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前十字韧带撕裂位置对骨挫伤面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MRI上韧带撕裂位置对矢状面上骨挫伤最大面积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至6月收治的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前十字韧带撕裂在其远端到近端全长上的位置分为五型:Ⅰ型,>90%;Ⅱ型,75%~90%;Ⅲ型,25%~75%;Ⅳ型,10%~25%;Ⅴ型,<10%。比较五型患者的性别、体重、体质指数、股骨外侧髁切迹凹陷深度、内外侧半月板有无损伤。选取ePDWSPIRCLEAR序列矢状面图像,分别截取股骨、胫骨骨挫伤面积最大的层面。使用Image J 1.52t软件测量挫伤面积最大层面的最大骨挫伤面积。结果:63例急性前十字韧带损伤中,Ⅰ型撕裂3例(4.8%)、Ⅱ型撕裂14例(22.2%)、Ⅲ型撕裂40例(63.5%)、Ⅳ型撕裂2例(3.2%)、Ⅴ型撕裂4例(6.3%)。其中Ⅰ型和Ⅳ型未发现股骨外侧髁及外侧胫骨平台骨挫伤。股骨外侧髁骨挫伤面积Ⅱ型为0(0,64.12)mm 2、Ⅲ型为182.34(86.58,334.38)mm 2、Ⅴ型为38.64(0,193.36)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21.665, P=0.000);外侧胫骨平台骨挫伤最大面积Ⅱ型为76.78(28.25,205.57)mm 2、Ⅲ型为120.93(51.78,239.37)mm 2、Ⅴ型为190.51(80.86,238.75)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1.939, P=0.018)。内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6.6%(2/3)、35.7%(5/14)、37.5%(15/40)、100% (2/2)、2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4.413, P=0.353);外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分别为33.3%(1/3)、35.7%(5/14)、77.5%(31/40)、50%(1/2)、2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481, P=0.022)。内侧半月板损伤组外侧胫骨平台最大骨挫伤面积为48.0(0,105.97)mm 2,小于未损伤组的185.67(54.36,257.41)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8.848, P=0.003);外侧半月板损伤组股骨外侧髁最大骨挫伤面积为162.19(63.03,301.33)mm 2,大于未损伤组的0(0,103.37)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1.554, P=0.001)。 结论:前十字韧带断裂最常发生在中段,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概率最大,股骨外侧髁骨挫伤面积大;发生在最远端的断裂导致外侧胫骨平台骨挫伤的面积最大,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的概率最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下内侧活动型单髁关节置换的5年以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运动学对位对线牛津活动衬垫单髁关节置换技术(OU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连续进行的最初86例98膝OUKA患者随访5年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28膝,女62例70膝,患者手术年龄为(68.4±8.0)岁。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资料,对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影像学假体角度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分析单髁关节置换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0.9±5.9)个月(60~81个月)。手术时间为(56.4±9.1)min,术中无中转全膝关节置换,无侧副韧带损伤,无骨折。术后住院时间为(5.8±1.9)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2.7±5.5)g/L。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无输血,无肺栓塞、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发生。截止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无翻修,无垫片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对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术后HSS评分由(59.1±8.2)分增至(91.8±5.6)分( P=0.019)。关节活动度由122.4°±10.0°增至125.6°±7.1°( P=0.013)。VAS评分由(6.9±0.8)分降至(1.6±1.2)分( P=0.025)。根据OUKA标准,92.9%(91/98)的OUKA假体力线和位置处于理想范围之内,有7膝超出界外。术前负重X线片的髋膝踝角(HKAA)为173.3°±3.7°,术后为177.2°±3.0°( P=0.038)。