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征及手术策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特征、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治疗27例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3.4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Ⅳ型8例,Ⅴ型5例,Ⅵ型14例;三柱理论分型:双柱骨折8例,三柱骨折19例。双髁骨折采用内侧和前外侧入路,内侧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前外侧"L"型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内髁骨折采用扩大内侧入路,分别于前内侧"T"型钢板固定和内后侧锁定钢板固定;合并胫骨前缘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前正中入路,胫骨前缘采用水平带状钢板固定。修复合并软组织或骨损伤。术后和终末随访通过X线片及CT扫描评估骨折愈合、复位情况。采用Rasmussen放射学标准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评估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30~350 min,平均165 min。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3.5周。术后12个月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为13~18分,平均16.7分,其中优19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27/27)。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2~98分,平均93.2分,其中优2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2%(26/27)。结论: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常出现胫骨双髁骨折、胫骨内侧髁或胫骨前缘骨折,根据不同的骨折位置选择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同时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角度可调式截骨导向器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角度可调式截骨导向器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实现快速精准截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收治的14例(17膝)行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治疗的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11例,年龄(41.4±16.4)岁(范围:18~56岁)。体重指数(23.5±3.5)kg/m 2(范围:18.1~28.9 kg/m 2)。术前利用Solidworks软件行精确术前测量,计算旋转角度和旋转半径;术中均在自主设计的角度可调式截骨导向器辅助下行导针置入,根据测量参数调节导向器,将导向器与骨面贴紧,顺导针孔钻入导针,透视确认导针的位置良好,即完成导针的置入;在导针引导下进行截骨后使用Tomofix接骨板固定。记录导针放至满意位置所需置入次数、时间和透视次数,矫形后皮质与皮质、截骨面与截骨面的对合情况,截骨块计划厚度与实际最大厚度,截骨块上下面的面积,股骨远端后方角,力线的矫正情况等;应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AKSS)、Tegner评分等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和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结果:所有病例导针均置入满意位置,前2枚导针一次置入即成功的10膝,经1次调整达满意的5膝,2次调整的2膝。导针置入所需时间平均为82.4 s(范围:51~125 s),平均透视1.5次(范围:1~5次)。截骨块上、下面的面积分别为(5.52±0.52)cm 2、(5.36±0.49)cm 2;术前计划测得截骨块厚度(11.3±1.9)mm,实际截取的厚度为(8.1±1.7)mm。股骨远端后方角术前为(85.2±2.6)°,术后为(85.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01, P>0.05)。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得随访,AKSS、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值均<0.05),力线矫正均在目标范围内。其中3膝发生合页点断裂,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断裂、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 结论:新型角度可调式截骨导向器可以快速准确的按术前计划置入导针,术中无需透视力线、可以保证皮质与皮质、截骨面与截骨面的良好对合,不会造成矢状面畸形,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髁置换与胫骨高位截骨应用Tomofix内固定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UKA)和胫骨高位截骨(HTO)应用Tomofix内固定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关节科收治的确诊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60例,年龄随机平均分为UKA组30例与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内固定治疗组30例,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其病例特点、术前及术后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疼痛满意度,从而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组间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或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用 χ2检验。 结果:单髁置换组患者术后H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股胫角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分别为(82.6±12.9)分、(1.9±0.8)分、(173.2±1.4)°、(135.2±1.6)°;而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内固定治疗术后HSS、VAS评分、ROM分别为(81.9±14.3)分、(1.8±0.9)分、(174.5±1.8)°、(121.1±2.7)°,UKA组与HTO组在术后膝关节HSS、VAS评分、股胫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250、3.820, P>0.05),HTO组术后ROM优于U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260, P<0.05)。 结论: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时采用UKA和HTO应用Tomofix内固定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膝关节功能和症状改善,但HTO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优于UKA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关节镜辅助胫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关节镜辅助胫骨近端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结果.