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 - 2022年杭州市恙虫病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杭州市恙虫病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收集杭州市2010 - 2022年恙虫病病例信息,分析恙虫病的发病情况及时间、人群、地区分布特征。以街道(乡镇)为单位,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SaTScan 10.1.2软件进行时空聚集性扫描。结果:2010 - 2022年,杭州市共报告恙虫病病例362例,年发病率中位数为0.260/10万,发病率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 Z = 3.84, P < 0.001),2021年发病率最高(0.528/10万),2010年发病率最低(0.013/10万)。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7 d,范围为1 ~ 28 d。发病高峰为9 - 11月(52.49%,190/362)。男性149例(41.16%,149/362),女性213例(58.84%,213/362);60 ~ 69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占32.32%(117/362);职业以农民为主(77.35%,280/362)。报告病例数前3位的地区依次为淳安县(257例,70.99%)、临安区(33例,9.12%)、建德市(19例,5.2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除2015 - 2018年以外,其余年份恙虫病发病率均存在空间聚集性(均 P < 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除2015和2016年以外,其余年份恙虫病发病率均有热点区域(高-高)出现,且均位于淳安县。时空聚集性分析显示,一类聚集区以淳安县金峰乡为中心,聚集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21年11月,涉及22个乡镇;二类聚集区以富阳区万市镇为中心,聚集时间为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涉及14个街道(乡镇)。2个聚集区均为山区涉农区,报告病例数占38.67%(140/362)。 结论:杭州市恙虫病病例以老年女性农民为主,高发季节为秋季,主要发生在山区涉农区。建议针对重点人群、季节、区域开展健康宣教、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表现为急性不明原因发热的疑似恙虫病患者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8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临床诊疗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者很多,其病因复杂多样,是临床上面临的挑战。感染是发热的主要病因,致病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和立克次体。本研究对浙江省三门县部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探索其病因并分析基因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950-2021年中国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斑疹伤寒在我国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我国斑疹伤寒防控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和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传染病历史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1950-2021年斑疹伤寒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Mann-Kendall检验和圆形分布法对斑疹伤寒的发病情况、死亡情况、病死率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斑疹伤寒流行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和诊断现状。结果:1950-2021年,我国共报告斑疹伤寒发病数452 965例,死亡数7 339例,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的14年中报告发病数均过万。20世纪90年代以来,斑疹伤寒发病数和发病率大幅降低,流行强度以散发为主,但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报告发病数呈上升趋势。斑疹伤寒在全年均可发病,但可呈现一定的季节聚集性,我国斑疹伤寒的发病率高峰集中在夏、秋季,不同省份斑疹伤寒的月发病高峰从北方至南方逐渐向前推移。斑疹伤寒发病的男女性别比为1.01∶1(18 529∶18 366),近年来女性发病数逐渐超过男性;≤9岁人群发病数占比最大(18.9%),≥50岁人群发病数呈增加趋势;发病人群职业以农民为主,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学生和散居儿童发病数占比也较大。斑疹伤寒病例从发病日期至诊断日期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6 d,实验室确诊病例占比较低,检测方法为外斐反应为主。结论:尽管我国斑疹伤寒流行态势整体好转,仍需警惕局部暴发的风险,其防控工作仍面临很多挑战,需加强斑疹伤寒病原体检测和监测能力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近代中国海港检疫机构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检测与应对措施探析:以近代天津海港检疫为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晚清时期,为防止日本、香港、东北等地的疫情传入天津,天津海关逐步建立起天津海港检疫制度。天津海港检疫机构施检的重大传染病包括霍乱、鼠疫、天花、斑疹伤寒和黄热病,其中霍乱是近代天津地区爆发最频繁、影响力最大的传染病,鼠疫、天花次之,未发现斑疹伤寒和黄热病大规模流行的记载。天津海港检疫机构在抵制外来传染病入侵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建立起以船舶检验为基础,以预防注射、鼠蚤研究和疾病诊疗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天津海港检疫机构在重大传染病预防、检测与应对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辟了国人自主办理国境卫生检疫的先河,其历史实践和检疫模式是认识和了解近代中国检疫传染病发展史的一个窗口,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1 - 2020年南京市恙虫病流行特征与空间聚集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南京市恙虫病报告发病水平和趋势变化、流行特征以及空间聚集性,探究防控关键季节、重点人群和区域,指导制定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系统"中,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南京市恙虫病报告数据,分析报告发病水平和趋势变化,描述季节、人群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ArcGIS 10.3软件开展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FleXScan 3.1.2软件开展空间扫描。结果:2011 - 2020年,南京市共报告恙虫病病例192例,年报告发病率中位数为0.21/10万(范围为0.12/10万~ 0.49/10万)。10 - 11月报告病例占87.5%(168/192),高峰出现在11月(57.8%,111/192)。男性占64.1%(123/192);年龄中位数为59岁(范围为6 ~ 84岁),≥60岁和45 ~ 59岁组分别占47.9%(92/192)和31.2%(60/192),共占79.2%(152/192);农民占43.8%(84/192),家务及待业者占16.7%(32/192),离退人员占15.6%(30/192),工人占6.8%(13/192),共占82.8%(159/192)。