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王浆水溶蛋白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研究蜂王浆水溶蛋白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蜂王浆水溶蛋白对HUVEC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酶标法检测蛋白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泌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分泌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蛋白对活性氧分泌的影响;Hoechst-PI双染法检测蛋白对细胞凋亡及坏死的影响.结果 高糖损伤的HUVEC经蜂王浆水溶蛋白处理后,细胞的形态明显改善,增殖活性提高,SOD分泌增加,清除活性氧的能力提高,TNF-α、IL-4的分泌减少,细胞凋亡减少,但对细胞坏死率无影响.结论 蜂王浆水溶蛋白能抗高糖所致HUVEC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温热刺激对脂多糖作用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重复温热刺激对炎症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状态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培养好的HUVECs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温热刺激5次组(5次组)、温热刺激9次组(9次组)和温热刺激13次组(13次组),分别接种至五个相同培养条件的培养皿中。空白组为正常HUVECs,不予任何刺激;模型组加入脂多糖(LPS)作为炎症状态模型对照;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均先进行重复温热刺激,将恒温箱调至43 ℃,将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放入其中,持续温热刺激4 min后取出,置于自然环境静置1 min后进行重复温热刺激,3组均接受对应次数的温热刺激。5组HUVECs9(空白组入组后即刻,模型组、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均于加入LPS后置于37 ℃、5% CO 2的恒温细胞培养箱中培养1 h)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检测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5组HUVECs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水平。 结果:干预后,模型组、5次组和13次组细胞活力的OD值显著低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9次组细胞活力的OD值明显高于模型组、5次组和13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模型组、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的NF-κB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9次组NF-κB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模型组ICAM-1和VCAM-1的OD值显著增加,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ICAM-1和VCAM-1的OD值却显著下降,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5次组、9次组、13次组的ICAM-1和VCAM-1的OD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9次组ICAM-1的OD值为(43.00±12.96),与5次组的(205.89±10.56)和13次组的(109.87±8.86)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复温热刺激既可以保护炎症状态下HUVECs,也可降低炎症状态下HUVECs的黏附分子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HUCB-PRP)的海藻酸钠-明胶(AG)生物墨水(称为HUCB-PRP-AG生物墨水)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及该生物墨水的三维打印组织治疗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备含体积分数2.5%、5.0%、10.0%HUCB-PRP的HUCB-PRP-AG生物墨水,分别命名为1P-AG、2P-AG、4P-AG。取AG、1P-AG、2P-AG、4P-AG,观察室温下外观,采用旋转流变仪检测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利用以上4种生物墨水分别进行三维生物打印并观察打印组织外观(后续使用交联后打印组织),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Transwell小室内用HUVEC专用培养基共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3);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用DMEM培养基培养12、24、48 h,进行干燥称重并计算降解率(样本数为3);将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培养0.5、24.0、48.0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样本数为5)。取16只6~8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创面仅覆盖医用水胶体敷料的常规对照组和另予HUCB-PRP滴加的HUCB-PRP组、AG打印组织覆盖的AG组、4P-AG打印组织覆盖的4P-AG组(每组4只),观察每组3只裸鼠伤后4、8、14 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取每组剩余裸鼠伤后8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CD31阳性新生血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在室温下,AG、1P-AG、2P-AG、4P-AG均呈半透明液态;AG为淡黄色,1P-AG、2P-AG、4P-AG均为淡红色但颜色依次逐渐加深。在温度10 ℃和剪切率0.1~10.0 s -1范围内,AG、1P-AG、2P-AG、4P-AG的黏度均随着剪切率的增加而减小;在温度10 ℃和角频率1~100 rad/s范围内,4种生物墨水的储能模量均大于损耗模量。4种生物墨水打印组织的分辨率与形态均相近。与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共培养24 h的HUVEC增殖水平分别为0.885±0.030、1.126±0.032、1.156±0.045,均明显高于与AG打印组织共培养的HUVEC的0.712±0.019( P<0.01);与2P-AG、4P-AG打印组织共培养24 h的HUVEC增殖水平均明显高于与1P-AG打印组织共培养的HUVEC( P<0.01)。