方法 2016年6月至2021年8月,39例患者(39膝)因内侧间室KOA接受关节镜探查并胫骨近端OWHTO治疗,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49~60岁,平均(53.2±4.1)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8±2.4)kg/m2.Kellgren-Lawrence 分级,Ⅱ 级 17 例,Ⅲ级17例,Ⅳ级5例.OWHTO采用双平面截骨,根据术前设定的目标力线进行内侧截骨面撑开,撑开高度≥12 mm,Tomofix钢板固定,取髂骨植骨.通过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并观察下肢力线矫正、股胫角(mechanical femorotibial angle,m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和侧位 X 线片上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angle,PTS)变化.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ysholm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37~46个月,平均(40.6±2.8)个月.患侧下肢力线、mFTA及MPTA分别由术前(5.96±6.62)%、(186.29±3.45)°及(83.74±2.67).矫正为末次随访的(58.62±4.87)%、(176.41±0.81).及(90.77±0.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PTS(5.31±1.06)°,与末次随访(6.25±0.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VAS、Lysholm 及 IKDC 评分分别为(2.04±0.88)分、(83.85±7.21)分及(84.87±5.68)分,与术前评分(7.93±0.28)分、(34.74±4.99)分及(37.69±6.2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发生外侧合页骨折1例,术后钢板刺激疼痛2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结论 关节镜辅助胫骨近端OWHTO 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症状及功能,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KOA的理想选择,但与手术相关的术后并发症应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钢板固定对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Lysholm运动水平评级、SF-36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究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钢板固定对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Lysholm运动水平评级、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骨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钢板固定术对膝关节内翻性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的Lysholm运动水平评级、SF-36评分,根据患者一般资料体重指数(BMI)、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并进行结果差异分析.结果 术前不同性别、年龄、BMI组间Lysholm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龄、BMI组间术后较书剑Lysholm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的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SF-36评分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的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心理总分与生理总分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术前不同性别、年龄、BMI组间Tegner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龄、BMI组间术后较书剑Tegner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通过使用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钢板固定术,对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术前Lysholm、SF-36得到显著提升,加快患者功能恢复周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HTO)联合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11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18例(共18膝),所有患者施行HTO、关节镜下清理、Tomofix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截骨厚度及截骨愈合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a进行膝关节X线片检查,测量股胫角、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髁间窝指数及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伸膝受限角度,并进行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4~2.2(1.68 ±0.34)h,截骨厚度为14~19(15.49 ±2.72) mm,截骨愈合时间为3~8(3.42±0.41)个月.术前患者股胫角、下肢机械轴经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髁间窝指数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分别为(182.17±1.23)°、(17.38±5.05)%、0.220±0.006、(7.79±2.05)°,术后1 a时分别为(169.72±1.42)°、(59.08±3.23)%、0.274±0.008、(7.84±1.87)°;术后1 a患者股胫角显著小于术前,机械轴经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和髁间窝指数显著大于术前(P<0.05);但术前与术后1 a时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膝关节屈曲畸形角度、Lysholm评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1.12±3.08)°、50.68±6.46、6.51±1.26,术后1 a时分别为(1.38±1.35)°、75.69±7.38、2.49±0.94;术后1 a患者膝关节屈曲畸形角度和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18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HTO联合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可显著矫正膝关节畸形,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膝关节疼痛,疗效肯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股骨髁上截骨治疗膝外翻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伴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4例,采取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男9例(9膝),女15例(15膝);年龄30~58岁,平均43.6岁.