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舞"下腰"致脊髓损伤后继发麻痹性脊柱侧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探讨因跳舞"下腰"致脊髓损伤后继发麻痹性脊柱侧凸(paralytic scoliosis secondary to spinal cord injury)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3年8月跳舞"下腰"致脊髓损伤后继发脊柱侧凸于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记录患者脊髓损伤时年龄、确诊脊柱侧凸年龄、手术时年龄、截瘫平面、侧凸弯型、累及节段数、顶椎旋转情况,是否合并髋关节脱位,并于全脊柱正、侧位和Bending位X线片上测量冠状面侧凸主弯Cobb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成角,计算侧凸柔韧度.对骨盆倾斜角和主弯Cobb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1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为女性,脊髓损伤时年龄5~9岁(6.8±1.1岁),确诊脊柱侧凸时年龄6~11岁(8.6±1.3岁),手术时年龄10~26岁(13.2±3.9岁).损伤平面以下均为完全性瘫痪,其中13例截瘫平面位于T10水平,2例位于T9水平,4例位于T8水平.主弯均为长C型腰弯或胸腰弯,主弯累及节段数为7~13个(9±2个),Cobb角为50°~110°(74.2°±14.6°),主弯柔韧度为 30%~54%(41%±10%).顶椎旋转按 Nash-Moe 法分级,Ⅳ度 12 例,Ⅲ度 6例,Ⅱ度1例.矢状面上,腰椎后凸15例(78.9%),局部后凸角为27°~47°(34.3°±5.8°),腰椎前凸角为-47°~55°(-16.9°±34.1°);胸椎呈代偿性后凸减小甚至前凸,胸椎后凸角为-10°~25°(10.4°±9.1°).所有患者均合并髋关节半脱位,其中单侧17例(89.5%),大部分位于主弯凹侧;双侧2例(10.5%),主弯凹侧半脱位更严重.所有患者均合并骨盆倾斜,骨盆倾斜角为9°~39°(22.8°±8.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骨盆倾斜角与主弯Cobb角存在显著相关性(r=0.635,P<0.05).结论:跳舞"下腰"致脊髓损伤后继发麻痹性脊柱侧凸的主弯为长C型腰弯或者单胸腰弯,弯曲跨度大,节段长,椎体旋转严重,畸形相对柔软,在主弯近端可出现短的代偿弯,且均合并骨盆倾斜和位于主弯凹侧的髋关节半脱位,骨盆倾斜与侧凸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矢状面表现为胸椎代偿性的后凸减小,腰椎或胸腰段后凸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冠状面压力变异与冠状面失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人体水平面压力分布可用于冠状面失衡评价,当前尚无冠状面压力分布特点及与冠状面失衡相关性的报道.目的:探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冠状面压力变异与脊柱冠状面失衡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9例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同时门诊招募匹配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使用TBED Postural Couch评估系统测量两组人群平卧位压力、折叠位压力、变异系数、整体和局部压力变异;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进行脊柱全长X射线摄片,测量cobb角、冠状面平衡、顶椎偏距和Nash-Moe旋转度,分析冠状面压力变异特点及与冠状面失衡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平卧位压力、折叠位压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整体压力变异和变异系数显著升高(均P<0.05);②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躯干部凸、凹侧与对照组躯干部左、右侧压力变异组间存在差异(P<0.05),且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躯干部凸侧压力变异>凹侧压力变异>对照组躯干部左、右侧压力变异(均P<0.05);③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躯干部凸侧压力变异与冠状面平衡强度正相关(r=0.692,P<0.05),与cobb角和顶椎偏距中度正相关(r=0.499,0.595,均P<0.05),与Nash-Moe分级弱相关(r=0.377,P<0.05);躯干部凹侧压力变异与冠状面平衡中度正相关(r=0.410,P<0.05),余为弱相关或不相关(P>0.05);④结果提示,躯干部压力变异或许可用于轻中度脊柱侧凸患者的辅助评估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立位脊柱三维重建技术在椎体轴向旋转角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基于双平面X线的立位脊柱三维重建技术定量测量椎体轴向旋转角(Vertebral Axial Rotation,VAR).并初步判断立位三维重建下测量VAR的精度.方法 对一位主诉为腰痛的病人,加用标定装置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标定装置上有数个小钢珠做成的已知三维坐标的标定点.依据Nash-Moe法,在平片上寻找出存在轴向旋转的椎体,运用相关软件,提取旋转椎体的VAR测量相关点在正侧位平片上投影点的二维坐标和平片上正侧位成像各自标定点的二维坐标.根据立位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重建出VAR测量相关点的三维坐标.定量测量VAR,并和Nash-Moe法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初步判断测量精度.结果 发现1个存在轴向旋转的椎体,位于第3腰椎(Lumber vertebrae,L),Nash-Moe分度为1度,测量VAR为+2.3°.方向与双侧椎弓根形状变化一致,但数值不在Nash-Moe法(L2-L4,1度)相对应的旋转范围5-15°之内.结论 本实验在国内率先利用基于双平面X线的立位脊柱三维重建技术定量测量出VAR,但测量精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腰椎退变性侧后凸冠状位及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相关性的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后凸(DLK)及腰椎退变性侧后凸(DLKS)冠状位与矢状位畸形的相互关系及矢状位平衡的代偿机制.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2例腰椎退变性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82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52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6岁.根据是否存在冠状位畸形,将患者分为两组:同时存在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畸形者为DLKS组;仅存在腰椎矢状位畸形者为DLK组.其中,DLKS组患者39例,男性12例,女性27例,年龄51~82岁,平均年龄69岁;DLK组患者43例,男性17例,女性26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4岁.