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乱诊疗方案(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 Vibrio cholerae)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引起腹泻。典型病例以急性水样腹泻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代谢性酸中毒,可迅速发展为循环衰竭,并导致死亡。霍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霍乱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戊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烟台地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致病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烟台地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致病性现状。方法:分别于2020年7月和11月、2021年的1月和4月对烟台市某两条河入海口采集样本32份,获得22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菌株,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该22株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 ctxA、 ctxB、 ace、 cep、 zot、 rtxA、 hlyA、 toxR、 tcpA和 cri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22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间的条带相似度为23.0%~100.0%,分为17个PFGE型,呈高度的多态性带型分布。22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株主要携带3种毒力基因( rtxA、 tcpA和 zot),其中携带 rtxA和 tcpA最多,均为17株,其次是 zot,共14株。14株菌株同时携带 rtxA、 tcpA和 zot,5株不携带上述毒力基因。 结论:烟台地区入海口流行的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株污染情况多样化,主要携带具有黏附、毒素以及损伤小肠表皮细胞等方面的致病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实验室监测在传染病预警中的应用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流行,使全社会重新认识了传染病发生、流行及防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即便是当前对传染病防范的认知、应对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已有历史上最好的基础。在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中,研究和利用各类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相关因素的数据,以期在传染病发生的早期甚至发生前识别疫情信号,成为传染病防控研究的重要命题。病原体是传染病发生的原因,所以以病原学为核心的实验室监测是传染病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基于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的细菌性传染病实验室监测预警系统,其核心是识别病原、识别暴发、识别来源,在鼠疫、霍乱、流脑等细菌性传染病的早期发现、溯源和精准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期重点号围绕实验室监测在细菌性传染病预警和防控中的作用,从流行和暴发菌株特征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的联合应用、与常规病例监测体系的融合等方面开展研究,体现了实验室监测在传染病风险评估和疫情调查中的作用,同时对实验室监测预警技术及应用场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推动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跨越发展提供新思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霍乱弧菌O1血清群El Tor产毒株重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霍乱弧菌O1血清群El Tor产毒株基因组的重组特征。方法: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中,选取分离时间从1937—2015年的292株霍乱弧菌O1血清群El Tor菌株完成图序列或草图序列,以菌株N16961的基因组序列为参照,使用snippy软件获得菌株的全基因组比对信息,利用ClonalFrameML软件对数据进行重组分析,比较大小染色体间重组数目及重组区域总长度的差异,以及不同分离地区菌株的基因组重组片段数目和总长度的差异。使用KOBAS分析工具对重组热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结果:292株霍乱弧菌菌株中,发生基因重组163株(55.8%);其中,归一化处理的小染色体重组片段数目 M( P 25, P 75)为4.7×10 -6(9.3×10 -7,2.0×10 -5),大于大染色体[2.4×10 -6(3.4×10 -7,5.7×10 -6)]( P<0.001);小染色体重组区域占小染色体长度的比例 M( P 25, P 75)7.1%×10 -5(3.7%×10 -6,4.8%×10 -4),大于大染色体[2.2%×10 -5(2.4%×10 -6,8.4%×10 -5)]( P<0.001)。分离自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菌株重组片段数目 M( P25, P75)分别为23(1.0,33.0)、1.0(0.0,34.0)、6.0(2.0,13.0)、0.0(0.0,1.0)和29.5(6.8,56.8)( P<0.001);分离自各大洲的菌株重组区域总长度 M( P25, P75)分别为233.0(4.0,461.0)、11.0(0.0,695.5)、56.0(4.0,111.0)、0.0(0.0,9.0)和347.5(132.8,1 323.5)bp( P<0.001)。富集分析结果显示,62个重组热点编码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趋化、趋性、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受体活性和分子转导活性。 