病程1~8年,平均5.6年.骨关节炎按照Kellgren-Lawrenee分级标准:Ⅰ 级13膝,Ⅱ 级9膝,Ⅲ 级2膝.手术前后拍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和患侧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股骨远端外侧角 、胫股角的变化.术后通过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 、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 、Lysholm评分 、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 、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等,综合评价该术式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的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未发现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4.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患者的股骨远端外侧角由术前(78.36±2.78)°矫正至(84.72±3.64)°(P<0.05),胫股角由术前(170.41±3.86)°矫正至(181.45±2.78)°(P<0.05);Lysholm评分 、HSS评分 、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的手术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操作简便,可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短期疗效满意,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一内侧入路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单一内侧入路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方法 对计算机断层扫描(CT)确诊为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16个病例采用单一内侧纵行切口进行复位固定.骨膜外锐性剥离,双极电凝止血,剥离范围前侧至胫骨前缘,后侧过后内侧嵴显露出后内侧骨面,近端保留关节囊及内侧副韧带,远端达到骨折线以远3~5 cm.屈髋屈膝下肢外旋,骨剥翻开内髁骨折块,使用牛角状椎板撑开器撑开骨折间隙,清理骨折间隙后,辨认出塌陷的软骨面及软骨下骨,使用骨剥将软骨下骨连同软骨面一起抬起,向后外侧抬高撑起直至无法再抬高,使用关节镜用叉韧带定位导向器,自外髁外侧和前侧向撑起的骨折块植入1.5mm克氏针2~3枚固定.大C型Matta钳分别钳夹外髁中央偏前和内髁中央偏后部分,加压恢复平台宽度.使用Tomofix钢板置于后内侧嵴上固定内髁骨折,后侧撑起骨折块自外侧经皮空心钉固定.根据需要直视下复位固定前叉韧带髁间嵴撕脱骨折,在后内侧壁上放置支撑钢板固定后内侧小骨折块.术后行双侧膝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拍摄并对比,在术后1年随访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行CT平扫了解软骨下骨折愈合情况及有无继发性塌陷,采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1周内双侧X线对比,平台宽度差异均在4 mm以内,平台外移均在5 mm以内,15例完成1年以上随访,均在半年复查时X线提示骨折愈合,1年复查时CT证实骨折完全愈合,髁间嵴撕脱骨折愈合塑形良好,无继发软骨面塌陷,无明显骨性关节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8°,Lysholm评分平均87分.结论 联合入路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手段,但对于SchatzkerⅣ型骨折,单一内侧入路配合恰当的复位工具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D打印截骨导板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3D打印截骨导板对提升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精准性的意义.方法 研究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关节科收治的14例15膝,行MOWHTO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5膝,女9例10膝;年龄47~67岁,平均年龄55.1岁;单膝13例,双膝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获取膝关节CT数据,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截骨导板,并用3D打印技术打印截骨导板应用于术中.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医生采用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内固定系统均采用Tomofix加压锁定钢板.术前术后均拍摄双下肢站立位全长片及术膝负重位正侧位片,测量下肢负重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WBL)、关节线相交角(joint line conergence angle,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及使用Caton指数评价髌骨高度(patellar height,PH).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对患者行Lysholm评分.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C型臂透视显示所有矫形后下肢内翻均得到有效矫正.WBL由术前(12.17±15.43)%转移至术后(63.50±1.52)%,P=0.010;JLCA由术前(3.22±1.58)°减少至术后(1.17±0.90)°,P=0.020;MPTA由术前(82.18±2.03)°改善为术后(90.25±2.08)°,P=0.028;PTS未见明显改变,由术前(12.29±4.81)°改变为术后(12.13±4.44)°,P=0.890;Caton指数由术前(1.10±0.09)减小至术后的(0.97±0.11),P=0.017.Lysholm评分术前(85.03±5.70)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95.28±4.52)分,与术前比较,P=0.014;术后1年随访时(96.13±4.18)分,与术前比较,P=0.011;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P=0.17.结论 MOWHTO是纠正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有效手术方式,3D打印截骨导板可精准辅助MOWHTO.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术中并发外侧铰链断裂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开放性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术中并发外侧铰链断裂的相关研究成果.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OWHTO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OWHTO术中发生外侧铰链断裂后,导致术后矫正角度丢失、截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问题.外侧铰链对截骨术后稳定性起重要作用,术中可以采用“安全区”内截骨保护措施;当发生外侧铰链断裂时可选择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以提供足够稳定性.对于发生外侧铰链断裂患者,可根据铰链断裂分型指导功能锻炼及确定完全负重时间.结论 完整外侧铰链利于OWHTO术后愈合及康复,OWHTO术中医师应高度重视,避免发生外侧铰链断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