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质细胞双尾C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建立及其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间质细胞双尾C(Bicc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并对其表型进行分析。方法:将CRISPR Cas9方法构建的Bicc1 f/+小鼠子代与Pdgfra启动子驱动的Cre小鼠进行杂交,获得子代小鼠,饲养1~2周后提取其脚趾及鼠尾组织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DNA水平检测小鼠基因型;选取经鉴定后生长至3周龄的Bicc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实验组)、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各3只进行后续实验:通过腹腔注射他莫昔芬进行诱导敲除Bicc1基因,于1周后取小鼠肾脏、骨骼肌、皮肤及脂肪组织,一部分组织通过实时定量PCR(RT-qPCR)鉴定其中的Bicc1 mRNA表达水平;另一部分组织以10%多聚甲醛固定,随后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分析。应用SPSS 2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通过繁育获得间质细胞Bicc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基因型为Bicc1 f/fCre +/-,野生型小鼠基因型为Bicc1 f/fCre -/-;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肾脏、骨骼肌、皮肤、脂肪组织中Bicc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1);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肾小球萎缩,肾小囊形状不规则,部分肾小囊消失;骨骼肌纤维排列疏松散乱,肌纤维堆积不致密;皮肤及脂肪组织未见明显差别。 结论:成功建立了间质细胞Bicc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可以为研究Bicc1基因在组织器官间质细胞中的作用提供动物模型;3周龄小鼠间质细胞中敲除Bicc1后1周,其肾脏和骨骼肌发生病理性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TCGA数据库挖掘分析BICC1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研究双尾C基因(BICC1)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挖掘TCGA数据库中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mRNA原始表达数据,用R软件及Strawberry Perl软件对上述下载数据进行整理,然后对BICC1 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同时下载临床资料数据,进行临床分期和预后分析.结果 通过TCGA数据库信息挖掘发现,BICC1 mRNA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较大的年龄、高水平的BICC1 mRNA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该研究将为后续的胃癌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BICC1基因与胃癌进展和预后相关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索胃癌中BICC1基因表达水平的临床预后意义及其在胃癌进展中的功能,通过分析肿瘤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gram,TCGA)中BICC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转录水平表达的差异,回顾性研究了 BICC1转录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利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 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ssGSEA)研究BICC1高表达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研究胃癌中BICC1高表达相关的信号通路.TCGA泛癌的数据集分析结果表明,多种肿瘤组织中BICC1 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胃癌BICC1转录水平的高表达与肿瘤原发灶大小、Lauren分型、肿瘤分化期、人种等特征均显著相关(P<0.05).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认为胃癌BICC1的高表达与患者更差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显著相关(P<0.05),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通过ssGSEA分析,认为BICC1 的表达与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DCs)、效应型记忆T细胞(effector memory T cells,Tem)浸润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1).通过GSEA分析,认为BICC1的高表达与肿瘤细胞TGF-β1、MAPK、Wnt、JAK-STAT和mTOR等信号通路显著富集有关(FDR<0.25,P<0.05).综上所述,BICC1转录水平高表达与影响胃癌进展的恶性表型密切相关,其可能是一个可预测胃癌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血压患者白细胞免疫调控基因的表达模式及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人类免疫调控相关基因在高血压患者白细胞中的表达模式及调控作用,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公共数据集GSE74144,对数据预处理后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Log2|Fold Change|>1.3,FDR<0.05),获取高血压患者白细胞差异表达免疫调控基因,对上述基因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建立蛋白互作(PPI)网络等,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上述基因对高血压的鉴别意义.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白细胞共有73个DEGs,主要参与囊泡和免疫系统相关的生物学功能;随后获得16个高血压患者差异表达的免疫调控相关基因,其中10个基因在高血压患者白细胞中表达上调(62.50%),6个基因表达下调(37.50%),主要参与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免疫系统过程、外部刺激反应、IFN-γ反应及B细胞受体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或信号通路;HLA-B蛋白是PPI网络的关键蛋白;与CD19、BICC1具有调控关系的miRNAs最多,与FERMT3具有调控关系的转录因子最多;高血压患者免疫相关基因会受多种环境化学物影响.结论:高血压患者机体长期处于微炎症状态,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一定程度的激活状态,本研究发现的一系列分子标志物有助于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免疫状态,可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