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的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对中国知网中有关"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筛选及分析,探索该领域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及研究动态.方法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2014-2023年关于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1软件,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可视化图谱并进行分析.对发文者、机构、高频关键词绘制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221篇,分析得到10家主要研究机构和17位核心作者;研究机构以广西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等为主;高产作者可视化分析主要形成以周仲瑜、金熠婷、唐红珍、陈霞、徐斌等为代表的5个较大研究团队;关键词共形成10个聚类,其中"针刺""针灸""穴位埋线""电针""温针灸""腹针"等为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治疗方法、体质量指数这2个方面,近年突现关键词有"耳针""埋线"等.结论 单纯性肥胖作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治疗效果突出.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特色针法的探索和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水稻籽粒性状QTL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籽粒性状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解析水稻籽粒性状的遗传机制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籽粒性状差异较大的稽稻和广百香占为亲本构建定位群体,利用水稻1K mGPS SNP芯片对定位群体进行基因分型,构建了包含770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通过QTL定位分析,最终鉴定出17个调控籽粒性状的QTLs,其中粒长QTL4个,粒宽QTL3个,粒厚QTL3个,长宽比QTL2个,千粒重QTL5个,LOD值介于2.55~42.44之间,表型贡献率介于4.73%~29.63%之间.在这17个QTLs中,9个为已知粒型基因位点,8个可能是新鉴定位点,分别为粒长qGL6,粒宽qGW5、qGW10和qGW12,粒厚qGT10,长宽比qGLWR5-2,千粒重qTGW10和qTGW11.根据新发现粒宽QTL(qGW5)定位区间内的基因注释、与拟南芥的同源基因比对、时空表达分析、激素响应分析和序列分析,最终筛选到1个编码CCCH类锌指蛋白的调控水稻粒宽的候选基因Os05g0195101.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水稻籽粒性状基因的克隆和遗传调控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外泌体在慢性肾脏病诊疗中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探讨外泌体在慢性肾脏病诊疗应用中的研究重点及后续研究趋势,以期为今后外泌体诊疗慢性肾脏病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促进该领域的发展.目的:对各数据库建库至今公开发表的外泌体诊疗慢性肾脏病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探索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未来研究方向.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外泌体诊疗慢性肾脏病的相关研究文献,文献题录经NoteExpress筛选后通过Citespace 6.1R4和VOSviewer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及突现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文献804篇,包括中文文献133篇、英文文献671篇,发文量逐年攀升,趋势迅猛;纳入文献作者3 649位,包括中文作者326位,英文作者3 323位,该领域已形成了以刘必成、王彬、吕林莉、王晓楠、王海东等学者为中心的核心团队,且各机构间已形成稳定的多中心合作平台;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外泌体的载运、诊断及治疗3个功能.②外泌体作为胞外囊泡的一种,具有携带和转移分子介质与信号转导的重要机制,在慢性肾脏病生理病理发展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决策提供重要的健康监测数据.近年来关于外泌体诊疗慢性肾脏病相关研究发展迅猛,形成了以中国科研机构为首,全球多机构跨区域协同合作的发展布局.但目前外泌体及内容物在疾病过程中具体功能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尚未得到充足验证,其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意义不甚明确,内在作用机制相关研究仍处于相对贫乏阶段,分离与提纯技术仍有待提高,且尚未出现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循证临床试验,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对水稻抗性淀粉QTL定位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高抗性淀粉的稻米有益于改善人类健康并降低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风险.挖掘新的水稻籽粒抗性淀粉相关基因,对揭示水稻籽粒抗性淀粉合成的遗传机理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选育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本研究以宁夏本地高产粳稻品种宁粳28号和外引粳稻品种JTD,以及构建的126个F,重组自交系(RILs,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群体为研究材料,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构建了一张含有1,856个Bin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全长1973.86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06 cM.采用CIM区间作图法对水稻群体的抗性淀粉性状进行QTL定位,检测到1个控制抗性淀粉的QTL,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LOD值为4.2,贡献率为9.7%.深入分析获得候选基因Os07g0444000(预测为水稻葡萄糖神经酰胺酶)和Os07g0443500(含有MYB结构域的DNA结合蛋白).研究发现Os07g0444400上SNP15740179和SNP15740207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RIL群体高抗性淀粉组和低抗性淀粉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灌浆过程中,Os07g0443500和Os07g0444000在父本JTD(高抗性淀粉亲本)中的表达量均不同程度的高于母本宁粳28号.由此推测这两个候选基因可能参与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抗性淀粉的形成.本研究通过挖掘水稻籽粒抗性淀粉QTL位点和相关基因为选育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玉米穗粗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QTL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玉米(Zea mays)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穗粗是玉米单株产量的重要指标.利用FarmCPU软件对292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到28个显著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借助IBM22008 Neighbors高密度图谱整合了2007~2015年文献发表的105个玉米穗粗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采用元分析的方法,确定了10个与穗粗相关的"一致性"QTL(Meta-QTL).通过查询各年各点最显著的SNP位点,以及位于Meta-QTL内的显著性SNP位点,获得了9个玉米穗粗的候选基因,分别位于玉米染色体区段bin 1.10、3.09、4.08、5.05、6.07、8.03、9.05、10.04.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Meta-QTL筛选的穗粗候选基因可以为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克隆提供有用的信息.本研究对玉米穗粗性状的遗传改良及高产稳产育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用高密度SNP芯片定位玉米雄穗分枝数QTL
编辑人员丨2023/8/5
玉米雄穗分枝数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数的QTL位点对玉米品种改良、分子辅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京科968的双亲京724和京92构建BC1F1群体,以Maize6H-60K高质量高密度SNP芯片鉴定群体基因型,获得28910个高质量多态性SNP,构建了包含2737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各染色体BIN标记数在145~512个之间,BIN标记平均遗传距离为0.56 cM.2021年将亲本及727个单株种植在北京,调查雄穗分枝数.采用QTL IciMappingV4.2的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雄穗分枝数QTL检测及定位,共检测到6个QTL,分别位于第2、5、6、7、8和9染色体,QTL的LOD值范围为3.18~11.08,揭示1.58%~5.59%的表型变异.通过物理位置比对,6个QTL中有4个与前人定位在相同区域,qTBN6和qTBN7尚未见报道.其中qTBN6的LOD为6.73,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京724,具有负的加性效应,作用为减少雄穗分枝数.本研究为克隆调控雄穗分枝数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利用超高密度Bin图谱定位高粱籽粒物理性状的QTL
编辑人员丨2023/8/5
高粱籽粒物理性状是影响酒用高粱酿造工艺的关键因素,定位影响这些性状的QTL/基因,对酒用高粱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来源于654与LTR108的244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开展基因分析,构建了包含3418个Bin标记的高密度连锁遗传图谱.2021-2022年,在海南陵水和乐东调查了 RIL群体的籽粒种果皮厚度和颜色.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在7条染色体(1~5、8、10)上共检测到25个QTLs与7个性状(外果皮厚度、中果皮厚度、果皮厚度、种皮厚度、子实皮厚度、外果皮颜色和种皮颜色)相关.1个位于2号染色体的重要QTL(57.83~57.96 Mb)在多个性状和多个环境被重复检测到,与控制中果皮厚度的Z基因位点一致.在该位点附近发现了 3个候选基因(Sobic.002G204200、Sobic.002G206700和Sobic.002G206750),与其他作物中编码泛素家族蛋白和多胺合成代谢相关蛋白的基因同源,参与调控种子大小形成.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Z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