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端融合椎的选择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椎弓根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投射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SO)中选择不同的下端融合椎(LIV)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骨盆投射角(P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3月—2014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94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11例,年龄19~59(34.7±8.5)岁。患者均行后路PSO,依据L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2组:A组69例,LIV选择L 4或L 5,其中20例远端固定至L 4、49例远端固定至L 5;B组25例,LIV选择S 1,远端均固定至S 1。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0天及术后2年时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垂直轴(SVA)、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的变化情况。 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术前除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6, P=0.001),GK、PI、PT、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第10天2组间GK、SVA、PI、PT、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2年,A组PT小于B组,SS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1、0.01, P值均<0.05),而GK、SVA、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内各项指标比较:A组、B组内不同时间点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GK、SVA、PT、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术前比较,A组、B组内术后第10天和2年的GK、SVA、PT均减小,SS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术后第10天比较,术后2年A组、B组内PT均增大,SS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GK、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对于行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论LIV是否固定至S 1,PI均无显著性变化,且对患者术后PI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骨盆固定治疗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lumbosacral hemivertebra,LSHV)行后路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长节段固定远端是否需要骨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9年8月接受后路HV切除长节段固定的成人LSHV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32.9±8.8)岁(范围21~44岁)。根据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分型:A型(术前CBD≤ 30 mm)15例,B型(术前CBD>30 mm且C 7铅垂线向凹侧偏移)1例,C型(术前CBD>30 mm且C 7铅垂线向凸侧偏移)16例。根据远端内固定模式分为骨盆固定(pelvic fixation,PF)组(PF组),即远端固定至髂骨或骶髂骨;非骨盆固定(non-pelvic fixation,NPF)组(NPF组),即远端固定至L 5或S 1。主要观察指标为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CBD改善,同时评估术后CBD分型的转变。 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9±2.6)年(范围2~11年)。术前PF组和NPF组原发弯Cobb角分别为42.6°±13.5°和41.3°±10.9°,术后矫正至13.1°±5.4°和17.7°±5.8°,末次随访时13.4°±5.1°和18.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PF组=32.58, FNPF组=28.64,均 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9.3%±11.8%和57.6%±10.3%( t=2.14, P=0.012)。两组代偿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54.9°±14.8°和46.8°±13.6°,术后矫正至17.3°±9.6°和15.4°±8.4°,末次随访时18.5°±8.8°和17.6°±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PF组=42.97, FNPF组=38.56,均 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8.4%±16.7%和67.2%±14.9%( t=0.17, P=0.849)。PF组患者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矫正率类似(69.3%±11.8% vs. 68.4%±16.7%, t=0.15, P=0.837),而NPF组患者代偿弯Cobb角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原发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14.9% vs. 57.6±10.3%, t=2.13, P=0.013)。PF组和NPF组CBD分别由术前(33.3±11.2)mm和(28.8±8.1)mm,术后矫正至(18.5±3.5)mm和(27.1±6.8)mm,而末次随访时CBD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 FPF组=41.61, P< 0.001; FNPF组=0.38, P=0.896);术后和末次随访时PF组CBD均优于N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术后=3.23, P=0.002; t末次=2.94, P=0.008)。术后12例患者出现冠状面失代偿(12/32,37.5%),均为NPF组患者。两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0 vs. 50%,χ 2=6.40, P=0.014)。PF组6例术前C型患者术后CBD均恢复正常(100%),而NFP组10例C型患者中4例(40%)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76, P=0.034)。 