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手术机器人与"O"型臂X线导航辅助骨盆骨折经皮内固定术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与"O"型臂X线机导航辅助下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近期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4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2例在"O"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O-arm组),男24例,女8例,年龄(34±6.2)岁(范围24~68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1型3例,C1.2型8例,C1.3型21例,骶骨骨折根据Denis分区:Ⅰ区17例,Ⅱ区8例。10例应用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系统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机器人组),男8例,女2例,年龄(36±5.2)岁(范围19~62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1型1例,C1.2型2例,C1.3型7例,骶骨骨折Denis分区:Ⅰ区5例,Ⅱ区2例。对于明显移位的骨盆骨折,采用Starr架辅助复位后,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骨盆后环损伤。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Majeed评分评价两组病例临床疗效;通过对两组病例的导针调整次数、术中透视时间、螺钉位置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O-arm组和机器人组术后CT平扫检查确认所有螺钉位置均满意,随访时间(8.2±2.5)个月(范围6~12个月)。O-arm组术中每一枚螺钉调整次数为(1.56±0.02)次,机器人组(0.34±0.0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1);O-arm组每一枚螺钉置入所需透视时间为(7.36±2.63)s,机器人组(6.80±3.20)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arm组手术时间(53.86±15.06)min,机器人组为(52.52±15.1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螺钉置入的位置分布: O-arm组共置入骶髂螺钉64枚,螺钉位置评价全部为优,优率100%;机器人组置入螺钉20枚,螺钉位置评价全部为优,优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arm组骨折愈合时间(34.6±8.6)周,机器人组(33.4±9.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O-arm组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28例,良4例,优良率100%;机器人组:优8例,良2例,优良率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O-arm组Majeed评分55~87分,其中优17例,良9例,可6例,优良率81.2%(26/32);机器人组76~95分,其中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9/10);两组Majeed评分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天玑骨科机器人系统与"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手术精准、安全、微创,降低对患者及术者的辐射损害,临床效果均满意,是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理想新方法;天玑骨科机器人手术操作程序化,标准化,更为稳定,学习曲线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结合骨盆随意外架牵引复位治疗陈旧性Tile C型骨盆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松解结合骨盆随意外架牵引复位治疗陈旧性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松解结合骨盆随意外架牵引复位治疗7例陈旧性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2~53岁,平均40岁;车祸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1例;再次就诊原因:患处疼痛7例、不能行走及坐立3例、双下肢不等长行走跛行3例。陈旧性骨盆骨折Tile分型:C1型4例,C2型2例,C3型1例。术前3D打印出1∶1等大完整骨盆模型,设计截骨或松解部位,手术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松解,结合骨盆随意外架牵引复位钢板螺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疼痛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临床疗效,Mears和Velyvis影像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结果:7例患者手术时间140~280 min,平均190 min;术中出血700~2 800 ml,平均1 250 ml。其中6例为一次性完成最终固定手术,1例Tile C3型陈旧性骨盆骨折分两期完成手术。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2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周。术后6个月时,7例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6.4分改善到平均0.7分;末次随访时,Majeed临床疗效评分由术前的平均60分改善到85分,Mears和Velyvis影像学标准评价满意率达85.7%(6/7)。术后1例出现闭孔神经症状,于3个月内恢复;1例患肢仍残留1 cm短缩畸形;无一例发生骨折再移位、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前方显露能充分截断畸形愈合的骨盆,并能有效松解周围软组织,手术创伤小、神经血管损伤风险小;结合骨盆随意外架多方向牵引,能有效复位骨折脱位,从而矫正骨盆畸形,达到预期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结合"O"型臂辅助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结合"O"型臂辅助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9.41±12.56)岁(范围25~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9.67±5.81)d(范围4~24 d)。致伤原因: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挤压伤2例。Tile分型:B型3例(B2型2例、B3型1例),C型9例(C1型4例、C2型3例、C3型2例);骶骨骨折Denis分区:Ⅰ区5例,Ⅱ区7例。合并骶丛神经损伤2例,均为Gibbons Ⅱ级损伤。7例行术中患侧肢体牵引复位及Starr架固定维持;2例术中双下肢分别行纵向骨牵引进行复位;3例Tile B型骨折以Schanz钉进行复位,骨盆外固定器维持复位。复位后以"O"型臂透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在骨科机器人导航辅助下置入空心螺钉,完成置钉后再次行"O"型臂透视验证螺钉位置。记录每枚螺钉置入的时间、手术时间,随访观察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7±1.99)个月(范围6~12个月)。12例患者共植入27枚螺钉,单枚螺钉置入时间为(19.9±1.8)min(范围9~31 min)。所有患者均为闭合复位后和置钉完成后各行一次"O"型臂透视,手术时间为(257.78±80.63)min(范围160~450 min)。置钉完成后"O"型臂透视证实23枚螺钉一次置入满意位置,首次置钉位置满意率85%(23/27)。1枚螺钉稍突入S 1椎管、3枚螺钉突破耻骨支皮质,均未引起血管、神经损伤及临床症状。2例术前合并GibbonsⅡ级骶丛损伤患者术后1例恢复为Ⅰ级,1例仍为Ⅱ级但麻木范围较术前减小,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为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2%(11/12)。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骨折量化评估系统评分为(85.75±5.82)分(范围74~96分),优8例、良4例。