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2003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股骨颈骨折不愈合1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10.0±3.0)岁。术前已经过1~2次手术治疗15例;因多发创伤后漏诊2例;经长期牵引、外固定保守治疗后骨折仍不愈合2例。合并股骨头缺血坏死15例。记录患儿骨折分型、治疗经过、术中操作、术后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并对手术前后股骨颈干角、Pauwel角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19例患儿经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治疗后均达到骨折愈合。合并骨质缺损4例,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治疗。术后愈合时间为(8.2±2.4)个月。本组术前颈干角和Pauwel角分别为110.3°±18.8°和56.4°±12.0°,术后颈干角和Pauwel角分别为142.3°±12.6°和25.3°±5.9°,组间比较,颈干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检验显示,年龄(外展截骨手术时)与骨折不愈合无显著相关,而Garden分型和Delbet分型均与骨折不愈合相关( P=0.039和0.001)。术后发生下肢机械轴外移5例,1例采用股骨远端外侧骺阻滞治疗,其余4例观察;内固定断裂1例,再次手术治疗;切口浅表感染1例,换药后愈合。双下肢不等长15例,未行进一步治疗。股骨近端骨骺早闭8例、股骨颈短颈畸形4例、继发股骨头骺滑脱2例,随访至股骨近端骨骺闭合未进一步加重,未行进一步治疗。继发髋臼发育不良2例,目前随访观察中。 结论: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治疗困难,并发症多。股骨近端外展截骨可以改变骨折线应力方向,增加骨折端压应力,有效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不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内血管解剖方法及骨内血管分布的临床意义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新鲜骨标本脱钙后影像定位血管孔道,根据孔道走向行骨内血管的解剖学研究,初步探索骨内血管解剖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材来源包括膝关节车祸截肢新鲜标本7例,膝关节以上肿瘤截肢新鲜标本9例及一般尸体解剖标本44例(来自24具尸体);其中男22例(55%),女18例(45%);左膝28例(46.7%),右膝32例(53.3%);6~15岁10例(来自8位供体),15~85岁50例(来自32位供体)。以胫骨近端为例,解剖进入本研究团队发现并命名的"胫骨髁间隆突孔"的膝中静脉分支。取得新鲜膝关节标本后,先行血管造影观察连续的骨外骨内血管。去除骨皮质,在4 ℃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7 d,再使用EDTA脱钙剂浸泡30 d,隔日更换脱钙剂。行CT薄层扫描后三维重建,标注血管骨性孔道,根据血管骨内孔道走向进行解剖。解剖过程使用眼科手术显微器械精细操作,直观展示解剖结果,与造影成像对比,并使用组织切片验证。同时使用第2组标本行强酸脱钙剂脱钙,行效果对比。评价两种脱钙解剖方法的优劣、特定血管孔道在骨内的分布及普遍性,使用此方法可解剖出的骨内血管直径。以骨内血管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对相关骨肿瘤及骨骺损伤病例行病因、复发及传播机制临床分析,改进治疗方案。结果:解剖出膝中静脉分支经关节腔进入胫骨髁间隆突,经骨骺(儿童)或骨端(成人)穿越成人骺线或儿童将闭合骺板进入干骺端的血管分支。进入髁间隆突孔血管外径1.2 mm,进入骨内逐渐变细并继续分支,穿越骺线或将闭合骺板的细小分支外径0.3 mm,再向远端逐渐分化成毛细血管,难以直接解剖出。组织切片验证结果证实为骨内血管。对比使用强酸脱钙剂脱钙后的标本血管明显溶解,光学显微镜下只看到少量残存上皮细胞。以骨内血管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对部分相关骨肿瘤及骨骺损伤病例行治疗方案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外径≥0.3 mm的骨内血管,根据孔道走向行骨内血管可实现理想的直观解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对18例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病例,采用钢板或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吻合断裂的四肢主干血管重建肢体血运,同时尽可能修复创面内断裂肌肉(腱)及神经。肢体血管再通时间5~12 h,平均9 h。采用端端吻合8例,大隐静脉移植修复10例。术后18例中16例肢体远端常规行切开减压。二期利用直接缝合闭合创面4例,游离植皮修复8例,2例采用局部转移皮瓣,2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带蒂转移修复,1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皮瓣及植皮修复术后均顺利成活。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8例肢体保肢成功17例,1例下肢损伤于术后第2天发生肌肉广泛坏死而截肢。成活肢体17例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0个月,16例获得骨愈合,1例股骨干骨折伴股动脉损伤者于术后12个月因骨不连再次行植骨内固定而愈合。成活肢体中13例肢体功能基本恢复,3例下肢损伤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和踝关节挛缩,1例上肢术后患者出现轻度爪形手畸形。经肢体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患肢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良好者13例(7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可有效保存肢体,避免截肢。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减少肢体缺血时间是肢体成活及恢复较好功能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技术矫正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外固定支架技术为对照,探讨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技术矫正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矫正并获得随访的22例(25膝)股骨远端外翻患儿的相关资料,术中均即刻矫正畸形,根据畸形矫正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矫正组(外固定+钢板组),8例(9膝),男5例(6膝),女3例(3膝),左侧5例,右侧2例,双侧1例,骺板未闭合4例,骺板闭合4例,年龄(14.04±1.99)岁(范围11.7~18岁);外固定支架矫正组(外固定组),共14例(16膝),男6例(8膝),女8例(8膝),左侧8例,右侧4例,双侧2例,骺板未闭合9例,骺板闭合5例,年龄(13.33±1.88)岁(范围10.1~16.5岁)。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双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评估下肢机械轴线偏移(mechanichal axis deviation,MAD),测量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h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mLDFA),并记录肢体不等长(limb length discrepancy, LLD)变化。