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给药化疗的肿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采用PICC导管给药化疗的肿瘤患者病例档案,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因素、检查信息、就诊情况、临床检查、住院信息等,对其各种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策略。结果:经多因素回顾分析发现高龄患者(年龄>60岁),有药物过敏史,糖尿病史,穿刺次数过多,置管尖端位置不合理,维护不及时等均是影响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因素( P<0.05)。 结论:临床上对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护理中,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加强置管前后的护理工作,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部外科PICC置管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胸部外科PICC置管术后影响深静脉血栓并发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收入治疗的胸部外科手术患者89例,患者均行PICC置管。使用医院自拟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患者年龄、性别、KPS评分、BMI指数、D-二聚体水平、吸烟史、PICC置管史、深静脉血栓史、穿刺部位、穿刺次数、导管型号等资料进行收集,并结合资料,单因素分析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拴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法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基于研究结果制定相关护理对策。结果:年龄、性别、BMI指数、PICC置管史、深静脉血栓史、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等因素对患者PICC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是否发生影响不明显,而KPS评分、D-二聚体水平、吸烟史、导管型号等因素对患者PICC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是否发生影响显著。结论:PICC置管术后监测患者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等方面,得当的护理措施可起到积极有效的干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期意识障碍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干预措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高压氧科220例行PICC置管术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0例患者中42例发生PICC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率为19.1%。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在年龄、昏迷程度、基础病、卧床时间、单次置管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年龄≥60岁、意识障碍程度深、患糖尿病(基础病)、卧床时间>3个月、单次置管反复穿刺及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为发生PICC术后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全程引导穿刺和定位导管尖端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VLBWI/ELBWI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患儿住院号末位奇偶数分为超声组和X线组,超声组予床旁超声引导穿刺、定位导管尖端,X线组凭经验穿刺置管,予床旁X线定位导管尖端;再依据出生体重分为VLBWI组、ELBWI组。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组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清晰显示率、原发性异位率、继发性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18例患儿,超声组57例(VLBWI组50例、ELBWI组7例),X线组61例(VLBWI组54例、ELBWI组7例)。超声组置管时间[(23.2±7.1)min比(34.1±7.5)min]、一次性成功率(93.0%比65.6%)、尖端显示率(96.5%比83.6%)、原发性异位率(7.0%比24.6%)、并发症发生率(7.0%比21.3%)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ELBWI组以上5项均优于X线ELBWI组,超声VLBWI组仅置管时间、一次性成功率优于X线VLB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VLBWI/ELBWI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定位便捷、精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放射暴露和重复置管损伤;超声追踪定位导管并及时调整可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VLBWI/ELBWI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99家医院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各医院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为推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1月由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其工作地区选择5~10家医院中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静脉治疗负责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问卷205份,回收有效问卷199份,有效回收率为97.1%。结果:199家医院中,63.3%(126/199)的医院已顺利开展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已开展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126家医院中,仅20家医院将其纳入收费条目;50.3%(100/199)的医院制订了统一的心腔内电图定位引导PICC置管术流程;47.7%(95/199)的医院举办/参与举办过关于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培训项目;57.3%(114/199)的医院PICC/静脉治疗负责人参加过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相关的培训项目。199家调研医院的相关成果产出方面,共产出56篇论文、7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奖励。