1P-AG、2P-AG、4P-AG打印组织培养12、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AG打印组织( P<0.01);2P-AG、4P-AG打印组织培养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4P-AG打印组织培养12 h的降解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培养24、48 h的降解率均明显高于2P-AG打印组织( P<0.01)。培养0.5、24.0、48.0 h,2P-AG打印组织培养上清液中VEGF表达量均明显高于1P-AG打印组织( P<0.01),1P-AG和2P-AG打印组织培养上清液中VEGF表达量均明显低于4P-AG打印组织( P<0.01)。常规对照组与HUCB-PRP组裸鼠伤后8 d创面较伤后4 d干燥且缩小,HUCB-PRP组裸鼠伤后14 d创面较常规对照组缩小且无结痂;AG组、4P-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上打印组织明显降解且创面无明显渗出,伤后8 d创面明显上皮化且缩小,伤后14 d创面无结痂;4P-AG组裸鼠伤后14 d创面完全上皮化。与常规对照组比较,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愈合率明显降低( P<0.05),HUCB-PRP组、4P-AG组裸鼠伤后各时间点及AG组裸鼠伤后8、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1);与HUCB-PRP组比较,AG组裸鼠伤后4、8 d及4P-AG组裸鼠伤后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降低( P<0.01),AG组裸鼠伤后14 d及4P-AG组裸鼠伤后8、14 d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1);4P-AG组裸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AG组( P<0.01)。伤后8 d,常规对照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少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少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HUCB-PRP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丰富新生微血管以及较多CD31阳性新生血管,AG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轻度炎症浸润、少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少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4P-AG组裸鼠创面组织可见轻度炎症浸润、大量新生微血管以及大量CD31阳性新生血管。 结论:HUCB-PRP-AG生物墨水具备良好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其三维打印组织可促进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化,加速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腺星状细胞和胰腺癌细胞在胰腺癌血管生成中作用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胰腺星状细胞(PSCs)和胰腺癌细胞(PCCs)在胰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以及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人PSCs、PCC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不同种类和浓度PSCs和(或)PCCs的上清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剂处理HUVEC;以仅加入内皮细胞完全培养液(C/E组)和仅加入DMEM/Ham's F12(D/F组)作为对照。观察指标:(1)不同条件下HUVECs的增殖。(2)不同条件下HUVECs的血管生成。(3)不同条件下HUVECs的迁移。(4)PSCs和PCCs上清液中MMP-2的表达水平。(5)MMP抑制剂GM6001对HUVECs迁移的影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1)不同条件下HUVECs的增殖。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掺入法检测HUVECs增殖结果显示:D/F组,不同浓度(25%、50%、75%、95%)PSCs单培养上清液孵育HUVECs的EdU结合率分别为12.4%±1.0%,24.5%±2.9%、25.3%±3.0%、22.8%±2.0%、22.9%±2.8%,上述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60, P<0.05)。不同浓度PSCs单培养上清液孵育HUVECs的EdU结合率分别与D/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F组,不同浓度(25%、50%、75%、95%)PCCs单培养上清液孵育HUVECs的EdU结合率分别为12.4%±1.0%,30.0%±3.2%、32.1%±1.0%、32.3%±3.5%、26.2%±5.6%,上述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93, P<0.05)。不同浓度PCCs单培养上清液孵育HUVECs的EdU结合率分别与D/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不同条件下HUVECs的血管生成。D/F组、PSCs单培养上清液孵育HUVECs血管生成的数量分别为(15.2±2.3)个、(49.7±3.2)个,血管总长度分别为(12.1±1.5)mm、(39.8±2.3)mm,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不同条件下HUVECs的迁移。单细胞追踪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PSCs、PCCs单培养上清液孵育HUVECs迁移速度均较D/F组增快,其增强效应呈剂量依赖性。不同比例PSCs和PCCs单培养物理混合上清液以及PSCs和PCCs共培养上清液孵育HUVECs的迁移速度均较D/F组增快,且共培养条件下迁移速度高于单培育物理混合条件,呈现出协同效应。(4)PSCs和PCCs上清液中MMP-2的表达水平。明胶酶谱法检测结果显示:MMP-2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PSCs和PCCs共培养上清液、PSCs单培养上清液、PSCs和PCCs单培养物理混合上清液、PCCs单培养上清液。(5)MMP抑制剂GM6001对HUVECs迁移的影响。