术后股骨内翻/外翻角A角为2.0°±2.8°(-11°~13°),股骨屈曲/伸展角B角为4.8°±3.4°(0°~17°);术后胫骨假体的内翻/外翻角E角为1.0°±1.9°(-4°~9°),胫骨后倾F角为6.7°±2.3°(1°~12°)。术后假体邻近距离为(4.29±2.46)mm(2~7 mm)。 结论:运动学对位对线OUKA技术中期疗效满意,假体安装位置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内血管解剖方法及骨内血管分布的临床意义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新鲜骨标本脱钙后影像定位血管孔道,根据孔道走向行骨内血管的解剖学研究,初步探索骨内血管解剖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材来源包括膝关节车祸截肢新鲜标本7例,膝关节以上肿瘤截肢新鲜标本9例及一般尸体解剖标本44例(来自24具尸体);其中男22例(55%),女18例(45%);左膝28例(46.7%),右膝32例(53.3%);6~15岁10例(来自8位供体),15~85岁50例(来自32位供体)。以胫骨近端为例,解剖进入本研究团队发现并命名的"胫骨髁间隆突孔"的膝中静脉分支。取得新鲜膝关节标本后,先行血管造影观察连续的骨外骨内血管。去除骨皮质,在4 ℃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7 d,再使用EDTA脱钙剂浸泡30 d,隔日更换脱钙剂。行CT薄层扫描后三维重建,标注血管骨性孔道,根据血管骨内孔道走向进行解剖。解剖过程使用眼科手术显微器械精细操作,直观展示解剖结果,与造影成像对比,并使用组织切片验证。同时使用第2组标本行强酸脱钙剂脱钙,行效果对比。评价两种脱钙解剖方法的优劣、特定血管孔道在骨内的分布及普遍性,使用此方法可解剖出的骨内血管直径。以骨内血管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对相关骨肿瘤及骨骺损伤病例行病因、复发及传播机制临床分析,改进治疗方案。结果:解剖出膝中静脉分支经关节腔进入胫骨髁间隆突,经骨骺(儿童)或骨端(成人)穿越成人骺线或儿童将闭合骺板进入干骺端的血管分支。进入髁间隆突孔血管外径1.2 mm,进入骨内逐渐变细并继续分支,穿越骺线或将闭合骺板的细小分支外径0.3 mm,再向远端逐渐分化成毛细血管,难以直接解剖出。组织切片验证结果证实为骨内血管。对比使用强酸脱钙剂脱钙后的标本血管明显溶解,光学显微镜下只看到少量残存上皮细胞。以骨内血管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对部分相关骨肿瘤及骨骺损伤病例行治疗方案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外径≥0.3 mm的骨内血管,根据孔道走向行骨内血管可实现理想的直观解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膝关节周围孔道结构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介绍"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的发现及命名,并探讨膝关节周围侵袭性肿瘤术后高复发率与膝关节周围孔道结构的关系。方法:影像学观察、测量:收集我院影像中心数据库200例患者的CT扫描三维重建资料,观察"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股骨髌股关节面上孔"的普遍性,并进行影像学定位、测量。解剖及组织学观察:通过15例车祸或肿瘤截肢新鲜标本及60例尸体解剖,实物证明其存在,并对"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具体位置、孔道周围结构、孔道近端覆盖情况、孔道内容物、孔口、孔壁及孔底组织进行研究分析。切取瘤段解剖、组织及病理学观察:通过对股骨远端及胫骨恶性肿瘤切取瘤段的研究,包括原发以及骨转移瘤通过此通路向骨内传播转移,通过解剖与组织学以及影像学分析,观察孔道结构与肿瘤的关系;判断肿瘤通过孔道隐匿及双向传播情况;肿瘤复发与孔道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病变孔口滑膜分析,尤其影像疑似滑膜受累及的病例,观察滑膜是否肿瘤浸润。结果:"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是人体固有的生理存在,200例均观察到该结构,其生理功能为膝中动脉分支进入股骨髁间窝及胫骨髁间隆突(孔)的血管孔;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孔口与关节腔之间由滑膜组织间隔,并且其由滑膜组织、半月板及交叉韧带与关节腔形成立体间隔。膝关节侵袭性肿瘤侵犯到孔道结构后,并非即刻突入关节腔,而在孔道中隐匿,以其特定的生物学行为对滑膜进行侵犯,滑膜病变顺序:反应性水肿、增厚,退变、钙化、玻璃样变(部分病例观察到浸润),滑膜破裂,肿瘤侵犯关节腔。往往在滑膜破裂之前,临床上已观察到肿瘤或观察到肿瘤复发。肿瘤有沿膝中动脉传播至腘血管及周围软组织、淋巴管的趋势,影像表现为腘血管周围淋巴结肿大。色结、其他部位肿瘤也可经此孔道侵入或转移至骨内。结论:"股骨髁间孔"、"胫骨髁间隆突孔"是膝中动脉分支的滋养孔,是人体固有结构,这组特定的孔道结构是膝关节周围侵袭性肿瘤很重要的传播、隐匿途径及复发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脊柱后路分期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分期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采用一期后路Ponte截骨松解置钉+Halo-股骨髁上牵引、二期后路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61例,男23例、女38例,年龄22.0(18.0,25.5)岁。