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的艾司氯胺酮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近10年中文、英文文献中艾司氯胺酮的研究现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择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和维普资讯(VIP)作为中文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英文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及CiteSpace 6.2R1软件对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25日已发表的艾司氯胺酮相关的中文、英文文献的作者、机构以及关键词分别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可视化分析的结果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总结发文量趋势、高产作者、作者合作情况、发文机构排名、机构合作情况,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分析。在聚类图谱中,聚类模块值(Q)>0.3认为聚类结果显著,平均轮廓值(S)>0.5认为聚类合理,结合分析结果对艾司氯胺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结果:2013年至2023年,中文、英文文献中艾司氯胺酮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英文文献作者及机构间合作较中文多,且不乏国际合作;中文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杨建军,英文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Hashimoto K;中文发文机构主要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英文发文机构主要是美国的强生公司。根据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中文文献中热点关键词为"丙泊酚""舒芬太尼""剖宫产""氯胺酮"等,英文文献中热点关键词为"双盲""氯胺酮""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等。根据关键词聚类图谱,中文、英文文献近年研究较多集中于艾司氯胺酮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应用群体等方向(Q>0.3,S>0.5)。根据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发现研究艾司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成为未来热点方向。结论:当前中文、英文文献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艾司氯胺酮与其他麻醉药的复合麻醉效果、临床试验、适用群体以及治疗抑郁症方面。艾司氯胺酮相关研究仍有待发展,需要作者、机构间加强合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氯胺酮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氯胺酮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能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glutamatergic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拮抗剂,具有快速且持久的抗抑郁治疗作用,尤其对难治型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文章对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和分子基础进行综述,介绍NMDAR及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 AMPAR)在氯胺酮及对映体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探讨氯胺酮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及阿片受体介导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并对其他可能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右美托咪啶滴鼻复合艾司氯胺酮麻醉加速舌系带成形术患儿围手术期康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滴鼻复合艾司氯胺酮麻醉是否有助舌系带成形术患儿快速康复。方法:选取2020年—2021年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100例行舌系带成形术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E组,50例)和右美托咪啶滴鼻复合艾司氯胺酮组(DE组,50例),观察患儿滴鼻前(T 0)、入室后(T 1)、手术开始(T 2)及术后10 min(T 3)、30 min(T 4)、60 min(T 5)、120 min(T 6)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 2)及呼吸频率(RR),术后入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术后10、30、60、120 min改良Aldrete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苏醒躁动评分及观察进食(清水)时间、离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儿SpO 2、RR、T 0和T 6时血压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E组T 1、T 2、T 3、T 4、T 5时MAP及HR低于E组(均 P<0.05);DE组改良Aldrete评分高于E组,苏醒躁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E组,进食(清水)时间及离院时间短于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小儿舌系带成形术中,右美托咪啶滴鼻复合艾司氯胺酮较单独使用艾司氯胺酮能更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及躁动,缩短患儿术后进食时间,尽早离院,实现患儿加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对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对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62例,年龄60~85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 n=31):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ICB组)和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组(FICB+E组)。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前30 min行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E组于切皮前5 min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3 mg/kg,随后以0.25 mg·kg -1·h -1的速率静脉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术后采用PCIA,并采用曲马多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和曲马多用量;于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结束前30 min、手术结束时、离开PACU时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程度;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CAM)评估术后7 d内POD的发生情况;于入室、术后3 d、术后7 d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S100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浓度;记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FICB组比较,FICB+E组术后3 d内POD发生率降低,曲马多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减少,各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术后血清TNF-α、IL-6、S100β和GFAP浓度降低( P<0.05),术后7 d总PO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可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提供更完善的镇痛和镇静,降低术后早期(3 d内)PO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氯胺酮治疗儿童难治性和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氯胺酮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和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SRSE)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氯胺酮治疗的18例RSE及SRSE患儿的病例资料、治疗及预后情况。