结论:成人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LSHV)行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术后具有较高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12/32,37.5%),注重原发弯与代偿弯矫正率的匹配度对重建冠状面平衡有重要意义,骨盆固定有助于C型患者重建冠状面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幼儿先天性多发半椎体畸形伴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一期单纯后路跳跃式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跳跃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多发性HV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行一期后路跳跃式HV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多发HV所致CS患儿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3.7±1.2)岁(范围1.4~4.9岁)。选择导致局部侧凸、侧后凸畸形或冠状面偏移的责任半椎体作为切除的目标,先远端后近端分别切除半椎体并水平化固定椎。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和远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Cobb角及脊柱生长高度(近端和远端内固定长度、T 1~S 1长度)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近、远期并发症,包括生长过程中脊柱冠状面(失代偿定义为术后侧凸进展>20°)、矢状面(后凸进展定义为上、下内固定间后凸加重>40°)的再进展情况,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螺钉切割、螺钉误置)。 结果:每例患儿均切除2个HV,8例(61.5%)半椎体位于脊柱两侧,5例(38.5%)位于脊柱同侧。术后随访时间为(6.2±3.3)年(范围2.0~10.5年)。术前近端侧凸Cobb角和远端侧凸Cobb角分别为36.7°±11.8°和35.2°±7.8°,术后分别矫正至9.7°±6.6°和6.1°±4.1°,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3°±5.4°和8.0°±4.6°,差异圴有统计学意义( F近端=31.249, F远端=93.830, 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73.6%±19.6%和82.4%±11.7%( t近端=6.888, t远端=10.954, P<0.001),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15.8%±26.9%和6.9%±7.0%。冠状面平衡术前为(17.2±14.8)mm,术后改善至(-0.2±15.7)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0±18.4)mm( F=4.137, P=0.024)。T 1~S 1长度术前为(256.3±24.0)mm,术后(273.8±27.3)m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3.2±3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704, P=0.003),术后较术前略有增加( t=0.680, P=0.527),末次随访时较术后明显增加( t=2.986, P< 0.001)。7例患儿术前存在局部后凸畸形,由术前32.2°±13.6°明显改善至术后的6.1°±9.8°,末次随访时为5.4°±10.4°无明显矫形丢失( F=11.187, P=0.002),术后改善率为93.4%±27.0%( t=3.355, P=0.004)。6例患儿(46.2%)术后出现冠状面失代偿(21.7°±1.9°),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改善至14.7°±8.9°;2例(15.4%)患儿术后3个月胸椎区域内固定间后凸加重,分别为68°和58°,经过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55°和46°。 结论:后路一期跳跃式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安全且有效,可明显改善幼儿脊柱生长不平衡和局部畸形。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生长期内冠状面侧凸进展较为常见,补充性支具治疗可进一步控制侧后凸畸形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家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31例ASDis的患者资料,男17例、女14例,年龄(65.7±3.4)岁(范围59~75岁)。既往行单节段固定融合19例,双节段固定融合11例,三节段固定融合1例;原固定融合部位:L 1,2 1例、L 3,4 3例、L 4,5 11例、L 5S 1 4例、L 3~L 5 6例、L 4~S 1 5例、L 3~S 1 1例;初次固定融合术至入院时间为(82.5±45.5)个月(范围24~180个月)。ASDis发生于固定融合节段近端28例,发生于远端3例。ASDis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1例,腰椎管狭窄症1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退行性侧后凸畸形3例。ASDis发生部位:L 2,3 6例、L 3,4 12例、L 4,5 6例、L 1~L 3 3例、L 2~L 4 1例、L 1~L 4 3例。入院时腰椎内固定已取出3例,存留28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19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8例、OLIF联合皮质骨螺钉固定4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腰椎功能,观察影像结果和并发症。 结果:31例随访时间(23.6±9.6)个月(范围12~60个月);手术时间(73.8±25.3)min(范围40~180 min);术中出血量(86.2±67.4)ml(范围20~310 ml),每个节段平均出血量24.8 ml。术中出现节段静脉损伤1例、终板损伤7例,术后出现一过性髂腰肌无力2例、大腿疼痛麻木1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无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9±1.9)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47, P<0.001);ODI指数由术前的45.2%±5.7%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92, P<0.00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8.7±1.6)mm增加至术后的(11.4±1.9)mm及末次随访时的(9.9±1.8)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5, P=0.007),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3例、融合器移位1例,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率为94%(29/31),并发症发生率为42%(13/31)。 结论:ASDis是腰椎固定融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需采用手术治疗。OLIF创伤小、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邻近节段疾病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enke 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下端固定椎终止于腰弯顶椎的后路融合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Lenke 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终止于腰弯顶椎(apical vertebra of lumbar curve,L-AV)患者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73例Lenke C型AIS患者接受后路脊柱融合手术治疗,选择L-AV作为LIV,且术后随访超过2年。