单细胞示踪法结果显示:加入不同浓度(0、1、10、25 μmol/L)GM6001后,PSCs单培养上清液孵育HUVECs的迁移速度分别为(25.70±2.06)μm/h、(18.37±1.61)μm/h、(16.20±0.26)μm/h、(15.99±0.58)μm/h,上述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39, P<0.05)。加入1、10、25 μmol/L GM6001后PSCs单培养上清液孵育HUVECs的迁移速度分别与未加入GM6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加入不同浓度(0、1、10、25 μmol/L)GM6001后,PSCs和PCCs共培养上清液孵育HUVECs的迁移速度分别为(30.06±3.70)μm/h、(22.76±1.56)μm/h、(23.87±2.84)μm/h、(22.10±2.35)μm/h,上述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06, P<0.05)。加入1、10、25 μmol/L GM6001后PSCs和PCCs共培养上清液孵育HUVECs的迁移速度分别与未加入GM6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SCs和PCCs均能刺激体外培养的HUVECs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PSCs和PCCs相互作用释放刺激内皮细胞重要因子MMP-2,从而增加血管生成的刺激活性和内皮细胞迁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唑来膦酸与靶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构象半柔性结合抑制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构象与唑来膦酸的关系,揭示唑来膦酸抑制血管形成的机制。方法:对唑来膦酸和VEGF结构进行预处理,模拟分子对接,精确筛选两者最佳的结合构象。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体内、外血管生成、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唑来膦酸(A组为0 μmol/L,B、C、D组分别为25、50和100 μmol/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增殖、血管形成及成血管相关分子的影响。结果:靶蛋白VEGF构象上存在唑来膦酸结合位点,亲和能为-5.2 kcal/mol,由氨基酸Cys26,51,57等构成的疏水区域和A链(ASP34,SER50)、B链(CYS61、68,LEU66,GLY59)等构成的氢键结合区域组成。CCK-8结果显示,3~6 d各个时间点B、C、D组的 A值均显著低于A组( P<0.05);体外血管实验显示,B、C、D组出芽数[分别为(208±28)、(151±21)和(62±9)个]均显著低于A组[(276±30)个]( P<0.05);体内血管实验显示,A组Matrigel凝胶/血浆荧光比值(0.003 1±0.000 3)显著高于B组(0.002 1±0.000 2)、C组(0.001 6±0.000 2)和D组(0.000 6±0.000 1)( 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B、C、D组VEGF的表达量[分别为(0.72±0.11)、(0.41±0.07)和(0.24±0.04)]均显著低于A组(1.01±0.02)( P<0.05);B、C、D组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量[分别为(0.68±0.09)、(0.55±0.06)和(0.43±0.08)]均显著低于A组(0.96±0.04)( P<0.05)。 结论:唑来膦酸可抑制HUVEC细胞增殖、体内、外血管形成及VEGF/HIF-1α的表达。VEGF构象上存在与唑来膦酸结合位点,位于氨基酸的疏水区域和氢键结合区域,设计针对此位点的拮抗剂有潜在缓解唑来膦酸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七叶皂苷钠可通过上调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炎症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S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血管内皮损伤致炎症作用及机制。方法:IMDM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0.4、1.6和6.4 μg/ml的SA对HUVEC的毒性,采用2.5 μg/ml和作用时间为6 h的LPS构建炎症损伤细胞模型。实验分组为空白组、模型组(2.5 μg/ml LPS)、低剂量组(2.5 μg/ml LPS+0.4 μg/ml SA)、中剂量组(2.5 μg/ml LPS+1.6 μg/ml SA)和高剂量组(2.5 μg/ml LPS+6.4 μg/ml 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水平;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水通道蛋白-4(AQP4)的mRNA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中AQP4蛋白表达量。两组间比较采用非成对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CCK-8检测结果表明,0.4、1.6和6.4 μg/ml的SA作用6 h后的细胞活性百分数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867±3.758、93.695±4.638、95.838±5.558比100.000±0.000, F=2.946, P>0.05)。IL-6的ELISA检测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组中IL-6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1.224±0.017、1.119±0.155和1.009±0.012比1.281±0.075, F=5.673, P<0.05);RT-qPCR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组中AQP4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0.770±0.013、0.854±0.014和0.895±0.014比0.713±0.015, F=102.237,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组中AQP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0.758±0.084、0.774±0.079和0.925±0.033比0.668±0.132, F=4.283, P<0.05)。 结论:SA能抑制LPS诱导的HUVEC损伤及炎性因子表达,其机制很可能与上调细胞内AQP4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细胞介素-35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D14 +单核细胞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和CD14 +单核细胞功能变化。 