12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无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机器人结合"O"型臂辅助经皮螺钉固定具有操作安全、置钉精准及可减少放射线暴露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tarr架辅助复位结合通道螺钉技术治疗Tile C1.3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Starr架辅助复位结合微创通道螺钉技术治疗Tile C1.3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3年1月手术治疗的34例Tile C1.3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21~68岁,平均42.6岁;道路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7例,摔伤8例;合并四肢骨折11例,脊柱骨折12例,腹部损伤6例,腓总神经损伤2例.18例采用Starr架辅助复位结合通道螺钉技术为研究组,16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住院时间.通过CT测量比较患者术前术后骶骨垂直移位复位情况.采用Matta影像评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观察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比较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73.0±13.6)min,术中出血量(25.0±12.5)mL,平均住院时间12.1 d,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138.3±47.6)min,术中出血量(226.5±102.4)mL,平均住院时间23.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但研究组术中透视平均31.2次,多于对照组(平均25.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通过CT测量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骨盆垂直移位距离[研究组,术前:(10.2±6.2)mm,术后:(4.7±3.1)mm;对照组,术前:(9.7±5.8)mm,术后:(5.1±3.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8.9%、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16,P=0.265).两组患者总并发症率分别为11.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00,P=0.682).两组患者均获得6~17个月随访,平均11.6个月.研究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6.3周,显著短于对照组22.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末次随访Ma-jeed评分(85.3±6.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0.6±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Starr架辅助复位结合经皮通道螺钉技术通过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方式治疗Tile C1.3型骨盆骨折,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等优点,符合快速康复理念,临床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骨科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Tile C型骨盆环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Tile C型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采用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14例Tile C型骨盆环骨折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33~69岁.14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不合并股骨、胫腓骨骨折等损伤.入院后4~7d完成手术,术中在可透视碳素床,通过Starr骨盆复位架牵引复位骨盆环,联合骨科机器人治疗C型骨盆环骨折.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单枚螺钉置入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患肢功能及并发症等.采用Matta评分标准进行放射学复位评价,末次随访采用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4~141 min,手术出血量20~50 ml,单枚螺钉置入透视次数4~9次.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螺钉松动、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依据Matta影像学复位评估标准:优9例,良4例,可1例.末次随访采用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优10例,良4例.结论: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C型骨盆环新鲜骨折操作简单、缩短了手术和麻醉时间、并发症少,降低了手术风险,实现了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但对于陈旧性骨折,因骨折复位困难,该技术并不适用.对于螺钉进钉点区域粉碎的骨折,通道螺钉置入困难,建议采用其他方式固定.对于伴有骨盆外伤史或骨盆发育异常者,术前需仔细评估有无经皮螺钉通道,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Starr架辅助复位下前环钉棒系统联合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在Starr架辅助复位下前环钉棒系统联合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应用Starr架辅助复位下前环钉棒系统联合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17例Tile C1~C2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0~58岁,平均(39.0±9.7)岁;按照Tile分型,其中C1型12例,C2型5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及负重锻炼时间.术后依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根据随访时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康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80~150 min,平均(90.5±11.1)min;出血量80~200 mL,平均(150.6±12.3)mL.术中骨折或脱位均获得良好复位,骨盆前环使用6.5 mm椎弓根钉及连接棒固定,后环使用6.5 mm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其中S1骶髂关节螺钉8例,S2骶髂关节螺钉9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根据Matta评分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优9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1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2.3±3.2)个月.其中3例患者出现股前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左侧2例,右侧1例,无其他重要血管神经副损伤、肺栓塞等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17例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1.3)个月.开始负重锻炼时间为术后6~12周,平均(8.2±1.7)周.末次随访依据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康复情况,优8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2.4%.结论 在Starr架辅助复位下,利用前环钉棒系统联合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复位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Starr架辅助复位INFIX与前柱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Starr复位架经皮复位、骨盆前环皮下钉棒系统(INFIX)与前柱拉力螺钉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比较疗效并探讨操作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2016年4月—2017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35例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B1型4例,B2型10例,B3型5例,C1型10例,C2型6例;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22~66岁,平均42岁.