179例).制定CDF影响因素量化调查表,调查CDF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监护人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监护人牙科就诊经历、监护人CDF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独生子女情况、患儿牙科就诊经历、患儿CDF病史、父亲教育程度、母亲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儿童自身气质类型、管理类型、分娩情况、身体发育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患儿CDF病史、父亲教育程度(大学以下)、母亲教育程度(大学以下)、农村生活环境、抑郁质气质、溺爱抚养型、剖宫产及中等以下身体发育情况是CDF的危险因素(P<0.05);患儿牙科就诊经历、多血质气质、民主管理型是CDF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农村生活环境、抑郁质气质是CDF重要的危险因素;多血质气质、民主管理是CDF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7~9周岁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效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随访353名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效果,探究可能导致窝沟封闭脱落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方法 选择符合窝沟封闭适应证的362名儿童第一恒磨牙(共1229颗)进行封闭并记录每名儿童的情况.采用前瞻设计,对窝沟封闭3、6个月的效果进行评估,使用分析性口腔流行病学方法探讨窝沟封闭剂种类、口腔卫生、龋面数、心理因素、饮食甜品及碳酸饮料频率等对窝沟封闭效果的影响.结果 术后3和6个月对353名儿童(1218颗)进行检查;3、6个月窝沟封闭剂脱落率为10.0%、11.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口腔卫生差、饮食甜品及碳酸饮料频率高、心理Ⅱ型、龋面数多是窝沟封闭剂脱落主要危险因素,窝沟封闭剂种类对窝沟封闭剂脱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剂的脱落与口腔卫生情况、饮食习惯、心理因素、龋面数和窝沟封闭剂种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致邻近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致邻近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下颌第三磨牙的预防性拔除及邻近磨牙防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因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龋坏同时伴有相邻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100例,拍摄X线曲面断层片,评估患者性别、年龄、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方向、阻生角度、第二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CEJ)与第三磨牙近中CEJ距离等因素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卡方检验和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阻生角度和CEJ距离这3个因素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阻生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以下(OR=6.781,95%CI=1.937~23.732,P=0.003)阻生角度在40°~70°之间(OR=13.241,95%CI=3.106~56.442,P=0.001)容易发生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结论:年龄和阻生角度是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致邻近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小于30岁,阻生角度在40°~70°之间的下颌第三磨牙应该尽早预防性拔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龋病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对龋病研究的不断深化,龋病的病因、分类以及治疗计划的观念发生改变.通过对患者进行龋病危险性评估,分析并控制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基于龋危险性评估的个性化龋病管理和治疗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无创、微创、有创的循序渐进式龋病防治技术,已成为现代龋病防治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疆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新疆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的风险评估体系.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采取分层随机结合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抽取8所幼儿园共1366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情况,使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影响龋齿发生的因素,并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结果 龋齿发生的危险因素是经常吃零食;开始刷牙时间<3岁、家庭收入≥1万元、父母的文化水平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经常饭后漱口是保护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形成危险分级体系,通过ROC曲线证实了体系的实效性,将评分>12.5分作为龋齿发生的高风险.结论 建立的龋齿发生风险评估体系具有较好的实效性,可以为减少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生率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孕期口腔卫生状况、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调查孕妇孕期口腔卫生状况和口腔感染性疾病发生情况,探讨其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于2019年1月~6月采用抽取631例规律孕期保健的单胎孕妇,检查孕期口腔感染性疾病发生情况,并用简化口腔卫生指数(simplified oral hygiene index,OHI-S)评估口腔卫生状况,随访妊娠结局,分析口腔卫生状况、口腔感染性疾病与妊娠结局的关联性.结果:孕期牙龈出血、牙龈炎、牙周炎、龋病和牙结石的发生率分别为62.6%(395/631)、54.5%(344/631)、42.9%(271/631)、40.9%(258/631)和59.7%(377/631),不同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孕妇牙周疾病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越高发生率越低(P<0.05).简化软垢指数(debris index-simpli-fied,DI-S)超过2分者高达67.5%,学历或收入水平越低的孕妇DI-S和简化牙石指数(simple calculus index,CI-S)得分越高(P<0.05).共纳入孕妇631例妊娠结局平均妊娠周数为(38.9±2.1)周,早产发生率8.1%(51/631);平均出生体重(3.17±0.38)kg,低出生体重发生率7.0%(44/631).牙周疾病是早产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2.255(95%CI 1.133~4.487),牙周疾病和龋病都是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其RR分别为2.797(95%CI 1.277~6.126)和3.022(95%CI 1.586~5.761).DI-S评分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均有相关性,其RR分别为2.382(95%CI 1.136~4.993)和4.031(95%CI 1.564~10.387).结论:孕期牙周疾病、龋病和口腔卫生状况可能是胎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应当积极开展孕前和孕期口腔健康教育,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风险评估的6岁儿童龋病分级管理临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风险评估对上海6岁儿童进行龋病分级管理,并评价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在上海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城郊4个区19所学校2127名儿童参与调查,按学校随机整群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参照美国儿童牙科学会(AAPD)提出的龋病风险评估指南(CAT),评估所有参与研究儿童的患龋风险等级,得到基线.试验组儿童根据高、中、低患龋风险等级,按照CAT中相对应的干预措施实施龋病分级管理.对照组儿童按照上海市基本口腔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干预1年前后的患龋情况及新发龋发病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龋病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1691名儿童参与了2019年复查,失访率为20.50%.去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口腔检查表与问卷调查表的儿童共1655名,其中试验组826人、对照组829人.2018年参与研究儿童总患龋率为62.25%,干预1年后,总患龋率升高至68.22%,其中试验组儿童患龋率的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儿童干预1年后患龋风险等级升高比例远低于对照组儿童.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新发龋发病率分别为37.6%、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54,P=0.000).每天三餐之外进食含糖零食或饮料的频率(P对照=0.031,OR对照=0.573;P试验=0.002,OR试验=0.471)、晚上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的频率(P对照=0.043,OR对照=0.708;P试验=0.026,OR试验=0.706)、每天刷牙次数(P对照=0.000,OR对照=0.456;P试验=0.000,OR试验=0.178)是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共同的龋病相关危险因素.对照组儿童的龋病相关危险因素还包括孩子开始刷牙的年龄(P=0.037,OR=0.380),开始刷牙年龄越小,患龋可能性越低.局部涂氟为试验组儿童的龋病保护性因素(P=0.000,OR=0.554).结论 基于风险评估的龋病分级管理能有效降低上海6岁儿童患龋状况,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