病因包括特发性26例、先天性17例、神经肌源性16例、马方综合征伴脊柱侧后凸2例,胸弯49例、胸腰弯3例、胸腰双弯9例,顶椎位于T 5水平1例、T 7水平2例、T 8水平9例、T 9水平15例、T 10水平23例、T 11水平8例、T 12水平1例、L 1水平2例,主弯柔韧性为13.5%±8.6%。测量术前、牵引后、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主弯侧凸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trunk shift,CT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等参数,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生活质量,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 结果: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0(24.0,26.5)个月。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和最大后凸Cobb角分别为121.4°±13.9°、86.8°±20.0°,后路松解牵引后分别为94.1°±18.7°、66.9°±15.3°,二期后路上棒矫形术后即刻分别为78.5°±20.3°、54.7°±1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9.5°±20.1°、53.2°±11.3°,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10.54, P<0.001; F=93.74, P<0.001),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SVA、TK、LL、PI、PT、SS与术后即刻相比均无明显矫正丢失( P>0.05)。术前CTS为(17.1±9.8)mm、术后即刻为(17.5±11.4)mm、末次随访时为11.1(5.9,2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70, P=0.035);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2)。末次随访时,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为80.0(75.0,85.0)分、一般健康状况为82.0(69.5,87.0)分、社会功能为75.0(62.5,75.0)分,较术前均有改善( Z=-2.11, P=0.035; Z=-3.64, P<0.001; Z=-2.07, P=0.039)。牵引过程中1例患者发生牵引钉道感染,2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期置钉术后发现置钉不良3例,术后即刻出现冠状面失衡2例、矢状面失衡1例,术后3年随访时出现断棒1例。 结论:一期后路Ponte截骨松解置钉+Halo-股骨髁上牵引、二期后路矫形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术后2年随访矫正维持良好,是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度与重度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度与重度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6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重度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6.36±5.06)岁;中度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54.16±6.3)岁。术前和术后2年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Kellgren-Lawrence分级、髋-膝-踝角、负重力线比率、关节线汇聚角、内侧关节间隙宽度、胫骨平台后倾角、内侧半月板外凸和内侧半月板外凸比;于关节镜下评估股骨内髁和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的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分级;以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内侧副韧带假性松弛程度评价临床疗效。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内侧副韧带假性松弛的预测因子。结果:术后两组Kellgren-Lawrence分级、髋-膝-踝角、负重力线比率、内侧关节间隙宽度均改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线汇聚角术后改善、内侧半月板外凸和内侧半月板外凸比无改善,手术前后重度组均大于中度组( P<0.05)。股骨内髁软骨:重度组由ICRS分级3级2例、4级26例改善至2级11例、3级12例、4级5例,中度组由2级12例、3级18例、4级2例改善至2级30例、3级2例;胫骨平台软骨:重度组由3级2例、4级26例改善至2级17例、3级8例、4级3例,中度组由2级11例、3级18例、4级3例改善至2级27例、3级5例。重度组术后WOMAC评分由(50.71±8.07)分降低至(3.86±1.84)分、中度组由(44.09±6.63)分降低至(3.34±2.24)分,重度组VAS评分由(7.14±1.21)分降低至(3.34±2.24)分、中度组由(6.38±1.24)分降低至(0.44±0.62)分,术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重度组0°位和30°位内侧副韧带假性松弛程度由术前Ⅰ度25例、Ⅱ度3例改善至0度28例,由术前Ⅰ度25例、Ⅱ度3例改善至0度24例、Ⅰ度4例;中度组由术前0度31例、Ⅰ度1例改善至0度32例,由术前0度28例、Ⅰ度4例改善至0度32例( P<0.05)。