报告病例总数前4位的地区分别为江宁区(23.4%,45/192),六合区(22.9%,44/192),鼓楼区(10.4%,20/192)和江北新区(8.9%,17/192),共占65.6%(126/19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 = 0.34( Z = 5.90, P < 0.001);FleXScan 3.1.2软件扫描探测到2个空间聚集区域,一级聚集区覆盖江宁区3个、雨花台区1个和浦口区2个街道[限制性对数似然比( RLLR)= 26.91, P < 0.001],二级聚集区覆盖六合区6个和江北新区4个乡镇/街道( RLLR = 26.48, P < 0.001),聚集区域均为涉农区。 结论:南京市恙虫病报告发病水平较低且平稳,属于典型的秋季型疫区,中老年人群和涉农区域分别为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建议将恙虫病纳入法定或南京市重点传染病管理,开展恙虫病诊治技术和信息报告管理培训,在高发季节强化和落实健康宣教、个人防护、防鼠灭鼠、媒介控制等综合防控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湖北省2016-2021年蜱传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 2016-2021年湖北省蜱传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并进行重症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基于2016-2021年报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恙虫病、斑疹伤寒等蜱传传染病个案数据,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现场调查2021年高发地区报告蜱传传染病病例,开展人群特征、流行病学史等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重症和死亡危险因素。结合现场媒介调查,开展病例家庭及周边草地游离蜱和宿主动物体表蜱监测和检测。结果:2016-2021年湖北省共报告蜱传传染病病例3 826例,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占71.30%(2 728/3 826),恙虫病病例占13.04%(499/3 826),斑疹伤寒病例占15.66%(599/3 826)。6年累计死亡44例,病死率为1.15%(44/3 826)。发病高峰为5-7月,农民占84.61%(3 237/3 826)。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50岁病例占81.02%(3 100/3 826),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P<0.001)。报告蜱传传染病病例地区分布涉及16个城市,86个县(区),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发地区病例存在一定的时空聚集性和范围不断扩大趋势。现场捕获微小牛蜱和长角血蜱,宿主动物和草地蜱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94%(7/64)和40.00%(2/5)。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和白细胞计数<2.0×10 9/L是蜱传疾病病例发生重症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湖北省报告的蜱传传染病主要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恙虫病和斑疹伤寒。蜱传传染病重点防治对象为年龄≥50岁的女性,高发流行期要减少野外暴露和蜱叮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气象因素对云南省西南地区恙虫病流行的影响与滞后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气象因素对云南省西南部地区恙虫病流行的影响与滞后效应,为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7-2018年云南省西南部保山、临沧、德宏地区恙虫病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温、湿度和降雨对恙虫病发病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2007-2018年云南省西南部地区共报告恙虫病19 975例;周平均气温、周平均相对湿度与恙虫病发病风险均呈J形曲线,周平均气温>23 ℃、周平均相对湿度>80%以及周平均降雨量在20~60 mm之间和>100 mm时,恙虫病累积发病风险增加;以 M为参考,较低气温(11.22 ℃,14.83 ℃)、较低湿度(53.18%,65.36%)、较低降雨(0.00 mm,0.55 mm)可降低发病风险,较高气温(22.27 ℃,23.45 ℃)、较高湿度(80.14%,84.38%)以及较高降雨(37.17 mm,74.42 mm)都可增加发病风险,气温滞后效应可分别持续10、16周,在暴露当周发病风险最大;湿度滞后效应可分别持续10、17周;降雨滞后效应可持续25周,第4周发病风险最大。 结论:气温、湿度和降雨对恙虫病发病具有非线性影响和滞后效应,高温、高湿及强降雨会增加恙虫病的发病风险,提示有关部门应根据气象条件实施干预和防控,提高防控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协助诊断3例无焦痂儿童恙虫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3例无焦痂恙虫病患儿的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重症无焦痂儿童恙虫病的临床资料,2例为5岁男童,1例为6岁女童。3例患儿的外周血均进行mNGS检测。结果:3例患儿经mNGS检测后均提示恙虫病东方体感染,且未并其他病原感染。例1死亡,例2和例3治愈出院。结论:无焦痂恙虫病患儿早期诊断困难。对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早期无法确诊的疑难危重性感染性疾病,mNGS能够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支持,为精准治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为传染病作传——秦瑟与《老鼠、虱子和历史》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秦瑟是美国20世纪早期著名的细菌学及免疫学家,在斑疹伤寒的病原菌及其疫苗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并以其名字重新命名了流行性斑疹伤寒。他的经典著作《老鼠、虱子和历史》从具体案例入手,以斑疹伤寒和媒介生物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梳理了传染病及其涉及生物的协同演化脉络,更揭示了传染病对人类历史改变的巨大影响。书中摈弃了传统的以人类为主角的写作模式,将人类与微生物置于平等的地位进行考察。作者引经据典,分析传染病的病理学特征,以专业的视角对梅毒的起源、雅典瘟疫等历史上的传染病事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呼吁历史学家将传染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之中。《老鼠、虱子和历史》问世后多次再版,后世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疾病史置于更宏大的人类历史的背景下考察,增强了对于生态、政治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促进了生命科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全球疾病史研究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恙虫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恙虫病(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 Ot)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近1/3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1,2,3,4],整体病死率约为12.7% [5],重症患者可高达30% [6]。因而早期识别和预测重症患者发生MODS对诊治恙虫病非常关键。故,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恙虫病患者临床特征,尝试寻找恙虫病发生MOD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期望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