前环损伤采用INFIX内固定系统固定19例(INFIX组),采用前柱螺钉固定16例(前柱螺钉组).骨盆后环损伤均采用骶髂关节螺钉固定.记录各组Starr架复位时间、前环内固定置入时间、透视次数等,按Matta标准评定骨盆骨折复位质量,功能评分采用Majeed功能评分量表.结果 两组患者Starr架复位时间分别为(30.3±11.2)min、(34.4±5.9)min;INFIX组内固定置入时间(25.4±2.1)min,前柱螺钉组(38.0±4.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透视次数分别为(30.2±3.5)次、(26.1±9.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tta标准评定骨折复位结果显示INFIX组优10例,良8例,差1例;前柱螺钉组优9例,良6例,差1例.Majeed功能评分显示INFIX组优8例,良11例;前柱螺钉组优10例,良6例.两组骨折复位及功能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arr复位架辅助复位灵活可靠,INFIX或前柱螺钉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经皮复位微创螺钉置入技术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及广阔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tarr架辅助复位INFIX内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Starr复位架辅助复位骨盆前环皮下钉棒内固定系统(internal fixator,INFIX)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探讨操作技巧及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19例Tile B/C型骨折采用Starr复位架辅助复位,同时骨盆前环骨折采用INFIX固定,骨盆后环损伤采用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评定,功能评分采用Majeed功能评分量表.结果 本组患者术中Starr复位架复位时间15~39min,INFIX置入的时间19~27min,术中出血量10~30mL.术后19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3个月.术后无休克,无切口感染.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主诉性生活不适.4例出现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2例出现单侧股神经麻痹症状,术后骨折愈合时间7~15周.采用Matta等标准评定骨折复位结果优12例,良5例,中2例,优良率89.45%;Majeed功能评分优8例,良9例,中2例,优良率89.45%.结论Starr复位架辅助复位INFIX内固定系统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技术操作简便灵活,患者功能改善度高,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及广阔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tarr复位架联合"O"型臂导航系统治疗骨盆骨折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Starr复位架联合"O"型臂导航系统微创治疗复杂骨盆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3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其中17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切开治疗组,男10例,女7例;年龄24~60岁,平均(37±6.5)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型8例,C2型8例,C3型1例;骶骨骨折根据Denis分区:Ⅰ区9例,Ⅱ区6例,Ⅲ区2例],15例采用Starr复位架联合"O"型臂导航系统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男8例,女7例;年龄32~57岁,平均(40±5.2)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C1型8例,C2型6例,C3型1例;骶骨骨折Denis分区:Ⅰ区8例,Ⅱ区5例,Ⅲ区2例].切开治疗组采用髂腹股沟及Stoppa入路,使用重建钢板螺钉、空心螺钉分别固定前、后环损伤.联合治疗组使用Starr架辅助复位后,联合"O"型臂导航技术采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耻骨上支螺钉及INFIX内固定架固定前、后环损伤.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盆骨折复位质量,Majeed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切开治疗组住院时间[(45±11)d]、手术时间[(220.0±49.4)min]、骨折愈合时间[(24.0±5.6)周]均较联合治疗组[(21±9)d、(180.0±24.2)min、(16.1±3.8)周]长,术中出血量[(820.0±140.4)ml]较联合治疗组[(24.0±10.4)ml]多,两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51、2.772、6.128、22.874;均P<0.05).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切开治疗组优8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4%(14/17);联合治疗组优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3.3%(14/15).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切开治疗组51~85分,其中优8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4%(14/17);联合治疗组75~95分,其中优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3.3%(14/15).两组Matta影像学评价和Majeed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034和0.040;均P<0.05).术后切开治疗组4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和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术口愈合;并发症发生率23.5%(4/17).联合治疗组术后2例出现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减退,经甘露醇、甲钴胺治疗及内固定取出后症状缓解;1例患者术后出现臀大肌血肿,经血管造影发现为INFIX螺钉过长,在坐骨大孔附近穿出,损伤臀上动脉所致,经停用抗凝药、氨甲环酸静滴、输血等治疗后痊愈;并发症发生率20.0%(3/1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借助Starr复位架可以实现骨盆骨折的早期复位及微创治疗,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联合应用"O"型臂导航技术更能提高术中骶髂关节螺钉、前柱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降低了术者和患者的辐射剂量和次数,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盆骨折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中,切开复位内固定为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现今临床上常用微创手术对骨盆骨折进行治疗,在进行微创手术前往往需要对骨盆进行闭合复位 [1-2].临床上常通过手法复位或外支架牵引复位进行闭合复位.复位效果一般按照 Pastor 等 [3] 和 Matta [4] 的影像学复位标准对其进行评分,优:移位 < 4 mm;良:移位 5~10 mm;可:移位 10~20 mm;差:移位 > 20 mm.但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法闭合复位难度大,并且难以维持复位,因此,外支架牵引复位装置逐渐成为骨盆骨折闭合复位的关键,骨盆复位装置最早可追溯于 Matta 等 [5] 设计的髋部骨盆固定装置,Lefaivre 等 [6] 又在此基础上设计出 Starr 骨盆复位架,还有学者研发出能够在三维 6 个方向进行高难度复位动作的 301 骨盆解锁复位系统 [7],有效提高了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手术效率.而微创固定技术主要有外固定支架固定技术、钉棒系统固定技术、微创钢板固定技术、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技术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