所有患者均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冠状位与矢状位的脊柱骨盆参数.结果 DLKS组冠状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3.0±11.8)°和(18.2±12.1)°,DLK组腰椎前凸角为(20.4±10.2)°.腰椎退变性侧后凸组冠状位与矢状位参数间,Cobb角与腰椎前凸角(r=-0.338,P=0.035)、冠状位偏移距离与胸腰交界区角(r=0.488,P=0.002)有一定相关性,其他参数间无明显相关性.两组间所有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LKS组中,腰椎前凸角与胸椎后凸角(r=-0.363,P=0.023)以及骶骨倾斜角(r=0.617,P=0.000)均有相关性.DLK组中,腰椎前凸角与胸椎后凸角(r=-0.341,P=0.025)以及骶骨倾斜角(r=0.772,P=0.000)也有一定相关性.按照Nash-Moe分级对于椎体旋转程度进行评估,DLKS组39例患者中,10例患者为Ⅰ~Ⅱ度,29例患者为Ⅲ~Ⅴ度.结论 腰椎侧凸与后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DLKS患者冠状位侧凸程度未能影响脊柱矢状位形态;胸椎曲度改变和骨盆后倾均参与了腰椎退变性侧后凸患者矢状位平衡的调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远端融合椎选择的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胸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远端融合椎(LIV)新的选择标准.方法 纳入融合胸腰弯且经过1.5年以上随访的患者52例,患者均符合新的AIS选择标准,即术前站立正位X线片骶正中线(CSVL)在侧凸远端接触到的第1椎体为触及椎(TV),且该TV应符合以下要求:Nash-Moe旋转度小于或等于Ⅱ度;凹侧Bending像上CSVL位于TV两侧椎弓根之间;不存在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CSVL距离TV 3~4 mm的患者也列入研究范围.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师实施手术,均采用后路全椎弓根钉内固定矫形融合.术前、术后即刻、终末随访均测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X线片、卧位左右Bending像,并测量主弯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TS)、LIV倾斜度(LIVT)、LIV尾侧椎间盘角度(LIVA),观察TV、稳定椎等位置,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18个月以上,平均(23±3)个月.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分别为(49.32±11.37)°、(9.08±6.78)°、(10.65±6.68)°,LIVT分为(21.76±4.68)°、(5.17±4.09)°、(5.16±3.08)°,LIVA分别为(7.19±5.16)°、(3.16±2.78)°、(4.17±3.28)°,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上述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躯干失代偿患者27例,末次随访时5例患者并发躯干失代偿,未较术前增加.将TV作为LIV与采用稳定椎做LIV相比,前者可以节省(1.42±0.45)个融合节段.结论 采用新标准进行胸腰段AIS手术治疗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节省融合节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钉矫形术治疗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经后路椎旁肌间隙椎弓根钉置入矫形术应用于脊柱侧凸患者的可行性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自2008年6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后路微创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的13例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3~59岁,平均21.45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3例,退变性脊柱侧凸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 X线、CT及三维重建、MRI检查,术前 Cobb角为23°~62°,平均(40.12±0.53)°;腰椎前凸角为11°~45°,平均(17.68±2.94)°;椎体旋转(Nash-Moe法)0度3例,Ⅰ度7例,Ⅱ度3例.旋转度1°~5°.术前进行正规保守治疗,症状均未改善.手术方法均采用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后方椎弓根钉置入,旋棒矫形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观察术后Cobb角、腰椎前凸角、腰腿疼痛改善率、植骨融合情况,从而综合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顺利,无死亡、切口感染.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完整,均门诊随访,随访时间12~102个月,平均58.63个月.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 Cobb角分别为(40.12±0.53)°、(13.92±0.64)°、(14.57± 0.78)°,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7.68±2.94)°、(30.26±2.17)°、(28.71±2.45)°,ODI分别为(53.22±1.81)%、(26.33± 0.76)%、(27.84±0.68)%,JOA评分分别为(14.37±0.54)分、(29.73±0.71)分、(29.16±0.61)分,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当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螺钉松动、断裂、脱出.结论 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外科技术治疗脊柱侧凸,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脊柱稳定性训练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应用悬吊治疗系统(S-E-T)进行脊柱稳定性训练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30例确诊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S-E-T神经肌肉反馈重建技术进行脊柱稳定性训练3个月,对照组行传统推拿治疗,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后对每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Cobb角及Nash-Moe椎体旋转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小(P<0.05),实验组减小更加显著(P<0.05).