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补骨脂素促进小鼠胫骨骨折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灌服不同剂量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ISO)对小鼠骨折及血管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月龄体质量为(20±2)g的雄性C57BL/6小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模型组(Model)、低剂量组(isopsoralen-low dose,ISO-L)、中剂量组(isopsoralen-medium dose,ISO-M)和高剂量组(isopsoralen-high dose,ISO-H),每组 15 只.建立右侧胫骨骨折模型.术后采用灌胃给药,ISO-L组、ISO-M组和ISO-H组分别灌服ISO的浓度为10、20和40 mg·kg-1,Model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28d.每周称量体重 1次.分别于第7、14、21、28天行X线检查,并采用改良后I.R.Garrett评分对骨痂生长情况进行评价.至28 d后取材,剥离主要脏器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进行脏器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观察病理结构变化.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扫描骨折区域并进行三维重建得出效果图,量化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将脱钙后的胫骨进行石蜡包埋并切片,通过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观察骨折断端愈合及塑形情况.通过血管灌注Microfil造影剂后取出右侧胫骨并脱钙,使用Micro-CT扫描骨折区域骨痂微血管,比较血管体积分数及血管直径.结果:给药28d后,各组小鼠体质量及器官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脏器HE染色未发现明显病理学改变.X线片和改良后I.R.Garrett评分结果显示,ISO-M组28 d评分高于Model组(P<0.05);ISO-H组第14、21、28天评分均高于其他3组(P<0.05).Micro-CT结果显示,ISO-M组腔内骨痂明显减少,低于Model组(P<0.05);ISO-H组骨痂大部分消退,BV/TV均低于其他3组(P<0.05).HE染色及番红固绿染色结果显示ISO-H组骨折区域断端闭合,已出现连续板层骨,骨折愈合进程超过其他组.血管造影结果显示,ISO-H组和ISO-M组血管体积分数高于Model组和ISO-L组(P<0.05),ISO-H组和ISO-M组血管直径高于Model组和ISO-L组(P<0.05).结论:ISO在10~40 mg·kg-1浓度范围内无明显毒副作用,可以改善骨微结构,促进骨痂微血管的生成,呈浓度依赖性加速小鼠骨折断端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淫羊藿苷对诱导膜内TGF-β1及bFGF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淫羊藿苷对Masquelet技术治疗大鼠胫骨骨缺损后诱导膜内血管化及其相关生物活性因子TGF-β1和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淫羊藿苷在Masquelet技术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3月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建立右后肢6mm长胫骨骨缺损模型.空白组(A组)骨缺损处不作处理;对照组(B组)和实验组(C组)将处于拉丝期的去甲万古霉素抗生素骨水泥填充于骨缺损处,待骨水泥完全凝固.C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给予淫羊藿总黄酮注射液稀释液(10μmol/L)灌胃1次(0.3 mL),A、B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实验动物术后恢复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4周摄X线片观察胫骨近端骨缺损处恢复情况;术后6周大体观察骨缺损处情况,并取材观察肉芽组织及诱导膜组织形态变化及其血管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及ELISA检测TGF-β1、bFGF表达.结果 3组大鼠骨缺损模型均造模成功,术后无异常,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4周胫骨近端骨缺损处X线片示A组有明显空隙,B、C组为骨水泥充填、克氏针固定良好.术后6周大体观察示,A组可见缺损区被肉芽组织充填;B、C组可见透明薄膜形成,部分区域可见微血管,且C组薄膜及微血管明显多于B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TGF-β1、bFGF表达均为阴性,B、C组均有表达且B组表达明显少于C组.ELISA检测示,C组TGF-β1、bFG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淫羊藿苷在大鼠胫骨骨缺损模型形成诱导膜时可显著提高TGF-β1及bFGF的表达,加速成骨过程,有利于骨质塑形与改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肠瘘及其介入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1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以反复腹痛15 d,伴呕血、黑便3 d为主诉收入我院.1个月前曾有一过性胸背痛及腹痛,可自行缓解,未就诊.既往痛风病史 10 年,5 年前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史.查体:腹平软.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15.9 ×109/L、血红蛋白(HGB)63 g/L、降钙素原(PCT)0.980 ng/mL.急诊CTA扫描(图1①)示: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第一破口位于左锁下动脉起始部.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并支架植入术.胸主动脉内植入30 mm × 200 mm主动脉覆膜支架(Valiant Thoracic,美国Medtronic公司),前端覆膜部分靠近左颈总动脉开口.采用穿刺方法行左锁骨下动脉原位开窗并成功植入 8 mm ×40 mm 覆膜支架(Fluency,美国Bard公司).复查造影(图1②)显示胸主动脉真腔塑形良好,假腔消失,左锁骨下动脉显影良好.术后4d恢复出院.术后1个月,患者因再次呕血、黑便为主诉入院.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S2期),未见明确出血部位.CTA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改变,腹主动脉可见其他破口和夹层假腔明显扩大.入院后未再呕血、黑便.结合患者术后有左下肢乏力症状,拟行第2次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以期扩大真腔,改善血供.术中于肾下腹主动脉内植入1枚20 mm × 80 mm覆膜支架(Valiant Thoracic,美国Medtronic公司).再采用对吻技术分别经左、右股动脉入路于左髂外动脉植入10 mm×80 mm覆膜支架1枚(Fluency,Bard公司),左、右髂总动脉股动脉植入12 mm ×80 mm覆膜支架2枚,对吻支架与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远端重叠约1 cm.DSA复查造影(图2):腹主动脉对吻支架位置良好,血流通畅,但假腔仍有显影.术后7 d,恢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3次胃塑形技术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3次胃塑形技术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期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采用3次胃塑形技术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和术后30 d内恶心/呕吐、胃漏、出血、梗阻/扭转等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共收集966例患者,其中男294例,女672例;年龄16~65岁、(32.8±8.6)岁;身体质量指数27.5~47.2kg/m2、(34.2±3.5)kg/m2.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45~170 min、(100.2+33.4)min.术后出现恶心/呕吐484例(50.10%),出血2例(0.21%,腹腔内出血1例、胃腔内出血1例),胃漏1例(0.10%,B级漏),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住院时间4~24d、(7.55±2.47)d.术后随访30 d内因恶心/呕吐再次入院患者2例(0.21%),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缓解出院.结论 采用3次胃塑形技术的袖状胃切除术更符合生理,安全性较好,适宜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