按氯胺酮用药方式分为首剂负荷推注+静脉泵维持注射(泵维)组(7例)和单纯泵维组(11例);按癫痫持续状态临床控制情况分控制组(11例)和无反应组(7例)。组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8例患儿中男9例、女9例,年龄6.7(4.5,9.0)岁;7例RSE,11例SRSE。4例于住院期间死亡。11例使用氯胺酮后RSE或SRSE控制,7例无反应。氯胺酮持续应用时间4(2,11)d。18例氯胺酮泵维剂量为2.2(1.2,5.3)mg/(kg·h)。控制组氯胺酮泵维剂量为2.4(1.3,6.0) mg/(kg·h),无反应组泵维剂量2.0(1.0,4.0) mg/(kg·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72, P=0.791)。7例负荷+泵维给药的患儿,RSE或SRSE均终止,负荷量1.5(0.3,1.6) mg/kg;11例泵维组患儿中4例RSE或SRSE终止。氯胺酮负荷+泵维组RSE或SRSE控制率优于泵维组( P=0.01)。氯胺酮用药期间8例唾液分泌增多,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氯胺酮治疗儿童RSE及SRSE有一定效果,负荷量联合泵维给药的方式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卵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卵术中的应用效果并筛选出其适宜剂量。方法:120例择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卵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艾司氯胺酮0.3 mg/kg组(S1组)、艾司氯胺酮0.4 mg/kg组(S2组)、艾司氯胺酮0.5 mg/kg组(S3组)。在其他麻醉相同基础上,3组患者术前1 min静脉注射相应剂量的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1.0~1.5 mg/kg。记录3组患者麻醉前(T 0)、麻醉诱导后1 min(T 1)、取卵开始后5 min(T 2)、苏醒时(T 3)、苏醒后10 min(T 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丙泊酚用量及追加次数,苏醒时间,苏醒后清醒镇静(OAA/S)评分,苏醒后5 min、10 min、30 min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苏醒后30 min内不良反应(幻觉、眩晕、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时比较,S1组、S2组T 1~T 3时心率、MAP降低(均 P<0.05)。与S3组比较,S1组T 1~T 3时心率、MAP较低(均 P<0.05),S2组T 2时心率及T 2、T 3时MAP较低(均 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丙泊酚用量及追加次数较少(均 P<0.05),苏醒时间较短(均 P<0.05),苏醒后OAA/S评分较高(均 P<0.05);与S2组比较,S3组丙泊酚用量及追加次数较少(均 P<0.05),苏醒时间较短( P<0.05),苏醒后OAA/S评分较高( 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苏醒后5 min VAS疼痛评分较低(均 P<0.05)。S1组、S2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S3组(均 P<0.05),S1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S2组( P<0.05);3组患者幻觉、眩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接受无痛取卵的患者,麻醉诱导时单次静脉注射0.5 mg/kg艾司氯胺酮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减少丙泊酚用量,保持术中呼吸循环系统稳定,并且术后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镇静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心脏手术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0例,年龄1~3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 n=25):右美托咪定滴鼻组(D组)鼻内滴入右美托咪定3.9 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组(DK组)鼻内滴入右美托咪定3.3 μg/kg、艾司氯胺酮2 mg/kg。于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时记录威斯康星州儿童医院镇静量表评分(CHW评分)、SpO 2、HR、肺动脉收缩压(PAP),并计算给药后SpO 2、HR、PAP的下降率。记录镇静起效时间,镇静过程中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2组均未见镇静不足和镇静过深。与D组比较,DK组给药后30 min时CHW评分降低,镇静起效时间缩短,HR下降率降低( P<0.05),给药前后HR、SpO 2、P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K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症状轻微,无需给药干预。2组均未见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艾司氯胺酮滴鼻可优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镇静效果,艾司氯胺酮有诱发恶心呕吐的可能,镇静时应严格把握禁饮食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桃叶珊瑚苷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模型小鼠行为及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桃叶珊瑚苷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模型小鼠行为及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的作用。方法:清洁级C57BL/6雌性野生型孕鼠12只,采用孕期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15 mg/kg)法建立子代小鼠ADHD模型。子代小鼠按照窝别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对照+桃叶珊瑚苷组、艾司氯胺酮+生理盐水组和艾司氯胺酮+桃叶珊瑚苷组(每组 n=15)。子代小鼠出生后14 d,对照+桃叶珊瑚苷组和艾司氯胺酮+桃叶珊瑚苷组小鼠给予桃叶珊瑚苷(5 mg/kg,1次/d)灌胃,对照+生理盐水组和艾司氯胺酮+生理盐水组小鼠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连续给灌胃5 d,子代小鼠与母鼠同笼饲养至出生后21 d。子代小鼠出生后21 d,通过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估子代小鼠行为学指标;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杏仁核区谷氨酸脱羧酶2(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2,GAD2)、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Sholl analysis定量分析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变化。采用GraphPad Prism 9.0.