结论: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培训、成果产出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下沉优质资源,制订实施流程和评价标准,规范护理服务项目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科学研究思维,以促进新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高危因素,为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提供护理参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8月在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产科出生并入住NICU新生儿病例共216例,依据术后是否并发机械性静脉炎,分为机械性静脉炎组33例和非机械性静脉炎组183例,研究各种因素对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接受PICC置管术的216例新生患儿中,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有33例,发生率为15.28%,分别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 OR=2.287)、置管时间≥3 d( OR=0.593)、体重( OR=0.478)、屈曲位测量( OR=0.495)是影响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高危因素。 结论:早产儿、置管时间≥3 d、体重、屈曲位测量是新生儿PICC导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高危因素,临床上应从改善新生儿患者自身条件,提升操作者技能两方面予以对应干预,规避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位管理对心电导引PICC导管尖端移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体位管理对心电导引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导管尖端移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PICC治疗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置管期间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以此为基础给予实验组患者体位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置管情况、导管移位、非计划拔管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置管时间、调整次数、导管移位、非计划拔管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给予接受心电导引PICC治疗患者体位管理可显著降低患者置管所需时间以及延长留置时间,对于降低导管移位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具有理想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ICC置管术虚拟仿真平台的构建及临床培训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虚拟仿真培训平台,并探讨其在临床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20年与2021年参加某省PICC专业技术高级培训班的118名护士参与本研究。其中2020年( n=51)培训以理论授课结合操作实训的形式进行,2021年( n=67)在原有培训形式的基础上引入虚拟仿真平台作为补充。使用SPSS 23.0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年的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评价平台的应用效果。通过满意度调查和学习日志,了解平台的使用感受。 结果:2021年参与培训护士的理论成绩为(96.56±3.17)分,操作成绩为(94.06±2.16)分,其中操作成绩优于2020年( t=-11.37, P<0.001),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7, P=0.853)。2021年使用虚拟仿真平台的护士中63人(94.0%)认为本平台能辅助提高培训效果;61名(91.0%)护士期待虚拟仿真技术在其他知识的教学与培训中应用。 结论: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能够提升临床护士置管操作培训的效果和满意度,为相关技能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高危因素及防范措施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高危因素,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00例行PICC置管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分为静脉炎组、非静脉炎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300例PICC置管的新生儿中,32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10.67%;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新生儿在出生体重、置管时体重、置管前导管浸泡、置管静脉、穿刺次数、导管末端位置、置管长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置管时低体重、置管前未浸泡导管、置管大隐静脉或头静脉、穿刺次数≥2、导管末端异位是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高危因素( P<0.05)。 结论: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较高,其中置管时低体重、置管前未浸泡导管、置管大隐静脉或头静脉、穿刺次数≥2、导管末端异位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进行积极防范,以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新生儿心包积液/心脏填塞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新生儿心包积液/心脏填塞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和2021年2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PICC相关心包积液/心脏填塞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以“中心静脉置管”“深静脉置管”“心包积液”“心脏填塞”和“新生儿”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以“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ericardial effusion” “cardiac tamponade”和“neonate”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23年6月收录的文献。总结PICC相关心包积液/心脏填塞新生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1)病例资料:2例患儿均表现为突发心率、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病例1未行心包穿刺,病例2行心包穿刺。2例患儿均死亡。(2)文献复习:共检索到25篇文献(中文6篇,英文19篇),共45例患儿;连同本单位的2例,共47例患儿。①47例中,44例(94%)为早产儿,3例(6%)为足月儿;46例患儿胎龄(29.5±3.9)周,1例足月儿未报告具体胎龄。46例患儿出生体重(1 227±600)g,其中43例(91%)为低出生体重儿。②9例(19%)未说明PICC置入部位;32例(68%)从上肢置入,6例(13%)从下肢置入。出现心包积液/心脏填塞症状后,26例(55%)导管尖端位于或接近右心房,3例(6%)位于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3例(6%)位于心包腔内或心脏轮廓内,2例(4%)位于上腔静脉,1例(2%)位于肺动脉,1例(2%)位于左心房,1例(2%)位于右心室。10例(21%)未说明具体位置。③47例中的13例(28%)发生导管漂移,11例(23%)发生导管弯折或成角。④47例中,30例(64%)行心包穿刺术,1例(2%)行心包切开术;16例(34%)行保守治疗。⑤非保守治疗组(行心包穿刺或心包切开术)治愈率为81%(25/31),高于非保守治疗组(6/16)(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04)。 结论:如PICC置管术后患儿突发血流动力学或呼吸异常,应积极完善心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行心包穿刺术,以提高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