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给予针对性的脊柱稳定性训练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级SRS截骨联合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多级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截骨联合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ADS)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多级SRS截骨联合TLIF治疗29例ADS患者.记录手术减压截骨固定节段、失血量,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Nash-Moe椎体旋转分级、顶椎偏移距离、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 选择性减压1~5个节段,固定融合5~10个节段,行SRS 1级+2级截骨手术21例,SRS 1级+3级截骨手术7例,SRS 1级+2级+≥4级截骨手术1例.椎间融合2节段12例,3节段14例,4节段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5年.脊柱侧凸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顶椎偏移距离、VAS评分、ODI评分末次随访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手术满意度:优21例,良5例,可3例.术后7例出现并发症:相邻节段退变2例,肺部和泌尿系感染各1例,脑脊液漏1例,硬膜外血肿l例,固定近端椎体内螺钉松动1例.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病情严重的ADS患者行多级SRS截骨联合TLIF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平面椎弓根螺钉矫正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旋转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和万向椎弓根螺钉矫正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顶椎旋转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应用万向/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行后路三维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万向椎弓根螺钉治疗(A组)43例,使用单平面椎弓根螺钉治疗(B组)29例.记录手术前后腰椎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并计算侧凸矫正率.术前使用Nash-Moe法评估顶椎旋转程度,术后根据Upasani等提出的X线椎体旋转分级标准评价顶椎去旋转的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周及1年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侧凸矫正率为79.2%,B组为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顶椎旋转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1年顶椎去旋转程度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椎弓根螺钉都能很好地矫正Lenke 5型AIS患者冠状面侧凸,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在矫正及维持顶椎去旋转效果方面优于万向椎弓根螺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nal problem,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DLS、年龄≥40岁、行长节段(≥4个节段)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间≥1年的患者132例,将随访时出现DJP的13例患者纳入DJP组,未出现任何机械性并发症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个体因素[手术时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T值、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等因素]、手术因素[固定融合节段数、远端固定椎(lowestinstumented vertebra,L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影像学参数[侧凸Cobb角、顶椎的旋转程度(Nash-Moe)、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等]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和随访时的腰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29评分、脊柱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结果:本组患者DJP的发生率为9.8%(13/132),其中6例(46.2%)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DJP组患者骨密度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DJP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个体因素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手术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DJP组患者术前TLK较大、PT较小、SVA>70mm的比例较高(53.85% vs 19.51%,P=0.040);术后即刻TLK、SVA显著大于对照组,矢状位失衡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6.15% vs 14.63%,P=0.046),其他影像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骨质疏松(OR=8.90,95% CI=1.95~40.51,P=0.005)、术后即刻矢状位失衡(OR=5.82,95% CI=1.15~29.42,P=0.033)发生DJP的风险分别增加了7.9倍、4.8倍.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术后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而DJP组患者ODI、JOA评分、SF-36精神健康较术前无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DJP组随访时腰痛VAS评分、ODI、JOA评分、SRS疼痛、SRS功能状况、SRS亚总分、SRS治疗满意度、SF-36生理健康评分、SF-36精神健康评分更差.结论: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9.8%的患者发生了远端交界性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骨质疏松和术后即刻矢状位失衡是发生DJP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