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4例)和健康对照者(29名),清晨空腹采集抗凝外周血20 ml并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IL-35水平;纯化外周血CD14 +单核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CD14 +单核细胞中IL-35受体亚基IL-12Rβ2和gp130 mRNA相对表达量。以IL-35刺激CD14 +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直接或间接接触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细胞因子和颗粒酶B水平,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水平计算HUVEC死亡比例。比较慢性心力衰竭组和健康对照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 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组的年龄为(59.4±12.1)岁,男性占58.1%(43例);健康对照组的年龄为(53.9±9.8)岁,男性占65.5%(19名);慢性心力衰竭组血浆IL-35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22.89±7.58)mg/L比(16.42±5.47)mg/L, P<0.001],gp130 mRNA相对表达量亦然(1.07±0.19比0.98±0.15, P=0.022)。慢性心力衰竭组CD14 +单核细胞诱导HUEVC死亡比例在直接和间接接触培养中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01),分泌颗粒酶B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01)。抑制颗粒酶B后CD14 +单核细胞诱导HUVEC死亡比例降低( P=0.011)。IL-35刺激CD14 +单核细胞后,其诱导HUVEC死亡比例和颗粒酶B分泌水平降低(均 P<0.001)。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IL-35表达升高,IL-35可通过抑制颗粒酶B分泌诱导CD14 +单核细胞功能不全,进而促进心力衰竭疾病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细胞介素6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探索IL-6在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产妇行分娩手术后弃用的新鲜正常胎儿脐带,分离培养原代细胞的第2天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法鉴定第4代细胞是否为HUVEC后,取2批第3~5代HUVEC,用于后续实验。将第1批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5 ng/mL IL-6组、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100 ng/mL IL-6组,将第2批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空白对照组仅加入完全培养液,其余各组细胞还加入相应终质量浓度的IL-6。第1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6组HUVEC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6组HUVEC凝血因子Ⅷ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阳性表达,并计算双阳性细胞数占凝血因子Ⅷ阳性细胞数的比值(以下简称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样本数为6;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6组HUVEC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和α-SMA蛋白的mRNA表达量,样本数为3。第2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4组HUVEC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的第2天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边形,免疫荧光法鉴定第4代细胞为HUVEC。第1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6组细胞随IL-6浓度的逐渐增加,其形态向长梭形变化,细胞间连接减少或消失、间隙变大。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比,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100 ng/mL IL-6组显著增高( P<0.01);与5 ng/mL IL-6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比,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显著升高( P<0.01);与10 ng/mL IL-6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比,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显著升高( P<0.01);100 ng/mL IL-6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均显著高于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 P<0.01)。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量比,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明显下降( P<0.05或 P<0.01);与5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均明显下降( P<0.01);与10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明显下降( P<0.01);与25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mRNA的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明显下降( P<0.01)。分组培养后72 h,5 ng/mL IL-6组、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100 ng/mL IL-6组细胞 α-SMA的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或 P<0.01)。