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1)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4组小鼠旷场实验中总路程以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6.90, H=39.92,均 P<0.001)。艾司氯胺酮+生理盐水组小鼠的运动总路程[(7 044±249)mm,(22 891±2 175)mm, P<0.05]和开放臂停留时间[12.69(9.86,17.24)s,2.72(0.57,3.87)s, P<0.05]均高于对照+生理盐水组。艾司氯胺酮+桃叶珊瑚苷组小鼠的运动总路程[(22 891±2 175)mm,(8 252±839)mm, P<0.05]和开放臂停留时间[12.69(9.86,17.24)s,5.45(1.13,10.99)s, P<0.05]均低于艾司氯胺酮+生理盐水组。(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4组小鼠杏仁核区GAD2、GABA、GFAP荧光强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5.50,50.08,53.83,均 P<0.05)。与对照+生理盐水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生理盐水组小鼠杏仁核区GAD2[(100.00±9.60)%, (24.86±4.14)%, P<0.05]、GABA[(100.00±16.84)%,(25.48±5.70)%, P<0.05)]荧光强度均下调,GFAP[(100.00±18.02)%,(223.80±25.85)%, P<0.05)]荧光强度上调;与艾司氯胺酮+生理盐水组比较,艾司氯胺酮+桃叶珊瑚苷组小鼠杏仁核区GAD2[(24.86±4.14)%,(56.08±6.55)%, P<0.05]、GABA[(25.48±5.70)%,(52.59±15.74)%, P<0.05)]荧光强度上调,GFAP[(223.80±25.85)%,(157.10±22.10)%, P<0.05]荧光强度下调。(3)Sholl analysis结果显示,4组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突起与同心圆的交点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2.47, P<0.05)。与对照+生理盐水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生理盐水组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及突起分支与同心圆交点数目增加[(2.07±0.48)个,(1.67±0.72)个, P<0.05)];与艾司氯胺酮+生理盐水组小鼠比较,艾司氯胺酮+桃叶珊瑚苷组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及突起分支与同心圆交点数目减少[(1.20±0.78)个,(2.07±0.48)个, P<0.05]。 结论:桃叶珊瑚苷能够改善ADHD模型小鼠多动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桃叶珊瑚苷能够抑制小鼠脑杏仁核区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司氯胺酮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与线粒体应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与线粒体应激的关系。方法:实验Ⅰ SPF级雄性C57BL/6小鼠18只,8~12周龄,体质量28~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6):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艾司氯胺酮+脑缺血再灌注组(E+IR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1 h,再灌注24 h的方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E组造模前20 min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采用Zea Longa评分及平衡木实验(Feeney评分)评估小鼠神经功能;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实验Ⅱ 将原代皮层神经元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42):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OGD/R组)和艾司氯胺酮+OGD/R组(E+OGD/R组)。采用氧糖剥夺1 h,复氧复糖24 h的方法制备OGD/R模型。E+OGD/R组加入25 μmol/L艾司氯胺酮处理40 min后制备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神经元活力,透射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检测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MDA的水平,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TUNEL染色法测定神经元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定Bax、细胞色素C(Cyt C)、cleaved-caspase-9、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 结果:实验Ⅰ 与S组相比,IR组Zea Longa评分、Feeney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升高( P<0.01);与IR组相比,E+IR组Zea Longa评分、Feeney评分和脑梗死体积降低( P<0.01)。实验Ⅱ 与C组相比,OGD/R组神经元活力和GSH-px活性降低,神经元凋亡率、ROS、MDA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和cleaved-caspase-3/caspase-3比值升高,Bax、Cyt C和cleaved-caspase-9表达上调( P<0.01);与OGD/R组相比,E+OGD/R组神经元活力和GSH-px活性升高,神经元凋亡率、ROS、MDA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和cleaved-caspase-3/caspase-3比值降低,Bax、Cyt C和cleaved-caspase-9表达下调( P<0.01)。 结论:艾司氯胺酮可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元线粒体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线粒体途径的神经元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皮质下灰质体积与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氯胺酮治疗前皮质下灰质体积与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关系。方法:纳入难治性或伴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45例,进行2周共6次氯胺酮静脉注射(0.5 mg/kg,3次/周)。采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MADRS)及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第一部分(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part one,SSI-Ⅰ)评估抑郁症状及自杀意念。患者治疗前进行3.0T MRI扫描,采集得到的3DT 1数据采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自动化处理,计算皮质下灰质结构(海马、杏仁核、丘脑、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体积,并与4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皮质下灰质体积进行比较。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治疗前皮质下灰质体积与氯胺酮治疗后MADRS分数改变值及SSI-Ⅰ改变值的关系(改变值=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双侧海马体积减小[左侧:(2 993±276) mm 3比(2 785±263) mm 3, F=12.928, P=0.001;右侧:(3 117±254)mm 3比(2 949±270)mm 3, F=8.217, P=0.005]。难治性患者治疗前右侧丘脑体积与6次氯胺酮治疗后MADRS分数改变值呈正相关( B=0.009, t=3.434, P=0.002)。 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右侧丘脑体积越大,氯胺酮抗抑郁效果越好;治疗前丘脑体积可能是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