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萝卜硫素通过调控OGG1基因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巨噬细胞脂质积聚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萝卜硫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脂质积聚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将细胞分为对照组、ox-LDL组(100μg·mL-1 ox-LDL)、萝卜硫素低剂量组(100 μg·mL-1 ox-LDL+5 μmol·L-1 萝卜硫素)、萝卜硫素高剂量组(100μg·mL-1 ox-LDL±10 μmol·L-1萝卜硫素)、si-OGG1 组(100 μg·mL-1 ox-LDL+10 μmol·L-1 萝卜硫素+转染si-OGG1).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蛋白表达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细胞炎性因子及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表达水平,以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水平,以探针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对照组、ox-LDL组、萝卜硫素低剂量组、萝卜硫素高剂量组、si-OGG1组的8-氧代鸟嘌呤DNA糖基化酶1(OGG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80±0.03、0.26±0.02、0.43±0.03、0.68±0.05 和 0.29±0.04,8-OHdG水平分别为(3.02±0.16)、(23.02±1.07)、(18.28±1.40)、(13.05±1.42)和(17.39±1.53)ng·mL-1,总胆固醇含量分别为(0.08±0.01)、(0.39±0.01)、(0.28±0.01)、(0.17±0.02)和(0.30±0.02)mmol·g-1,ROS 水平分别为 1.66±0.10、8.23±0.78、5.41±0.15、3.27±0.24和 7.01±0.4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4±0.31)%、(21.72±2.70)%、(16.60±1.18)%、(10.04±0.52)%和(16.07±1.46)%.对照组的上述指标与ox-LDL组比较,萝卜硫素低、高剂量组的上述指标与ox-LDL组比较,si-OGG1组的上述指标与萝卜硫素高剂量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萝卜硫素可能通过上调OGG1表达抑制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脂质积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白细胞端粒长度及DNA氧化损伤和修复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了解白细胞端粒长度(LTL)、8-氧鸟嘌呤(8-oxoG)及8-氧代鸟嘌呤DNA糖基化酶(OGG1)mRNA表达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关联,筛选AMI的有效预测指标,为AMI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住院并诊断为AMI的84例患者作为AMI组,以同期冠脉造影检查显示血管直径狭窄小于25%的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LTL、8-oxoG水平、OGG1 mRNA表达.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t检验、非参数检验、x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TL、OGG1 mRNA、8-oxoG对AMI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 AMI组患者外周血LTL、OGG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oxo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AMI组中,OGG1 mRNA表达水平和GRACE评分呈负相关(r=-0.28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LTL(OR=0.001)和OGG1 mRNA高表达(OR=0.002)与AMI患病低风险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LTL、OGG1mRNA单独检测及二者联合预测AM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1、0.603和0.722.结论 长LTL和OGG1 mRNA高表达与AMI患病低风险相关,LTL和OGG1 mRNA可能成为AMI新的预测诊断标志物,为AMI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8-氧代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探讨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中8-氧代鸟嘌呤DNA糖基化酶(OGG1)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8只8-10周龄C57BL/6雄性小鼠构建动物模型.24只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经腹注射顺铂干预0 h、24 h、48 h和72 h.剩余小鼠也随机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顺铂组、OGG1抑制剂组(Th5487组)和顺铂+Th5487组.分别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顺铂和Th5487.留取血液测定肌酐、尿素氮,取肾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检测肾组织8-氧代鸟嘌呤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RT-qPCR测定mRNA水平,Western Blot验证OGG1和炎症蛋白表达情况.利用顺铂诱导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建立体外模型,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改变、活性氧生成情况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在顺铂诱导的AKI模型中,OGG1表达上调,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GAS-STING)信号轴及炎症反应激活;Th5487可抑制顺铂诱导的组织损伤、cGAS-STING信号轴的激活及炎性反应;在体外,Th5487可减少顺铂诱导的细胞中ROS含量升高及线粒体膜去极化.结论:在顺铂诱导的AKI过程中,OGG1可通过cGAS-STING信号促进肾脏损伤及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脱水穿心莲内酯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脱水穿心莲内酯(DA)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6~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2组小鼠采用20%CCl42.0 mL·kg-1腹腔注射,每周3次,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小鼠给予等量的橄榄油.治疗组小鼠按100 mg·kg-1 DA灌胃给药,每周3次,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4周,末次给药后24 h摘眼球取血,断髓,取肝脏.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学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8-氧代鸟嘌呤DNA糖基化酶1(Ogg1)、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和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蛋白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活性及肝组织中MD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中SOD活性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活性及肝组织中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肝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和胶原沉积程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Ogg1、Caspase-3、Bax、TGF-β1、α-SMA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肝组织中Ogg1、Caspase-3、Bax、TGF-β1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DA对CCl4导致的肝纤维化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抑制肝细胞凋亡和减少肝星状细胞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RNA聚合酶监视的DNA修复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生物体在正常生命过程中面临内/外因来源的DNA损伤,DNA损伤不仅影响基因正确复制,也阻碍其正常转录.为避免DNA损伤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生物体进化出一整套修复机制,以保证复制和转录的正确性、基因组的完整性和遗传的稳定性.本文重点综述了RNA聚合酶监视(RNA polymerase-surveilled,RNAP-S)的DNA修复机制.首先从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RNAP)的结构出发介绍了RNAP对DNA损伤的感知机制;其次讨论了滞留RNAP的回溯、与其模板DNA的解离以及后续修复机制的启动,真核细胞科凯恩综合征B蛋白(Cockayne syndrome protein B,CSB)及其泛素化和8-氧代鸟嘌呤DNA糖基化酶l(8-oxoguanine DNA glycosylasel,OGG1)介导的RNAP-S修复;最后探讨了RNAP-S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意义并展望其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泛素化修饰OGG1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索E3泛素连接酶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介导的碱基切除修复蛋白8-氧代鸟嘌呤-DNA糖基化酶(OGG1)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发生过程中的泛素化降解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沉淀实验检测OGG1的泛素化修饰及其与SKP2的结合能力.采用中波紫外线(UVB)照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RA01/04构建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和过表达模型细胞中S KP2的蛋白表达.通过转染SKP2质粒,增加SKP2的表达并观察细胞中OGG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OGG1蛋白存在泛素化修饰.UbiBrowser软件预测能与OGG1结合的潜在E3泛素连接酶,并通过免疫沉淀实验证明SKP2与OGG1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氧化损伤环境下,SRA01/04细胞中SKP2蛋白表达出现先下降后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UVB照射10 min时SKP2表达下降最为显著.对照组、转染空载质粒组和转染SKP2过表达质粒组SRA01/04细胞中SK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40±0.007、0.920±0.008和1.330±0.020,与转染空载质粒组相比,转染SKP2过表达质粒组细胞中SKP2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空白对照组、UVB组、UVB+转染空载质粒组和UVB+转染SKP2过表达质粒组细胞中OGG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5±0.01、5.05±0.16、5.20±0.07和3.83±0.10;与UVB+转染空载质粒组相比,UVB+转染SKP2过表达质粒组SRA01/04细胞中OGG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3泛素连接酶SKP2能够促进OGG1发生泛素化降解,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内部损伤性DNA的累积,从而导致ARC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