第2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量1.391±0.026比较,10 ng/mL IL-6组(1.185±0.063)、25 ng/mL IL-6组(0.717±0.078)、50 ng/mL IL-6组(0.293±0.064)显著降低( P<0.05);与10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量比较,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降低( P<0.01);与25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显著降低( P<0.01)。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α-SMA的蛋白表达量比较,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升高( P<0.01);与10 ng/mL IL-6组细胞α-SMA的蛋白表达量比较,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增加( P<0.01)。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比较,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增加( P<0.05)。 结论:IL-6作用于HUVEC后,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呈浓度依赖性表现为间质细胞的特征。炎症因子可促进EndMT进程,成为调控组织纤维化机制的重要因子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L-37及其衍生肽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LL-37及其衍生肽LL-37R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高糖条件下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活/死染色及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LL-37和LL-37R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和成管实验评价对HUVEC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选用36只雄性SD大鼠制作糖尿病创面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LL-37组和LL-37R组,每组12只。在背部制作直径2 cm的圆形全层皮肤创面,伤后每2 d分别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LL-37、LL-37R,伤后第0、3、7、14、21天拍照,第21天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创面愈合情况。采用ANOVA分析和非配对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LL-37R能够缓解高糖环境下NIH/3T3细胞和HUVEC细胞的损伤,并且表现出促进HUVEC细胞迁移和成血管的能力。对于大鼠糖尿病创面,在造模后21 d,LL-37组和LL-37R组的平均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的比例分别为(31.46±5.51)%、(18.01±4.29)%,均显著小于对照组[(41.10±4.54)%, t=3.01、2.83, P<0.05];HE染色结果显示,LL-37组和LL-37R组的创面表皮厚度分别为(73.06±17.67)、(70.35±4.60) μm,大于对照组[(26.94±11.61) μm, t=2.18、3.48, P<0.05],且LL-37R组基本完成了上皮化过程;Masson染色结果显示,LL-37R处理过后的真皮中胶原纤维比例更高( F=78.61, P<0.01),且排列更加有序和紧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LL-37R组的CD31阳性血管密度为(221.62±18.69)个/mm 2,与对照组[(100.38±11.94)个/mm 2]和LL-37组[(117.95±16.01)个/mm 2]比较,血管形成最为显著( F=17.02, P<0.01),且LL-37R组创面中被CD86标记的炎性巨噬细胞数量[(20.18±5.08)个/mm 2]明显少于LL-37组[(61.82±8.101)个/mm 2]和对照组[(236.00±17.89)个/mm 2, F=95.59, P<0.01]。 结论:LL-37及其衍生肽能够通过促进血管再生、胶原沉积和调节炎症加速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驱动蛋白23调控骨肉瘤进展及血管新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3(KIF23)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在骨肉瘤中的调控方式。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例骨肉瘤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及癌旁组织标本,全部病例均经过病理证实,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4.0±1.9)岁。利用KIF23特异性抗体检测其在人骨肉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并利用KIF23特异的短发卡(shRNA)质粒在成骨肉瘤细胞(U2-OS)及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中下调KIF23的表达,通过噻唑蓝(MTT),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及划痕实验检测KIF23对内皮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内皮细胞体外成管(Tube formation)实验检测对HUVEC体外成管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及迁移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相关mRNA的表达;裸鼠成瘤实验检测下调KIF23后裸鼠体内成瘤情况。结果:KIF23的mRNA水平在骨肉瘤组织中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U2-OS细胞中,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在转染组中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HUVEC中,转染组较对照组在细胞增殖和迁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KIF23敲低组较对照组在肿瘤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体积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KIF23调控体内外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进一步调控肿瘤进展及血管新生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