关节线汇聚角( OR=0.08,95% CI:0.007,0.948, P=0.045)、内侧半月板外凸( OR=0.11,95% CI:0.100,1.32, P=0.082)和内侧半月板外凸比( OR= 0.66,95% CI:0.422,1.030, P=0.067)是内侧副韧带假性松弛的独立预测因子( P<0.10)。 结论: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中度与重度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均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内侧稳定性,短期临床疗效好。术前较大的关节线汇聚角、较严重的内侧半月板外凸和较大的内侧半月板外凸比提示内侧副韧带假性松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国产"鸿鹄"手术机器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执行个性化力线重建方案的精确度以及手术机器人辅助TK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中心、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烟台毓璜顶医院骨科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接受机器人辅助TKA的患者106例,男24例、女82例,年龄(67.6±7.3)岁(范围45~80岁);体质指数(26.42±4.31) kg/m 2。均采用鸿鹄 ?SkyWalker TM手术机器人系统,依据术前基于CT的手术规划辅助截骨导块定位,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比较术前规划与术后测量的髋-膝-踝角(hip-knee-ankle,HKA)、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angle of femur,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angle of tibia,MPTA)等影像学指标,比较术前规划与最终植入的股骨假体及胫骨假体型号,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的疼痛评分、僵硬评分、关节功能评分和总分以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12-item short-from health survey,SF-12)。 结果:106例随访时间为(109.60±9.80) d(范围95~143 d)。手术时间为(105.30±23.22) min,术中出血量为(141.70±58.33) ml,住院天数为(5.82±2.80) d。角度实际误差为术前规划角度与术后测量角度的差值,取角度实际误差的绝对值作为绝对误差,HKA绝对误差<3°者占99.1%(105/106),LDFA为90.8%(69/76),MPTA为98.7%(75/76)。在获得数据的45例患者中,所有患者术中实际使用假体型号均与术前规划大小一致,仅存在亚洲髁等版本选择差异。患者WOMAC疼痛评分、关节功能评分、总分分别从术前的(7.34±2.85)分、(25.10±9.85)分、(34.75±13.02)分降低至术后的(3.34±2.66)分、(14.68±9.64)分、(18.66±13.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SF-12生理总评分、心理总评分分别从术前(27.24±6.42)分、(30.68±8.26)分改善至术后(38.83±5.74)分、(39.36±7.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3, P<0.001; t=4.53, P=0.043)。1例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 结论:"鸿鹄"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可辅助术者实现精确的个性化下肢力线重建并取得满意的短期临床效果。个性化重建带来的远期效果及假体生存率变化仍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膝关节外翻畸形来源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较常见的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来源进行分类,有利于更好地规划膝关节畸形的矫形方法、匹配假体与修复软组织。在分析临床典型病例的基础上,结合分类标准在实际临床中的可操作性进行甄别,建立合理的膝关节外翻畸形形态学分类,对掌握外翻畸形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有重要意义。按畸形来源和内、外侧副韧带的张力情况分析膝关节外翻畸形分类方法,可将其分为传统型膝外翻畸形来源分类和新型膝外翻畸形来源分类。两者虽均着重突出了外翻畸形的骨性特点和软组织情况,但有较大区别。传统分类通过股胫角、外翻角等进行划分;新型分类以机械角、解剖角、股骨远髁角等进行划分。膝外翻畸形来源一般具有复合性,传统分类不能完全反映外翻畸形的畸形来源和软组织的张力状态,而新型分类,尤其是基于解剖角外翻畸形的分类不仅可反映膝关节外翻畸形的形态解剖学细节,还可反映决定膝关节稳定性的内、外侧副韧带的张力情况及局部软组织应力状态。目前临床常用的针对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包括膝关节周围截骨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者重在矫正关节外畸形,无需对韧带进行过度修复,而后者重在力线修正,是终末期外翻畸形的最终治疗方式。