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与继发性骨质疏松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已成为备受现代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许多消化系统疾病有较高的OP发生率,主要包括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道肿瘤等.但目前对这些疾病引起骨质疏松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同时部分抗OP药物多表现胃肠道相关不良反应,可能加重患者临床症状,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策略是当务之急.本文分别从流行病学特征、相关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骨代谢变化与骨损害特点及诊治进展四方面对临床消化系统常见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进行综述,以期为继发性骨质疏松防治及推进多学科协作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河南沿黄区"以水定地"耕地空间重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科学评估我国典型粮食主产区耕地的潜在水分条件状况,继而"以水定地"实现耕地空间重构布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河南沿黄的原阳县等6个产粮大县为研究区,从作物种植视角出发,基于耕地及作物分布数据、MODIS数据和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通过构建区域遥感蒸散模型和水分平衡评价模型,精准揭示当地水分平衡状况及耕地利用下水分平衡效应,进而构建多智能体空间优化配置模型来实现耕地作物种植的空间重构.结果表明:(1)沿黄6县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持续下降,其中2020年冬小麦和夏玉米播种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74.75%和48.91%,种植模式以玉米小麦轮作为主,夏玉米单一型耕地分布零散且对应田块规模偏小;(2)地表蒸散量与有效降水量的时空错位引致当地水分平衡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全境缺水且水分亏缺量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规律,应依据作物水分平衡态势的空间差异进行差别化灌溉管理;(3)耕地空间重构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性效应,且县域尺度的优化结果优于单一整体尺度,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重构后的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亏缺情势均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田块的空间积聚性和连片性更加有利于作物日常灌溉管理.河南沿黄区需大力推行"以水定地"耕地空间重构战略,以缓解耕地用水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CLCN7基因新突变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硬化症2型一个家系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报告并分析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硬化症2型家系的临床特征、影像表现和基因诊断.该家系中先证者及其父亲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腰痛,X片呈典型骨硬化改变,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及其父亲氯化物通道7(chloride channel 7,CLCN7)基因存在两处未报道过的新的杂合缺失变异,分别为c.2043_2073+5del及22~23号外显子区域0.373 kb的缺失(chr16:1497372-1497745).先证者母亲临床表型正常,未检测到CLCN7基因变异.突变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本研究报告了CLCN7基因新变异导致的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骨硬化症2型家系,扩展了CLCN7基因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3S2E干预模式联合多元化健康教育在老年肺癌患者放化疗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3S2E干预模式联合多元化健康教育在老年肺癌患者放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6例老年肺癌患者按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干预组及3S2E教育组,每组53例,其中常规干预组给予常规干预,3S2E教育组在常规干预组的基础上给予3S2E干预模式联合多元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R)评分及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3S2E教育组患者HAMA、HAMD、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PFS-R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干预组,EORTC QLQ-C30评分、ESCA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S2E教育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肺癌患者放化疗中应用3S2E干预模式联合多元化健康教育,能够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癌因性疲乏和家属不确定感,提高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连接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运动和负重模式的演变和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工假体的普及,翻修患者的逐年增加和骨肿瘤保肢手术的成功应用,导致应用和潜在应用连接型膝关节假体的患者数量增加。连接型膝关节假体是关节内外韧带稳定机制失效的重建手段,目前经历了从屈曲铰链的单轴运动、旋转铰链的双轴运动、球轴铰链的多轴运动三代演变。连接型膝关节假体运动模式经历由屈曲铰链单轴运动,到旋转铰链双轴运动,再到球轴铰链多轴运动。负重模式从完全由铰链负重,到髁负重比例增大和完全髁负重。假体的限制和约束逐步减小,生物力学分布更合理,减少了应力集中,降低了磨损、松动和断裂几率,假体的生存率提高,并发症降低。然而和非限制性假体相比,连接型假体术后的远期效果差。本文总结归纳连接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运动和负重模式的演变规律,为假体研究和设计提供借鉴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差异化临床路径管理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通过对某医院临床路径病种进行类别划分,制定差异性临床路径管理对策,使得临床路径管理更精细,改善临床路径实施效果.方法 以某医院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0日306个临床路径病种入径率、完成率、死亡率、治愈率、好转率、再入院率、变异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为资料,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CA)进行临床路径病种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制定管理对策.结果 306个临床路径病种最终划分为3个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慢性疾病-待改善病组"(152种)、"可治愈疾病-运行良好病组"(108种)和"可治愈疾病-管理不良病组"(46种).