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功能亢进对婴幼儿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肾功能亢进(ARC)对危重患儿应用万古霉素24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AUC 24/MIC)及预后的影响,为万古霉素在危重患儿的个体化应用提供参考建议。 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应用万古霉素、并完成血药浓度监测和结果分析的患儿65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分为ARC组( n=27)和正常组( n=38),分析两组患儿的万古霉素AUC 24/MIC及治疗结果,并对万古霉素AUC 24/MIC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疾病严重程度(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第三代儿童死亡风险评分),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丙氨酸转氨酶,低蛋白血症,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RC组AUC 24/MIC明显低于正常组[375.2(300.8,489.4)比443.6(412.3,593.2), Z=2.263, P=0.024],且两组在AUC 24/MIC目标达成率(TAR)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7%比76.3%, χ2=8.440, P=0.005)。在应用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时,ARC组的AUC 24/MIC低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存在低蛋白血症时,ARC组与正常组的AUC 24/M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RC组患儿体温降至正常并维持48 h所需时间[7.0(5.5,9.0)d比6.0(5.0,8.0)d]、总住院时间[39.0(21.0,58.0)d比20.5(16.0,28.0)d]及PICU住院时间[14.0(9.0,31.5)d比10.0(5.0,15.0)d]长于正常组( P<0.05),但两组在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感染指标降低50%所需时间及28 d病死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影响万古霉素AUC 24/MIC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ARC、低蛋白血症、使用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可影响患儿的万古霉素AUC 24/MIC( P<0.05)。 结论:ARC可降低危重患儿的万古霉素AUC 24/MIC和TAR,ARC期间使用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可影响万古霉素的AUC 24/MIC,临床上应重视ARC患儿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产注射用甲磺酸帕珠沙星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评价多个剂量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一甲磺酸帕珠沙星在健康人体单次静脉滴注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在健康人体中的代谢特点.本文采用随机、开放、平行的试验设计,根据入排标准筛选3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0人,分别静脉滴注低(150 mg)、中(300 mg)、高(600 mg)三个浓度的甲磺酸甲磺酸帕珠沙星,30分钟内完成.采集不同时间点血液样本,收集0-24小时尿液.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血药浓度及尿药浓度,用DAS 1.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发现,低、中、高三个剂量组药代动力学参数均符合二室模型.三个剂量组中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3.24±1.2,5.89±1.51和13.32±2.35 mg·h·mL-1;峰浓度(Cmax)分别为2.37±0.89,4.27±0.74以及10.74±4.06 mg·mL-1;此外,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48±0.08,0.50±0.00 and 0.53±0.08 h.低、中、高三个剂量组清除率分别为(8.29±4.06 L/h),(10.96±4.42 L/h),(9.14±1.72 L/h).分别将AC0→∞、Cmax与剂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甲磺酸帕珠沙星药物浓度与给药剂量呈线性关系.数据表明,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均符合药代动力学二室模型.在150-600 mg剂量范围内,甲磺酸帕珠沙星药物浓度与给药剂量呈线性关系.三个剂量组甲磺酸帕珠沙星药物代谢率均在90%以上,其代谢特点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静脉滴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代动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为了解三氧化二砷经静脉用药在体内的药物代谢以及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方法::用气相色谱法对8例用三氧化二砷静脉滴注治疗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监测了尿砷排泄及末梢砷蓄积情况。持续2小时静脉滴注10mg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测得高峰血浓度 Cp max为0.94±0.37mg/L,达峰时间 Tpeak为4小时,血浆浓度分布半衰期 T1/2α为0.89±0.29小时,消除半衰期 T1/2β为12.13±3.31小时,系统清除率 CLs为1.43±0.17L/h,表观分布容积 Vc为3.83±0.45L,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7.25±0.97mg.h/L。在持续用药过程中,药代动力学参数基本保持一致。疗程中,24小时尿砷排泄量为每日给药量的1%~8%,末梢砷蓄积上升较明显,最高时可达用药前5~7倍。停药后尿砷排泄和末梢砷蓄积即开始逐步下降。 结论::三氧化二砷是一种治疗APL相对安全而有效的药物,但在人体头发和指(趾)甲内存在一定的蓄积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pSOFA评分联合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在脓毒症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探讨儿童序贯器官功能障碍(pediatric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pSOFA)评分联合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住院并诊断为脓毒症的28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天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儿在PICU入院后24小时内各种生理和实验室数据的差异,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评价pSOFA评分联合CRP、PCT在脓毒症患儿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中的作用.结果 共有289例儿童被纳入研究,生存组254例(87.9%),死亡组35例(12.1%);两组儿童在是否持续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胃肠功能、血清PCT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逻辑回归显示:pSOFA评分和是否持续泵入血管活性药物是脓毒症患儿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P<0.05);CRP和PCT预测脓毒症儿童死亡的 AUC 分别为 0.547(95%CI:0.488-0.606)、0.667(95%CI:0.609-0.721);pSOFA+CRP、pSOFA+PCT和pSOFA评分预测脓毒症儿童死亡的AUC均为0.947(95%CI:0.914-0.9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儿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但pSOFA评分联合CRP、PCT并不能提高脓毒症患儿的预后评价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