数字化技术在临床骨科的应用可提高内植物的置入准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相对高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髌骨相对高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接受机器人辅助初次TKA治疗97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男15例、女82例;年龄(70.0±5.4)岁(范围58~80岁)。术中记录机器人系统的截骨参数,包括股骨远端内外侧、股骨后髁内外侧及胫骨平台内外侧的截骨量。应用Blackburne-Peel指数(Blackburne-Peel index,BPI)和Caton-Deschamps指数(Caton-Deschamps index,CDI)于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前后髌骨相对高度,同时测量手术前后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及髌韧带长度。利用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髌骨相对高度的变化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CDI(0.79±0.15)低于术前(0.9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69, P<0.001),且术后CDI<0.6的患者比例(9.3%)高于术前(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92, P<0.001)。术后BPI(0.69±0.13)及术后BPI<0.45的患者比例(11.3%)与术前(0.71±0.17,17.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35, P=0.182;χ 2=1.50, P=0.220)。术后第1天髌韧带长度平均为(40.22±6.13) mm,较术前的(42.51±5.70) mm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0, 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髌韧带长度变化量与BPI变化量、CDI变化量呈正相关( r=0.84, P<0.001; r=0.70, P<0.001),PTS变化量、股骨远端截骨量与BPI变化量( r=-0.41, P<0.001; r=-0.32, P=0.002)和CDI变化量( r=-0.23, P=0.029; r=-0.25, P=0.017)呈负相关。而股骨后髁、胫骨平台截骨量与BPI变化量、CDI变化量均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髌韧带长度变化量、PTS变化量和股骨远端截骨量是影响BPI变化量( β=0.03, P<0.001; β=-0.01, P<0.001; β=-0.02, P=0.021)和CDI变化量( β=0.02, P<0.001; β=-0.01, P=0.001; β=-0.02, P=0.008)的因素。 结论:股骨远端截骨量、PTS及髌韧带长度的变化可影响机器人辅助初次TKA术后髌骨的相对高度;为获得更好的髌骨相对高度,应关注股骨远端截骨量及PTS调整,同时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术后髌韧带长度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精准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比术中截取骨片的厚度、术中使用假体型号与术前三维规划的差异,以初步探讨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精准度。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采用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35例(38膝),其中男10例(11膝),女25例(27膝),年龄(67.7±6.9)岁(范围49~81岁)。对比术中截取骨片的厚度与术前三维规划的截骨厚度的差异;对比术中使用的假体型号与术前三维规划的假体型号的差异;以评价其手术截骨厚度、角度和对假体型号预测的精度。结果:截骨后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截取骨片厚度与三维术前规划的差异为:股骨远端内侧(-0.1±1.6)mm、股骨远端外侧(-0.5±1.6)mm,股骨后内髁(0.8±1.7)mm,股骨后外髁(0.0±1.7)mm,股骨前髁(0.0±1.4)mm,胫骨平台内侧(-0.3±1.4)mm,胫骨平台外侧(0.3±1.5)mm;截取骨片厚度与三维术前规划的差异<2 mm与<3 mm的比例分别为:股骨远端内侧78.3%、96.88%,股骨远端外侧87.8%、93.94%,股骨后内髁71.3%、85.71%,股骨后外髁77.14%、91.43%,股骨前髁88.46%、100%,胫骨平台内侧85.29%、97.06%,胫骨平台外侧83.78%、94.59%。手术中使用股骨型号与术前规划一致为34例(89.47%),与术前规划相差0.5号为4例(10.53%),无相差大于0.5号以上的病例;手术中使用胫骨型号与术前规划一致为14例(36.84%),与术前规划相差0.5号为23例(60.53%),与术前规划相差1号为1例(2.63%),无相差大于1号以上的病例。结论: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截骨量较为精确,假体型号规划准确,采用该技术简化手术步骤、提高手术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