结论:霍乱弧菌El Tor大小染色体的重组片段数目及区域长度存在差别,不同大洲菌株重组片段数目及重组区域总长度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小鼠条件性恐惧记忆的影响及其神经环路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模型小鼠条件性恐惧记忆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9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并完成以下实验:(1)32只小鼠分为PTSD组、PTSD+七氟烷组(Sev组)、PTSD+生理盐水组(NS组)、PTSD+SGB组(SGB组),每组8只。采用条件性恐惧实验建立PTSD模型,检测4组小鼠的恐惧记忆;(2)取3只小鼠,采用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逆行示踪观察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到脑内的神经投射;(3)取24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组)、Sev组、NS组、SGB组,每组6只,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能神经元(LC NE)中c-Fos的表达;(4)取3只小鼠,采用霍乱毒素B亚基(cholera toxin subunit B,CTB)逆行示踪LC到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BLA)的神经投射;(5)使用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方法,借助病毒载体增强神经元活性,观察LC NE-BLA神经环路的化学或光遗传学激活对小鼠恐惧记忆的影响。采用GraphPad Prism 8.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1)造模后,NS组小鼠在测试阶段僵立时间百分比[(59.83±6.31)%]与PTSD组[(62.21±7.90)%]和Sev组[(63.61±8.48)%]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SGB组小鼠僵立时间百分比[(47.78±7.02)%]低于NS组( P<0.05)。(2)SG注射PRV病毒示踪结合免疫荧光结果显示,LC NE神经元投射至SG。(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LC NE神经元活动性,结果显示与NC组[(5.52±2.70)%]相比,NS组[(16.75±3.44)%]和Sev组[(14.90±2.73)%]小鼠LC NE神经元中c-Fos表达均明显较高(均 P<0.01),SGB组小鼠c-Fos表达[(10.90±3.29)%]较NS组低( P<0.05)。(4)CTB逆行追踪结果显示,LC神经元投射到BLA。(5)SGB小鼠经化学遗传激活后,其僵立时间百分比高于激活前[(67.02±9.49)%,(45.97±7.15)%] ( P<0.01);SGB组小鼠经光遗传学激活后,小鼠的僵立时间百分比也明显高于激活前[(77.37±11.66)%,(47.76±9.63)%] ( P<0.001)。 结论:SGB可以有效降低PTSD模型小鼠的恐惧记忆,并降低了小鼠LC NE神经元活动性,这可能是通过抑制LC NE-BLA神经环路机制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浙江省临床分离沙门菌血清型、药物敏感性和毒力基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浙江省临床分离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耐药状况和携带毒力基因的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7年浙江省9个地区临床分离的463株沙门菌,依据沙门菌属Kauffmann-White抗原表对比确定沙门菌属的血清型。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菌株的11种毒力基因。结果:463株沙门菌共检出35种血清型,其中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41.90%(194/463)]和肠炎沙门菌[22.25%(103/463)]。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66.52%(308/463)]最高,其次为氨苄西林/舒巴坦[46.87%(217/463];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3.24%(15/463)]较低;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株;多重耐药菌株188株(40.60%)。毒力基因 hilA、 ssrB、 marT、 siiD、 sopB、 pagN在所有沙门菌株中都存在。毒力基因 vexA只在伤寒沙门菌和都柏林沙门菌中检出;毒力基因 icmF主要存在于肠炎沙门菌中;毒力质粒基因 spvB和 pefA表现为成对出现,且主要分布于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中;毒力基因 cdtB则主要分布于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中。 结论:浙江省临床分离的沙门菌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多重耐药形势严峻,且携带多种毒力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北京档案的民国后期霍乱疫苗注射运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民国时期,霍乱是政府规定的法定传染病之一。北京市政府及卫生局为应对霍乱疫情,特成立北京特别市防疫委员会来指导和监督防疫举措的实施。北京市政府及卫生局联合各医疗机构于其所在地点以及车站、城门、学校等公共场所,还有个人住所等处实施霍乱疫苗注射,并严格明确了接种人群及接种方法,采取了自愿注射与强制注射相结合的接种模式,有效地控制了霍乱疫情的发展。其防疫工作的公益性、团结性以及灵活性,对于当今乃至未来的防疫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炭疽疫苗、戊型肝炎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近代中国海港检疫机构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检测与应对措施探析:以近代天津海港检疫为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晚清时期,为防止日本、香港、东北等地的疫情传入天津,天津海关逐步建立起天津海港检疫制度。天津海港检疫机构施检的重大传染病包括霍乱、鼠疫、天花、斑疹伤寒和黄热病,其中霍乱是近代天津地区爆发最频繁、影响力最大的传染病,鼠疫、天花次之,未发现斑疹伤寒和黄热病大规模流行的记载。天津海港检疫机构在抵制外来传染病入侵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建立起以船舶检验为基础,以预防注射、鼠蚤研究和疾病诊疗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天津海港检疫机构在重大传染病预防、检测与应对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辟了国人自主办理国境卫生检疫的先河,其历史实践和检疫模式是认识和了解近代中国检疫传染病发展史的一个窗口,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