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版WHO儿童肿瘤分类遗传性肿瘤综合征解读(一)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期WHO首次出版了儿童肿瘤分类,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作为其独立章节被介绍,内容涵盖儿童常见各种肿瘤易感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在各系统WHO分类的基础上,本次儿童WHO作了一些调整和更新,对重要内容进一步强调。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儿童好发的5种热点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视网膜母细胞瘤综合征、横纹肌样瘤易感综合征、DICER1综合征和Rothmund-Thomson综合征)作简要介绍和解读,以期为病理和临床医师带来新的观点和见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DICER1基因突变甲状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筛选病理形态特征提示DICER1基因突变的甲状腺肿瘤37例行Sanger测序检测DICER1基因及BRAF基因。共10例患者表现为DICER1基因体系突变(27.0%),均为女性,年龄[ M( Q1, Q3)]为38.0(30.5,47.5)岁,BRAF V600E基因均为野生型。DICER1基因突变肿瘤超声示高-低回声结节,界限清,肿瘤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直径(3.68±1.31)cm。病理特征为:肿瘤绝大多数具有纤维结缔组织包膜,以大滤泡结构为主、富含胶质,部分为小滤泡及微滤泡结构、细胞核圆形深染或略淡染,小至中等大小,偶见核沟,缺乏核内假包涵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Ki67增殖指数2%~10%。所有病例随访11~18个月,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本研究证实DICER1基因突变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互斥。DICER1基因突变甲状腺肿瘤体积偏大,好发于年轻女性,预后好。DICER1基因野生型病例可表现为相似形态学特征,推荐行分子检测。如明确DICER1基因体系突变,患者应行胚系突变检测确诊除外DICER1综合征以明确是否需要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ICER1综合征与甲状腺肿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DICER1基因编码的Dicer酶是核糖核酸酶(RNase)Ⅲ家族的成员,在转录后基因沉默中起关键作用。DICER1基因突变会导致DICER1综合征从而使机体易患各种良恶性肿瘤,主要为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胸膜肺母细胞瘤、囊性肾瘤、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细胞瘤、睫状体髓质上皮瘤、子宫颈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分化型甲状腺癌等。其中涉及到多种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腺瘤、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状癌、甲状腺低分化癌和甲状腺母细胞瘤。通过研究DICER1综合征中的甲状腺疾病的特征。为明确DICER1综合征中甲状腺疾病的潜在危害性,辅助疾病诊断和疾病管理,本文对DICER1综合征中的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监测以及其与DICER1综合征的关系进行文献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肾间变性肉瘤5例临床病理学及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肾间变性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上海市儿童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8至2022年肾间变性肉瘤5例,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对其进行分析并行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儿年龄3~15岁,平均年龄7.2岁,中位年龄5岁。2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4例表现为腹部膨隆,其中2例伴腹痛;1例表现为肉眼血尿伴腹痛。影像学检查:右侧肾脏囊实性占位4例,左侧肾脏囊实性占位1例。镜下观察,5例均可见成片状、束状或弥漫分布的肿瘤细胞,呈梭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可见间变性及奇异多形性肿瘤细胞,非典型核分裂象易见,伴部分区坏死。其中2例可见多灶软骨岛,1例可见软骨黏液样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5例表达波形蛋白,3例表达结蛋白,2例表达p53。1例行高通量测序示DICER1、TP53基因发生体细胞变异。5例患儿均行病变侧肾脏及肿瘤手术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随访5~57个月。结论:肾间变性肉瘤是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明确肾间变性肉瘤的病理诊断对患儿治疗及预后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建议行DICER1基因检测,并对诊断肾间变性肉瘤以及DICER1基因突变者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ICER1综合征与儿童恶性实体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DICER1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基因遗传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为编码核酸内切酶dicer蛋白的DICER1基因突变,进而下调微小RNA表达,影响细胞的衰老和癌变。与胸膜肺母细胞瘤、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甲状腺癌、肾母细胞瘤、垂体母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幕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等儿童恶性实体瘤之间的遗传病因学及临床特征之间关系密切。本文对DICER1综合征与儿童恶性实体瘤之间的遗传学及临床关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体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垂体母细胞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颅内恶性胚胎性肿瘤,但很少发生转移,是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新增的鞍区肿瘤。以发病年龄<2岁、库欣病为典型特征,与DICER1基因种系和体细胞变异密切相关,其病死率高,罕见于成年人。垂体母细胞瘤均有DICER1基因突变,是DICER1肿瘤易感综合征的特征之一。其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本文结合当前文献对垂体母细胞瘤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ICER1综合征相关肿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DICER1综合征于1996年首次报道,是1种罕见的基因遗传性疾病,由于DICER1基因突变导致机体易患各种良恶性肿瘤,主要为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胸膜肺母细胞瘤、囊性肾瘤、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睫状体髓质上皮瘤、子宫颈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分化型甲状腺癌等,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编码核糖核酸内切酶的DICER1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微小RNA的合成与表达障碍,诱发肿瘤。目前,国内对该疾病鲜有报道,国外对该疾病也尚未形成完整的诊疗标准,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本文对DICER1综合征的遗传基础、相关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监测和管理进行文献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参与非编码RNA通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智力低下疾病,并且伴有语言和行为障碍等.该疾病是由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1, FMR1)突变而导致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protein, FMRP)表达异常造成的.近年来,研究发现FMRP参与非编码RNA通路,并发挥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这对理解脆性X综合征发病机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发现FMRP与siRNA和miRNA通路中Dicer酶、Ago1和Ago2蛋白相互作用,参与神经活动及生殖干细胞命运决定等重要过程.随后又发现FMRP与piRNA通路中Aub、Ago1和Piwi蛋白相互作用,维持了染色体正常结构和基因组稳定性.最新研究结果发现FMRP与lncRNA相互作用,其功能和价值正引起关注.本文从FMRP与非编码RNA通路的关系展开,着重介绍了FMRP与piRN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深入理解非编码RNA通路在脆性X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作用提供参考,同时期望与临床医学领域尽快形成交叉研究,早日促进理论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髓微环境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HSC)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MDS的发病、造血功能改变及预后与骨髓微环境密切相关.骨髓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中基质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异常、成骨细胞分化受损、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增加、单核/巨噬细胞数量减少都会促进MDS发病;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表达异常也与MDS发病密切相关;基因如Dicer1低表达、AURKA高表达、SPINT2低表达均会促进MDS发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异常的PI3K/AKT及Hh信号通路也参与MDS的发病、进展.对MDS和骨髓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将进一步阐明该病的发病机制、进展和预后,并有助于靶向治疗的发展.本文就MDS中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细胞因子、基因、信号通路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13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胸膜肺母细胞瘤(pleuropulmonary blastoma,PPB)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PPB的临床病理资料,完善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3例明确有甲状腺肿瘤家族史典型患儿的肿瘤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结果 13例患儿中,Ⅰ型PPB 2例、Ⅱ型3例、Ⅲ型8例,截至随访有2例Ⅰ型患儿和1例近期就诊的Ⅲ型患儿存活,其余10例患儿均死亡.镜检:囊性区良性上皮下可见似"生发层"样密集的间叶细胞,实性区由成片异型间叶细胞组成,具有多种分化潜能.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并根据不同的分化表达不同的免疫组化标记.3例有家族史的患儿均存在DICER1基因突变.结论 Ⅰ型PPB预后较好,进展为Ⅱ、Ⅲ型预后差.PPB是家族性肿瘤易感综合征的一部分,DICER1基因是PPB关键致病基因,基因检测或能帮助早期发现PP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