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体C3基因敲除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及纤维化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补体C3基因敲除对四氯化碳(CCl 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通过腹腔注射CCl 4对野生小鼠及C3基因敲除鼠进行造模,实验组每周腹腔注射两次2%CCl 4玉米油溶液,每次5 ml/kg,对照组给予相同频率及剂量的玉米油溶液腹腔注射。实验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野生小鼠对照组(WT-sham),C3基因敲除鼠对照组(C3 -/--sham),野生小鼠实验组(WT-CCl 4),C3基因敲除鼠实验组(C3 -/--CCl 4)。造模4周后处死小鼠,收取其肝组织及血清样本,通过肝功能检测、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荧光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实验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各组之间肝损伤、细胞凋亡、肝纤维化、炎症水平等指标的差异。两组之间差异性统计用双尾 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WT-CCl 4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显著高于C3 -/--CCl 4组[ALT:(53.5±3.7) U/L比(32.8±3.1) U/L, P<0.01;AST:(170.3±16.2) U/L比(123.3±7.1) U/L, P<0.05]。同时,WT-CCl 4组细胞凋亡水平、氧化应激相关产物髓过氧化物酶(MPO)、3-氯酪氨酸水平显著高于C3 -/--CCl 4组(细胞凋亡:30.0±3.0比17.0±2.6, P<0.05;MPO:3.3±0.2比1.8±0.3, P<0.01;3-氯酪氨酸:3.8±0.8比1.7±0.3, P<0.01)。WT-CCl 4组肝组织天狼星红染色水平、Ⅰ型胶原及平滑肌肌动蛋白生成水平显著高于C3 -/--CCl 4组(天狼星红染色:4.3±0.3比2.0±0.5, P<0.05;Ⅰ型胶原:4.7±0.7比2.3±0.3, P<0.05;平滑肌肌动蛋白:4.6±0.6比2.3±0.3, P<0.05)。WT-CCl 4组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及IL-1的RNA表达水平与巨噬细胞浸润水平显著高于C3 -/--CCl 4组(肿瘤坏死因子:4.2±0.6比2.3±0.3, P<0.05;IL-6:3.0±0.3比1.6±0.2, P<0.01;IL-1:3.2±0.1比2.0±0.3, P<0.05;巨噬细胞浸润水平:5.3±0.6比2.6±0.7, P<0.05)。 结论:C3基因敲除可显著减轻CCl 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及肝纤维化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间质细胞双尾C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建立及其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构建间质细胞双尾C(Bicc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并对其表型进行分析。方法:将CRISPR Cas9方法构建的Bicc1 f/+小鼠子代与Pdgfra启动子驱动的Cre小鼠进行杂交,获得子代小鼠,饲养1~2周后提取其脚趾及鼠尾组织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在DNA水平检测小鼠基因型;选取经鉴定后生长至3周龄的Bicc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实验组)、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各3只进行后续实验:通过腹腔注射他莫昔芬进行诱导敲除Bicc1基因,于1周后取小鼠肾脏、骨骼肌、皮肤及脂肪组织,一部分组织通过实时定量PCR(RT-qPCR)鉴定其中的Bicc1 mRNA表达水平;另一部分组织以10%多聚甲醛固定,随后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分析。应用SPSS 2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通过繁育获得间质细胞Bicc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基因型为Bicc1 f/fCre +/-,野生型小鼠基因型为Bicc1 f/fCre -/-;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肾脏、骨骼肌、皮肤、脂肪组织中Bicc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1);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肾小球萎缩,肾小囊形状不规则,部分肾小囊消失;骨骼肌纤维排列疏松散乱,肌纤维堆积不致密;皮肤及脂肪组织未见明显差别。 结论:成功建立了间质细胞Bicc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可以为研究Bicc1基因在组织器官间质细胞中的作用提供动物模型;3周龄小鼠间质细胞中敲除Bicc1后1周,其肾脏和骨骼肌发生病理性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分析的食管鳞癌免疫微环境预后基因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分析,识别鉴定食管鳞状细胞癌免疫微环境中的预后基因。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下载9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表达谱和临床病理信息,采用ESTIMATE算法计算免疫评分和基质评分。通过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的免疫/基质评分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鉴定出ESCC的预后基因。随后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最终通过临床样本检测对DEGs进行验证。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DEGs与生存时间的关系,双尾 t检验比较免疫/基质评分。 结果: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免疫和基质评分有关,免疫评分高组的患者存活率低于免疫评分低组( P>0.05),高基质评分组的患者存活率明显低于低评分组( P<0.01)。本研究根据免疫/基质评分筛选223个差异表达基因,采用GO和KEGG分析表明所选基因主要与细胞膜、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有关,共鉴定出68个与预后相关的基因。利用PPI网络分析验证了CD86、LCP2、TLR7、CSF1R、C1QA、IRF8和CTLA4等核心基因。临床样本比较提示筛选出的10个基因组在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具有预后价值的肿瘤微环境相关基因可作为ESCC患者的治疗靶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TCGA数据库挖掘分析BICC1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研究双尾C基因(BICC1)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挖掘TCGA数据库中胃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mRNA原始表达数据,用R软件及Strawberry Perl软件对上述下载数据进行整理,然后对BICC1 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同时下载临床资料数据,进行临床分期和预后分析.结果 通过TCGA数据库信息挖掘发现,BICC1 mRNA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较大的年龄、高水平的BICC1 mRNA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该研究将为后续的胃癌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