根据远端AO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AO组和非AO组。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胸弯、腰弯Cobb角及侧弯柔韧性,胸弯、腰弯顶椎偏移,L-AV旋转及倾斜角度,冠状面平衡,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凸侧bending位X线片L-AV去旋转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等,采用脊柱侧凸研究会-22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AIS患者中AO组23例,非AO组50例。与非AO组相比,AO组患者术前L-AV位置较高,胸弯柔韧性较小,冠状面失平衡并向腰弯凸侧偏移,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小,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好的患者较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是发生远端AO与否的重要预测因素。即选择L-AV作为LIV的最佳参数是胸弯柔韧性>40.0%,冠状面平衡<19.6 mm,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77.8%。末次随访时AO组患者的腰弯明显增大,侧凸矫正率降低。但两组患者的SRS-2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nke C型AIS患者如具有良好的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且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大,则LIV可以止于L-A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enke 1A/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远端融合椎的选择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Lenke 1A和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术中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选择策略,并分析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Lenke 1A型(45例)和Lenke 2A型(40例)共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女70例,男15例;手术时年龄为(14.4±2.2)岁(范围10~18岁);随访至少2年。LIV均选择为远端充分触及椎(last substantially touching vertebra,LSTV)近端1个椎体(LSTV-1)。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Cobb角、胸弯长度、顶椎位置、LIV旋转及偏移骶骨正中线(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距离、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等指标。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发生远端叠加现象分为两组,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根据Lenke 1A和2A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85例AIS患者随访时间为(37.8±16.3)个月(范围24~95个月),主胸弯Cobb角为51.9°±6.8°(范围42°~85°)。末次随访时36例(42.4%)患者未发生远端叠加现象,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Lenke 1A型患者,融合至LSTV-1出现远端叠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包括低Risser征( t=2.730, P=0.005)、长胸弯( t=1.930, P=0.030)、胸弯顶椎位置偏低(t=1.734, P=0.045)、术前LSTV-1旋转及偏移较大( t=2.319, P=0.013; t=3.288, P=0.001)和术前冠状面失平衡( t=1.729, P=0.046)。Lenke 2A型患者,远端固定至LSTV-1时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低Risser征( t=2.246, P=0.015)、术前LSTV-1旋转及偏移较大( t=2.534, P=0.008; t=1.972, P=0.028)和术前冠状面失平衡( t=1.702, P=0.048)。 结论:对于骨龄未成熟、术前LSTV-1旋转和偏移较大及冠状面失平衡的Lenke 1A/2A患者,远端融合至LSTV-1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风险较大;长胸弯伴低位顶椎也是Lenke 1A型患者远端融合至LSTV-1术后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低骨龄、术前LSTV-1旋转和偏移较大、冠状面失平衡、弯型不典型(长胸弯伴低位顶椎)的Lenke1A/2A型患者,LIV应选择为LSTV,其余患者远端可安全地融合至LSTV-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SV-1"作为胸椎后凸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远端融合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椎后凸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Scheuermann thoracic kyphosis,STK)行后路融合手术时选择矢状面稳定椎上方椎体(sagittal stable vertebra-1,SSV-1)作为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后路矫形融合手术治疗STK患者57例,男52例、女5例,年龄(16.8±3.5)岁(范围12~30岁)。随访时间(33.0±7.3)个月(范围24~53个月)。根据LIV的选择不同分为两组,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组36例,即LIV位于SSV;SSV-1组21例,即LIV位于SSV上方椎体。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LIV偏移距离、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测量参数及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融合节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SSV组LIV偏移距离为(-7.9±11.0) mm,小于SSV-1组的(31.5±11.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4, P<0.001)。SSV组术前GK为79.3°±10.5°,术后1周减小至44.4°±8.5°( t=28.28, P<0.001),矫正率为44.0%±7.6%;SSV-1组术前GK为81.1°±10.6°,术后1周减小至44.9°±7.8°( t=22.23, P<0.001),矫正率为44.6%±7.0%。