记录术后6周,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对外固定+钢板组与外固定组患儿术后2、6周,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舒适度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截骨端愈合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外固定+钢板组与外固定组患儿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固定+钢板组随访时间26个月(范围12~40个月),截骨端愈合时间(4.00±0.66)个月,mLDFA术前73.33°±4.12°,术后87.89°±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582, P<0.05);外固定组随访平均36月(范围22~42个月),截骨端愈合时间(4.41±0.61)个月,mLDFA术前73.31°±3.95°,术后87.3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118, P<0.05);两组患儿术后MAD均恢复正常,截骨端愈合时间以及术后mLDF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514, P=0.150; t=0.845, P=0.411)。两组之间膝关节功能比较,术后6周,3、6个月时随访外固定+钢板组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66; t=10.988; t=5.037,均 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90, P=0.336)。两组之间术后舒适度比较,术后2、6周,3、6个月时外固定+钢板组明显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709, t=8.666, t=12.722, t=7.135,均 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69, P=0.394)。外固定+钢板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外固定组术后均存在轻度针道感染。 结论:与外固定支架技术相比,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技术亦可精确矫正股骨远端外翻畸形,截骨端愈合满意,术后患儿舒适度更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且无针道感染风险,并发症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角度可调式截骨导向器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角度可调式截骨导向器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实现快速精准截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收治的14例(17膝)行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治疗的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11例,年龄(41.4±16.4)岁(范围:18~56岁)。体重指数(23.5±3.5)kg/m 2(范围:18.1~28.9 kg/m 2)。术前利用Solidworks软件行精确术前测量,计算旋转角度和旋转半径;术中均在自主设计的角度可调式截骨导向器辅助下行导针置入,根据测量参数调节导向器,将导向器与骨面贴紧,顺导针孔钻入导针,透视确认导针的位置良好,即完成导针的置入;在导针引导下进行截骨后使用Tomofix接骨板固定。记录导针放至满意位置所需置入次数、时间和透视次数,矫形后皮质与皮质、截骨面与截骨面的对合情况,截骨块计划厚度与实际最大厚度,截骨块上下面的面积,股骨远端后方角,力线的矫正情况等;应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AKSS)、Tegner评分等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和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结果:所有病例导针均置入满意位置,前2枚导针一次置入即成功的10膝,经1次调整达满意的5膝,2次调整的2膝。导针置入所需时间平均为82.4 s(范围:51~125 s),平均透视1.5次(范围:1~5次)。截骨块上、下面的面积分别为(5.52±0.52)cm 2、(5.36±0.49)cm 2;术前计划测得截骨块厚度(11.3±1.9)mm,实际截取的厚度为(8.1±1.7)mm。股骨远端后方角术前为(85.2±2.6)°,术后为(85.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01, P>0.05)。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得随访,AKSS、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值均<0.05),力线矫正均在目标范围内。其中3膝发生合页点断裂,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断裂、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 结论:新型角度可调式截骨导向器可以快速准确的按术前计划置入导针,术中无需透视力线、可以保证皮质与皮质、截骨面与截骨面的良好对合,不会造成矢状面畸形,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骨髁上截骨治疗膝外翻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伴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4例,采取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男9例(9膝),女15例(15膝);年龄30~58岁,平均43.6岁.病程1~8年,平均5.6年.骨关节炎按照Kellgren-Lawrenee分级标准:Ⅰ 级13膝,Ⅱ 级9膝,Ⅲ 级2膝.手术前后拍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和患侧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股骨远端外侧角 、胫股角的变化.术后通过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 、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 、Lysholm评分 、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 、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等,综合评价该术式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的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未发现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4.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患者的股骨远端外侧角由术前(78.36±2.78)°矫正至(84.72±3.64)°(P<0.05),胫股角由术前(170.41±3.86)°矫正至(181.45±2.78)°(P<0.05);Lysholm评分 、HSS评分 、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的手术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操作简便,可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短期疗效满意,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多发性骨髓瘤手术治疗对于疼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手术治疗非脊柱部位骨髓瘤且资料完整的43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明确诊断时平均年龄56.8岁,中位年龄57岁(28~81岁).