对待改善病组优化路径阶段项目,管理不良病组给予"临床路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联合管理模式,从而改善某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结论 潜在类别分析能够综合分析多个评价指标将临床路径科学分类,按照类别精准施策,提升临床路径的管理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山区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理论是河流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为探究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分布模式及其驱动因子,于2021年8月,基于环境DNA技术对黄河流域济南段山区河流进行生物监测.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将该山区河流分为低干扰区、中干扰区和高干扰区,分析不同干扰区环境因子、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的分布特征,并识别其影响要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因子中电导率(EC)、总氮(TN)和硝态氮(NO3--N)均值呈现出高干扰区>中干扰区>低干扰区的趋势.②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群落稳定性指数(ICV)和凝聚力指数(|负凝聚力|/正凝聚力)均在中干扰区最高.③氨氮(NH3-N)和生物群落组成变化分别与d(r=0.67,P<0.05)和物种丰度S(r=0.52,P<0.05)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④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EC、NH3-N和NO3--N是显著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关键环境因子;S和d是显著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关键生物因子.其中,EC、NH3-N和d有利于群落趋于稳定;高浓度的NO3--N和较低的S虽然不利于群落稳定,但会促进群落的种间竞争关系.研究揭示了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可为今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UPLC-Q-TOF-MS分析酒煎瓜蒌薤白半夏汤物质成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基于超高液相色谱仪-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酒煎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化学成分,探讨酒煎法对该方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HALO 90A C18色谱柱(2.1 mm × 100 mm,2.7 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溶液(B)作为流动相体系,以0.3 mL/min的流速进行梯度洗脱,柱温25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根据化合物精确分子量、质荷比、质谱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在线数据库与相关文献报道,通过Aglilent Mass Hunter Qualitative Analysis软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95种化学成分.结论 该研究较为全面的总结了酒煎瓜蒌薤白半夏汤中的化学成分与物质分类,发现酒煎法可丰富该方有效成分并减少潜在毒性成分,为进一步探究酒煎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增温对杉木凋落叶和宿存叶分解过程养分释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气温变化对杉木枯死叶片分解的影响,以杉木人工林的凋落叶和宿存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网袋法,利用武夷山气温垂直分布特征,选择了 620 m、1003 m、1410 m和1948 m四个海拔气温梯度,采用异地移位试验模拟增温对杉木凋落叶和宿存叶分解速率及分解过程中N、P、Mg、Ca元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凋落叶和宿存叶的干重残留率随分解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在不同海拔气温下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凋落叶的分解速率(K)表现为K620m>K1003 m>K1410m>K1948 m,宿存叶则表现为K1003 m>K620m>K1410m>K1948m.增温缩短了凋落叶和宿存叶的半衰期和周转期.(2)增温显著影响凋落叶和宿存叶的N、P、Mg、Ca残留率(P<0.05),二者整体均表现为在T620m下具有较低的养分残留率,而在300-360 d分解时段,宿存叶在T620m下具有较高的P残留率.增温并未改变凋落叶和宿存叶P、Mg、Ca素的释放模式,但改变了宿存叶N素的释放模式.(3)凋落叶和宿存叶的干重残留率与N残留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P残留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较于N、P而言,Mg、Ca残留率与干重残留率间的相关性较弱.气温升高显著加快了凋落叶和宿存叶的质量损失速率及养分释放速率,促进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物质循环.研究结果为全面了解杉木枯死叶片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秦岭细鳞鲑与同域物种拉氏鱥的光偏好:生活史阶段效应及种间差异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基于不同生态情境下鱼类光偏好研究,可望为人工种群培育、野外种群保护与栖息地管理等提供重要理论基础.秦岭细鳞鮭(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与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共同栖息于秦岭山涧溪流并依生活史阶段不同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位重叠.为探究(1)在种间水平上,作为同域分布物种,二者光偏好是否表现出趋同进化?(2)在种内水平上,鱼类的视觉发育、生态需求等往往存在生活史阶段效应,这种效应是否驱动种内光偏好差异并在不同物种中表现出相似的种内变异模式?(3)不同生活史阶段鱼类的集群程度不同,那么鱼类的光偏好又是否受群体大小(个体或群体测试水平)的影响?研究采用自制的鱼类光偏好测定装置,分别在个体与群体测试水平下对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的光偏好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1)个体测试水平下,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光偏好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0.05);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均喜蓝光区与黑区,而拉氏鱥均喜黑区并对除黑区以外的其他光色无显著偏好;(2)群体水平下,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光偏好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P<0.05);不同生活史阶段秦岭细鳞鲑均喜蓝光区与黑区、且在蓝光区的分布有伴随发育状态而增加的趋势,拉氏鱥喜黑区并对其他光色无规律性的偏好.结果表明:(1)在种间水平上,同域分布物种也可能由于微生境选择与自身环境适应性差异而表现出光偏好的趋异适应;(2)在种内水平上,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光偏好存一定的种内分化,但种内变异程度可能因不同生活史阶段群体分离或混合程度不同而表现出相异的模式;(3)在个体和群体测试水平下,鱼类的光偏好并不完全一致,对鱼类光偏好研究应明确区分个体或群体测试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