SSV-1组与SSV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GK、LL、SVA、PI、PT及S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神经损伤。随访期间SSV-1组有1例患者发生DJK,未见近端交界性后凸、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SSV-1患者的SRS-22量表的功能维度评分由术前(3.5±0.54)分改善至(4.1±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4, P=0.001),改善率为19.2%±3.2%。 结论:选择SSV-1作为STK患者矫形手术中的LIV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且不会增加术后DJK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直性脊柱炎矫形术中截骨椎脱位的危险因素、预防及远期预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截骨椎脱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指截骨椎近端椎体的后下缘与远端椎体的后上缘之间的矢状面偏移>5 mm。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附着点炎和异位骨化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破坏脊柱、骶髂关节。晚期出现胸腰段后凸畸形导致患者平视及平卧困难,需实施截骨矫形手术改善生活质量。AS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中截骨椎脱位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但严重的脱位易引起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脑脊液漏等相关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术中截骨椎脱位与术中操作不当、脊柱的骨化程度、后凸畸形曲线模式及矫正度、截骨椎前壁过早骨折、截骨量过多或不足、矫形棒铰链点与截骨闭合铰链点不在同一水平、不恰当地使用悬梁臂技术等有明显的相关性。防脱位器械的使用、术中透视及神经电生理监护可有效预防术中脱位的发生;对于术中已经出现脱位的患者,可根据神经功能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尝试复位或扩大椎板切除减压预防神经损害。AS患者较强的成骨能力使得脱位椎体可能发生重塑,随访期间可见良好的骨质重建、骨性融合。了解截骨椎脱位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可使脊柱外科医生进一步认识截骨椎脱位,从而有助于减少术中截骨椎脱位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en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远端融合椎选择的"鼓楼规则"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出Len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矫形术中的下端固定椎选择的"鼓楼规则",并与"远端充分触及椎(last substantially touching vertebra,LSTV)规则"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根据南京鼓楼医院既往关于Lenke 1A型AIS患者矫形术中下端固定椎选择的回顾性研究,筛选与下端固定椎选择相关的指标并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下端固定椎选择的"鼓楼规则"。连续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南京鼓楼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enke 1A型患者189例,男29例、女160例,年龄(14.9±2.8)岁(范围10~18岁)。均接受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根据收治顺序选择下端固定椎(单号采用传统"LSTV规则"、双号采用"鼓楼规则")。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包括融合节段数,上胸弯、胸弯和腰弯的Cobb角及矫正率,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等参数,记录远端叠加现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下端固定椎选择的"鼓楼规则":当Risser≥3级、主弯长度≤8个节段、LSTV近端一个节段(LSTV-1)旋转≤Ⅰ度、LSTV-1偏移中线<20 mm、术前冠状面平衡<10 mm且LSTV-1与LSTV间椎间盘在Bending像上可双向开口,此时下端固定椎可选择LSTV-1;如不符合以上条件,下端固定椎应选择LSTV。最终120例纳入研究,男21例、女99例,年龄(15.1±2.4)岁(范围10~18岁),每组各60例。术后随访至少2年,"LSTV规则"组随访时间为(31.0±5.4)个月,"鼓楼规则"组为(30.8±5.1)个月。"鼓楼规则"组下端固定椎主要位于T 12、L 1节段,"LSTV规则"组下端固定椎主要位于L 1、L 2节段,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LSTV规则"组融合节段为(10.5±1.7)个节段,"鼓楼规则"组为(9.7±1.5)个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60, P=0.003)。末次随访时"LSTV规则"组和"鼓楼规则"组主弯矫正率分别为74.8%±10.5%和73.2%±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79, P=0.219);"LSTV规则"组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率为15%(9/60),"鼓楼规则"组为17%(1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63, P=0.803)。 结论:对于Lenke 1A型患者采用"鼓楼规则"与"LSTV规则"指导下端固定椎选择均可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根据"鼓楼规则"选择下端固定椎可减少远端融合节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腰椎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anal problem,DJP)是脊柱矫形融合内固定术后严重的并发症。由于脊柱固定融合手术量逐年增加,术后发生远端交界性问题也随之上升。与近端交界性问题相比,远端交界性问题发生率低,但临床症状重,手术翻修率高。远端交界性问题包括远端交界性后凸和远端交界性失败。远端交界性后凸目前使用的定义较混乱,但最常用的是末次随访远端交界角>10°,并较术前增加10°。远端交界性失败有6种类型:腰椎前凸丢失、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下方椎间盘急性楔形变、LIV骨折、LIV远端椎体骨折、LIV内固定失败、固定远端发生椎管狭窄或不稳。发生DJP的可能危险因素大致分为个体因素、手术因素及影像学因素,包括:体重、年龄、脊柱畸形类型、骨质疏松、远端固定椎的选择不当、髋关节疾病、畸形位置、手术入路、手术切除范围过大、融合节段过短、不同内固定器械、LIV位于L 5、下端固定至S 1、不恰当的手术操作、术后脊柱序列恢复不佳等。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是否需要翻修以及翻修策略等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对目前DJP的诊断标准、发生率、危险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的文献综述,旨在提高对远端交界性问题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