病灶位于上肢13例,下肢26例,骨盆3例,躯干2例,其中1例具有肱骨和股骨两处手术病灶.患者主要症状包括疼痛35例(81.4%),病理性骨折22例(51.2%),其中上肢和下肢各1 1例.手术方式包括:长骨病灶刮除内固定22例,长骨瘤段截除+关节置换11例,长骨瘤段截除+大段异体骨半关节置换1例,长骨闭合复位内固定3例,肢体肿瘤局部切除2例.骨盆部位3例分别为病灶刮除内固定1例,病灶切除+髂股融合1例,病灶切除+髋臼重建+全髋置换1例.躯干病灶为肩胛骨切除1例,肋骨切除1例.其中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nlogue scale,VAS)评分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一般状况评分采用配对设计的两样本秩和检验,美国肌骨胳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曲线,复发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64 min (40~290 min),出血量883 ml(50~7 000 ml).肢体肿瘤患者Mirels评分平均为9.97分,中位10分(8~12分).术后与术前的ECOG评分比较(Z=-5.622,P=0.000)、VAS评分(Z=-5.671,P=0.000)、MSTS评分(t=-18.520,P=0.000)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4例局部复发(4/43,9.3%),其中股骨远端1例,肱骨3例,病灶切除组与病灶刮除组的复发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75,P=0.127).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4/43,9.3%),内固定失效2例,关节翻修1例,桡神经损伤1例.至末次随访共14例死亡,本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7%、76.8%、63%、57.7%.无病理性骨折者5年生存率89.6%,病理性骨折者5年生存率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34,P=0.005).化疗与非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2.6%和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43,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骨折、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和化疗对生存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病理骨折及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髓瘤患者外科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结合化疗显著延长生存时间;C反应蛋白和病理骨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16-02采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治疗的15例膝关节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截骨手术前先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截骨端采用股骨远端锁定接骨板固定.结果 15例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术后3个月14例截骨处骨性愈合,1例因术中截骨合页处骨皮质断裂而延迟至术后6个月愈合.术后2年膝关节屈曲活动度、骨性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膝外翻角较术前明显矫正,术后2年膝关节功能KOO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术后截骨处不愈合、内固定物刺激并发症较少,而且手术不影响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患者可以早期负重功能锻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2023/8/6
膝关节骨关节炎 (KOA) 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多种,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作为可保留膝关节的一种术式, 近来逐渐受到重视, 尤其是对年轻、活动量较大的患者, 可有效缓解骨关节炎症状, 并为后期可能的膝关节置换等手术保留一定骨量.膝关节周围截骨术包括胫骨近端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腓骨上段截骨术等, 适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KOA.该文就近年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KOA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植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无植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例股骨萎缩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4~ 61岁,平均41.7岁.7例骨不连位于股骨中上段,5例位于股骨远端或髁上.病程1~9年,平均3.7年.既往手术1~9次,平均2.8次.手术取出原固定物,清理骨不连骨折端,安装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骨缺损长度<4 cm者术中直接加压固定;患侧肢体较健侧短缩>2.5 cm者术中行股骨近端闭合截骨加装骨延长组件,备术后肢体延长;所有患者未植骨.记录患者外固定器佩戴时间、骨不连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Paley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 ~ 50个月,平均30个月.12例骨不连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6.0~ 23.5个月,平均11.5个月.外固定器佩戴时间为7~25个月,平均13.5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Paley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优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3.3%.4例股骨成角畸形>7°,伸膝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再行截骨手术等特殊处理.2例术后患侧肢体短缩>2.5 cm,通过穿补高鞋替代;4例跨膝关节固定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丢失10~30°;10例发生针道感染,其中4例感染并固定针松动者给予拔针后更换位置重新固定,余6例感染但固定针未松动者通过局部换药、针道护理及口服抗炎药物感染控制.无深部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骨愈合率较高,相对微创、无需植骨,初步临床效果确切,对于多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同样有效.治疗时需要重视术后外固定器护理及康复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